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晋祠文物丛谭
5251300000009

第9章 幽情思古 园林探奇(2)

我国的园林建设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园林中的雕塑艺术已有了良好的开端。这里所说的“开端”是指建国以来我国的园林建设虽然发展很快,但是作为园林内容之一的雕塑艺术却没有同步前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构思也日益多变,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指引下,雕塑艺术也愈来愈多地被园林建设者们所重视,它所发挥的社会效益也日益明显。譬如南京的莫愁湖公园雕造了一尊汉白玉的“莫愁女”像,像与名合,融为一体。既深化了园林的主题,又富有诗意,博得了中外游客的赞赏;武汉市东侧的行吟阁前设置了一尊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雕像,受到了广大旅游者的敬仰;广州市又称五羊城,搞了一尊“五羊仙”雕像,使人们忆起了这一座古老城市的历史传说;太原市城市雕塑研究所在五一广场等处先后制作了一批别具风格的雕像,这些精致的艺术作品,给繁华的市容增添了不少的奇光异彩。目前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对青少年的共产主义品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如果我们在儿童公园等处再增设一批题材广博、造型洗练、色彩和谐,并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有益的雕像,将会给下一代的成长增加丰富的精神食粮。太原郊区的晋祠公园由于受到文物区的制约,所以在整座园林的中央部位上从东到西贯穿了一条漫长的中轴线,使得园林中心部位显得呆板、俗气。假如我们沿着这一条斜长的中轴线,在牌楼、大门、喷泉、桥轩和亭台等适当的地方,设置一批历代前来晋祠寻胜访古的文人雅士和定鼎乾坤的、对我国的历史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的雕像,并把他们生平事迹及其代表杰作铭刻在各尊雕像的前面,这样不但弥补了由于中轴线的设置给园林风貌带来的不足,同时也可以把这一座供人游览的场所,变成一所传授知识的大课堂。

第五,在园林中多种植一些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植物是有很大好处的。譬如美人蕉向有“园林佳秀”之称,它是常见的一种花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期较长,花红叶绿。它能吸收大气中的氯气,也能净化大气中存在的氟的污染物,它是一种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的花卉。它还是造纸原料。它的根茎可以治急性黄疸性肝炎,花可以治疗外伤出血等症。如果能在园林的路旁、林间和建筑物台阶旁边多培植一些类似的单一和大型的花坛,将会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

在园林中的一些奇异罕见的景物前设置一批有关的问答式的知识牌,向游客提问某种景物的名称属性及用途等,这样既便于激发游客们的求知欲,又可以沟通园林管理者和旅游者之间的关系。

在园林建设中,聪明的造园艺术家们不是把莫大的群山宽水用很大的人力财力加以搬迁填平,也不是把大自然的美景全面地容纳到园林中来,而是要发挥超脱一般的聪明智慧,以画龙点睛的方法,利用各种造园技艺,借物制景,浑然一体,使得旅游者犹如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这就是园林建设者们对于美的创造。然而在改造实景的过程中,往往给人以笔墨难以形容的虚空的空间意境。譬如露塔尖则暗示有庙宇,看炊烟则暗指有人家,“柳丝数根亦是春,落叶几片亦是秋。”要使园中的实景与虚幻的空间相结合,让游客遨游于丰富的想象当中,从中得到妙不可言的含蓄的美感,就需要多科类专家学者的综合性研究,才能创造出非凡的成果。要做到这一点,我国的园林建设者首先需要具备一种非凡的想象力,黑格尔在谈到人们的想象力时曾说:“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思连千载”,“视通万里”,搜奥探奇是园林建设者们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然而只有想象也不能串珠成篇,还必须要有坚定的“志气”作为原动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中华民族为人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就是因为有坚强的“志气”。

总之,园林建设者需要有一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精神,才能创造出地方色彩浓,乡土味足,千姿百态,变幻纷纭,争奇斗艳的园林景物,才能满足遨游于想象之海的旅游者的心愿。

2、思古探奇话园林

我国的古典园林是发展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我国锦绣河山的缩影,是大自然之美的概括,是造园艺术家们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的结晶。它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具备了真山真水之妙,诗情画意的意境和情调。园林艺术奉献给人们的是朴实而生动的形式,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游览休憩中感受到科学的启迪,艺术的熏陶,在令人惬意的气氛中,接受和消化人类文化艺术的成果。因此,它既是一种生动的实体,也是我国余意深长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我国的园林建设始于何时,尚未得出确切的结论,但是,从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的“囿”、“圃”等字考察,我国的园林应在文字出现以前就存在于世了。《周礼》中有“园圃,树之果瓜,时敛而收之”。《周礼·地官》中讲:“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可见古代人已为生活所迫,开阔园囿,饲养禽兽,种植果菜等,解决生活所需。正如战国时哲学家墨子所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鲁迅也曾说:“花呀,月呀不出于啼饥号寒者之口。”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欲望的不断追求,便出现了培植奇花异草,饲养珍奇怪兽,专供统治者享乐休憩而建设的园林。《史记·殷本记》中讲:“(商纣)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广益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飞)鸟置其中。”“周文王灵台在长安西北四十里,高二丈,周围百二十步。”(《三辅黄图》)《诗经·大雅》中有:“始经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西汉时改囿称苑,汉武帝时的上林苑在陕西省长安县以西,据《汉书·旧仪》记载:“上林苑中,广、长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乘万骑。”历代的统治者们,不但在距都城较远的地方借山林河渠之利,建筑规模较大,备有离宫别墅,饲禽养兽,提供他们避暑养性、狩猎习武之用的场所,而且在都城附近或皇宫侧后,建设规模较小,典雅别致的皇家御苑,以及供他们欣赏景色和欢宴休憩之用的小型园林也相继出现。三国曹魏时的铜雀三台、六朝建康的华林园、唐代长安大明宫北部的太液池、北宋东京的艮狱、元大都的琼华岛,以及明清两代在北京建的诸多园苑及三海等,都属于皇家园林。

此外,还有私家园林,像一颗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土地上,譬如西汉梁孝王刘武的东苑、茂林富户袁广汉园、西晋石祟金谷园、唐代王维辋川别业等。宋代迄至明清的私家园林更是难以计数。这些私家园苑“激流注水,构石为山……积沙为洲屿……延漫池林,奇树异草,靡不具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奇禽怪兽,委积其间。”(《西京杂记》卷三)它在有限的空间中,装进了大自然的无限美景,给人以山乡野趣的情趣,令人心情舒展,美不胜收。

由上可知,我国的私家园林的产生与发展,源远流长。大约在西汉历经六朝隋唐宋元及至明清发展至顶峰,成为世界园林建园地上盛开的一枝鲜艳之花。早在南北朝至隋统一之前,有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在这种社会动乱的情况下,一些怀才不遇,厌世回避的文人,宦途潦倒,皈依佛教,希图灵性求得解脱;或是遁迹山林,追求自然田野的闲逸生活,这种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心情,从而把志趣投向了大自然的怀抱,建园扶花,筑屋诵诗作画,索取大自然的美景,抒发内心深处的忧伤。我国私家园林大体上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发展的。譬如陶渊明《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就是这一社会现实在文学上的反映。

唐宋是我国封建社会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是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园林艺术,除了像王维的辋川别业、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等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外,其他的园囿建设,也依然是在自然景物的基础上建造的。造园艺术家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力求把我国园林建造高雅秀逸,富于诗情画意。有宋以来是我国造园艺术进一步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在江南一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水源充足,气候适宜,文人雅士们便“以情观物”,把内心的情感投注到外在的自然万物中,“思与境谐”、“情景交融”,达到个体心灵与自然造化的高度和谐,把诗与画通过艺术的创造,制作出高雅秀丽,令人舒心的园林艺术。

明清时期的园林,仍然继承了唐宋以来的传统,以写意山水园为主流。这一时期,我国的私家园林仍为官运不济的仕宦之家和失意落魄的文人所建。因此,它注入了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和诗情画意的情调,无论在造园艺术的意境构思上,还是在具体的叠山、理水、空间处理等方面,都使我国古典的造园艺术和技术飞速发展,又一次达到了我国园林建设的顶峰。使得我国的造园技艺,不仅具有民族的独特的风格和地方特色,而且跨越国界走向世界,给世界人民提供了美的享受,譬如我国在美国纽约市建造的明轩,博的了美国人民的赞赏。

我国的园林技术是在历代造园艺术家、文人雅士和众多工匠师傅的辛勤劳动和长期实践中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造园技艺,形成了我们国家一整套园林建设的理论和规制。明末计成所著的《园冶》、清代李渔所著的《一家言》,以及从汉代以来屡见不鲜的文史和笔记等著作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以及历代匠师们言传身教的珍贵技艺,都对我国后世的古典园林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这也是我们民族“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具体体现。我国的园林不同于儒家思想指导下的皇宫、坛庙、官署、豪宅之类的布局,它与儒家讲究的均衡对称有别,它遵循追摹自然,强调在空间环境中灵活多变,情调各异。让旅游者一进园囿就有惊奇神思、潇洒超脱、妙趣横生的感觉。近些年来,有的学者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道家思想的指导,因为魏晋之际清谈和遁世之风盛行,在一部分门阀士族中,崇尚老庄的遁世虚幻的思想,他们浪迹山林,“返璞归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以自然天成为基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明·计成《园冶》),使人工所为,而藏去鬼斧神工的痕迹,妆扮成自然天成,不尚人工雕琢的天然景观状态。这是我国造园艺术的独到之处,是其他国家造园艺术难以比拟的。

我国的园林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装进了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和地方特色的内涵,山水林木,花卉鱼草、亭桥轩榭、绘画、楹联以及石刻艺术等,这些都是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转而又给予人们以精神文化的影响。譬如堆山掇石的技法是园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艺术构思,曾受到山水画的影响。叠石成山,独树一帜,是我国古典园林构筑的突出的标志之一。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与环境生态平衡,也要位置适中,不宜过多、太笨。正如计成在《园冶》中说:“人皆厅前掇山,环堵中耸起高高三峰,排列于前,殊为可笑。加之以亭及登,一无可望,置之何益?更亦可笑。”所以清初著名园艺理论家李笠翁先生在《闲情偶寄》中说:“予遨一生,遍览明园,从未见过盈亩累丈之山。”他又说:“山之小者易工,大者难好”,而是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点到辄止,省工省料为原则。敷石准确,意境深邃,从而达到稳定、平衡、遒劲、洒脱,富于奇峰怪石的艺术效果,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指出的“片石多致,寸石生情”,给人以一睹难忘、余意生辉的美的享受。晋祠公园是山西省太原市近郊的一座园林,是一座园林和文物相结合而形成的风景名胜区,这里背山面水,峰峦翠叠,松柏成林,泉水清澈,游鱼可数,梯田错落,稻风飘香,文物荟萃,花木繁茂,亭桥长廊点缀其间,富于山乡野趣。只是叠砌的一座假山既少雄峰叠嶂,又欠秀丽奇妙。不过一条汉白玉石雕长龙盘踞山峰,俯首山下清潭,形成饮水之势,再配置潭中石佛、仙女和怪兽戏水,弥补了假山制作的拙劣手法。尤其是假山左右的两座目难一睹的建筑物,位置欠佳,挡阻了游人观赏的视线,“一无可望,置之何益?”

水是园林中的血液,没有水的园林就失去了生命力,如何做好理水工作是一项高超艺术。建筑、山石、花木等的环绕,池、涧、溪、瀑等的采用,是一篇难作的水面文章。深溪幽洞,悬葛垂藤,曲桥幽径,迤逦相接,清潭池沼,涟漪鱼跃,再以重岩复岭,竹篱小屋,就会使游人触景生情,“情于景合”融为一体,使久居城市的游人感到山林野趣之妙。我国的园林在面积阔宽的湖水中利用挖湖的剩土堆筑岛屿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西汉长安建章宫的太液池,就在池中附作仙人居住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唐宋元明清的园苑湖水中都有这样的做法,如唐大明宫和元大都宫苑中的岛屿。苏州拙政园中区也有两座岛山。晋祠公园的南湖垂柳拂水,轻舟荡漾,如果在挖湖时把余土堆筑成湖中小岛,其上建亭,培植草木,绿荫森茂,游人浮舟登上小岛,轻歌曼舞或密言叙旧,当别有一番情趣。

园林中的绿化和道路路面的铺设,都需要造园艺术家们的精心设计,那种不顾自然环境的协调,而是大面积绿化,种植草坪,甚至水泥铺地和铺设路面的做法,既背离了古典园林的规制,也与我们民族爱美审美的心理互不相融。地面的绿化要与周围环境相和谐,才能呈现出美的魅力。路面的铺设宜用卵石、碎砖瓦和陶瓷碎片,依照设计的图案制作成飞禽走兽、树木花卉,或富于哲理、文艺气息浓郁的文字图案,至于色彩的配置应是以内容的性质浓淡相间或各取所需。因为内向的抒情色彩和富于诗情画意的构图,都可以加深环境气氛的渲染,而大段的心理独白和制景的象征性手法的运用,会使游人在漫游中受到艺术的感染,从而使游人增加游览的兴趣,写诗作画,轻歌曼舞,游兴昂然,留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