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营州起义彻底失败。但是,李尽忠孙万荣却成了契丹族永远的伟大的英雄。
为了庆祝这伤亡惨重来之不易的胜利,此刻,武皇宣布大赦天下,这一年改为神功元年。
而武懿宗这次的表现,简直比前面两次武家子弟还要丢脸。武皇也觉得很没面子,为了给他立功的机会,就让他与娄师德以及魏州刺史狄仁杰分别安抚河北。没想到武懿宗打仗不怎么样,残害百姓倒是很有一套,凡是河北居民有被契丹胁从现在重回故园的,全部被他安上谋反的罪名残酷杀害取出胆来,说是要以此警示天下。他还觉得还不过瘾,又上表要求把河北胁从百姓全部杀死。武皇看着这位拥兵数十万一见到契丹起义军就望风而逃的大将军,给他机会去收买人心都要弄到天怒人怨的蠢汉,只有不停地叹气的份儿。也只能叹气道——这些人简直是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营州起义,是武皇执政以来诸多弊端的集中体现:边将凶狠残暴,保卫边境缺乏良策;兵源已经接近枯竭,将帅不能齐心协力;以及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武皇也是任人唯亲、喜好祥瑞、军事外行等等,这些弊端就像是火山大喷发一样。其实,有些弊政是武则天能够改善的,有些弊端却是她力不能及的,但对她打击最大的,还是武家子弟在这次平定叛乱中的恶劣表现:武懿宗愚蠢残忍,武攸宜怯懦无能,就连她最看好的武三思也庸碌无为,遍数武氏宗亲,竟然找不出一个可以担当重任的的人。
营州起义虽然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但它起到了一个意外的作用:却能促使了武周政权内部长期存在的立嗣问题得到了圆满地解决。不久,武则天就召庐陵王李显回到京都,这宣告了武则天立嗣态度已由支持武氏转为支持李氏,为后来李氏大唐政权得以恢复奠定了基础。
其实,营州起义结束与李显返回洛阳的时间相隔很近,但是很能说明它在武则天立嗣问题上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面对一个影响力很小、人力和物力很难与中原抗衡的对手,武则天不分曲直,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地进行讨伐,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扩大事件的影响,为武氏子弟创造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为立他们为嗣铺平道路。但让武则天失望的是,武氏子弟在平叛中的表现,充分暴露了他们的无才无能无德,根本不足以继承大统。所以,在来自各方面拥护李唐的压力下,武则天也进一步认识到人心所向的不是武氏、而是李唐宗室,如果自己再一意孤行,就会丧失人心。况且在后来一次征兵中,开始招募士兵时,并没有人前来参军,后来人们都听说李显来了,都不顾一切前来报名,真是人山人海,就连北面的山头都站满了参军的人,已经是没有人站脚立足的地方了。这一切一切都更加说明李唐才是众望所归。在经过多方权衡之后,七十多岁的武则天最终决定立李显为太子,李武之间的太子之争就这样以李唐宗室获得胜利而告终。
武皇心中又何尝不是五味俱全?眼前的这些武家子弟,又有哪一个能成气候呢?在国与家之间,在公义与私情的天平上,她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平定契丹后她将武承嗣和武三思同日拜相,但仅仅九天之后就又双双罢免,创下了宰相任职时间最短的纪录,这一切应该就是她矛盾心情的真实流露。
然而武则天毕竟自我封闭了许久许久,要想说服武皇,非大智慧者不能办到。值得庆幸的是,她身边正好有这样的人——狄仁杰,武则天的知己。
狄仁杰,一个足智多谋的神探,一个爱民如子的宰相。他每到一地出任地方长官,都会赢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出任宰相,也能深得同僚们的尊重,即使是最挑剔的人,也很难从他身上找到一点点缺陷。狄仁杰既能坚持原则,又能通达善辩。刚经历了神功元年那个多事的秋天,安抚河北百姓满载盛誉归来的狄仁杰立刻被任命为鸾台侍郎,第二年拜就为宰相。既是同乡,又是高宗时代的老臣,狄仁杰和武皇一同经历过那些难忘的沧桑岁月,对她的了解自非他人能比。
有一天,武则天召见狄仁杰。告诉他一个梦:“朕昨夜几次梦见跟人玩双陆(一种赌博游戏)都不能取胜,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次闲聊的时候武皇不经意地提起。
“双陆不胜,必定是宫中无子。”狄仁杰一语双关地答道,“这是上天垂意,暗示陛下,久虚太子之位必定生变啊。”
“何况,姑侄和母子比较起来谁近谁亲呀?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儿能够这样吗?”狄仁杰遗憾地摇摇头:“臣真是没听说过侄儿做天子在太庙里却祭祀姑姑的。”
这话正好说中武皇的心事,她本能地就想逃避,立刻变脸:“这是朕的家事,不需要你多管。”
但这怎么能打消狄仁杰的热情呢?“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什么事情不是陛下的家事呢!陛下不是教导我们君为元首,臣为股肱,君臣义同一体么?何况臣作为宰相,难到不能过问吗?”
武皇不禁语塞。她虽然广涉文史,又怎么是辩论专家狄仁杰的对手?就算还想辩驳几句,也立刻被狄仁杰一串大道理盖住。
虽然气闷,但遇到蹊跷之事武皇还是忍不住问狄仁杰:“昨天我还梦到一只羽毛丰丽但两翅俱折的鹦鹉,这又说明什么啊?”
“武是陛下的姓,这只鹦鹉就是陛下啊。摧折的两翼就是陛下的两位爱子。如果陛下起用两位皇子,那就会双翼齐飞了。”
旁边的老宰相王及善一听正中心怀,顿时咪咪笑着不住地点头说:“对呀对呀,一定是这个意思,真是天意啊,天意!”
“也许你说得对。”她轻轻叹了口气,“也许现在是召回庐陵王择定皇嗣的时候了。”
这话的声音不高,但是落到狄仁杰耳中却像晴天霹雳,他震惊地抬起头,突然止不住心头的热火。他看见了皇帝面上的微笑,那微笑意味着她在皇嗣问题上终于做出了众望所归的抉择。长久悬在心头的一块巨石终于落了地。
其实,这时的庐陵王李显已经回到武则天身边。这一切的谈论,只不过是武则天的某种验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