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武则天往事求真
5255000000002

第2章 谈武氏家族的起源与繁衍(1)

关于武氏家族的起源与繁衍,较全面的资料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由于作者欧阳修的史学观点是贬责武则天的,故宰相世系表不会为武则天虚立门户,应该是可信的。本文试以宰相世系表为主线,参阅其它史料,对武氏家族的起源与繁衍作点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武氏家族的起源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武氏条开头即指明,武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武”遂以为氏。类似的记载也见于唐人李峤撰的《攀龙台碑》,唐人林宝撰的《元和姓纂》。近期有幸翻阅了清代人辑录的《世本八种》一书,它是中国先秦史籍《世本》的唯一继承书。其中尤以《秦嘉谟辑补本》最为详备。秦氏《世本》在氏姓篇中备述天下姓氏一千数百条,其中武氏共有三个家族。其一为山东任城武氏,出自子姓,属殷商后裔。秦氏《世本》记载,武氏,殷王武丁伐鬼方元功章炳勋茂王室,官族分析,因以为氏。武氏其后也。宋代赵明诚的《金石录》中,在《汉敦煌长史武斑碑》上也有类似记载。至今山东任城有武氏石阙铭,记载了武开明、武斑、武梁等数人官职。以后这一家族又不见有名的人物,故消沉在历史的海洋里。另一家族是战国时期宋武公之后,以谥为氏亦为武氏,但在本条记载中不见传人,在别的史料中也不见有名的人物故也无名于后世。

三个武氏家族中只有武则天家族比较兴旺,她从东周命氏之后,历代都有些不大不小的人物,代代相传。自武则天称帝后,这个家族出了女皇、宰相、王公、驸马都尉及其他官员过五十多人。关于这个武氏家族起源秦氏《世本》中的记载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记载基本相同,表明武则天家族出自姬姓,起源于周平王少子的观点是符合事实的。

二、武氏家族的迁徙

武则天家族的最早祖先为周平王少子,应居于洛阳,以后是否因封王等原因而有过外迁不得而知。到秦朝末年有武臣,家居于陈,是现在的河南淮阳。这是武氏家族的第一次迁徙。武臣究竟是武氏家族的第几代祖先史料记载并不清楚。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与《文苑英华》内武就碑都提到武臣是这个家族的一代祖先。按《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涉起义下陈之后,召集当地英豪议事,即派遣陈人武臣与张耳、陈余略赵地。武臣到邯郸后采纳张耳,陈余的建议自立为赵王,邯郸应该是武氏家族的第二次迁徙地。一年后武臣在邯郸被杀,陈涉(胜)也被部下杀害,故武臣在邯郸不见繁衍,也不会有更多遗迹。入汉之后,有武儒封于梁邹,为梁邹孝侯,居于梁邹,即现在的山东济南附近山东邹平县。关于梁邹孝候武儒的名字史书记载不一,史记功臣表记为武儒,汉书功臣表记为武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作武臣,《元和姓纂》记作武彪。总之都是记这位梁邹孝候之名的。这个家族在梁邹约传六代,见之于史记功臣表的人物有武儒,武最、武婴、武山附。武儒在汉高祖刘邦起兵初,以揭者随从击破秦。入汉之后又以将军平定诸侯,功比博阳候封二千八百户。汉高祖六年正月丙午(前201年)封于梁邹为梁邹孝侯。他的孙子武最于孝惠五年(前190年)继承侯爵为东武亭候。武最的儿子武婴于元光元年(前134年)继承爵位为倾侯,元光四年(前131年)武婴的儿子武山附继位为济阴侯。山东济南邹平县是武氏家族的第三个迁徙地。元鼎元年(前116年)武山附坐酎金国除,按《元和姓纂》记载,梁邹孝侯彪传封六代后居沛国。可以说大约在西汉元鼎元年之后武氏家族迁居于沛国即沛之竹邑,即现在的安徽省宿县。这是武氏家族的第四次迁徙地武氏家族在安徽省宿县繁衍十三代,其间最显赫的人物是晋代左仆射薛定侯武陔,据晋书传记中记载,晋初武周生武陔、武韶、武茂、兄弟三人总角知名,武陔于泰始年间为左仆射薛定侯。他的儿子是太山太守嗣薛侯武越,孙子是威远将军嗣薛侯武铺。他的五代孙北魏平北将军,五兵尚书晋阳公武洽封于晋阳食邑文水,所谓“别封大陵县,赐田五十顷因居之”;文水县是武氏家族的第五迁徙地,武氏家族在文水繁衍十三代之后虽不见于史籍记载,但相信现在文水县的武姓人应该是武氏家族的后裔。

武氏家族在文水经历了一个由强盛到衰弱,再强盛再衰弱,又鼎盛到衰落的漫长过程。武氏家族在文水出了王公宰相二十多人,是破天荒的家族大事,故文水县对武氏家族有着特殊的意义,远非其它居住地可比。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武洽封于晋阳时是平北将军五兵尚书晋阳公。他的儿子武神龟为国子祭酒。《文苑英华》中武就碑记载他是国子祭酒寿阳公。表明此时的文水县已改称寿阳县,时间应是北魏太平真君九年之后,由于文水县是本年由大陵县改为寿阳县的。如此推断武家迁徙大陵(文水)的时间应在北魏泰常初年(416年)。武神龟的儿子武克己是本州大中正(应是在并州)司徒越王长史袭寿阳公。武克己生北齐镇远将军袭寿阳公武居常,武居常生后周永昌王谘仪参军武俭,武俭生隋朝东都丞武华。从如上排列看武氏家族在隋代是个人物与官爵的低落阶段。这是武氏家族的第一个由盛到衰。入唐之后武氏家族开始步入高官阶层,首先是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参与起义,成为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享受免一死的特殊恩宠,官居正三品工部尚书,后转外职为从二品荆州大都督,他的长兄武士棱官居从三品司农卿,死后又陪葬唐高祖献陵,可见他的政治地位也是相当高的,他的三兄武士逸为益州行台左丞相,后转为始州刺史,卒赠攒国节公,也应是从三品官员,兄弟三人也曾同受皇帝封赏,这些的确是少有的荣耀这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再强盛时期。

贞观年间武氏兄弟相继去世。至贞观九年武士彟死后,这个家族显的冷落,再度处于衰弱状态,武士彟的两个儿子元庆、元爽以门荫而得官也是小官。武则天作皇后武氏家族又趋强盛,但表现为阴盛阳衰。尽管由于皇后之故,武元庆由五品右卫郎将迁从四品宗正少卿,元爽自八品安州户曹迁从四品少府少监,惟良自六品始州长史迁从四品司卫少卿,怀运自六品瀛州长史迁从四品淄州刺史,但由于家内的原因又都转任外职相继死亡。武则天皇后成为武氏家族的孤立的金凤凰。

上元元年(674年)三月,武则天奏请召武承嗣于岭南袭爵周国公。四月辛卯迁从三品宗正卿,之后,武氏族人逐渐进入高官阶层。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在与宗室亲王斗争中看到家族势力的重要,于是起用武氏子孙,形成一派诸武势力。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武则天称皇帝,改文水县为武兴县。武氏家族也确实大大兴盛起来,九月十三日,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封其父武士彟为太祖孝明高皇帝,尊其祖武华为显祖文穆皇帝,曾祖武俭为烈祖昭安皇帝,高祖武居常为肃祖章敬皇帝。五代祖武克己为严祖成皇帝。各代祖母都称皇后。同时立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武攸宁为建昌王。立攸归、重规、载德、攸暨、懿宗、嗣宗、攸宜,攸望,攸绪、攸止十人皆为郡王。又立兄孙辈延基、延安、延寿、延秀、延晖、延祚等六人为郡王,至此武氏家族达到人物与官爵的鼎盛时期,从此以后十数年中武氏家族共出了王三人,郡王十六人,郡公十人,宰相五人,大将军,将军四名,驸马都尉三名,合计官员共五十多名。

在文水县,这个家族的人口繁衍也达到空前盛况。从武士陵、武士让、武士逸、武士兄弟四人为文水第七代算起,第八代依次排列有:君雅、怀亮,惟良、怀道,弘度(怀运)。志元、仁苑、安业。元庆、元爽、武则天、韩国夫人、郭孝慎妻。

第九代有:敬真、敬宗。攸宜、攸绪。攸暨、攸宁。攸归、攸止、攸望。懿宗嗣宗。尚宾、重规、载德。求已。悉思、再思、三思。承嗣、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