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学会做人处事的50件事
5235200000027

第27章 让孩子变得合群

做人处事箴言

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与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生活,他们会教会彼此怎样相处、怎样玩耍。父母要欢迎孩子的小朋友上门来玩,也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到别的小朋友家里去玩。

冬冬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每次学校组织集体活动他都会哭着不参加,而且是第二天早上一睁眼就会哭着说不去,好像前一天晚上就是带着这种恐惧心理睡下的。只要妈妈答应他在家中玩,他就会变得比较活跃。

妈妈觉得,这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在家中经常听到赞扬,到集体中却感到自己不如同伴,因而丧失了自信心,才遇事退缩的。

于是妈妈与老师配合,发现并利用冬冬画画的特长,让他把大家在集体中的表现画出来。冬冬因此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同时,妈妈每次到学校接冬冬,都会约一些同班小朋友和他们的妈妈一起玩儿一会儿,同路的还一块儿走。

大概过了半个月,冬冬就开始接受和融入小朋友的活动当中,上下学的时候会主动和老师、同学打招呼了。

延伸阅读

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他们中绝大部分都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家长对此也持支持态度。但有些孩子个性比较胆小、喜静,或对活动兴趣不浓,讨厌集体活动中纪律的约束,对集体活动兴致不高,而集体活动对孩子成长又具有重大意义。

集体生活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集体生活能扩大孩子的交往空间。父母用家看住孩子,使他接触的对象少,交往活动的空间狭小,这势必会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使孩子认生、害羞。而进入幼儿园后,孩子的交往对象增多了,活动空间明显增大,孩子的交往能力也明显增强,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友好合作。

集体生活能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由于家长的过分宠爱,许多孩子养成了坏毛病,例如:任性、挑食、随地大小便、不用杯子喝水、不会用勺吃饭。当孩子进入集体生活的环境后,这些毛病会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得到改变,孩子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重要的是,集体生活给孩子提供了互相学习的环境。孩子跟老师、父母学东西有被动的成分,而孩子之间更容易自发、主动地想到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真正促进孩子发展,同时,这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

例如:一个孩子不爱吃蔬菜,但他看到别的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时,他也会被感染,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这种环境、这种氛围在家庭中是很难营造的。

我们常常听说许多孩子上幼儿园、寄宿学校不能适应环境,除了孩子生活自立能力弱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忽视了要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着力培养孩子集体生活的能力,能使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语言、动作、思维的发展水平提高。适应集体生活的孩子要比由家人看护的孩子性格更开朗、活泼。

那么父母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呢?

1.为孩子创造集体活动的环境

可以通过提供必要的玩具、游戏材料、空间与时间,让孩子与亲朋邻里间的孩子游戏交往,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及幼儿园组织的各种类型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可以利用节日游园、郊游踏青、参观游览、走亲访友、演出比赛等机会,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与集体频繁接触,增进孩子对集体活动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孩子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2.诱导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发挥主动性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根据他们的能力、爱好、兴趣组织集体活动。发挥同伴间的鼓励作用,允许孩子失败,用掌声等增添孩子的自信。给孩子提供发挥特长、帮助别人、服务于集体的机会。

同时要了解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困难,给予帮助。如果孩子的技能技巧不熟练,在家父母可帮助练习,彩排;条件不充分的,帮助准备等,变被动为主动。

3.发挥荣誉的激励作用

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点滴进步和突出表现,家长都要给予肯定,如:“明明在今天的活动中帮助了小芳,我们要向他学习。”“毛毛你今天表演真棒!”“东东,今天表现得有进步,下次活动肯定更好。”类似这样的鼓励性语言是孩子参加集知动的无形动力,所以,我们不要放掉任何一个表扬、鼓励的机会。

4.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平时家庭可以开展合作游戏。比如“两人三足”;赛跑、下棋等,让孩子懂得有些事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好;也可让孩子自己找朋友,从跟他喜欢的伙伴共同参与逐步过渡到大家共同活动,用同伴的热情与积极性感染孩子,影响带动孩子。另外,在集体活动中要给孩子提出具体要求,分配具体任务,活动项目也应该利于孩子间合作。

我们都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让孩子在集体中健康、愉快地成长。

讲给孩子的故事

德里克的集体生活

在离泰晤士河不远处的一个院子里,八岁的德里克·巴顿正和姑姑追逐嬉戏。突然,他被什么绊倒了,“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姑姑急忙跑到跟前,扶起德里克,关切地问:“我的小宝贝,磕着哪里了?不哭,姑姑给你吹一吹。”

妈妈也站起来,要过去。但爸爸拉住了妈妈的手,阻止了她。爸爸好像想起了什么,对妈妈说:“德里克是大孩子了,不该这么娇气,他已经上学了,应该和同学一起玩才对。”

“他好像和同学相处得不太好,很少和同学一起玩。”妈妈回答道。爸爸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微微皱起了眉头。

德里克是独生子,从小就受到父母和姑姑的悉心照料。爸爸决定让德里克离开这种倍受宠爱的生活,锻炼一下他集体生活的能力。于是,德里克被送到一所公立走读制小学去读书。在学校,身边没有了亲人的呵护,德里克感到很不习惯。

他在学校和家里过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白天在学校,谁犯了错误都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处罚,同学中也不会有人特别谦让他。晚上回到家中,他又是所有人的宠儿。

这种情形爸爸很不放心,就把他送进了寄宿制学校。这是一所教会办的学校,学生们过的是一种近乎军营的“艰苦”生活。妈妈和姑姑对爸爸将独生子送进这么一个严酷的环境也很不理解。

德里克很不适应,一到星期一早上就哭闹着不肯上学。

这天,德里克恳求爸爸说:“爸爸,我今天发烧,我不能去上学了。”爸爸弯下腰慈爱地摸了摸儿子的头,但是,德里克躲闪的目光暴露了他的心思。于是,爸爸直起腰,坚定地说:“孩子,你发烧并不严重,你完全可以去上学的。”

看到这种方法失去效用,德里克便对父亲说了实情:“爸爸,我真的受不了学校严格的纪律。在那里,没有人谦让我,如果我回答不出问题,还要受到老师的批评。爸爸,别再让我上那所学校了。”

“但是,你总有一天要长大的,总有一天要脱离家里的环境,融入到与家庭不同的社会中去。只要你能谦让同学,热心帮助别人,在学业上认真努力,又有什么不能接受呢?”

爸爸的话让德里克的心里产生了反应。

爸爸接着说:“起来上学去吧,你在学校里会学到比在家里更多的知识,那里有同伴,还有教师,爸爸希望看到你的进步。”

由于相信这样有利于孩子成长,所以爸爸态度很坚决。望着爸爸期望的目光,德里克终于理解了他的苦心。德里克开始准备书包,在走到门口向爸爸告别时,他高声说:“爸爸,你等着看吧,我下次回来的时候,完全是另外的样子。”

爸爸的苦心没有白费。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德里克与人交往的潜质得到极大开发。这对他日后形成尊重同事、为人谦逊、待人友善的性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为他的事业成功打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1969年,因对发展立体化学做出突出贡献,德里克·巴顿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告诉孩子

在集体中生活,才能接触到更多的人,学到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