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卓越口才完全修炼
524400000024

第24章 滔滔辩才的风云际会 (3)

“暗度陈仓法”则取其一部分意义,侧重于利用对方不易察觉又终会察觉的表述方式,从间接角度切入,曲折委婉地暗示出所要传达的意义,在不致激怒对方、恶化矛盾的情况下巧妙地改变对方的语言态势,在温和的状态中,达到人与人之间语言和情感的有效沟通。

宋代名臣寇准刚刚当上宰相时,曾虚心地向自己的好友张咏请教立身为官之道。

作为至交,张咏当然知道寇准机敏有余而学术不足的特点,但如今寇准位居宰相,直接指明效果不一定好。而且传出去还可能有损寇准形象,但不予提醒也有违朋友情谊。

权衡再三,张咏才慢条斯理地说:“公为当朝一代奇才,于家国大事当能应付裕如。公务余暇,倒是可读读《霍光传》。”

寇准还想深问,但老友已不愿多言。

揖别之后,寇准回到相府,想到张咏特别提到《霍光传》,便赶紧找出此书,从头仔细阅读。

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时,才恍然大悟,自言自语道:“此张公谓我矣!”

自此寇准以汉代大将霍光有能无才、不明事理为鉴,一有空闲即手不释卷,遂成一代名相。

张咏的进言手法实在是“暗度陈仓术”的典范。

他将“不学无术”这种常人难以接受的批评,转化为借书代言的委婉方式,“暗”中“渡”意,使朋友在愉快的心态中接受了自己的劝诫。

这种“借它书上言,传我心中事”的方法,正是“暗度陈仓术”这种语言艺术的奥妙所在。

日常生活的小辩论,如果能掌握偷换概念的技巧,可获得幽默的效果。

两位农民在给玉米施肥时,以猪粪离庄稼远近为题争执起来。

甲:“猪粪离庄稼近,便于庄稼吸收,庄稼肯定爱长!”

乙:“让你这么一说,应该把庄稼种到猪圈里,一定更爱长!”

甲:“你这是不讲理!”

乙:“怎么不讲理?你不是说离粪近庄稼爱长吗?”

这时,一位老农民凑过去说:“我看你们俩谁说得也不对,猪尾巴离猪粪最近,没见到猪尾巴长得多长……”

在场的人哈哈大笑。老农民用偷换概念法,轻而易举地平息了争执,又逗笑了大家。

有个富翁,左邻是铜匠,右邻是铁匠,成天丁丁冬冬吵得厉害。富翁特备了一桌酒席请他们搬家,左右邻居都答应了。

两家都搬了家后,丁丁冬冬还是照旧。原来是左边搬到右边,右边搬到了左边。

富翁所说的“搬家”是指搬到一定距离之外的意思,可照字面讲,只要把住处挪动一下就是搬家。邻居就利用这一点巧妙地整治了富翁。

以退为进,反客为主

优孟是先秦时期的口才大师,是楚庄王面前的善辩之人。

有一次,楚庄王十分喜爱的一匹马得病死了,庄王命令全体大臣为死马致哀,并要按士大夫的礼节举行葬礼。百官纷纷劝阻,庄王大动肝火,下令如有再劝阻者,定判死罪。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优孟闯进宫来嚎啕大哭。

庄王问为什么,优孟说:“这匹马是大王最心爱的马,以楚国之大,什么东西弄不到!现在却仅以士大夫的葬礼来办丧事,实在太轻慢了!我请求用君王的礼仪来埋葬。”

楚庄王一听甚为高兴,便问:“依你之见,怎么个埋葬法呢?”

优孟说:“最好以雕花的白玉做棺材,以精美的梓木做外椁,还应建造一座祠庙,放上牌位,追封它为万户侯。这样,天下的人就都知道,大王对马的爱惜和重视更甚于对人的爱惜和重视了。”

楚庄王一听,如梦初醒,说:“我竟错到了这种地步!”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无法正面直谏和直言劝阻的情况下,优孟采用了以退为进、反客为主的方法。

他首先顺着庄王的旨意大谈要对死马进行厚葬,以貌似违逆本意的退却方式,既迷惑对方又为自己累积优势,一旦优势达成,便一发而出,以“重马甚于重人”一语给予当头棒喝,使庄王在这种突进面前恍然悔悟。

以退为进,反客为主辩论法不愧为“语言战争”中一种绝好的攻守战术。

采用这种方法的步骤是形似守而实是攻——先退让而后发制人——先设隐语使对方轻敌而上钩——然后晓以利害,使自己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应该说,当你“客”到最低限度时,也就是你的辩理积蓄得到火候了,抓住这个玄机,你反过来给对方关键一击,对方自然措手不及,就不得不落个“反主为客”的“下场”了。请读下例:

有一位市长和夫人去视察建筑工地,一个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冲着市长夫人叫喊起来:

“夫人,还记得我吗?读高中时咱们常常约会呢!”

事后,市长回到家里耿耿于怀地向妻子发难:“看来你年轻时也只会在没档次的小伙子中混。”

市长夫人先是没说话,让丈夫继续张狂下去。市长进一步揶揄地说:“你嫁给我算你运气好,本来该是建筑工人的老婆,而不是市长夫人。”

夫人见他的“主”的角色已到了极限,便反唇相讥:“你应该庆幸和我结了婚,要不然,市长就该他当了。”

这位市长本来是想在夫人面前夸耀自己的地位,以自己为中心来评说两个人的婚姻,揶揄夫人原本应该是建筑工人的老婆;谁料市长夫人更非等闲之辈,她待丈夫自以为是、得意忘形到无防备之时,反以自己为中心,将角色对换了一下,反客为主,使市长彼时还高傲得不成样子的“主”劲,此时却消失殆尽了。

指桑骂槐,声东击西

指桑骂槐法,可以说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虚声东而实击西,假托别人的名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宋太祖夺了天下不久,就问赵普:“从唐末以来,几十年间,换了十几个皇帝,征战不息,其原因何在?”

赵普回答说:“因为藩镇的势力太强大了,皇帝势弱而臣子势强,自然无法控制局面。今天只有削减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编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就会安定。”

话未说完,太祖就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已经知道。”过了不久,太祖和老友故将石守信等人饮酒,酒酣耳热之际,命令左右伺候的人退下,对他们说:

“我如果不依靠你们的力量,不可能有今天的金殿龙袍,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恩德,每时每刻都不忘记。然而做天子也十分困难,简直不如当节度使快乐。我现在整夜睡不安稳啊!”

石守信等人问:“为什么呢?”太祖说:“这不难知道,身居我这个位置的人,谁不想将我干掉。”

石守信等人惶恐万分,向太祖叩头说:“陛下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呢?”

太祖说:“不是这样吗?你们虽然没有这个野心,但你们手下的人想富贵啊!一旦他们将皇袍给你们穿上,就是想不做皇帝,也是不可能的了。”

石守信等人都叩头哭泣道:“我们虽愚蠢之至,还未到这种地步,只求陛下怜悯我们,给我们指出一条生路。”

太祖于是说:“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想求富贵的人,不过多得些金钱,使自己优裕享乐,使子孙不受贫困之苦。你们何不放弃兵权。选择些好田宅买下来,为子孙创立永久的产业,多多购置一些歌姬舞女,成天饮酒作乐,以终天年。我们君臣之间也免去互相猜忌怀疑,不也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再次拜谢太祖:“陛下能替臣等考虑得这般周到细致,真所谓同生死的亲骨肉啊!”

第二天,他们几个人都以自己有病为由,无法继续任职,请求太祖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自中唐两百多年以来,藩镇割据,其势日盛。宋太祖在举杯谈笑之间解决了这个弊端。宋太祖表面劝石守信他们享福,实际是要夺他们兵权,言在此而意在彼,本来是担心石守信他们权势过大而谋反篡位,却假托他们的部下为图富贵,逼迫他们谋反篡位。假托别人的名义,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指桑骂槐,是一种更加含蓄迂回的说话技巧。在利用幽默的语言来回击或反驳一些错误观点的时候,这种技巧的运用特别有力。

一则美国幽默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劳驾,请问去警署的路怎么走?”一个行人停步问路人。

“这很简单,你用石头把对面商店的橱窗给砸烂,十分钟后你就到了。”

路人似乎是答非所问,他没有具体回答去警署的路线,却提示了去警署的一种可行的办法:你只要制造事端,自然有人送你去警署。这就是指桑骂槐法的说话艺术。

阿凡提是一个智者,他的话大多属于指桑骂槐法的典型,而且显得十分幽默。

一个穷人找阿凡提诉苦说:“我去年向巴依老爷借了一个熟鸡蛋,今年却要我还300个鸡蛋。理由是蛋孵鸡,鸡生蛋。”

阿凡提与穷人一起告到了法官那里。

审判时,阿凡提迟迟不到。后来很晚才来了。法官问他:“你怎么这么久才来呀?”

“我在家炒小麦准备下种。”阿凡提回答说。

法官听了哈哈大笑:“炒熟了的小麦下种后怎么会长出麦苗来呢?”

显然,阿凡提以指桑骂槐法,说的是小麦,但意却在熟鸡蛋。

指桑骂槐法在不少场合都可以见到:明是说罪,暗里摆功;明是说愚,暗里表忠;明说张三,实指李四;欲东而西,欲是而非;敲山震虎,含沙射影,都属于这类。毛主席在日常生活和外交谈判中经常运用这一技巧。

1957年,毛泽东率代表团出席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会议。会前,中苏领导人就“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提法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论。

有次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共同进餐。赫鲁晓夫不失时机地想宣扬他的观点,但毛泽东转而与赫鲁晓夫就另一问题展开了讨论。

“赫鲁晓夫同志,你对我们提出了‘百花齐放’这个口号怎么看?”

赫鲁晓夫为难地眨眨眼。他早已请人捎话到北京,表示过对这个口号的忧虑。

“毛泽东同志,我想,你们的本意可能是说在文化艺术中要允许不同的倾向发展,允许不同的学术思想争鸣……可是,花是有各种各样的——有美丽的花、丑恶的花,甚至有毒的花,对于有毒的花就不能让它开。”赫鲁晓夫小而胖的手做了一个有力的掐掉的动作,“要掐死!”

“我们不掐死,留在那里做对比,做反面的教员。”

赫鲁晓夫以沉默表示反对这个口号。

毛泽东又说:“苏联报刊不发表这个口号,我们是理解的、赞成的,因为各国有各国的实际情况。这个口号对于苏联也许是不适合的,情况不同么,都要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毛泽东表面上讨论“百花齐放”这个问题,实则是不同意赫鲁晓夫把“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观点写进会议宣言。赫鲁晓夫虽不失精明,但还是落入了毛泽东声东击西的圈套。他已经不知不觉同毛泽东一道论证了“从各国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强加于人”的观点,这样,就不便再把“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问题搬到餐桌上来了。

利用矛盾,陷敌入窘

在论辩过程中,由于辩手往往都出语很快,因而前言与后语之间出现矛盾在所难免。特别是在正规的辩论赛中,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名辩手组成代表队,四名辩手在辩论过程中相互之间更有可能会出现矛盾。因此,对于论辩者来说,一旦论敌出现这种情况,就应当马上抓住,竭力扩大论敌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反攻。看看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初赛中的一段辩论。

吴俊仲: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又饥又寒的小孩子偷你一块面包,你会用道德惩罚他吗?

李 翔:难道法律中就没有道德观念吗?

孙学军:对方三辩提出的问题从逻辑看,好像是说越穷道德就越好,有这个可能。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让穷人去穷吧,可是我可以说你好。这样你就不用掏腰包去帮助他解决温饱了。这是一个很方便的虚伪做法。(掌声)

严 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笛卡尔和范仲淹,哪一个不是在贫困中培养起他们的高尚的道德呢?

吴俊仲:我方认为,温饱,你要求他谈道德就是我吃得饱饱的,对方饿得很惨,但是大家为我好,这有什么不好呢?这种观念是错的。其次,法律不是道德。法律规定了离婚,离婚是道德的吗?法律可以规定公司破产,公司可以破产吗?所以法律不是道德,它是代表最低的道德水平加上风俗习惯及强制力的。法律等于道德是苏格拉底那时候的观点,对方有两位学法律的应该知道。谢谢。

李 翔:法律中难道没有道德观念吗?从《汉谟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从宋《刑统》到《权利法案》,请对方告诉我哪一部法律中不包含道德观念?

孙学军:我们这位同学已经告诉你了,法律所规范的道德是最低层的道德。暂且不提这个问题,请问,对方刚才说了英国民众在二次大战中发扬道德精神,但是要知道,英国当时所处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所处的经济地位是世界上领先的,而且据最近的资料表明,二战中英国人民的温饱程度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营养价值在当时食物平均分配制度下是最好的。因此你不能通过这个问题来否认它是在温饱程度上讲道德的。

严 嘉:《丘吉尔传》告诉我们,那时候好多穷人是怎么去填饱自己肚子的吗?是去排队买鸟食,还买不到啊!

在上面这段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的初赛辩词中,正方英国剑桥大学队的三辩手吴俊仲认为法律不是道德,而二辩手孙学军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当反方中国复旦大学队的辩手们发现这种情况后,便乘机扩大对方这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