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武则天往事求真
5255000000003

第3章 谈武氏家族的起源与繁衍(2)

第十代有:若讷、崇敏、崇行。文瑛、荀瑛、胜、昕(欣)忠、信忠、温窅、震、益。环、成卿、成艺、平一、敬、崇训、崇谦、崇列、崇伪、崇操、延基、延义、延安、延寿、延光、延秀、延晖、延祚、延嘉。

第十一代有:充、良臣、彻、集、备、就、登、继植。

第十二代有:典、异、愿、谭、元衡、恽、斌、儒衡。

笋十三代有:翊黄、筹、忱。

从如上人口繁衍的排列可以看到第七代兄弟四人,第八代有兄弟姐妹十三人,第九代有二十人,第十代有三十一人,第十一代八人,第十二代有八人,第十三代仅剩三人。在这些人中,武士棱的后代最少,传至孙子辈仅有两人,只有敬真一人为太子洗马。武士逸子孙最多,计二十七人,传至十二代,有宰相武元衡。十三代有大理卿武翊黄。

武士彟的后代中两位宰相,十三位王公,三位驸马,三位将军,一位女皇帝。是武氏家族中高官云集的支派。但整个家族都体现了一个由鼎盛到衰落的局面。

三、武氏家族的衰落

武氏家族的衰落是先从人口伤亡开始的。圣历元年,武则天决意还政李家,召回儿子李显立为太子,使武承嗣等作太子的希望化为泡影。这一打击使之忧愤成疾,当年八月十一日怏怏病逝。之后,武载德、武攸归、武攸止亦在武则天当政期间相继去世。神龙元年十一月,八十二岁的武则天病逝于上阳宫,同年,武懿宗死于怀州刺史任上,武攸宁终于岐州刺史任内;唐中宗景龙元年秋七月辛丑,由于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及其妻安乐公主专横跋扈与太子李重俊矛盾加深,太子发御林军千骑三百人杀武三思,武崇训并亲党十余人于府第。嗣后,右羽林大将军武攸宜,司卫卿武嗣宗,以及武重规,武攸望先后于景龙年间病故,景云元年(710年)六月二日(壬午)安乐公主与韦后毒杀中宗李显于神龙殿,七日丁亥殇帝即位,六月二十日李隆基举兵杀韦后、安乐公主、武延秀等,随之武氏宗属诛死流窜殆尽。只剩武攸绪,武攸暨,武平一等。武攸暨在武延秀死后降封为楚国公专自奉养,也于延和元年病卒。

武氏家族衰落的另一表现是族人的离散。其中最先离散的是武攸绪,他在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封嵩山之后便上表辞官隐居于嵩山之阳,冬居茅椒,夏居石室,买田耕种,过起山林野夫的消闲生活。武载德封频川王,他的儿子武平一是个博学多才颇有道家思想的人物,在武则天称帝武氏家族鼎盛的日子里,他以盛极必衰的道家观点产生惧怕心理,也隐居不仕,他的儿子武就更不愿与武则天同叙家谱。现存于《文苑英华》中的武就碑就突出的表现了这种思想,武就本是武士逸的第四代孙子,但在他的墓碑中却说:“公讳就,字广成,沛国人,周室之兴本于忠厚,赵王之裔厥有勋贤。元魏步兵尚书、雁门、朔方、云中、马邑四郡太守洽启封晋阳、田禄益大。生国子祭酒寿阳公讳神龟……”,他既承认是出自周室也承认他是赵王之裔,并载明他的祖先武洽启封晋阳,武神龟封寿阳公。他就是不愿说他出自文水,硬要说成是沛国人(安徽人),他不愿和武则天同宗同谱。武就到晚年徙家于嵩洛,即洛阳缑氏,现在的洛阳堰师县。故《新唐书武元衡传》称之为河南缑氏人。这应是武氏家族的第六次迁徙地。

文水县武姓人家现在的居住点在武家坡、武村、武家寨、武午村、冀周村、南徐村、龙泉村、马村等。这种分散也应是唐代以后武氏平民的一种回避性迁散。武氏家族留在文水县的古墓,有武士彟墓在南徐村,武家山墓群在南徐村,另外还有一处在河底村,一处在马村西面高原。近期在马村西南砖厂出土三方唐代墓志展示了武氏家族未载人史志的一个支派,墓志内容:

其一:维大唐武公墓志并序。公讳客,字崐玉,并州文水人也。先苗古史飞凤彩于鸣岐,下纂今书启龟文于昌洛,粤以芳枝郁郁,星列俟王,茂叶萋萋风流卿相,观其往述,可略而言,曾祖穆,齐任铭州刺史,威行雷动振南土之诗□,爱心江波,起西河之孚竹,祖安、隋任长安万年县令。挥刀一割引彭泽之琴歌,扫迹三幡促钟党之酒赋,考唐初元从股肱鸾辂谋擒赤眉,翼赞龙鳞,计开黄石,公奇姿喷海,秀气含山。桃林之牛马既归,翰苑之云词可绚,于是贤拓表巷,功待封门,勋加子孙即授王府队正。公心泉百丈器字千寻,武设鹰杨,文谈鳞趾。所以世阴渐暮,葵露移朝去乾封元年九月命也不留,遇痾而卒,春秋六十,今神龙二年岁次丙午闰正月景子朔一日景子,与夫人郭合葬于县西南二十五里之原礼也。南陂北阙缀紫色而缤纷,左川右山杂青霞之悴发,茔图宜吉,宅地为安,雕玉牒以延芳,镂金铭而不朽,其云曰:美玉擢质,英声悴容,车沉剑影,城移帝纵,进思匪懈,退食自公,叹良人之曰远,没泉路而霄空。

其二:唐故武君之志。君讳则字尚珍寿阳人也,赤乌呈象建邰壤以封疆,黄钺振威表华山而列土。浩汗彰其雅诰,灿烂绚乎诗笺尔乃前芳即周武王之后矣。曾租穆隋晋州刺史,祖恭唐朝元从,制授谏议大夫,父客舒王府队正。并以龙头擢秀鸾颔孤标,坐甘棠以称歌,行泮林而引咏。攀鳞拳勇,附凤·材,走翰鸾回,挥戈鹤起,君星宿陶质,江汉诞灵,智水百寻,情峰九仞,掖机察察若杨雄之舌端,利辩滔滔如鲁连之唇吻,中身奉国,品子事王,矫箭猿啼,弯弓雁落,岂谓尺波流逝,寸影推移于先天二年染痾七十一而卒。今开元二年岁次甲寅十一月乙酉朔十八日壬寅葬于文水县西南二十里之原礼也,东南汾泽白云飞汉帝之音,西北丘陵清风扇卜山之化,是为吉地或可迁居。祥兔来游,祯禽披拂,嗣子岌等雨泪青柏雷叹苍天,故敕字以云言,乃刊石而铭曰:周室苗枝唐家鼎足,志谈分金,颜温比玉,何短日之夕露,忽长夜兮风烛,萋萋碧草,猗猗绿竹。

其三:唐故受阳武君墓志铭并序。君讳道景夫人张氏,祖则父亮,孤男子宽号天恸地遂将父母之灵合葬于文水县西南陶原礼也,永为恒记,贞元五年正月三十日。

如上三段墓志介绍了武氏族人的另一个旁系家族,武则是武客的儿子是武道景的祖父。涉及的人有武穆、武安、武恭、武客、武则、武岌武亮、武道景、武宽八代人第一段武客墓志。称他是文水县人,其先人出自风鸣岐山的周王朝,现今又有龟文天书出自永昌洛水,王公倍出,卿相风流,是女皇的同宗,他的曾祖武穆在齐任铭州刺史,祖父武安是隋朝的万年县令,父亲是唐朝元从是皇帝的股肱谋臣。武客本人以门荫得官为正七品舒王府队正,于乾封元年病卒,享年六十。四十年后于神龙二年闰正月初与夫人郭氏合葬于马村西原。

第二段武则墓志。是开元二年制作。称武则是寿阳人(文水县曾用名)。先人是周武王的后代。他的曾祖武穆是隋朝晋州刺史。祖父武恭是唐朝元从制授谏议大夫正四品。父亲武客是舒王府队正,武则本人有智有情。能文能武,终身奉国,品子事王。但没有说他官居何职。在第三段武道景墓志中也未写武则身居何官,可见至武则之后就没有门荫官职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墓志展示了的几代先人和武则天的先人不仅血缘上相近,且都是同殿称臣。武居常在北齐为镇远将军,武穆在北齐任铭州刺史武华在隋朝任东都丞,武安在隋朝任万年县令。武士彟兄弟四人为唐朝元从,武恭也在唐朝为元从并制授谏议大夫正四品,在太宗、高宗时代武元爽,武惟良等门荫授六至八品小官,武客也是门荫授七品队正。这些可以表明他们之间不仅是本家兄弟,而且必然有着相互关照与相互荐举关系的。他们同是武洽,武神龟的后代,在齐、隋、唐几代王朝中他们都是文水县武氏官僚家族中的一分子,开元前后随着武氏家族的衰落,他们的后代又都由于社会压力或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和武则天划清界限远离关系,开始了家族的离散。于是武就碑称他是沛国人,武则墓志,称他是寿阳人,他的先世是周武王的后裔,都不愿意说他和武则天是同一宗族。

从武氏家族的盛衰荣辱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对武则天的贬责在开元前后已有了。这个家族在隋唐时代是官僚地主家族应算并州望族并不是农商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