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永远的关公
5254800000029

第29章 神化的关公(3)

然而,关陵周围的许多地方却是毫无疑义的历史遗迹。关陵东方不到十里远,是当年长坂坡古战场。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曹操亲率五千轻骑追赶刘备,日行三百里,而刘备带领不肯离开他的十万百姓拖儿带女匆忙撤退,每天只能走十多里路程。手下谋士建议刘备放弃百姓,刘备说这么多百姓愿意依附我,怎么能扔下他们只顾自己逃命?我们生要和百姓一起生,死和百姓一起死。不到两天,曹兵追上了刘备的队伍。刘备自己的家属也被乱兵冲散。赵云的任务是保护刘备家小,他不顾自己安危,在乱兵中几进几出,才找到抱着阿斗的糜夫人。赵云把战马让给糜夫人,可将军没有战马怎能冲出重围?紧急时刻,糜夫人为了保护阿斗,不拖累赵云,就把阿斗交给赵云,自己扑入身边的一口水井。阿斗并非是糜夫人所生,为了给刘备存下这点骨血,不惜牺牲生命。一个女人表现的高风亮节,实在高标千古。联想后来她的弟弟糜芳献城投降的不齿行为,不禁让人感慨万千:糜芳要是能像他的姐姐一样坚贞忠义,关羽的结局就不是这样了,三国的结局也就不会是这样了。赵云推倒矮墙掩封井口,埋藏好糜夫人,把阿斗藏于怀中,跃马挺枪,冲入敌阵,杀死曹将五十多人,终于保住了阿斗这个后来的蜀汉第二代君主。这一场战斗,血染征袍,九死一生,威震敌胆,就发生在这个叫做长坂坡的地方。如今长坂坡战场已经是一处公园,公园深处,立有明代万历年间的一通古碑,上面刻写着四个大字:“长坂雄风。”附近还立有赵云塑像,英姿勃发,气势昂扬。长坂坡往东再几里,为当阳桥,是当年张飞怒喝“谁敢与我决一死战”的地方。张飞奉命带领二十骑断后,他命二十个骑兵马尾后拴了树枝在远处来回驰骋,扬起弥天尘土,他自己一个人立马桥上,挥舞起他的着名的丈八蛇矛,大喝一声,如巨雷鸣空,吓得敌人慌忙撤退,自相践踏,伤亡无数,为刘备诸葛亮等总部人员安然撤退赢得了战机。如今这里也立有清代雍正年间的古碑,刻着“张翼德横矛处”,并建了碑亭。东南方向再远处,就是麦城遗址,是关公北伐战役最后失败驻扎的小城,如今当年的城垣还依稀可见,而周仓的墓,就在附近,日后也建了周仓庙,到现在也小有规模,香火繁盛——周仓这个人物,正史中未曾记载。关羽督董荆州事时,主簿(秘书)是廖化,武艺虽平常,后来却是蜀汉的重要将领,官至车骑将军,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说的就是他,《三国志·蜀书》中有他的传记。从传说和演义故事中看,周仓在关羽的下属中地位重要得多,不知为什么却没有记载,因而不能肯定他的真实性。而后人却仿佛不怀疑他的存在,明代的《陔余丛考》、清代《平陆县志》和当代《山西通志》中,都记载他是山西平陆人,和关羽就有同乡之谊了。平陆县现在还有周仓的庙宇和陵墓,究竟当阳和平陆哪处陵墓葬着周仓遗骸,也难于判定。关陵附近的这些历史遗迹,虽然年代久远,斗转星移,历尽沧桑,物是人非,但依然氤氲着一阵阵英风豪气,烘托在关陵的四周,证实着关公真实的战斗历程,显现着关公不朽的英雄气概。

其三是洛阳关林,亦即关公陵寝,是埋葬关公头颅的地方。关公牺牲后身首两地,这就出现了不同别人的两座陵墓,更显示出了关公生命结局的悲壮。孙权杀害了关公,又怕刘备举倾国之兵来报仇,听从了张昭的“移祸之计”,把关公的头颅献给曹操。曹操当然一眼就能看穿孙权的阴谋,更重要的是,关公虽然是曹操的敌人,但却是曹操非常敬佩的人。曹操就命人配以檀香木身躯,在洛阳城外安葬,祭以王侯之礼仪。以王侯之礼安葬,就是国葬了,曹操对关公的敬爱,也算无以复加,作为敌对的双方,算得上英雄识英雄了。这是曹操一生中做的最后一件事,也算是一件甚得人心的事。安葬好关公不几天,他就死去了。曹操当然经营天下多年,已经做好了随时篡汉的准备,也许就是顾忌关公的存在,而不敢最后实施关键的一步。他当时还是汉相,以王侯之礼礼葬关公,当是国家行为,是一种政治规格。洛阳关公的墓葬,就是最正式和隆重的墓葬了。百姓墓称坟,王侯墓称冢,皇帝墓称陵,圣人之墓才称林。关公的墓,当时应称作“关冢”,也只有黄土一杯,一个大土丘。到万历年间,先后立坊建庙,扩地植柏,有了一定规模,关冢称“关王冢庙”。关羽的封号后来晋为“协天大帝”,为帝号了,关冢就改称“关帝陵庙”,“关夫子陵庙”。这已是清代顺治、康熙朝的事了。道光年间,关公的武圣地位已得到朝野的普遍认同,和文圣孔夫子并称文武二圣,关帝陵墓也就很自然地改称为“关林”。圣人是封建时代做人理想的最高追求,是道德智能极高的人。封建王朝的皇帝也称作圣人,但并不能得到人民的承认,得不到历史的承认,现在没有哪一个皇帝我们称作圣人。圣人不一定都是皇帝,而皇帝也多数不会是圣人,甚至都不是圣人。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内圣外王”,自身内心修养为圣,建功立业封侯封王。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他自己由于本身的条件局限,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一生实践儒家思想而又以高强武艺纵横天下的中古时期的战将关羽,攀上了内圣外王的人生之巅,成为世世代代中国人民普遍敬仰的人的高峰。

洛阳关林经历朝修葺扩建,现在已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遗迹,是全国着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建筑占地一百八十多亩,建筑风格与故宫仿佛,黄瓦红墙,庄严肃穆。中轴线次第排列着舞楼、山门、仪门、拜殿、文殿、武殿、春秋殿、石坊、碑亭,最后面是关公的古墓地,土丘巍巍,高约三丈,周围柏树森森,墓前甬道两旁石狮护卫,气氛肃然。而比较别处的神像,文殿、武殿中关公的塑像却有特别之处:文殿亦称大殿,塑关公帝王像,身高约两丈,冕旒龙袍,手揖玉圭,面贴镀金(并非红脸),仪态端肃,一派帝王气象。武殿中的塑像更为特别,是戎装坐像,绿袍金甲,长须赤面,蚕眉紧蹙,凤目圆睁,身后关平周仓捧印持刀,与关公一样目光凛冽,怒视东南——昔日东吴方向,仇恨愤怨溢于言表,仿佛还在为着当年历史遗恨怒气难消,气象十分威严。关林距洛阳市城区约三十里,今名关林镇,是洛阳这个九朝故都的重要文化遗迹,也和山东曲阜孔林一样是全国最重要的圣人墓葬,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

常平家庙是关公的家乡,当阳关陵和洛阳关林,是关羽的葬身之地,在关庙中地位独特,是关羽个人历史原因造成的。而在海内外所有的关庙中,地位最独特,规模最浩大,祭祀最隆重的,是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也称老爷庙、武庙,当地人和一些学者誉之为“武庙之祖”,其实不甚确切。天下关庙,应有迟早大小之分,不应有辈分之别。称之为“武庙之首”,倒是当之无愧的。

因了关公,因了关公的显赫声威和偶像地位,解梁县城也开始向关公的祖居靠拢。解梁县城原址在今永济县古城村,隋大业年间,县城迁至常平附近,后又升格为州,即今解州镇。仍是隋大业年间,解州城的西关建关庙,具体时间,在当阳关庙建立之后,智者大师月夜遇关公之前。常平家庙,当然突出的是故居特点和家庭气息,而这里,就是天下朝野公众祭祀关公的大型官方祀庙了。隋朝建庙之后,宋、明、清又相继扩建修葺,历朝皇帝和重要官员专程祭拜,都要拨款修缮,关帝庙的建筑规模越来越大,祭祀设施越来越全,建筑规制越来越高,逐渐建成了一座皇宫化的关庙。

解州关帝庙庙宇格局为前朝后寝,分前后两个部分,三进院落。庙宇坐北朝南,红墙黑瓦,巍峨壮丽,气势威严,氛围凝重。未入庙里,就让人顿生敬畏之感。

关帝庙的南大门为端门。端门者,宫殿的正门,皇宫的南门。关帝庙第一重门称端门,与故宫一样的规格。端门砖石结构,造型古朴厚重,顶部为单檐歇山式门楼,分三个门洞,中高,两侧略低。门楣正面,镌刻“关帝庙”三个大字,字迹端庄,已不知是谁的手笔。背面正中题刻“扶汉人物”四字;两侧门楣,东边刻着“精忠贯日”,西边刻着“大义参天”。三副门楣题字,当然是这座皇宫式庙宇的主题,集中表达了关帝庙的精髓,把关公精神的内容和特征,和盘托出,仿佛一部大书的标题,又仿佛一篇大文章的论点,确切而醒目,收得先声夺人之效。三门两边为宫墙,朱红色,雉堞井然。宫殿的气势,庙宇的静穆,门前已然显现。

第二重门为雉门。雉门也是皇宫规制,专为帝王进出,昔日明神宗,清康熙来解州拜谒关公,就从此门进入。雉门面阔三间,进深也是三间,一样飞檐斗栱,单檐歇山顶。当然平时这中门不开,人们进出经由两边的文经门和武纬门,一般文官进文经门,武将进武纬门。这里是皇宫规制,自然没有留下平民的进出口。文经武纬,就是帝王的全部事业,关帝庙辟有这两座门,当有其门而有其门。皇宫级别和帝王级别,俨然。文经门之东,为崇圣祠,祭祀关氏三代先祖,系清代建筑;武纬门之西为胡公祠,祭祀关公岳家,系胡氏家族所建,年代在崇圣祠之前。关帝庙中建有胡氏家祠,关羽娶妻胡氏,便可得到证实。另外,东边设部将祠,祭祀周仓、王甫和赵累三位与关公同时牺牲的忠实部下,亦称“三贤祠”;西边设“追风伯祠”,祭祀关公的赤兔马,它在明万历年间被朝廷追封为“追风伯”。古代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赤兔马被追封为三等爵位,和关公的部将一样受到了格外的礼敬,关帝庙里竟也有它的一席之地。可见中国人对于忠义行为,推崇和敬仰是那一种精神,并不在意是人还是畜生。哪怕是一匹马,能为关公尽忠尽义,人们也把它当神来敬。正中通道两旁,还有钟楼、鼓楼遥遥相对,两楼之前,各有木牌坊、石牌坊互相呼应,都显示了这座庙宇设施的最高配置和顶尖品级。

具有特别用途的是,雉门大门关闭,门洞后部搭放木板,即成一临时戏台。前台演出,两侧为器乐演奏人员,后台的一排槅扇门演出时当底幕。古时戏台没有布景,只有底幕,旧时称“守旧”。这里用现成的槅扇门代替“守旧”,适用又别具特色,大有意趣。舞台上方正中,为一横匾,书写“全部春秋”——不仅是关公生平的注脚,也表示这里演出的严肃性,戏文自然是演古证今,都具有国家兴亡历史兴替,黄钟大吕春秋大义的非凡意义。虽说庙堂演戏名为娱神,实为娱人,但在这里,决不敢演出那些淫辞滥调,怕的是亵渎了关公。关公一生庄重自爱,不苟言笑,不近女色,以正人君子自律。俚俗荒诞,岂不污了关帝爷的凤目圣听?想不到关帝庙里的戏台,早就有主旋律的自觉倡导了。

进入到这里,就走完前院了,也可说是一进院。这前院是宫殿最前面的部分,是供文武官员和臣民进出、等候觐见的场所,在这里可以相对自由一些。官员们来回走动或低声交谈,是可以允许的。

二进院为前朝,就是宫殿正式朝拜的地方,是帝王上朝的场所。

进入前朝,先进午门。午门是禁宫的正门,进了午门,就进入了拜见皇帝的正式程序,官员们也要进入状态。关帝庙的午门,当然是明代关公晋封为协天大帝后新起的建筑,是关公封帝后补建的。这里的午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有青石护栏,显得庄严沉重,也表现了它的级别与规格。两边中柱悬有隶书长联,为1932年解县县长郭象蒙所题,字迹古朴,笔力雄健,内容无非骂曹恨孙赞誉关公的精神,文采不算上乘,故不录;两边檐柱上的楹联未注明何人题写,却文情并茂:

力扶汉鼎道阐麟经秉忠义伐魏拒吴统南北东西四海咸钦帝君仙佛

气禀乾坤心同日月显威灵伏魔荡寇合古今中外万民共仰文武圣神

门内两侧的墙壁上,分别彩绘着周仓、廖化的巨幅画像,仿佛门神,威武而恭谨,极似我们想象中关公的忠实部属。他们二位在午门为关帝作门卫值班,是最适当也最有资格的人选了。门内墙壁上还彩绘着关公生平的丰功伟绩,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土山约三事、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出五关斩六将、古城会、华容放曹、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水淹七军、俘于禁斩庞德等等等等,一生事业,尽付丹青,叫人顿生敬意。一个人一生竟能做这么多的事,而且事事感天动地,忠则光昭日月,义则情溢肺腑,勇则纵横疆场,做事做到了辉煌,做人做到了极致,中国人敬他为神是理所当然的,是情所当然的。

丹青彩绘关公的英雄事迹,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关公刚刚牺牲不久的时候(“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伏之状。”——《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关公兵败被害,荆州失陷,被关公俘获的曹营名将于禁放还回许昌。这时曹操已死,曹丕已是曹魏君主。他非常鄙视于禁的投降行为,让人在曹操陵墓的墙上彩绘了关公降于禁斩庞德的图画,约于禁一起祭拜。于是,于禁就看到了这副最早的描画关公的图画。画面上关公威风凛凛,庞德立而不跪,于禁却伏地求饶,栩栩如生。这对于禁来说实在太过刺激和羞辱了,回去即一病不起,不久就死去了。于禁一生对曹魏的事业贡献巨大,治军严明,顾全大局,是有名的智慧型将领。他兵败投降,应该说主要是因为遇到了关公。要不是关公,而是另一位将军俘获了他,他是不会投降的。他毕竟是曹营高级将领,其身份是不允许投降的。他一生身经百战,年过六旬,也不会轻易丧失晚节苟活性命的。关公在曹营栖身一年,曹营的将军对关公都很崇拜敬仰,于禁也是一样。于禁的主观想法,可能是向关公投诚保全一条老命,从此不再参与三国之间的打打杀杀,脱身事外而已。因为这时候曹操弑皇后、逼皇帝、晋魏王、杀忠臣,反形已现。于禁可能已经对曹操的篡汉野心有了清醒认识,对曹操杀害反对其篡汉行为的忠实部下荀彧、崔琰等人有所不满,对自己追随曹操三十年东杀西战的人生意义产生了怀疑。历史把他推向关公的敌对地位,他不得不与关公刀兵相见,但他心里明白自己不是这场战争正义的一方,明白关公复兴汉室为天下讨贼的战争性质。既然失败被俘,他就没有必要再和关公敌对下去。他没有料到已经威震华夏的关公会最后失败,而自己又会被遣返回曹营,面对毫无人性的曹丕。关公最早的画像中,于禁以降将身份和关公在一起,于禁是不幸的;而仔细考察体会于禁当时的思想和心情,体察他忏悔动摇弃暗投明的行动,而且可以和关公一起永远让后人留影纪念,于禁又是有幸的。

——这也是千百年来历史学家和论者没有虑及的。对于于禁的投降行为,我们不必鄙视,也不该鄙视:向真理投降,向正义低头,向英雄折腰,是没有什么可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