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武则天往事求真
5255000000007

第7章 谈武氏族人的新发现(1)

关于武则天家族的情况,最权威的资料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它不仅详细介绍了武氏家族的起源与繁衍的基本情况,还载明各代人中居官人员的职务和进升宰相的大体年代。查表可知武氏家族在文水县先后传承十三代,表上有名的共计87人,其中各级官员56人,做过宰相的5人,分别在武周朝,唐中宗朝与唐德宗朝。近年来,随着武则天研究的深入,又有两处新的发现。其一,在文水县发现三方唐代墓志,载明武氏家族的另一旁系,共八代人的传承关系。其二,在大同市发现两方唐代墓志,载明武氏裔孙在当地的发展与传承。兹分述如下:

一、三方墓志与武氏家族

1996年六月初,在文水县马村砖厂出土三方墓志铭。据砖厂人讲,墓志出土地点相距10米左右。经清洗判读是唐代文水县武氏家族的墓志,墓主分别为武客、武则、武道景。

1、武客墓志,长宽各46cm,厚6cm,志盖作宝盒形。中间篆书阳刻“武君墓志”四个大字。四周无花纹。文曰:维大唐武公墓志铭并序。

公讳客,字崐玉,并州文水人也。先苗古史,飞凤彩于鸣岐,下纂今书,启龟文于昌洛。粤以芳枝郁郁,星列俟王,茂叶萋萋,风流卿相,观其往述可略而言。曾祖穆齐任铭州刺史,威行雷动,振南土之诗谬,爱心江波,起西河之孚竹,祖安隋任长安万年县令,挥刀一割,引彭泽之琴歌,扫迹三幡,促锺堂之酒赋。考唐初元从,股肱鸾辂,谋擒赤眉,翼赞龙鳞,计开黄石。公奇姿喷海,秀气含山。桃林之牛马既归,翰苑之云词可绚。于是贤拓表巷,功待封门。勋加子孙,即授王府队正。公心泉百丈器宇千寻。武设鹰杨,文谈麟趾。所以世阴渐暮葵露移朝。去乾封元年九月,命也不留,遇疴而卒,春秋六十。今神龙二年岁次丙午闰正月景子朔一日景子,与夫人郭合葬于县西南廿五里之原礼也。南陂北阙缀紫色而缤纷,左川右山杂青霞之粹发。茔图宜吉,宅地为安,雕玉牒以延芳,镂金铭而不朽。其云曰:美誉擢质,英声粹容,车沉剑影,城移帝纵,进思匪懈,退食自公。叹良人之日远,没泉路而霄空。

2、武则墓志,长宽各45cm,厚5.5cm,志盖呈宝盒形,中部篆书阴刻“武君墓志”四字,周围阴刻缠枝花草纹。文曰:唐故武君之志,君讳则,字尚珍,寿阳人也。赤乌呈象,建邰壤以封缰,黄钺振威,表华山而列土。浩汗彰其雅诰,灿烂绚乎诗笺,而乃前芳即周武王之后矣。曾祖穆隋晋州刺史;祖恭唐朝元从,制授谏议大夫;父客舒王府队正。并以龙头擢秀,燕颔孤标,坐甘棠以称歌,行畔林而引咏,攀鳞拳勇,附凤趟材。走翰鸾回,挥戈鹤起。君星宿陶质,江汉诞灵。智水百寻,情峰就九仞。掖机察察,若杨雄之舌端;利辩滔滔,如鲁连之唇吻。中身奉国,品子事王。矫箭猿啼,弯弓雁落。岂谓尺波流逝,寸影推移,于先天二年染疴七十一而卒。今开元二年岁次甲寅十一月乙酉朔十八日壬寅,葬于文水县西南廿里之原礼也。东南汾泽,白云飞汉帝之音,西北丘陵,清风扇卜商之化。是为吉地,或可迁居,祥兔来游,祯禽披拂。嗣子岌等,雨泪青柏,雷叹苍天,故勒字以云言,乃刊石而铭曰,周室苗枝,唐家鼎足,志淡分金,颜温比玉。何短日之夕露,忽长夜兮风烛。萋萋碧草猗猗绿竹。

3、武道景墓志,以方砖刻成,边长33cm。文曰:唐故受阳武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道景,夫人张氏,祖则,父亮,孤男子宽号天恸地,遂将父母之灵合葬于文水县西南陶原礼也。永为恒记,贞元五年正月三十日。

以上三方墓志,介绍了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另一个旁系。武则是武客的儿子,是武道景的祖父。涉及的人有武穆、武安、武恭、武客、武则、武岌、武亮、武道景、武宽八代人。

武客墓志刻成于神龙二年(706年),其中讲明他与武则天家族是本家。所谓“先苗古史,飞凤彩于鸣岐,下纂今书,启龟文于昌洛”,正是讲他的先人是凤鸣岐山的周文王家族,在现编的史籍中又是开启龟文天书于永昌洛水的武氏皇家。紧接着叙述他们的家族的兴旺。所谓“芳枝郁郁星列俟王,茂吓萋萋风流卿相”,正是介绍武则天称帝期间,这个家族四个兄弟家中有二十多个王公和不少的宰相、卿士等官员。墓志表明武客死于唐高宗乾封元年九月,享年六十岁。于神龙二年闰正月一日与夫人郭氏合葬于文水县西南马村高原。坟地是由北向南排列的。墓志称“南陂北阙缀紫色而缤纷,左川右山杂青霞之悴发”。正表明死者是南北向埋葬。他的左面是汾河汾泽,右面是西山。头顶北面如门阙般的高山,脚向南面的坡地。

墓志称,武客的曾祖武穆是铭州刺史,武客的祖父武安是隋朝的万年县令,正七品,武客的父亲是唐初元从。并称其股肱鸾辂,谋擒赤眉,翼赞龙鳞,计开黄石。文词有所夸大,但既为元从官员为皇帝出谋划策,也是情理中事。武客本人。为门荫官王府队正,生得体态美、气质好,是个文武全才。

第二方墓志是开元二年制作,称武则是寿阳人也(文水县的旧称),称其先人是周武王的后代,他的曾祖武穆是隋朝晋州刺史(按:武则的曾祖应该是武安,武穆是他的高祖。如果是名字刻错,是武安在隋朝升任晋州刺史,如果是对的,是武穆投隋后又封为晋州刺史)。祖父武恭是唐朝元从,制授谏议大夫(正四品)。父亲武客是舒王府队正,即唐高祖李渊的十七子,舒王元明的王府队正。墓志称他的长辈是攀鳞拳勇,附凤趟材,走翰鸾回,挥戈鹤起的文武全才。称武则本人是个能言善辩之才,若杨雄之舌端如鲁连之唇吻,并且是中身奉国,品子事王,矫箭猿啼,弯弓雁落的文武全才,但没有说他官居何职,另外在他的孙子武道景的墓志中也未讲明他有何官职。武则死于先天二年(713年),享年七十一岁,应生于贞观16年,他的青壮年时代是在唐高宗与武则天当政期间渡过的,这样的时代没有受到重用是本身无能,或是在开元之后武则天受到贬责而不愿写出,表示与武则天远离的态度。

第三方武道景墓志只说明他的夫人张氏,祖父是武则,父亲是武亮,由孤男子武宽把父母之灵合葬于陶原。时间是贞元五年。

如上三方墓志是研究武氏家族与文水的珍贵资料。在墓志展示的八代人中,武穆最长,是北齐的铭州刺史(现今河北的永平县)。在武则天家族中高祖武居常是北齐镇远将军。其曾祖武俭,按《册府元龟》记载是个留心坟典不愿做官的人,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看他是后周永昌王咨议参军,是个小官。他们三个人是什么关系呢?以名字而论,武穆、武俭应是武居常的儿子。穆(尔雅),美也;(释训)敬也。俭,礼也;(左传)德之共也。穆与俭是美与德,穆应为长,俭应为次。北齐立国28年,父子都做北齐官员是合情合理的。因武穆居长可门荫做官。北周灭齐后4年亡国,归于隋朝。故武俭先是不愿做官,后做了北周永昌王咨议参军也属短命官职。也因为如此,武穆有可能在北齐灭亡后又做隋朝的刺史。

在隋朝,武安为万年县令。武则天祖父武华为东都丞,官爵相似。

唐朝建立,武恭为元从官员,正四品谏议大夫。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兄弟三人为开国元勋,官居三品,他们是本族堂兄弟,同殿做官。他们的后代中,武客以门荫得官为舒王府队正,从八品下。武则天的长兄们分别为门荫官五品右卫郎将,八品安州户曹。

如上排列,一方出自正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方出自墓志,都属可靠的史料。两相对照可以看出武氏族人在全国动乱之时,不是胆小保守的小农思想,而是动乱时代的弄潮人物。故大唐开国他们都作了元从官员。这个家族无疑是文水县的隋唐时期的官僚家族,而且,至少有两个支派。

二、二方墓志与武氏家族

1999年,在咸阳国际武则天学术讨论会上,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马志强先生发表了《大同出土唐代武氏墓志略论》一文,文中介绍了两方墓志的有关情况和内容。

1987年春,大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大同市城西南振华南街建筑工地,发掘唐墓两座,出土唐代墓志两合,志盖均为盝顶,盖上均篆书“唐武府君墓志”六个大字。属父子两代人。

父亲武青墓志高50cm,宽50cm,厚9cm。墓志首题“故河东节度散将守左金吾卫宁州三会府左果毅都尉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武青墓志铭并序”38字,志文楷书。序文凡15行每行23-25字不等,铭文4行,每行16字。儿子武言墓志高53cm,宽55cm,厚9cm。墓志首题“唐故节度散将骑都尉试金吾卫大将军兼奉诚军押衙太原武府君墓志并序”31字,志文行楷。序文凡14行,每行21-23字不等;铭文4行,前2行每行28字,第3行30字,最后1行14字。两墓志从出土至今没有在任何媒体发表过。现记录标点发表于后:

1、故河东节度散将守左金吾卫宁州三会府左果毅都尉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武君墓志铭(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