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犹太人卡夫卡
5254000000039

第39章 后记

还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传来南非作家库切(J·M·Coetzee)获200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评论界把库切誉为“卡夫卡的伟大继承人”。据瑞典皇家科学院称,库切的作品注重探索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下人的存在价值问题。库切认为“这种制度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现”。这就的确有点像卡夫卡。卡夫卡从来没有觉得人类各种各样的制度有什么区别,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审判的法庭,而“几乎每一幢楼房的顶楼都有法庭的办事机构”,因而人在法庭上的任何努力,都像是想要走进那座永远可望而不可即的城堡。这就是克尔恺郭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竭力要想告诉我们的结论:人的生存悬挂在一张广义的人际关系网络上,任何人都无法例外,如果对此缺乏自觉,他人就会变成地狱。

但是,卡夫卡与同时代犹太同胞维特根斯坦一样,指出了他人变地狱的至深根源,那就是“恐惧-欲望”的辩证法。正是“恐惧-欲望”的辩证法导致了“人类宇宙大爆炸的奇观:人的灵魂因为欲望而彼此远离,人的肉体却因为恐惧而越抱越紧,类似溺水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两方面不断强化和循环,到今天己形成有目共睹的“大众消费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性(self)的本真关系遭受严重威胁,只剩下一个个赤裸裸的“本我-自我复合体”(id-egocomplex),膨胀、发亮、扭曲、变形,从根本上相互伤害,苦苦挣扎。

库切与卡夫卡另有诸多相似之处,其中之一便是孤独。他性情孤僻,不苟言笑,奉行素食,不接受记者采访。南非首都开普敦社交界的女主人们都说:要是请库切出席晚宴,他就会像一个巨大的黑洞,把整个房间的生气都给吞下去。

按照大爆炸宇宙学的脉动理论,黑洞是大爆炸的结果。就此而言,黑洞人物卡夫卡是犹太先知式的人物。作为一个黑洞,他是对当代“欲望人类”的警醒。他的孤独,是接近我们所有人内心孤独的方式。这是“卡夫卡问题”中扣人心弦的旋律。

感谢彭强从美国遥寄英文资料。

感谢所有于本书写作过程中赐我以有形或无形祝福的人。

本书多涉及《卡夫卡日记》和卡夫卡颂t菲莉斯的情书》的有关内容,凡我认为特别重要并有争议之处,均由我亲自译自英文版(其中方括号中的文字为我所加),脚注中只标明日期:其他引文引自现有中文版,脚注中标明出处。除此之外的卡夫卡文字(包括有关卡夫卡的原始资料),如果有不同中译本,即按自己的理解和上下文需要酌情采用;对不规范的译名,必要时加以统一特此说明。

林和生成都百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