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5245000000015

第15章 学校与家庭合作的成功案例(1)

一、有关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案例

家长参与学校活动

协调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是家校合作中最根本的形式。同一些学校只让家长作为“观众”和“听众”不同,下面的这个案例中,家长作为合作的一方,主动参与活动,同幼儿园分工负责,一起实现了教育孩子的任务。

家园携手降低幼儿肥胖程度的实验

某幼儿园依靠家园携手,开展降低幼儿肥胖程度的实验。事实上的实验过程包括家园合作运动疗法、饮食疗法与行为疗法。

一、运动疗法实验过程

形成肥胖的根源是能量摄入多但消耗少,摄入多于消耗,剩余的能量转化成脂肪累积于体内,因而渐渐形成了肥胖。三到六岁的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在保证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的前提下,适量控制进食对防止肥胖有一定作用,而体育锻炼就是消耗热量、预防与降低肥胖程度的最佳方法。

(一)幼儿园为主开展的活动

1.以减小肥胖幼儿的腰围、臀围为目标的运动疗法。活动项目包括双手撑地、仰卧起坐、转转盘、玩呼啦圈,要求肥胖幼儿每日在幼儿园必须进行一次仰卧起坐(10个以上)及双手撑地(20下)。

2.以增加身高为目标的运动疗法。活动项目包括跳跳球、触摸跳、攀岩、跳跳床。要求每日轮换进行其中一个项目。

3.以减缓肥胖增长速度为目标的运动疗法。活动项目包括慢跑、走楼梯、倒走、做减肥操、骑自行车、双脚交替跳及进行一些有意义的竞赛。要求每日在幼儿园必须做完减肥操,其余运动交替开展。

(二)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的活动

1.亲子体育游戏:挑选适宜肥胖儿童在家庭中开展的亲子体育游戏。内容包括划小船、踩水车、触摸跳、转转盘等。实现家长配合、参与的目的,增强肥胖儿对游戏的兴趣。

2.亲子运动会:幼儿园开展肥胖儿童运动会,把家庭中进行的亲子体育游戏进行交流与竞赛,增强锻炼的兴趣。

3.面对面讲座:定期请儿童保健专家到我园举办业务讲座与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对家长开展小儿肥胖的危害及预防的咨询、解答。

4.辨析会:指导人员营造一定的情景与机会,鼓励家长针对儿童肥胖发生的原因、预防及疗法发表各自的看法,引导家长在沟通过程中思考,形成共识。辨析会包括交流、认同、实践的过程。

(三)家园共同开展的活动

家园协作,建立家园联系册,应用运动疗法时具体思考以下因素。

1.在择取运动项目时,考虑以下几点:

(1)要思考孩子是否能接受该运动项目、是否能坚持下去、是否有兴趣。

(2)要思考安全问题,比如孩子的体力、心肺功能的耐受力、环境场地的设施安全与否。

(3)要思考是否能实现预期目标,如体重下降或肥胖程度下降及腰围臀围下降等。

2.在选择运动项目时,以锻炼全身体力与耐力为目的的全身性低强度的动态运动(也叫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骑自行车、小步快走、慢跑、爬坡、上下走楼梯、做操、拍皮球等。

3.在运动强度、时间上因人而异。每次锻炼前要进行5分钟全身预备活动,结束后也应进行5分钟调整活动(可自由活动)。在锻炼过程中,家长要陪同孩子,不但能够鼓励孩子坚持锻炼,而且也能观察孩子运动中的承受表现。持续运动时间一般逐日递增,宜渐渐增加到20~30分钟,幼儿最高心率不宜多于160次/分。

二、饮食疗法实验过程

(一)幼儿园方面:搞好带量食谱,在保证肥胖儿童生长发育需要的基础上,调配食谱,以高纤维素、高蛋白、低热量、低脂肪的食物为主。同一种食物更改烹调方法,忌食油炸食品,以清蒸和白煮为主。

(二)家庭方面:制订科学合理的晚餐和双休日膳食框架,宣传发放资料,把常见食物按热卡含量分红、黄、绿食品告知家长。

三、行为疗法实验过程

(一)设计表格“我变瘦了”,每星期给幼儿测一次体重,叫中大班幼儿自己记录在表格内,通过测量让幼儿知道自己和同伴的体重,通过比较实现自己有意识地努力控制。

(二)设计钟面“我能细嚼慢咽了”,每日记录进餐时间(用画时针、分针来记录),叫中大班幼儿自己把进餐时间画在表格内,通过记录让幼儿懂得吃饭要细嚼慢咽,有意控制进餐速度(家园同步进行)。

实验证明,指导家长,得到家长的同步配合,让肥胖儿童开展体育锻炼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实验中发现家长较能认可运动疗法,而生活中有许多可以运用的场地、环境,有时可以适当给幼儿安排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实验中还发现由家长陪同共同锻炼的幼儿获得的效果比让幼儿独自锻炼更好。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为了青少年的茁壮成长,必须形成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的合作。该园制订了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家长参与计划与目标,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过程中,不但达到了共育的目标,也让家长的教育能力与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面对社会各种不良影响对孩子的冲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因而,双方都感觉到传统家校合作模式的不足,需要创新。因而,市中学与有关方面经过较细致的分析研究后,决定在家校合作模式上进行一次突破性尝试:举办一个关于“怎样应对社会负面现象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的家长论坛。依靠提高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主体性,来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

提升家长主体性的尝试——家长论坛

一、论坛简介

论坛主题:“怎样应对社会负面现象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时间:2003年10月24日下午3时至5时30分

地点:中学礼堂

主办单位: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学德育研究会、区家庭教育促进会,区教育局

承办单位:市实验中学

与会人员:市实验中学家长代表、市实验中学部分领导和教师、区政府副区长、市教育局、区妇女联合会、区教育局有关部门领导、各中学主管德育工作的校长及主任、特邀家庭教育专家等共200多人

运作形式:在主持人的启发下,家长自由讨论,专家插以简短的回应和解疑、区教育局副局长作表态式的结束语,不作总结。

二、家长发言主要内容简摘

(一)家长A

随着网络日益深入生活,孩子交友范围因之扩大。怎样防止他们在网上交“损友”,急需引起社会、学校与家长的注意。所以,我提出以下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得力措施,阻止网吧成为中小学生赌博、喝酒、抽烟、吸毒等不良行为的活动环境。制定社区、学校、公安部门的合作制度。治理校园周边地区的治安环境。极力打击打群架、抢劫、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打击黑社会性质的团伙,除掉学生暴力的阴影。政府还应当通过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加强网络管理,规范网络运作,并应用先进技术系统。学校、家庭也应当对青少年实施和加强法制教育,以防网络成为他们的犯罪工具。

(二)家长B

增强中小学生的德育建设是学生全面教育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动员家庭、学校、社会针对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

中小学生受社会不良影响的主要来源为:一是不良图书、漫画、杂志、报纸;二是网吧、歌舞厅、游戏室、夜总会;三是一些影视、影碟、录像;四是黄、赌、毒等现象;五是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势力。能够肯定,此五个方面的影响对中小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现实伤害。

中小学生的德育建设,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而且也是社会与家庭的责任,动员所有力量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建设是一项意义长远的工作。

(三)—(七)(家长C、家长D、家长E、家长F、家长G发言省略)

(八)其他家长(发言、插话多次,具体内容省略)

三、专家的发言

除了回应家长的一些问题,解答一些疑难,还重点论述了两个问题:一是网络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学习与交流的工具,简单地禁止孩子上网是不明智的行为。家长应增强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引导孩子培养有益的爱好,让孩子能主动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家长应及时同学校交流、协作,给予家长更多的主动性与自主性。二是要促进学习型的家庭的形成,家庭成员人人都应自觉学习,营造家庭成员共同学习的机会,家庭要创造平等民主的氛围,家长要学会了解、学会理解、学会引导、学会平等对话、学会尊重,家庭成员能够相互学习。

论坛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踊跃发言,气氛异常热烈。期间,与会者介绍了许多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与个案;一位家长提出目前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功能减弱的问题,引起与会女性的共同反响,并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四、领导的结束语

主要是个人感言及表示对“家长论坛”这种形式的支持,并不是习惯的“总结”。

“专题性家长论坛”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极为有益的尝试,与传统家校协作模式相比,它有明显的突破。

·在家校合作中,重新形成了家长的“主体”地位

在过去的各种家校合作模式中,家长多是被动接受的“客体”,属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但在这个论坛中,家长是整个过程的主角:家长自主发言、自主提问质疑、自主答问解疑。家长的发言,也并非被动地了解和介绍自己孩子的情况,而是自主地针对问题实施分析,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与策略。

·论坛的形式,有利于主体性的营造与发挥

在家校合作的模式中,引入“论坛”的形式,有益于主体性的营造与发挥,有益于学校与家长双方思路的探索与经验的借鉴。

·专题性的论坛,有益于对重要问题实施深入的探讨与解决

在社会剧烈转型时期,新旧体制和新旧观念的碰撞定会激烈,问题之多与发展变化之快又常常令人目不暇接,更不是人人能够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的。对其中许多重要的问题,用专题性论坛的形式进行研讨,可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与重视,也有益于群体成员对这一问题的全面了解、深入理解、正确把握及选好对策,有益于问题的解决。

这次专题性家长论坛,在本市还是首次,从形式到效果都是一次极有益的突破;以家长为活动的主体,改变家长在活动中的被动局面是这次论坛的目标。从多个家长的发言中我们能够看到,加强家长的主体性不仅需要,并且可能。家长的积极参与及主动精神的发扬为家庭和学校平等合作创造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值得在实践中参考与运用。

家长参与学校科研

在实践中,有些学校依靠家长的力量,使家长参与学校的科研,不但发挥了家长的潜能,而且也提升了家长的素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下的案例可以作为大家的参考。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的网络布局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的网络体系,主要经验与措施有:

一、建立一个可供仿效、操作的社会教育委员会的组织

这一实体以理事会的形式实现组织功能。其成员主要由乡镇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庭所属居(村)委会与学校等单位的代表组成,组成一个具有层次顺序、健全的、意见沟通与协调合作的德育一体化网络体系。

二、制定德育一体化目标,组成德育一体化网络体系与德育工作序列

德育一体化的总目标为:依靠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共同联系、共同合作、共同促进,形成学校内外交流,内部和外部目标、方向相同的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系,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德育动力机制,催化学生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

德育一体化的分目标是:(1)共同目标。坚持学校、家庭及社会三者提出的总的发展目标方向,使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针对一个目标实施同步教育。(2)发挥优势。尽量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各方教育功能的作用,扬长避短,聚成合力。(3)协调关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渠道,建立教育的网络组织,及时进行信息反馈。(4)双向服务。学校与家庭、社区及单位组织,挖掘各自优势,因地制宜地实施双向服务。

这四个分目标之间的关系为:共同目标是基础,发挥优势是关键,协调关系是条件,双向服务是保证。

德育网络体系由学校教育网络、家庭教育网络及社会教育网络三方面组成,如下图所示。

学校网络学校德育指导小组

年级、班级德育小组

班级学科教师德育研讨小组

家庭网络家长委员会

家长学校

家庭教育互助组

社会网络居(村)委会教育小组

校外辅导员队伍

社会实践指导小组

德育工作序列由学校教育序列、家庭教育序列与社会教育序列三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

学校序列思想政治品德课德育序列

各学科教学德育序列

年级、班团队德育序列

家庭序列家庭教育指导要点

家长主要职责

社会序列社会教育指导要点

社会小组主要职责

三、社会教育委员会下设管理、教学、德育三大组,全面进行学校管理,催化学校教育整体改革。

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品德教育归入整个社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网络中进行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学校、家庭及社会德育方向的高度一致,吸收开放社会中有益的教育因素,在大教育观念前提下探究德育的新模式,能充分体现德育的整体功能。德育一体化理论的提出及网络体系的形成,给中小学德育新格局的形成创造了基础,给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也让家校合作在理论与实践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二、学校开展家长教育的案例

家长在学校活动中接受教育

家长教育是家校合作中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增强家长的教育素质,不少学校依靠各种渠道和方法进行尝试与探索。以下案例中的学校针对“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家长教育,开展了几年的探索,取得了许多经验。

“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

1.规范管理,完善制度

制定与完善家长学校规章制度是办好学校的根本。我们将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日程,组成了家长学校工作领导班子与家长委员会。每学年开始,家长学校领导班子例会探索一学期家长学校进行活动的具体路子,制定出工作计划与教学计划。家长们在学校入册分班,管理教师责任到位。

(1)建制度

建立规章制度是办学的基本依据。我们以工作实际为出发点,制定并完善了《家长学校学籍管理制度》与《“五好家长”评选制度》等,印发了《家庭教育行为规范》,并严格贯彻落实与检查评比。

(2)抓过程

工作中我们注重过程的管理,尽力抓实、抓好每一个环节。每学期我们都实行师德考核,向广大家长发放考查问卷。为增强家校联系,我们创设了“两簿”“两箱”,即《家访记录簿》、《家校联系簿》和“校长信箱”、“知心信箱”。一方面让学校及时了解家长、学生的需求与困惑;另一方面,家长、学生可通过信箱自由地提出对学校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的意见与建议,主动参与教育,因而更加密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关系。

2.培训内容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