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5245000000031

第31章 对学生的习惯培养与教育(2)

在制定学生道德行为规范“三个学会”基础之上,学校又提出“四个多”的要求,即:多问一声老师好,多一次轻声慢步下楼,多主动冲洗厕所,多俯身拣起一片垃圾。学校针对这一主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努力使养成教育融入学生心灵深处。“四个多”的评比专栏把同学们各项评比结果张榜公示;制作“四个多”的逐项“达标卡”张贴在各班级的评比栏里;每周一评的“优秀班集体”使同学们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板报、班会及级部集会等形式对学生开展“四个多”的教育,首先让学生知道“四个多”的内容和具体目标是什么,进而贯彻到实际行动中,通过同学们的实践活动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这学期,学校还征集推出了“四个多”歌谣,在同学中间记忆传唱,“四个多”的每一项要求都在歌谣中得到了体现。近一年来,学生们不仅为自己在语言文明、行为文明、卫生文明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而自豪,更为自己的言行能影响到家庭和社会而骄傲。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学礼,无以立。”必备的文明礼仪常识是人们培养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前提。人的诗书礼仪并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得到的。目前,小学生对礼仪常识的认识较欠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宣传文明礼仪常识入手。鉴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强,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对他们的要求应明确、具体、详细,增强可执行性。如与他人见面时要说“你好”;与别人道别时说“再见”;请别人帮忙时要说“请”;受到别人关心、帮助、支持时要说“谢谢”;打扰了别人或有愧于人时要说“对不起”、“请原谅”;别人向自己道歉时应该说声“没关系”等。

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同时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还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作为教育者,不仅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而且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也影响着学生。古人说:“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最喜欢模仿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要充分认识到:“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著名作家冰心曾说:“教师的现在,即是学生的将来。”一名人格高尚的教师,必须具备严格的自律精神。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须首先做得。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向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当点头或招手对学生打招呼;老师做错了事情,要敢于向学生道歉。这些细微之处,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文明素养是评定个体素质的基本标准。又是评定一个国家整体素质的基本标准,因此,德育不仅是塑造个体行为的事,而且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素质的高低——即文明程度,甚至制约国家的综合国力发展程度和发展前景。因为它首先反映的是国家的教育水平,而教育本身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因素,教育培养的是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为此,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努力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风气育人。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利用学校校风、校训,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环境,使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而饱含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得到熏陶,从而实现净化学生心灵、提升文明素养的目的。

“三个学会”教育内容

六、研究结果与研究分析

研究结果

学校扎实做好学生小事上的修养教育工作,宣传“三个学会”,深化“三个学会”,督查“三个学会”,评比“三个学会”,常抓不懈,在学校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进而辐射到家庭及社会。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目前,学生在学校里已能做到礼仪、言行、卫生三个文明了。

“三个学会”系列教育活动开展已三年多,为真实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现状,学校又发放家长、教师和学生问卷,展开调查。

评价反馈

在此次抽样调查中,发放问卷1800份,收回有效答卷1795份,统计结果如下。

有的家长反映:“感谢学校举办的德育活动,特别是‘三个学会’对教育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希望学校能多开展些这样的活动”;“从细微处着手,做到润物细无声”;“此项活动切实转变了学生的观念,形成儿童良好的作风,孩子的行为由不自觉变为自觉”……

同时,有的家长还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学校已记录下来,并进行了具体分析,准备在下一步工作中提高针对性与指导性。

研究分析

学校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德育奠定学生的成长根基。综合学校、社会、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德育工作的精神,健全德育教育体系,工作中的针对性及实效性强。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形成特色;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局面。在德育工作中,学校本着一个指导思想——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寓于小,小即是大;一个德育思路——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及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使学生形成“言语有训,行动有范”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感到德育就在他们身边,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在坐立行走、言谈举止之中。

深入思考

看到学生们取得的可喜变化,想到报纸上一篇《谈瑞士人的自觉性》的文章,受到很大启发。自然资源十分贫乏的瑞士能够成为一个经济发达、民风淳朴的国家,的确存在不少令人深思的因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瑞士人的全民自觉性,同新加坡相比,瑞士的环境保护不是依靠法治,而是人民自身的自觉性。与他们相比,我们中国人的自觉性远远不够。要使一个民族具有良好的道德,优良的生活品质,需要人人行动,尽己所能,纠正每一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要靠教育工作者不断引导,搭建不同的平台,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规范他们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人生打下根基。正如一位家长说的那样:“‘三个学会’教育活动的开展非常及时、有效!使孩子明确了从小事做起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家庭德育教育的空白。”

通过学校一系列具体活动的开展,教师们深刻地认识到:不能放弃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不能放松对学生正确行为价值导向的引导,不能忽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每件小事,要切实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正是这些小事,如同阶梯,将他们提升到生命的高处。同时,学校不仅要求学生去改变,更是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文明、自然的育人环境!为此,学校在实施“三个学会”后,根据学生特点,又提出了小学生的“十个文明形象”——

1.升降国旗应肃立

2.跟人相处讲礼仪

3.公共场所显文雅

4.孝敬父母尊师长

5.乘车购物讲礼仪

6.行车走路守规则

7.保护环境爱家园

8.爱护公物节资源

9.国际交往讲友好

10.身心健康最重要

七、身教胜于言传

虽然我们时刻都在交流,学生们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也要沟通,但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过分纵容,缺乏理性;过度娇惯,缺乏严格。几乎所有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霸气、娇气与不服气,表现在言行举止上,就是不懂礼让,不知谦让,不会用文明用语,不知道不文明举动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伤害。怎样才能扭转这种状况,让学生在枯燥的说理教育之外获得深刻的教育,并且指导他们的言谈举止呢?

班主任苏老师认为: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靠的正是自身的人格魅力。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教师对学生品行有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者本身就是非常宝贵的教科书,大到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小到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渗透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如果教师能以自己的人格品质吸引学生,使学生由衷钦佩,那么我们的教育工作就已经向成功前进了一大步。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由于教师的人格品质时时处处体现在一件件小事中,所以教师应率先垂范,用自身优秀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

学生们都很关心教师对他们的看法是怎样的,最大的愿望是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老师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慷慨地去表扬他们,就会激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自信,鼓励他们奋发向上。一位优秀教师曾说: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观察他们的“闪光点”,尽可能地提供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那么得到的效果也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对学生开展“三个学会”教育,方法之多,数不胜数。但最为重要的,是要看准和抓住一切有可能成为教育切入点的小事作为契机,以智慧的方式加以处理,令学生产生自觉服从,自觉遵守,积极向上的意愿。这比简单枯燥的说服教育及严厉粗浅的批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细心教诲精心设计

杜晓梅老师在开展“学会说话”的行为规范教育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一天中午,办公室中的老师们正在忙着手中的事情。杜老师班上的小亮同学喊报告进来了。他看到老师们都在忙着,就轻轻地走到杜老师身边,小声地说:“杜老师,李老师让我帮他来取投影仪的钥匙。”拿了钥匙后,又轻轻地走出办公室,静静地闭上门。杜老师望着孩子离开办公室的身影,忽然闪过一个念头。下午第一节课是思想品德课,为配合学校的“三个学会”系列教育活动,班上每周评选一次文明小标兵。于是,杜老师上课后先让小亮讲了一遍中午在办公室的情形,然后由同学们进行评价。

班里的学生一个个争先恐后:“我觉得,他进办公室很有礼貌,先喊报告。”

“小亮懂得跟张老师说话的时候不打扰其他老师的工作,在办公室要轻轻地说话。”

“其实,除了在办公室和老师说话的时候声音要轻轻的之外,在办公室给家长打电话也要注意,比如,要说明白什么东西没有带,星期几要用,希望家长什么时间送来。”

杜老师赶快抓住契机因势利导:“谁来说说,在打电话及接电话的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呀?”

“打电话时要记得说清楚自己是谁,找谁,有什么事。”

“打电话时假如同学不在,应跟接电话的叔叔或阿姨把事情说清楚,请他转告。”

“打完电话记得说再见。”

“打电话的时候还要注意时间,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否则会打扰别人。”

……

“那好,我们就从今天开始,从自身做起,注意‘学会说话’的含义不仅仅是讲礼貌,还应考虑其他细节。比如音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等。”从那天起,杜老师就开始关注学生每天说话的习惯,包括打电话的时候。

曾经有记者随机调查了30名学生(10名小学生、10名中学生与10名大学生)。他们每个人每天都有打电话的经历。他们都认为自己会接打电话,但对什么时间打、通话双方应该谁先挂断等都不清楚。他们很多人说,想打就打,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很少考虑在电话里说得不好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在接打电话过程中,不会使用文明语的居多。在记者采访的30名学生中,接打电话方式模仿家长的有六成之多。约三成的学生说喜欢模仿影视剧。不足一成的学生说喜欢谁就模仿谁,例如同学、老师或某个长辈。30名被采访者都说,以前没有人专门指导过他们该怎样接打电话。

实际上,专家认为,接打电话的语言应用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素养。越是亲密的人,越应考虑接打电话的方式以及说话的措辞及声调。千万不要因为接打电话方式不当伤害最亲近的人。

现在,学校里所有学生都懂得打电话的礼仪要求:

1.白天一般应在上午8点以后,但节假日宜在上午9点以后;晚上一般应在22点以前。无特殊情况,不应在中午休息及就餐时间打电话,这表示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及家人。打电话之前要先确认对方的电话号码,仅凭记忆容易打错。一旦打错电话应对接电话者表达歉意,说声“对不起,我打错了”或“打扰您了”等。接通电话后一般先问对方是谁,再说出要找的人。例如说:“您好!请问您是某某吗?您可以帮我找一下某某吗?”而不应简单地说“给我找某某。”若对方问你姓名,一般应告之对方,而不能说“你管我是谁!你是谁呀?”打电话时如果要找的人不在,一定应使用祈求敬语:“请(麻烦、劳驾)您帮我找一下。”而不应说:“喂!给我找某某。”

2.电话铃响后,马上接起,一般不要多于5声。接起电话应先说“您好,我是某某。请问您找哪位?”接听电话应精力集中,暂停一切闲谈,停止吃东西或喝水。如果正在看电视或听广播,应把音量调低。如果不是受话人,应主动代为传话。如果所找之人在,则说“请您稍等,我去叫某某来接电话。”如果所找之人不在,应说“对不起,某某不在,请问我可以替您转达吗?”如果对方希望转达,要将对方电话号码、对方姓名、单位等基本情况做详细记录,然后复述一遍。如果对方不愿转达,不应勉强。不要随便将他人的电话号码告诉陌生人。

3.应等对方先挂断电话,等上级或长辈挂断之后,自己再轻轻放下话筒。

从小学会接打电话的人,长大了才懂得怎样与人相处与交流,才更能形成良好习惯去尊重他人。

两千多年前,我国大思想家老子曾用精辟的语言阐述其独到的见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学生还是有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又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所以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应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因此关爱学生,在教育中尊重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与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拨动他们生命的“琴弦”,实施的教育才可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