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晋祠文物丛谭
5251300000023

第23章 御书御藏 举世奇珍(2)

《晋祠铭》碑文内容:首先颂扬唐叔虞兴邦建国,如,“故能协隆鼎祚,赞七百里之洪基;光启维城,开一匡之霸业。既而今古革运,陵壑潜迁,虽地尽三分,而余风未泯。”这是描写三家分晋以后的社会形势。因此需唐叔虞“临汾川而降祇,构仁智以栖神”。接着描述晋祠山青水秀的胜景,譬如,“崇山亘峙,巨镇参墟,襟带边方,标临朔土。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霞无机而散锦,峰非水而开莲……松萝曳影,重谷昼昏。碧雾紫烟,郁古今之色;元霜降雪,皎冬夏之光。”尤其是描写晋水,更加展示了初春季节清澈泉水的温润春苔。碑文又写道:“飞泉涌沏,激石分湍……阴涧怀水,春留冬镜,阳岩引溜,冬结春苔。”作者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以人格化的手法描写晋水的纯贞洁净。譬如:“萦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日注不穷,类芳猷之无绝;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真是如诗如画,惟妙惟肖,令人回味无穷。随后作者叙述他的父亲李渊在起兵之前在晋祠痛斥杨隋暴政,祈祷唐叔虞神灵护佑。碑文中说:“昔有隋昏季,纲纪崩沦,四海腾波,三光戢耀。先皇袭千龄之徵号,膺八百之先期,用竭诚心,以祈嘉福。爰初鞠旅,发迹神祠。举风电以长驱,笼天地而遐掩。一戎大定,六合为家。”碑文中接下来写道:“无言不酬,无德不报,所以巡往迹,赛洪恩,临汾水而濯心,仰灵坛而肃志。”“竭丽水之金,勒芳猷于不朽;尽荆山之王,镌美德于无穷。”撰文勒石,“万代千龄,芳猷永献”,以报神恩。全篇碑文大致包括了上述的内容。但是从撰写碑文的格式而言,这种先序后铭,序长而铭文较短的写法是六朝以来所存在的弊病,一直延续到唐代才由当时的著名文学家韩愈纠正。

这篇碑文,唐太宗李世民不顾相沿成俗的以篆、隶、楷书撰写碑文的规制,独出心裁地用行书撰写。这样他也就成为我国碑学史上用行书体撰写碑文的第一人。唐太宗用行书体写碑铭的另一篇文章是《温泉铭》。这是他与杨妃在临潼辰星池(遗址今存)戏浴赏月有感而作,原碑宋代已毁,唐拓本藏甘肃敦煌,后据说被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盗去,今存巴黎图书馆。宁可教授曾函告笔者,他曾亲读此拓碑文。上世纪末华清池管理部门已把此文临摹上石陈列,供游人欣赏。

行书是东汉时的学者刘德升在楷法的基础上简易而成的一种书法体材。这体材“非草非真,发挥柔翰”。宋人《宣和年谱》中讲:“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间者行书有焉。”据《太平广记》卷二百六中:“按行书者,后汉隶州(颍州)刘德昇(升)所造也。行书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相间流行,故谓行书云。愔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钟元常善行书是也。尔后王羲之、王献之并造其极焉。’”《宣和年谱》有:“德昇而下,后有钟繇、胡昭等同出于德昇之门。”唐太宗李世民倾慕二王书法,酷学不倦,突破碑学的规制,以行书撰写碑文,也是意料中之事,何况他又是权秉天下的帝王!可是,这一幢碑文据朱彝尊《晋祠碑铭跋》中载,其“岁月既久,印摹者多,渐有磨灭不可读之疵。”同时由于碑文镌刻字迹稍浅,“庸工以字画上石稍浅,遂刻而深之。帝(太宗)自述作书之法,惟求骨力,骨力既得,形势自生。不意为庸工改凿,而骨力形势俱失矣!”这样,原碑上石的文字皆已丧失了笔力的神韵,如果我们精心查看,在少数文字残留的细微笔锋中,依然可以窥视出原字的骨力和神韵。

我国的书法从汉代的蔡邕、三国时的钟元常(繇)始,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晋代已经发展到昌盛时期。就其实用价值及艺术价值而言,已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王羲之的《兰亭序》一帖,妙入神品。《兰亭序》一帖全篇仅有324个字,而不同字形的“之”字20个。唐太宗李世民的《晋祠之铭并序》,正文1203个字中,字形各异的“之”字就有39个。由于王羲之博采秦汉以来众家之长,创造了与北方古雅的旧书体相辉映的新书体,“笔势清圆,笔画遒美清丽,结构特为谨严”,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酷爱,他日思夜摹,孜孜不倦。正如《全唐诗》作者评论他:“听朝之间,则与(十八学士)讨论典籍,杂以文咏,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诗笔草隶,卓越前古,至于天文秀发,沈丽高朗。”他的诗和书法艺术令人倾慕,被列入诗书艺术家的名单中也当之无愧!

唐太宗李世民勤学书艺,博取众长,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历代优秀书法的技艺,总结出一套他认为切实可行的书法理论。他认为,“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若心不坚,则字无劲健也。”因此,他“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力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不仅如此,他在笔法的运用上,也有自己的认识和实践经验,他说:“执笔要腕竖(平)、指实、掌虚。”运笔要求“为点必收,贵紧而重;为画必勒,贵涩而迟;为撇必掠,贵险而劲;为竖必努,贵战而雄;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总转;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他在另一场所合上与其子女谈到运用笔法时谈道:“侧不得平其笔,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努不宜直,直则无力,趯须蹲其笔锋,得势而出;策须仰笔而收,掠须笔锋,左出而利;啄须卧笔而疾罨,磔须战笔发外,得意徐力出之。”由于他手教言传,不仅他的女儿晋阳公主在他的熏陶下“临帝飞白书,下不能辨”,而且他的太子李治(唐高宗)的书法也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他所写的《万年宫碑》、《李□碑》等,清丽遒劲,笔致生动,颇有晋人风度。因此,清人王佑赞颂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平生书法王右军(王羲之),鸾翔凤翥蛇龙绕。一时学士满瀛洲,虞褚欧柳俱拜倒。”正因为他酷爱书法,所以在他倡导下,于贞观二年(628年)设书学博士,收徒讲学,并在文官铨选“身、言、书、判”四项标准中,书法立为第三位。“书取其楷书遒美”,就是说,书法端正,工整大方,笔力雄健,苍劲秀丽,或称“遒丽”、“劲媚”。所以《唐会要》卷七十七中:“宏文、崇文两馆学生”楷书字体,皆得正样。由于他勤学苦练,其书法“飞逸洒脱,骨力雄奇,笔力遒劲,气象深闳。”因此,历代书家对他书法的评论是“工隶楷飞白。行草得二王法。尤善临古帖,殆于逼真。”(《书断》)“太宗复善飞白,笔力遒劲,尤为一时之绝。”(《书史会要》)“文皇(太宗李世民)以天下之力摹法书,以取天下之才习书学,而不能脱人主面目。”(《艺苑□言》)“文皇书法,远接右军,晚来手敕,清远绝伦。”并且说唐太宗李世民“至(晋)祠为报神之恩,故志碑。碑书法遒劲。”(杨震方编《碑帖叙录》)清代学者朱彝尊《五访晋祠太宗碑题壁》一诗中的集句赞颂:“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这两句诗一句源于《礼记·礼运篇》,另一句诗是择自诗圣杜甫《重经昭陵》。陈毅元帅1959年在《游太原晋祠》一诗中也赞颂“世民立碑颂统一”。历代名人的诗词章句都洋溢着对这位雄才大略、能文善武的初唐经济、政治、文化缔造者的赞美之词。然而,在唐初毕竟还残存着六朝以来的文学遗风,这一幢碑文,依然运用骈体文风,绮靡骈俪词古奥难懂,四言韵语的书写以及借引典故等,让人读之费解。尽管如此,这一篇碑文仍是我国碑学丛林中的瑰宝。

我国古碑文浩如烟海,留存至今的仍然不少。就其书法艺术而言,我国的书法是以点画结合而萌生出艺术之美。一句话,一首诗在不同书法家的笔势旋转下,能写出风格迥异的艺术魅力。唐太宗的书法,不仅飘逸着艺术美的外形,同时也蕴含着传神艺术的内涵。他提倡“字以神为精魄”,“以心为筋骨”,“临古人之书……惟在求其骨力”等论述,正是其“气韵”、“气质”的思想在其笔端的生动表露。傅山“字如其人”正是这一道理。《晋祠之铭并序》碑文虽然因“庸工挖深”,骨力形势俱失,但是正如上所述,只要欣赏者细心观察,仍然可以从其残留笔锋中窥见其精髓骨力和神韵。

3、附录:《晋祠之铭并序》

原碑文,全文标点仅供读者参阅。

夫兴邦建国,资懿亲以作辅;分圭锡社,实茂之攸居。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是知功侔分陕,奕叶之庆弥彰;道洽留棠,传芳之迹斯在。

惟神诞灵周室,降德酆都;疏派天潢,分枝璇极。经仁纬义,履顺居贞。揭日月以为躬,丽高明之质;括沧溟而为量,体宏润之资。德乃民宗,望惟国范。故能协隆鼎祚,□(赞)七百之鸿基;光启维城,开一匡之霸业。

既而今古革运,陵壑潜迁。虽地尽三分,而余风未泯;世移千祀,而遗烈犹存。玄化旷而无名,神理幽而靡究。故歆祠利祷,若存若亡,济世匡民,如显如晦。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崐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珠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