书城亲子教子要读心理学: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5266300000021

第21章 告诉孩子:“你真棒!”——个性培养中的心理学(6)

人应该是独立的。独立行走,使人脱离了动物界而成为万物之灵。当你跨进青春之门的时候,你就开始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对别人尤其是父母的依恋常常困惑着自己。依赖,是心理“断乳期”的最大障碍。当你跨进青春之门,你开始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对别人的依赖仍常常困扰着自己。随着身心的发展,你一方面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却担负起比以前更多的责任,面对这些责任,有些人感到胆怯,无法跨越依赖别人的心理障碍。他们容易失去自我,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不动脑筋,易产生从众心理。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做个决定。

依赖性强的学生喜欢和独立性强的同学交朋友,希望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否则,他们就像断线的风筝,没有着落,茫然不知所措。在家里,一切都听父母摆布,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他们会常常不知所措。

具有依赖性格的中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影响心身健康。

那么,人为什么会在对别人的依赖中迷失自己呢?这是因为:依赖的产生同父母过分照顾或过分专制有关。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常常对子女过度保护,一切为子女代劳,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孩子头脑中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时时处处依靠父母。对子女过度专制的家长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时间一长,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走上社会也觉得“别人对,自己错”。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剥夺了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能力、增长经验的机会,妨碍了子女独立性的发展。

支点招:

要克服依赖心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帮助孩子。

要纠正孩子平时养成的依赖习惯,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教导他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学习,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

要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要锻炼做。

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让他们在学校中主动要求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使他们有机会去面对问题,能够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在家里,让孩子该干的事要自己去干,如穿衣、洗碗、打扫卫生等,不要什么都推给爸爸妈妈,做个“小地主”。

本节笔记: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

试一试:

引导孩子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因为独立的人格要求有独立的思维能力。

(第12节)骄兵必败

请你仔细找找,你的孩子是否存在下面的一些表现,如果回答为“是”,就请你看看这一节,因为你的孩子已经有了自负心理的表现。

是否存在自视过高的现象?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这类孩子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顾及别人。不求于人时,对人没有丝毫的热情,似乎人人都应为他服务,结果落得个门庭冷落。

是否存在看不起别人的时候?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这类孩子固执己见,惟我独尊,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是否曾经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有很强的自尊心,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其妒嫉之心油然而生,极力去打击别人,排斥别人。当别人失败时,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同时,在别人成功时,这类孩子常用“酸葡萄心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翻看《辞海》,“自负”的条目后跟着是简单明了的四个字:“自恃;自许。”那么,究其原因,是什么导致了青少年自负心理的产生呢?

一是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自负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家庭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第一参考系。父母宠爱、夸赞、表扬,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

二是生活中的一帆风顺。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负的心理,而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则很容易养成自负的性格。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们在学校又出类拔萃,老师又宠爱他们,就会养成自信、自傲和自负的个性。

三是片面的自我认识。自负者往往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有的孩子缺乏自知之明,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产生自负心理。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往往会产生自负的个性。这类孩子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失败时则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的不合作,过分的自恋和自我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

四是情感上的原因。一些孩子的自尊心特别强烈,为了保护自尊心,在交往挫折面前,常常会产生两种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是自卑心理,通过自我隔绝,避免自尊心的进一步受损;另一种就是自负心理,通过自我放大,获得对自卑、不足的补偿。例如,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很好的学生,深怕被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看不起,装清高,在表面上摆出看不起这些同学的样子。这种自负心理是自尊心过分敏感的表现。

人不能没有自负。尤其对青少年来说,在适当的范围内,自负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斗志,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使自己能勇往直前。但是,自负又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自负不但不能帮助人们成就事业,反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自卑与自负看似有天壤之别。自卑者自己瞧不起自己,自负者,自己太看得起自己。但是究其产生的根源,就能找到它们的相同之处,那就是两者都不能准确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

自卑者认为自己技不如人,他既不像自暴自弃者那样自甘堕落,也不像自强不息者那样勇往直前。有自卑感的人如同阴影中的萌芽,他们向往成功、羡慕辉煌,却又拒绝生长、无法舒展。他们往往看不起自己,在乎别人的眼光,种种顾虑锁住了前进的脚步,面对困难一筹莫展……比自卑更可怕的就是自负。自负感的产生往往源于已经获得的一些成绩,是自满情绪的进一步恶化。有自负感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有一定的“本钱”当做资历,但在成功面前不小心便失去了自我,以为自己已成了人物,惟我独尊而听不进去他人的劝谏。

自卑与自负是两个极端,二者的结果却是相同的,都会导致人生的失败。自卑者总是低着头走路,因为缺乏自信,往往心灵上背负着沉重的担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以致最终把自己压垮;自负者总是仰着头走路,因为过于自信,常常趾高气扬,昏昏然不辨东西,不是迷途就是跌跤。

支点招:

让孩子接受批评。愿意接受家长、老师、同学的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因为自负者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引导他尝试着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改变过去固执己见、惟我独尊的形象。同时,让孩子本着谦逊的态度去了解、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这样对孩子也是一个促进。

帮助孩子提升自我认识。让孩子全面认识自我,既要看到本身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适当地提高孩子的目标和追求。如果你同孩子将目标定得太低,孩子很容易就实现了,那他自然觉得自己做什么都行,不会尝到困难和挫折,也不能够从困难和挫折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培养孩子与人平等相处的能力。自负者视自己为上帝,不论观念上、行动上都无理地去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否则便被激怒,甚至大打出手。平等相处是要求自负者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

本节笔记:

在成长的道路上,总是有很多细小的岔路诱惑着孩子,他有什么办法能顺利到达胜利的彼岸呢?方法很简单:不向左,不向右,勇往直前。因此,不自卑,不自负,自强自信走大路。

试一试:

让孩子了解:认识自我不能孤独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