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生死请柬: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禅
5234600000015

第15章 具足戒——中国禅者的生活(2)

为隆重,于戒坛举行,传具足戒。戒坛只有大寺院才有,所以出家人受这个戒往往并不在自己的庙里,而是在当地最大最有声望的寺中,很多人在一起,分力三人一组来受戒。戒坛上正面设莲花座,供释迦尊像,下设三师七证坐椅十张,上首三张,三师坐,左侧三张,右侧四张,七证坐,总称为“十师”。“三师”分别是受戒的主师“衣钵传灯本坛”阿阇黎、授戒时读羯磨文的师傅“羯磨师”和对受戒者传授佛教生活规仪的“教授师”。

先由教授师下坛,对新戒说明“衣钵”的含义,然后逐一询问广今此衣钵是汝自己有否?”受戒者答广有。”

下面的步骤称为“预审”,即审查诸位新戒出家的资格。教授师在坛下,对新戒逐一询问是否犯过“十三重难”、“十六轻遮”。“十三重难”是十三种重大罪过,如杀父母、杀罗汉、奸污比丘尼等“十六轻遮”则是十六种妨碍出家的问题,如父母不许、没有衣钵、有债务、无人身自由、有精神病或患有传染病等(宝玉在未通知父母的情况下出家,同时患有癔症等,并不符合接着是“上坛”,受戒的正式步骤开始。再次询问是否犯有“十三重难”等,然后由传戒和尚说“四根本戒”,说明它是具足戒的根本,若触犯其中一条,便失去做比丘的资格。最后,命受戒者下坛学习,比丘学习二百五十条比丘戒,比丘尼学习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

至于是否在头顶烧一些香疤,也就是所谓的“爇顶”,我们说,贾宝玉恐怕是烧了的 顶之风从元代始,先做小沙弥’烧三个疤;再受出家菩萨戒(三坛)时,点十二炷香,烧十二个疤。但是此风今已是传菩萨戒的仪式了,于大殿前举行,齐集后,由“菩萨戒法师”讲述什么是二聚净戒,然后引导受戒者礼拜奉请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得戒和尚,又拜文殊菩萨为羯磨阿阇黎,拜弥勒菩萨为教接阿阇黎,拜十方一切如来为尊证阿阇黎,认十方一切菩萨为同学诸侣。然后忏悔、发愿、宣戒,问其能持否。礼毕。

传戒的仪式非常隆重,因为仪式过后,一个人就由在家人变为出家人了,寺院中多了一位比丘比丘尼凡世间少了一位有情眷属。在正式举行传戒之前,会有一个“戒期”,“新戒”们住在寺院中,跟戒师学习戒律,经常会举行演仪,因为传戒属佛教内部事务,一般是不允许非信徒的俗人观看的。

那么,小沙弥的十戒,二百五十条比丘戒,以及最后所传的菩萨戒,都包括哪些内容呢?这些戒条的内容,限定了宝玉出家后所过的生活模式。

“四根本戒”是杀、盗、淫、妄,绝对不可以开戒。再加上饮酒一条,构成“五戒”,在家信众必须遵守。沙弥的戒在这五条上面另加五条:不涂饰香鬉,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宝玉喜欢胭脂,喜欢蒋玉涵,到梨香院去寻藕官,睡精致芳香的暧阁,晚上备酥酪给自己及袭人吃,以及怡红―院上下蓄了无数奇珍异宝,没有一样不是犯戒的。他从此要跟公子哥的生活绝缘了!

至于二百五十条比丘戒,则更加细致烦琐,对于行住坐卧语默作止,即一切生活琐事细节都照顾到,因其完备具足,所以被称为“具足戒”。其戒条包括不得独宿寺院(因易起淫心,妙玉似犯此戒)、不得喝含有微生物(小虫)的水、不能把自己的剩饭施舍给他人吃(没有动过的可以,剩的不可以)、不得养猫(因猫吃老鼠等生物)等,还包括进入僧堂时不得叉腰、不得摇身甩臂等仪止方面的细节。

五台.山的字

“菩萨戒”和“比丘具足戒”看起来似乎类似,但是有根本上的区别。菩萨戒又称“菩萨无相戒”,要做到无我相才可持此戒。在此戒中,无我、利他、利众生者都有功德。比如一个猎户追赶野猪,路过一所寺院,问一位老僧说野猪跑到哪里去了,老僧故意指给他错误的方向一~~从比丘戒的角度来看,他是说了妄语(假话),但是是“方便妄语”,就是并不出于私人利益,而是为了好的目的而说的妄语,是无罪的。从“菩萨戒”的角度看,他保护了野猪的生命,说这妄语是有功德的。在菩萨戒中,为了普利众生,甚至杀人、偷盗、邪淫都有可能是有功德的。但未修行成正果的释子凡夫的定力和业力不足,往往达不到这个境界。因此,“菩萨戒”只是指出了一条路,并不是一个方便奉行的法门。

僧人的一天二十四小时

假如有人,经历了很痛苦或者很麻烦的事情,觉得对尘世生活厌倦了,亦厌倦了切追名逐利的虚无生活,于是决意出家为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要离开一种“困难”的生活,去过比较“容易”的生活,而是相反:如果是为了逃避责任而来,那么寺庙并非是一个很好的场所,因为在这里,你将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你所求不但是自己灵魂纯净,而且要使众生跟你一样获得安宁。那么,如果没有责任心、利他心和克服很多困难的决心,你就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僧人,寺庙中,并没有一个人是闲散度日的。

在古时,戒师对于半路出家的僧人,反而会更为苛刻,因为他们觉得,中年出家的人在俗世时的习气比较难改,说不定会原封不动地都带进佛寺里来。这样的人受了戒于自身无益,于佛教有害,所以必须用恶辣楗槌,使他们知所惭愧,庶几能革面洗心,精勤学道。在释真华的《参学琐谈》中,提到一位引礼师父经常对中年以后的新戒说:“你们在家享福享够啦,啃不动鸡骨头啦,要岀家受戒来佛寺里当老和尚啦!”

出家人的苦的确是等闲人们体会不到的。每天清晨四点三十分,钟楼里的钟便和着鼓声敲响了,习惯了早起的僧人们在钟声的催促下,快速地洗漱完毕,便披上袈裟,仪表庄重地进入大雄宝殿排班准备早课。通常情况,殿堂佛事由一位维那(负责举腔)掌握,其程序是礼佛、持咒、诵经、赞佛、绕佛、忏悔、皈依、发愿回向等。这一系列的活动有念有唱、有立有行、有跪有拜,它是僧人日常修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年年月月从不间断。有的寺院凌晨三点钟即开始击钟,敲一百零八声直至三点半开始打板,全寺僧人起床,上早殿,于四点正式齐集大佛殿。按戒腊(受戒后安居的年限)高低分东西单站立,念诵榜严咒、大悲十小咒、心经等,然后唱赞偈绕佛、三皈依、韦驮赞等。

早课约需一个半小时结束,僧众下殿后,人斋堂用早斋,寺院吃饭叫做过堂,僧值带领僧众一齐念《供养咒》。早粥时念:

“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午斋时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念毕,

开始早斋。食时,僧众们不仅要肃静,而且还要集中思想作“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自付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五观的意思是,僧人用斋时应该思考:施主供应这碗斋饭来之不易,我今天认真修行没有?应把这些饭菜看做是疗饥的药物,吃“药”不能贪图口福,只要能达到维持生命、完成修行的目的就行了。因此,斋堂又叫五观堂。过堂时,也有很多规矩,僧人必须严守不犯。早斋和午斋过堂,在念《供养咒》结束后,还要向寒林饿鬼施食。施食一般由东序距斋堂大门最近的侍者,或敲梆和云板的僧人担任。他用饭勺盛着几粒饭走出斋堂,向左侧的寒林台位上撒去。早斋时默念广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吨,度利益莎诃!”午斋时默念:“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晻,穆帝莎诃!”

上午八点,早餐后的禅僧回到禅堂,脱去袈裟,换上便袍,,即准备“坐禅”了。“坐禅”又叫“坐香”,因为坐禅时需燃香,并以燃香来计算时间。“坐禅”是行香与坐香交替进行。“行香”是坐香前后的肢体活动,行香时,禅僧们围绕着禅堂中心的佛龛右行,形成椭圆形的圈子。行香起初稍慢,维那叫一声“快!”禅僧们急走如小跑,放行香又叫跑香。散香师在圏子外沿着周围的椿凳行走,他直举着一根五尺长的竹片,每行几步即用竹片叩地,提醒僧众注意,不要在跑香时思想散乱。他走到佛像前和维摩龛前竹片不叩地,表示对佛和方丈的敬意。这仿佛是正式运动之前的热身运动,之后开始的坐禅,僧人们直端端地趺坐在椿凳上,两目注视在铺地砖的某个固定位置上,保持其脊柱的挺直,控制其呼吸。为了保持禅堂的肃静,绝对禁止讲话,若有犯规者以香板惩戒。东边的由维那执行,西边的由班首执行。用香板也有规定:不能用尖端打人,也不能打面部。

禅堂的监香师负有巡香的职责。巡香按一支香燃烧时间的长短,作三周或六周的巡行。巡完一支香即可归座,将巡香的权力交给另一位监香师。坐香完毕,禅僧们放下腿,穿上鞋子,可以喝水润喉或掩口而咳。然后,又随着维那发出的讯号开始行香。接近中午时,一位悦众便点燃一支香送进斋厨,这是在告诉厨房人员,当这支香燃完,即是用午斋的时候了。

午斋后的坐禅,与此相同。

对于不同的出家人,每日的这部分内容或许不同,他也许不坐禅,而是去劳动,被称为“普请”、“出坡”。很多禅林讲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于是下田劳动成为每日必修的功课。百丈门下有一位师父,非常辛苦地劳动了一日,忽然听到了晚斋的钟声,于是哈哈大笑,扛着锄具就去吃饭了。百丈等亦会然一笑:如此活泼生动、天真如稚子的行为,正是悟道的表现。

出象人的规矩是“过午不食”,即过了中午十二点之后不再吃东西,称之为“持午”,是佛教诸戒中的一戒。佛教戒律规定,出家人在日出之后至中午之间,可进食一次,但过了中午之后便不得进食,否则,就是破斋犯戒了。过去的很多丛林都严格执行这一仪规,但“禅林”兴起后,僧众每日劳动非常辛苦,晚斋不得不用,因此这一餐或者不在斋堂用,或者被称为“药水”或者“药石”,不再称为晚饭。然而古今大德,对“过午不食”经常还是严格持守的,如庐山慧远’老病将死之时,他的徒子徒孙都跪请他饮一点米汁,仍不肯,后来在水里面掺了一点蜜请他饮,实在抗不过,让律师査一下依律是否可以用,律师翻开释厚的律仪,还没有查到一半,慧远大师已经灭寂了。

晚殿在晚斋后

进行。首先,由大殿敲响报钟,每敲十下间隔三至五分钟,当敲过三十下后,僧值开始巡签、进殿礼佛。报钟四响、五响后,僧众陆续到齐,晚殿课诵就开始了。晚殿共有三堂功课:

第一堂功课的基本程序是礼佛、念《阿弥陀经》、绕佛、归位,这是为了表达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

第二堂功课的基本程序是礼拜八十八佛、念《礼佛大忏悔文》。八十八佛是五十三佛加三十五佛。五十三佛名见《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是婆娑世界的过去佛;三十五佛名出《决定毗尼经》,是现在十方世界的佛。这八十八佛都可以为众生作忏悔主。因此,人们可以向他们申述自己悔过的愿望。《礼佛大忏悔文》也出于《决定毗尼经》。忏悔’为常用的佛教名词’忏是梵文忏摩之略,悔是忏摩的意译,即对人发露自己的过错,求得容忍宽恕之意。忏悔也可解释为消除以往的宿业,不造未来的新想。古时规定,念《大忏悔文》需行一百零八礼,现代则多跪诵而不礼拜了。

第三堂功课的基本程序是念《蒙山施食文仪》,并在每日中午的斋食中取出少许饭粒施给饿鬼,在讽诵和忏悔之后惠及幽冥。施食多由大殿的殿主执行,方法与午斋施食相同,寒林饿鬼受食之位在大殿门外右边。念《蒙山施食文仪》时间较长,要占整个晚殿的一半时间,故称为“半堂食”。

晚上九时,静逾的寺院相继发出“止静”的讯号,各堂口的僧众们准备“倒单”睡觉了。首先,是鼓楼的鼓声敲响,敲了鼓边(称为“醒鼓”)再敲鼓心。鼓头高声唱道:“佛日增辉,法轮常转;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唱一句,敲一槌。接着又念《大悲咒》,念一字,敲一槌。鼓声未歇,钟声又起;钟声刚落,照板又响。这时,僧值开始巡签,查看还有没有僧人串寮的、高声喧哗的,有则禁止。巡寮完毕,照板结束音声。寺院沉浸在深深的夜色中。

虽然各个寺院规定不同,但每日三点至四点半之间起床,晚上九点至十点半之词休息,中间劳作或修行一整天,却是大家一致的。我们若偶尔有一天起床早些,往往中午贪睡,或第二日贪睡来补回,出家人却常年坚持这种少睡眠、多劳作的制度,从而去除妄想,身体虽累,却获得了心灵的平静,只是太过清苦些。

信奉佛教相传出家的顺治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