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秋水谣
5250200000005

第5章 对唱秧歌

1.与高万青先生对唱李瑶平生与高万青先生对唱过两次:第一次在三交开教师会时,第二次在县城正月闹秧歌时,大约都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这两次对唱,在当时的伞头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究竟唱了些什么内容,由于间隔时间太长,现在只能搜集到一点零零碎碎的资料,其真实性远远不能达到存史的要求。高万青先生已作古,李瑶先生对当时的情景记忆模糊。但是,一代歌手碰撞,两个名家争锋,一定是光芒四射!且在这里缀上一笔,留一点余韵供后人遐想。

第一次在三交,高万青先生唱:

同志们欢迎拍了手,

我把李瑶同志吼,

好比玉蔓菁下烧酒,

大量的栝则往上陬。

(玉蔓菁下烧酒:指菜简单,但喝酒的人酒量不小。栝则:方言,盛酒的碗。陬:方言,端的意思。)

下面是李瑶先生对唱的几首秧歌,至于高先生当时还唱了些什么秧歌,百搜难得。反正台下掌声四起,为李、高二人叫好。

高先生台上把我叫,

怕得我心擞肉又跳,

上来寻不了颠和倒,

今天你可要多关照。

同志们本要听你唱,

一股劲吼我把台上,

表面上你把我谨让,

实心里要和我较量。

第二次对唱在县城文庙完小。当时市政府(相当于现在的镇政府)在完小墙对面,听到鞭炮声,李瑶以为是市政府放炮,就唱了首拜市政府的秧歌。而放炮的却是站在完小墙头上的高万青。高在墙头上招手,让锣鼓停住,唱道:

朝住东头拜西头,

文昌庙看成魁星楼,

不是嫌我们机关猴,

就是你心里太糊涂。

李唱:

闹完了秧歌往回走,

高先生把我往住吼,

有什么说的你开口,

无非要和我对两首。

魁星楼看成了文昌庙,猫头鹰当成呲怪则叫,鳖儿子看成癞蛤蟆跳,哪里来的这赛神的调。

(呲怪则:是种不吉祥的鸟,专在夜里叫。)

据李瑶先生回忆,高万青先生当时对答的秧歌非常精彩,但时隔几十年,已经记不清了。现将李瑶对答的几首秧歌记录如下:

我年轻来你老汉,

文庙底拉开大火线,

磨快刺刀好好地战,

山水越大越好看。

(汉:xie。)

高先生你是老合文,

接秧歌自古有规程,

半路上截住把鼓停,

言多失礼你糟践人。

教书先生高万青,

嘴上不长毛一根,

身上穿得一崭新,

怎么变成小后生。

高先生一贯爱风流,

人面前经常肯吹牛,

今天你不要出风头,

干骨头上逼不下油。

(肯:方言,此处作“爱好”讲。)

完小放了假没啦人,

谁知道高先生你照门,想闹秧歌报一下名,老合文不应该瞎折腾。

十六岁挑伞出了门,

十八岁进了临县城,

久闻大名的高先生,

难得和你来相逢。

有名人到底是有名人,

你是杏洼的高万青,

名盖秦晋贯离临,

唱秧歌我是小孩童。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从那以后,李瑶和高万青结下了不寻常的关系。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共同的秧歌爱好把他们俩人紧密联系在一起,渡过了一段值得回忆的秧歌岁月。

2.与陈玉番先生对唱:

1952年正月,李瑶在碛口下乡,正赶上西头村的秧歌出场,陈玉番是伞头。陈看见李瑶,一边大声喊着李瑶的名字,一边分开人群,把手中的伞递给李,非让李唱不行。花伞在手,李只好唱道:

从县城来碛口把秧歌观,西头村碰上兄台陈玉番,两只手扯住给了一把伞,不着意你摆下这金沙滩。

陈唱:

闹秧歌挑伞腾不开手

一看见就把你往住吼,杨六郎把守三关口,金沙滩前你不好走。

李唱:

九曲黄河向东流,

今日孔明出茅庐,

火烧新野到碛口,

不擒孟获不回头。

陈唱:

瑶兄弟你放大胆,

你还不了解我陈玉番,见了面亲得给你把伞,西头村可不是金沙滩。

李唱:

金沙滩没啦好喝的酒,你的意思小弟记心头,说什么不唱不好走,实际上叫我丢一回丑。

3.与杜云峰对唱

据李瑶先生讲:杜云峰并未正式拜他为师,但经常向他讨教唱秧歌的“诀窍”。李瑶认为自己没有“诀窍”可言,只能是双方进行磋商,相互取长补短而已。说起他们之间的秧歌交往,杜云峰是这样唱的:

从小小爱把大场挑,

拜了个师傅李瑶,

虽然没啦手把手教,

经验学了乃几十条。

(大场:方言,“伞头”。乃:“他的”意思。)

李唱:

杜云峰口口声声把师傅称,硬要拜我为师你来当学生,论年龄我已老汉你还年轻,论才华你要比我强过万分。

你说我碰倒高万青,

那不是我的真本领,

我胆大不怕丢了人,

初生的牛犊入虎群。

你叫师傅我给你答,

我不承认你怪没法,

无非是你的谦虚话,

再争论人家笑话咱。

一定不行我应承起,

总是你觉得我可以,

实际上不敢和你比,

工作上仍是同志咪。

杜云峰一阵家比我还糊涂,再不敢暗不通风耍笑师傅,师傅我干巴巴地尽圪达骨头,虚膘膘上逼不下一点点油。

临县秧歌我唱了四十多岁,前前后后只收了一个徒弟,师不高弟子灵出其不意,秧歌大王杜云峰很有名气。

4.与王易风老先生对唱:

约在1984年,文卫系统秧歌队在县招待所起身踩场,王易风老人正好住在招待所,也出来观看。他边看边问跟前的人:“这是谁家的秧歌,不错呀!”李瑶得悉后叫停了锣鼓,给王老唱了几首秧歌。老人亦有答对。王老临终之时,还对这些秧歌记忆尤深。

李唱:

红火不过闹秧歌甜不过蜜,百花园里花红柳绿飞彩蝶。

虽然事先没啦送下大红帖,这就叫做近水楼台先得月。

听说你要回来把秧歌看,几天家等不得把你来盼,老首长见了面自然熟惯,一盅水酒实在不成些饭。

人生世上如风云,

年过花甲寿高龄,

老当益壮好精神,

不愧是个老英雄。

王唱:

七十多年不着甚,

好比南柯一场梦。

小车接来小车送,

出门还得拄拐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