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晋祠文物丛谭
5251300000030

第30章 诗书含情 荷花娇艳(2)

白鹤亭亦名小兰亭,俗称水亭。这是一座造型别致、窗圆栏低不同凡俗的凉亭。它坐落在北河南岸。明朝嘉靖中叶创建,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道光二年(1882年)复修,1956年改建。这一座建筑物尽管身姿优美别致,造型脱俗典雅,可是仍然依照我们民族的传统习尚,在空间布局中采取与周围环境和谐协调的格局。这种空灵的建筑格局以“虚带实”,“虚实相生”,蕴藉含蓄,给人留下广阔深沉的联想余地。这样,既点缀了空间环境中的空隙,又烘托了优美的环境气氛。在柔和淡雅灰色瓦顶覆盖下,在朱红立柱之间构筑精巧宜人的木质低栏,南向辟门,显得舒展清静。亭的左右两翼,既没有虚空透风的木质低栏设施,也没有构筑双翼如飞的耳亭设置,而是采取了砖砌山墙上虚空透风的圆形窗棂,轻巧柔顺,脱俗舒展,显得情趣盎然,清寂静穆,恬淡闲逸,有“兴会神到”、“境生象外”之妙。这一设计在我国古典建筑设计中并不属孤例,但是它那种清幽淡雅的布置,也吸引来不少寻幽访胜的人们的游览兴趣。有的凭窗留影,有的依窗观赏那眼前的清潭翠峰的绚丽景色。在这情与景的交融、人与物的交感共鸣中,一切的烦躁、忧伤等杂念都会瞬间顿消,沉浸在这一人间奇景之中。古人遗留在这里的流金佳句:“窗户临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影摇窗动,墙阴载一峰。”“半窗图画梅花月,一枕浪涛柳絮风。”“胎花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古代人们的笔下流露出来的这些名诗佳句,好像是一湾清澈的溪水,经过漫长的岁月流淌在每一个聆听者的血管里,让他们沉浸在这诗的意境之中。

沿着蜿蜒曲折的南河两岸走进奇峰深谷,这里溪水涓涓,凉亭点缀,湖光塔影,古刹钟楼,苍松翠竹,恬静幽雅。在这一“水光山色峰浮影,古韵新章神宫净”的景区中,不知曾勾引来多少文人雅士吟诗诵赋,也不知曾吸引了多少凡夫俗子依恋难舍、留连忘返。这里虽是“几座亭台游不尽,一湾溪水乱相缠”,可是,无论是山亭还是长亭,都尚不曾命名,也没有悬挂楹联匾额。虽然,那几座古老的亭与堂早已荡然无存,个别的古亭遗址,也难以考证,但是在志书文集中仍然留存着它们的芳名。

晋祠的亭并不算多,也不使人感到奇特。可是,亭与诗的缘合,不仅消解人心底深处的惆怅和烦愁,同时也激发了人们拼搏上进的斗志。因此,亭也就涵盖了诗的意蕴和灵性。

3、书不宜尽信

久居城市的人们每逢节假日到来的时候,总是想探亲访友或是外出旅游,以便放松一下。可是,另有为数不多的中青年,甚至少数年迈古稀的老年学者,或是逛书店、蹲图书馆,或是闭门斗室翻阅资料,勤恳钻研,成为新时代的社会风尚。

读书是一乐趣,但是书不宜尽信,因为“书籍有假,各国所同,不只中国为然”,必须查阅核实。所以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历代以来“作伪之书自古而然,不为今日为奇”。由此可知,古人的这一告诫,是他们的经验之谈,很值得我们在治学中认真对待。因为人的生命有限,书籍却是浩如烟海,在人生短暂的旅程中,书不可以不读,但也不宜乱读,要有选择、有目的地去读。当然,宋太宗赵光义曾说:“朕性喜读书,颇得其趣,开卷有益,岂行徙然也。”他说的“开卷有益”是针对不喜欢读书的臣属们说的。从他所说的“颇得其趣”来看,其性喜读书也不是见书就读,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阅读。因为北宋政权初创时,需要人心诚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因此他选择了历代有关的文献古籍阅读,从中吸取经验受益,以利其文治武功的实施。

读书是乐事,也是一种兴趣,是学习、充实和提高知识及其事业水平的捷径。然而,不宜见书就读,必须有选择、有目的、有标准,并且紧密结合自己的事业志趣、研究方向,根据当前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和长远的科研计划,进行安排。“万卷虽多当俱眼”,要领会书中的精神实质,有分析、有批判地阅读。要学会透视现象看其本质的能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明末的杨慎所著《杂事秘辛》一书,曾经被一些人当成研究我国汉代民情风俗、典雅衣饰的绝好资料引用,却不知道这是一本伪书,有的学者引用了这本书上的某些资料,研究汉代民俗史得出了错误结论,譬如关于妇女缠足起始何时,某一位学者从旧书摊购得此书,并引用其中记载,说我国妇女缠足源于汉代。后来,他发现源于南唐后主宫廷妙娘缠足,于是感叹地说:“徒劳无益,害人误己。”又譬如《西京杂志》一书,原本是东晋时的葛洪所著,可是有些人误认为它是汉代刘歆遗作,两人相距四百年,如果把该书的某些可靠资料,用来研究东晋的历史当然可以,如果把该书中的资料当作汉代的资料加以引用,必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令人啼笑皆非。

我国历代大多数学者都有一个优良的传统,这就是“史圣”司马迁所倡导的“直言”、“核实”。也就是说做学问要实事求是,要尊重史实,不轻信资料。主张要查阅原著,实地考察查证落实,才可以引用论述。我国历代的学者视此为天职,甚至为此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譬如春秋末年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史官由于如实地写下了齐大夫“崔抒弑其君”五个字,竟遭残杀。汉武帝刘彻因不准太史令司马谈参加封禅大典,司马谈因此忧愤而死。司马谈作为史官负责记述皇帝起居,皇帝的一言一行,不论优劣,均要记录起居注中,直言不讳。根据皇朝遗训,皇帝无权参阅起居注,司马谈未能尽其职责,忧愤而死。其子司马迁秉承父志著述《史记》,终因李陵之祸,被处宫刑。清初的庄廷□《明史》案,株连数百人,被杀者竟达七十余人。著名学者刘知几曾说:“古来惟闻有直书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这种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的高贵品质,不能不认为是我国学者的优良传统。恩师郑天挺教授教导,“读书要核实”,就是说读书要查对核实。

关于“核实”,就是核对考实,就是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查对核实,调查研究。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之一就是实事求是。司马迁为完成其父亲的遗志撰写《史记》这一巨著,不辞劳苦,历尽艰辛。为了核对史实,他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翻山越岭,汗水洒遍了祖国的大半河山,把一些疑难史实一一核对查证落实,纠正了历史上一些不实之词,写进了自己的巨著中。所以说,《史记》这一巨著,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例,同时具有科学、史学和文学艺术价值。宋代著名学者郑樵纂修《通志》时,发现对蝉的记载失实,便凭借自己多年来对蝉的观察,加以叙述,纠正了以往对蝉的错误记载。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后半生以志学著述为其己任,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尤其来到北方以后,对秦、晋等省的考察,更是不遗余力。他考察了这些地方的地理沿革、民情风俗、河渠、赋役、屯田、漕运等问题,不仅写出了《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明季实录》等著作,并且对于唐叔虞封地问题提出了质疑。另一位明末清初的学者傅青主,出入于寺观,行医于民间,能书善画,并对古籍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考证。譬如古籍记载,从山东邹县去孟子故里一日可以往返,他去江苏淮安探望阎若璩时,路经此处,亲自踏访,确可当日往返,证实了古籍无误。山西太原晋源区王郭村村南面的北齐娄睿墓,民间传说是北齐丞相斛律金之墓,《晋祠志》及《太原县志》等记载也系斛律金墓。可是经过山西省和太原市的考古工作者进一步发掘,发现其墓葬内有一通东安王娄睿的墓志铭。这样,就把误传了1400多年的谜彻底解开了,证实了此墓并非北齐丞相斛律金之墓,而是东安王娄睿之墓。那么斛律金之墓在何处?还需进一步考证发掘。又譬如在这个村的东南角,村民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了一座石槨,省里某位“专家”认定是北齐时的墓葬,可是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细致发掘,发现一通隋朝虞弘的墓志铭,证明墓主人是虞弘。根据墓志中记载:男主人姓虞名弘,字莫潘,鱼国尉纥驎城人。曾奉茹茹国王之命,出使波斯、吐谷浑和安息、月氏等国故地,后出使北齐,随后便在北齐、北周和隋为官,在北周曾一度任检校萨保府,临为隋仪同三司,“敕领左右帐内,镇压并部”,是一位经历和身份比较特殊而又深受皇帝宠幸的封建官员。

我国历代学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擅长在字里行间发现问题,并注重实地考察。孟子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确是经验之谈。书籍可信,但不宜“尽信”,要善于思考,对于有疑问的资料,不仅要翻阅有关文献查对,亲临其境考察,同时还需要寻找有关的图象印证。古人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我国古代学者非常注重实地考察。

那么什么样的书才算好书?郑天挺老师指出,如果我们以史学工作者的标准而言,一部好书应该是“观点明确(对古籍不要求观点名确),资料可靠,条理清楚,结构严谨,重点突出,首尾一致,大事不漏,叙事详实,能尽源委”。譬如研究明代的历史,我们认为首先应该读的书,莫过于《明史纪事本末》、《明史》、《明实录》、《明鉴》、《明通鉴》、《明书》、《明纪》、《皇明经世文编》,以及其他野史笔记等著作。因为野史笔记可以弥补正史之遗漏,但也不宜轻信,应分析、查对、考证。

总之,书籍是知识的源泉,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刘向说得好:“书犹药也,读之可以医愚。”我们要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接受这些精神财富,吸取丰富的营养,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宋代文学家陆游,一生钻研学问,孜孜不倦。他说:“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诸葛亮也是一位学者、思想家、政治家,他在繁忙的政治、军事生活中,依然读书不倦。他曾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见,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任务,苦读钻研,才能事业有成。明代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是一位政治家。他在《苍胡剑西太史》的信中谈道研读《周易》一书心得时认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自起居言动之微,至经纶天下之大,无一事不有微权妙用,无一事不可至命穷神,乃其妙即白首不能殚也,即圣人不尽也,诚得一二,亦可以超世拔俗矣。”

(《张太岳集》卷三十五)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大力进行改革,政务繁忙,但仍热心研究《周易》,这是因为《周易》一书的智慧是一个发掘不尽的宝藏,无论是处理个人生活小事还是国家政务大事,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周易》的宇宙观、本体论和辩证法,始终是和人们的实践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谓智慧,主要指的是人们的应变能力。这也就是说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该居安思危,要有预见性,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既不乐观,也不惊慌失措,悲观失望,而应心怀雄才,适时应对。张居正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中,仍然热情研读《周易》,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寻求解决政务等问题的办法。

4、漫话荷花

荷花在植物家族中是最早生长在我国境内的一种植物品种。它那青翠高雅的根茎叶,色彩瑰丽的花瓣和清纯高洁的品格,常常诱人神迷韵醉,留连忘返。

荷花的名目繁多,历来有莲花、藕花、茭荷、芙渠、菡窞采花、水芝、玉环、浮友、静客、诤友、六月春和草芙蓉等称谓。由于荷花花瓣重叠丽润,花纹柔软细腻,叶茎翠嫩娇柔,并给人输送微微清香,因此,著名学者周敦颐说:“亭亭净植,香远益清。”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常被人们用以比喻人品的高贵。它的根可食、花圆润、色艳丽,并且具有活血化淤的药用价值。因此,自古以来不知博得了多少人的喜爱,也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的笔下激发出赞颂的诗章。

荷花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说恐龙化石是世界上最早的动物化石的话,那么荷花要比它的生命史还有早好几百万年。不言而喻,荷花是世界上生存最早的植物化石。我国是荷花的故乡,它最早生长在我国的土地上。我国的考古工作者早在上世纪的1973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出土了七千多年前的荷花化石;在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发掘出五千年前的莲花籽粒,其色质风貌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神采风韵;考古工作者又在辽东半岛的普兰店附近的泥潭中发现了许多一千年前生长的荷花颗粒,经过专家们的精心种植培育,竟然发芽出土,亭亭玉立,生机盎然。因此,有些植物学家认定荷花是生长在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

荷花是水生植物,其根茎叶都浸泡在污泥浊水中。可是,它那花艳叶翠、“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及其顽强坚韧的生命复活力,激励了一些植物学家的深思探索,获得了令人欣慰的研究成果。荷花扎根于污泥浊水中,可是它既不腐烂而又复活的生命力如此顽强。经过多学科的研究证明,泥污虽是其貌不佳,但是却含有钙、钾、镁等元素,水的成分是H2O,可见水中不仅有氢的元素,同时含有氧的成分。世界上生存的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都离不开氧的供应,因此,钙、钾、镁及氧元素就成为维护荷花复活力的生命来源。每当人们把藕根切割后其横断面就显露出众多排列有序的孔眼,藕茎的断面同样发现许多通气的眼孔,假如把荷叶、茎、花瓣在放大镜下观察就可以看到许多微小的气孔,这许多微小的气孔无疑是输送氧气的孔道,荷花通过这许多孔道吸收的营养,再通过茎叶等传送到根部并与污泥中的钙、钾、镁等元素氧化而成所需的能量输送茁壮生长,同时藕的根部也不因为长期沉浸在污泥浊水中腐烂,而是展现着勃勃生机。这就是荷花在污泥浊水中顽强复活的奥秘。

荷花是一种两性的单生花卉,其花形圆润,鲜艳绚丽,茎叶碧翠高洁,并可放射出温润扑鼻的清香,令观赏者肺腑顿开,盎然生趣,依恋难舍。

荷花的花瓣纹理细腻,其表面生成许多鼓起的茸毛在阳光直射下生发的光合作用形成七彩缤纷,令人陶醉。其色彩有淡绿、淡黄、粉红、菲白、纯白、白色、橙红、白色镶蓝和白底镶红色等等。所以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写下了“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

荷花的故乡虽然在中国,可是,由于被誉为植物化石,它的花圆润肥大,清丽娇柔,色彩斑斓,叶根茎的碧翠秀美,不但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并具有活血化淤的药用价值,令人神迷心醉,思绪万千。不仅如此,它也受到国外人士的日思夜慕。于是荷花便以外交使者的使命,满怀我们华夏民族的勤劳、智慧翻山越岭,跨越国境,远泊重洋,带着祖国爱好和平的使命到达异国他乡安家落户,让世界人民分享我们的这一成果。最先是古印度人最喜欢我国传播去的荷花之美。释迦牟尼成道后,为了顺应释迦族等百姓热爱荷花的渴求,荷花不仅深受其豪门贵族和庶民百姓的青睐,就是原先信奉婆罗门教的迦叶等也率他们的信徒一千五百多人加入了佛教行列,并把荷花奉为圣洁之物,释迦牟尼诵经的座位上雕造了莲花图饰。荷花也就披上了宗教色彩的外衣,圣洁高贵。因此佛教经典中把它奉为佛教教义的圣洁之物深受崇尚,相延成俗,不仅佛寺建筑物等装点或绘画了荷花,就是我国土生土长的道观寺宇的建筑物等也展示了这一高洁清丽的莲花图样。

荷花也即莲花。这一高雅丽洁的花卉,在我国历史上曾博得文人雅士的高度颂扬,譬如《诗经》中记载:“彼泽之彼,有蒲与荷”。又记载:“荷芙渠也,其实蓬,其根藕。”(《尔雅》)《诗笺》中又曰:“芙渠之茎曰荷。”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经过实地考察研究,他认为晋代学者陆机说荷为茎名并不确切,他指出:“按荷乃负叶者也,有荷之义谓之荷也。”可见荷花这一名称的确定是在众多称谓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考察论证而后公认的。荷花既美观又具有医疗价值,被我国医药学家们公认为活血化淤的良药之一,成为有益于人体血液循环常服用的保健品。市场上出售的莲藕(根)是餐桌上的佳菜之一。

总之,荷花始产于我国,素有植物化石之美誉。它的花形圆润,色多艳丽,根可食,茎叶翠绿,圣洁高雅,“出淤泥而不染”,是百花家族中的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