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晋祠文物丛谭
5251300000011

第11章 幽情思古 园林探奇(4)

位于太原市西南城区的晋祠园林,却是一座以宗教性的寺观祠宇与自然山水相围合而形成的风景名胜区。这里既有诵经念佛、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的佛教寺院——十方奉圣禅寺,又拥有祭祀晋园开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历代的造园艺术家们秉承创建者的意旨和顺应人们顶礼膜拜、祭祀求福、休闲审美的心理需求,便借取这里的天然地势、自然山水、依山面水、背风朝阳,依照地形地貌坡度的高低,遵循我国传统的既独立而又彼此有机联系的一座座中轴对称,井然有序的寺观祠宇建筑规制。这种空间环境与建筑的彩绘、雕塑、碑碣、楹联书艺等的配置融协,不仅美化了建筑物,烘托了环境气氛同时也使游览者景于目发,顿生怀古情思的意趣。祠区内随着地形坡度的逐级升高,形成一条规整的中轴线,这样就把整个祠区分隔成左右各异的两个景区。中轴线向前逐渐升高的境界是一座依山临水、雄宏壮丽的宋建圣母殿。殿内中央神龛内凝神端坐着的塑像,相信是晋国首任诸侯叔虞之母邑姜的形象,她端庄肃穆,宁静沉思,严威中略显慈祥,充分塑造了一位手握权秉的皇家贵夫人的形象。分立两旁的宫娥和宦官由于入宫的年限、经历和所从事职务的不同,各自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思想感情。聪明的塑造匠师们通过每一尊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内心世界的表露,不仅表现了他们体型、年龄等的不同,而且通过每一尊人物形象的喜怒哀乐的表情,无不让游览者追忆对封建的宫闱生活压力之下奴婢们的悲惨境遇。这种扣人心弦的精湛之作,不尽激发游览者对我国古代匠师们的惊世杰作致以深深的敬意,这也是园林借景的手法之一。中轴线的北侧,是元明清时期兴建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帝君等宫殿,这些建筑物形成“一字形”的布局。各座建筑物独立成体,同时又与其他建筑物形成有机的统一体。主次、层次、高低、深浅对比适宜,中轴对称均衡,井然有序,充分体现了儒家伦理思想支持下严格的等级制观念和规制。高居台地的七十二台、别有洞天、云陶洞和三台阁等建筑是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道士们修身炼丹和欲求接近神仙的洞天福地。那曲溪环绕、古木葱郁、楼台亭阁、碑刻书艺,以及莲池映月景点等的配置,充分渲染着我国传统宗教文化的色彩。中轴线南侧的景区却是另一番景象。楼舍亭榭巧取地形,配置适中。晋泉吐玉液,清潭育翠萍,溪流分南北,太白三巡游,石刻铭章句,诗歌颂晋祠;曲桥潭中架,游客情趣扬;银杏雌雄株,化石传古今;挖湖造群峰,环翠绕溪湧;凉亭建山顶,佛塔映湖心,湖堤石兽形,柳丝戏鱼群;白云飘天际,鸟语蝶莺飞;亭内古钟声,嗡嗡传佛音;一片山野趣,百花送温馨;晨雾迷仙境,和谐美无穷。漫步向南行展示在游览者眼前的是高耸云霄、矜持挺拔的古塔下一座恢弘壮丽的佛教寺院。这里原为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敬德的别墅,后赠佛家,唐高祖李渊赐名“十方奉圣禅寺”。在千余年的沧桑岁月中,屡经兴废,直到上世纪的90年代初,政府特拨巨款重建了这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弘伟壮丽的佛教寺院,为晋祠的名胜景区增添了不少光彩。然而,这一座重建的寺院,唐建原物虽已当荡然无存,可是佛教寺院的布局却依然遵循我国宫廷、寺院的严谨规制,中轴对称,井然有序。那建筑物主次、高低等的对比适度,那恢弘壮丽的大雄宝殿及其殿内外的壁画和彩绘,神秘莫测的佛家的经变故事,那佛尊群像的精湛塑造技巧,那寺院两廊中陈列的武则天皇帝亲自撰序的《华严经石幢》,那松柏杄楸四株千年古树的碧绿繁茂,那碑刻诗章的书艺名目,都充分展示了它辉煌而又坎坷的古远历史以及我国传统宗教文化的浓厚色彩。从此地迁来的几座元明时建筑物,原物原材料及其结构的迁建,都保存了其时代的风格和特色。它不仅使游览者吮吸到这里的山光水色和文物荟萃的乳汁,同时也给国内外古建专家、学者和高等院校的师生们提供了科研和学习宋金元明清以来的古建筑物的实物资料,从而使人们在心灵深处产生悠悠深长的美的和谐意境。因为“意贵乎远”,“境贵乎深”,“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只有情景相融才能自得其美的意境。

园林造景不仅要把大自然的美景浓缩到有限的园林空间环境中,同时还应展现出空阔隽美的“远景”借取合。以借景的手法导引游览者登高远望,游目骋怀,借取园林内景和外景的揉合,使游览者幽情远思。譬如晋祠悬瓮山上的望川亭高居凌空,目触四野,当游览者沿着山间曲径攀登而上凝神环顾,“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就会顿生“真景逼而神景生”的意境美。著名学者元好问触景生情吟出:“望川亭上阅古今,但有麦浪摇春风。”赵谦德也以七律吟诵望川亭之四野之美:“野云飞尽画图开,雨后千村绝点埃。眼底壶天谁领略,有人扶杖上亭来。”这种闲情逸致,无不激发人们放眼四野,“目触于景,景发于情”,让感情的双翅飞翔在绿色的田野和祠区的近景之中。俯瞰红墙碧瓦、殿桥亭榭、清潭碧革掩映在浓荫的树梢中间,忽隐忽现,忽明忽暗,动静相兼,“以虚带实”,深得其趣。那祠前的园林中湖光云影,浮舟游弋,长廊曲径,林木葱郁,繁花似锦,鸟飞鱼跃,此情此景无不令游览者精神振奋,心旷神怡。远眺那晋川大地,汾河如带,河渠纵横,林木成行,麦浪飘香,十里稻风。在绿色的原野上散落着一座座农庄,鸟语莺飞,鸡鸣犬吠,花香鸽飞,儿童嬉戏,人耕机作,山乡野趣,尽收眼底。所以浙江按察司副使高汝行返乡省亲时兴登望川亭欣赏家乡的绚丽景色,他站在望川亭上目于情动赞颂道:“云里层层绿石磴,雨余历历见平田;参差楼阁青山外,远近村庄绿水边,云川雪坞,四时之变态不一,而三晋之奇观在兹矣!”这种“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的借景欣赏心理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情与景的交融,使游览者萌发美的意境。

江南园林群芳荟萃,山水花木,湖塘曲径,各有其法。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奇峰怪石无与伦比,久负盛誉素有“不出城廊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让游览者漫步追寻,细细欣赏品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以情观物”,把内心的情感投注到外在自然景观中,“思与意谐”,情景交融,达到个体心灵和自然造化高度和谐的最高艺术境界。苏州的园林传承众长,设计精湛,布局奥妙,体态多姿,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据《苏州志》记载:“有园二百七十一,清代一百三十座。”著名的拙政园为博学多识的唐寅设计,他同样把绘画中常用的技艺移植到造园艺术的设计中。“重岩复岭,深溪洞壑,高林巨木”,叠石成山,做到“瀑布清潭,曲径庑廊,楼阁亭榭,画舫台馆,碑刻书艺,诗词章句,宛若天成,含蓄典雅,瑰丽多姿,耐人寻味无穷。”这些文人雅士在园林设计中往往借取古代著名诗人的诗句作其造景的依据,譬如诗仙李白笔下的“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洞天非人间”诗句,构筑留听阁和桃花园(仿)洞口,叠石造山形成别有洞天的造型,做到了“石磴登云原有路,洞门迎旭别开天”的景致。那怡园的藕香榭和狮子林中的梅阁之芳名及其构筑技艺精巧超群,真是匠心独用,巧夺天工。那常熟的曾园,园林面积不大,以水为主,颇具特色。曲径环湖,小桥流水,长廊亭阁,水榭荷花,平岗水阜与远处虞山的隐约映衬,妙趣横生,沁人肺腑。得一书的造园主曾朴在其园内湖心中苦思构想,用了二十七年的心血和智慧完成了反映清末民初社会背景的巨著《孽海花》等译著小说,令游览者目睹那一座小小的凉亭无不浸沉在幽情怀古的思绪之中。扬州的东园创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乾隆九年(1744年)建成。园主贺君召,字吴村,山西临汾人,是扬州富有的盐商。他热衷于书画,尤擅长书法。他广搜名人手迹,点缀东园,以壮园景。譬如在园内凝翠轩悬挂的匾额楹联为明代文征明之子文鹏撰:“出郭此间堪歇脚,登楼一望已开怀。”此联为八怪之一李鲜手书。园中云山阁联为贺君召亲撰亲书:“共桑梓讴吟,几座亭台成小筑;快春秋游览,一隅丘壑是新开。”可见这一座玲珑精巧的建筑物不忘乡梓思念之情,而供旅居扬州之山西人集会思乡,议事结交之处。贺氏还在园内薇亭亲书“月夜桥边留画舫,春风陌收引香车”等诸如此类的楹联诗句,不仅渲染了环境气氛,烘托了园景,同时萌发了游览者心底深处心绪飘柔的意境美。

由上可知,我国江南私家园林艺术之美,多由博学多识的文人雅士、仕宦失意落泊之士参与建设而成。一般来说他们都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能精心设计施工,因而也就把文人的审美、感悟和才华情趣融入园林艺术之中。在这一制景的序列中,由于我国文人雅士素来崇尚清淡、素雅、协调、和谐,因此在制景中不但照顾到景点的位置安排和周边环境的协调和谐,同时对于景点的色彩、声响、动静、隐显等的制作配置也特别讲究。就是关于建筑造型位置、彩绘及其悬挂的匾额楹联、石刻书艺、雕塑及诗词名章的安放位置也都融入了我国传统的文化理念、生活实践、审美旨趣等的内涵,编织成一幅幅典雅、瑰丽多姿的彩墨画,引导游览者进入诗的境界,美的意境中。这种感受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通过艺术的加工和情感的过滤,是高出于实景的艺术的真善美,是“物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辅书》),是情与景的完美凝聚。所以司空图说:“思与境偕。”可见,意境是观赏者心灵深处的感知。学术造诣精深的园林设计者笔下的画图是以“抚千古于一瞬”,以直接形象的实景为基础,以具体的物象为依托,所产生的虚化的境界,而给游览着心灵深处的感知。所以清代著名学者说:“山虽一阜其间环绕无尽,树虽一林此中淹映不穷。”这就说明这一感受是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又触摸不到的景融于情,情景相融中的雅趣。

由于我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情趣,灵活多变,寓情寓景,意趣横生。以求不尽之意,更有无尽之情。为水涧深处,似源头无尽,重峦叠嶂,似山势绵绵,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似境界无穷。使得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和不同兴趣爱好的人们都热衷于我国古典园林。尤其是那些久居城市的人们,返璞归真,尽享这自然之美的温馨。这样就使得我国的园林艺术跨越国界走向世界。继美国纽约市中国式明轩园林和德国柏林市芳林园的问世,法国、英国、加拿大和意大利等国的城市中也兴建了中国式的古典园林。这是我国传统文化向世界又一次的延伸,是在世界文化园地中盛开的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