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之铁血帝国
5238000000075

第75章 楚国政局

淮水,自西向东,流经中原广袤的土地后,注入大海。汝水、颍水、洧水、涡水、睢水、沂水、泗水、沐水皆乃其分支,流域广大,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乃天下四大名水之一。此四水,黄河在北,长江在南,济水与淮水处于中间。

北济南淮之间,水网交错,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乃华夏文明的中心。如今,这片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土地已尽数被扶苏收复。

淮水北岸,战旗猎猎,壁垒密布,大秦飞将军李信在淮北筑下了坚固的防御体系。

隔淮水相望,南岸,有一座坚固而雄伟的城邑,乃是楚国都城,盱眙。

盱眙,位于淮水中下游、泗水入淮上游约百余里处,扼水陆要道。进可虎视中原,退可坐拥淮南数千里膏腴,乃战略要地。淮南平原东临大海,西接巍峨险峻的大别山,只要稳固盱眙与寿春,扼守住淮水,淮南可保万无一失。

楚军战败后,本来已经是夹缝求生、连楚国的陪衬都算不上的张楚王陈胜身价腾地一下又升了起来,成为了楚国君臣眼中不可轻视的香馍馍。皆因淮水中游与上游的地盘全在陈胜手中,张楚若有失,秦军将顺淮水大举东进,使淮水天险如同虚设,楚国无险可守。果真若此,楚国在淮南的根基也得跟着玩完,不得不退守江东弹丸之地。

所以,张楚绝不容有失。

可俗话说,再好的朋友也不如自己的左右手那么可靠。于是,楚国内部对于怎么处理与张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分歧,不小的分歧。

好战派项梁主张吞并。其观点为楚国与张楚同乃大楚,着实不该打着不同的楚国旗号。楚国上下应该号令统一,同尊楚王,共御强秦。只有将所有楚人的力量都聚于一处,楚国才能强大,才能与强秦抗争到底!

而刚刚被秦国放回来的楚国另一位重臣宋义,则主张合纵。楚国与张楚新败,反秦势力大损之余,实不应再互谋吞食,从而引发兵争与内讧,使秦国有可乘之机。当今之计,乃是二国精诚合作,再联合闽越、南越、宪章军等南方势力,共结联盟,抵抗大家共同的敌人,秦国。了解秦国国力与秦军战力的宋义心中明了,只有如此,楚国与各路诸侯才有一线生机。

在两方势力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的时候,楚国庙堂上另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却游走于两派之间,谁也不得罪,嘻嘻哈哈地四处打着太极,既不帮助项梁吧,也不偏袒宋义。此人,正是起事于沛县、人称沛公的刘季。

肥城一战,率领后军的刘季得项羽相救,极其幸运地领着麾下万余军马逃了出来。劫后余生的刘季完全没有想到,楚军此次出征,他所部竟然是损失最小的一支军马!有因如此,又得益于他的老朋友张耳、陈余二人不遗余力地帮助,刘季竟意外赢得王陵、秦嘉等数路义军首领的拥护!

九死一生的战场上,谁不愿跟着既英明又有福运的将军打仗呢?

有如神助般,刘季在楚国的声望已经渐渐能与大败后的项家军和以宋义为代表的各路将领分庭抗礼,隐隐地成为了楚国第三股势力派系。

对刘季来说,这实在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也使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上天给他刘季的一个机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其后,刘季不动声色地拉拢着楚国第一谋士张良,时刻隐藏着自己的野心,他相信,只要时机一到,他定能一飞冲天。

楚王熊心近日摆出一副很苦恼的架势秘密地忙碌着。

上将军项梁无时无刻不在为吞并张楚给他施加着压力,日日精练士卒,每次朝堂,项梁一有机会便力谏出兵,欲用兵事迫陈胜依附于他项氏或楚国。

而另一主张的大臣宋义一则怕引起两国内讧,徒耗反秦力量;二则惧怕项氏羽翼再丰,大权独掌,坚决反对出兵张楚。两人一上朝便为此事吵得不可开交,令熊心烦不胜烦。

楚王熊心,时年四十有余,实乃一位颇有政治头脑之人。其年少时混迹在楚国庙堂这个大染缸,早已通彻权力之腐败,政治之残酷;青年时代的熊心历经了楚国被灭、亲人被屠之痛,不得不将仇恨深藏心底,多年来隐姓埋名,于穷乡僻壤中历尽磨难,卧薪尝胆,砥砺出一付沉稳的性格和坚韧的意志。

如今楚国之政治形势,对楚王熊心来说,是喜闻乐见的。虽然他感激项梁将他从山野找了回来,给了他牧羊时连做梦都不敢想的机会。可是,作为一国之主,他不愿意看到项氏一家独大,更不愿意当个傀儡楚王!

项氏功劳越大,他越是忌惮。项氏战败,他既悲痛又从有些发自心底的兴奋。悲痛的是数十万大楚好男儿就这样白白葬送,但项氏的威望与势力被大大削弱,又让熊心内心深处有一丝莫名的兴奋!项氏失去了绝对的话语权,他终于有机会可以做一个真正的楚王,一个至高无上、说一不二的楚王。

熊心蠢蠢欲动,精心谋划,他引宋义、景驹与忠厚的陈婴为心腹。这三人不是义军出身,没有实质的兵权,而景驹更是旧楚贵族,同根同源,让熊心感到放心!在熊心眼中,宋义、景驹与陈婴乃他庙堂上的心脏,项氏与刘季则是他的左右双拳。心脏负责谋划与中枢指挥,而左右双拳,负责对敌的进攻与防御!

将权力分散,熊心才能利用他楚王的身份,有效地去制约、去平衡各方力量,不用处处受制于人。只有这样,他才能使用这些原本不属于他的力量,达到他熊心想要达到的目的。甚至,除掉某些人,最后将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心。

这便是帝王心术,只有大权在握,他熊心才能算是真正的楚国之王!

不得不说,宋义是个聪明人,楚王熊心的心思被他摸得一清二楚。宋义心中明白得很,没有实权的他只有真心地拥护楚王熊心,才能笼络一批爱国将领,才能作为楚王的心腹站在楚国权力的顶端,在这乱世之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熊心的本意一开始便与宋义相同,万万不能与盟友张楚之间轻启战端,引来在淮北虎视眈眈的秦军。可项氏数代楚国名门,劳苦功高,又大权在握拥立有功,熊心实在不忍也不敢忤逆项梁之意,冷了项氏之心。

“爱卿,如今之势,实不能与张楚开战,冷了众诸侯之心。且操练精锐,以备不时之需,如何?”朝堂上,熊心在项梁面前甚至有些低声下气。

而作为项梁,近日来一想起朝堂上楚王熊心苦口婆心否决自己的言语,项梁、项羽叔侄便如同胸口被压了一块千斤巨石般沉闷难当。肥城、沂水惨败,损兵数十万,项家军精锐除了项羽率领的精骑外,几乎尽丧!更令人气愤的是被秦军虏获的项伯又被扶苏好生生地放了回来,使得流言四起,项家颜面大损!本欲征讨陈胜,以此来弥补项家军的损失与声望,奈何楚王与宋义一干大臣死活不允。奈何楚王熊心为了安抚并支持项氏,特拨了无数钱粮与项家军,使其打造精锐大军。

楚王如此委婉否决与大度支持,令得项梁明面上实在不好逆楚王之意,只得强行压抑心中的愤懑,叔侄二人一头扎在军营中再不问政事,只是操练精兵,期望有朝一日可一雪前耻,重振声威。

盱眙,项家军军营。

校场上尘土遮天,烈马长鸣,项家军将士们挥汗如雨,军营中一片热火朝天。

步卒在龙且的带领下,皆光赤着上身,手持精铁重盾,凶狠地挥舞着手中利刃,习练拼杀之法。盾牌聚处,如山如岳,任秦军的箭矢如何锐利,怕也是穿不透这精铁打造的沉重厚盾。再观那些士卒手中兵器,亦是为破秦军而专门打造的重刀,其柄长三尺,刃二尺,寒光闪烁,怕莫是有数十斤重,但在那些步卒手中却如若无物,舞得霍霍生风,刹是有一番无坚不摧的威猛气势!

校场另一处,无数身披火红战袍,浑身重盔重甲、连马匹也包裹在铁甲中的骑士们在烈日下挥汗冲杀。校场上蹄声如雷,骑士与战马同舞,尘土与刀枪齐飞。项羽麾下的三万精骑,在几乎倾尽楚国财力后,终如项羽所愿,被打造成了一支无坚不摧的赳赳铁军。本就神力无双的项羽,再加上这三万钢铁猛兽与数万精锐步卒,楚军,也终于有了与秦军正面一战的实力!

不过,在楚军众将的眼中,这点实力还完全不够看!秦军除开近百万虎狼之师,可还有着数十万项家军这样的百战精锐!楚国仅凭数万器甲精良的项家军,不可能挡住秦军的进攻。为了打造这支项家军,楚王熊心已经不遗余力,几乎将楚国国库耗尽,实在没有精铁、钱粮再打造哪怕是数百人的精锐了……

楚军与秦军的差距依旧是天壤之别,怎么办?

项梁还是认为,淮南之地必须铁板一块,才有与秦军放手一搏的可能。淮水从西至东,战线太长,楚军根本无法首尾相顾,张楚若有失,楚国必不能久守!可楚王确实待项家军不薄,他项梁实在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逆楚王之意行事,做那不仁不义之人,只得徒叹奈何。

项梁没有办法,可项家军中还有一位能人——张良。

而很不巧,这位能人又有个惊人的想法,那就是:拥立楚王熊心为义帝!

如此,陈胜的问题迎刃可解。

陈胜起事时,本就是打着楚国与扶苏的旗号,扶苏就不去说了,当日的借口已经成为了敌人。那么,再说陈胜的另一个借口:楚国。如今楚国正统楚王熊心在此,若熊心在楚人尽皆响应下被尊为义帝,陈胜再不识时务的划地为王不尊义帝,那么,张楚的存在就显得异常尴尬了,在大义上,他无法立足。

陈胜不傻,他绝不会火中取栗,自断生机于天下。

所以,熊心若进位楚国义帝,陈胜没有其他选择。归顺楚国,是他唯一的出路。

张良之计,无损各派系之间的利益,又满足了楚国的利益,可使楚国国力凭添无数,一举数得,皆大欢喜!如此一来,守住这淮水,怕是没有一点问题了!

此计一出,楚国君臣大喜!

(喜欢本书的兄弟姐妹请加群:233438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