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幸福的智慧
5221800000027

第27章 生活艰难,家庭更要幸福(3)

殊不知,这种乖巧和听话形成了他与世无争的性格,导致走进社会后的格格不入。研究生毕业走向社会后,他性格中的缺陷很明显地暴露了出来。在单位上班,面对激烈的岗位竞争他更多的是无所适从,竞争者一句不中听的话,就可能成为他辞职不干的理由;老板一个无意识的眼神,就会惹出他不上班的举动;甚至工作中毫不起眼的一点小困难、小挫折都能成为他辞职的理由。

“这真是太难了,不是要考虑这,就是要考虑那,最好还是找一份其他的工作。”这样如浮萍般地四处飘浮了一年多,最后感叹社会太复杂,人情世故太难处理,工作太不易,活着太累,躲进自己的小房间,再也不肯出门去了。白天吃了睡,睡了吃,晚上精神焕发地上网聊天、玩游戏,用这种消极的态度来避开激烈的竞争社会,让父母痛心不已。

想想老王和老李这两口子,抚养孩子长大成人,供他上学读研,其中的各种辛苦自然不必多说。让他们痛心不已的是孩子非但没有成龙却变了“虫”,可想他们心中的悲哀与痛苦。

回顾孩子的成长之路,我们不难发现,父母有着推卸不掉的责任,他们的目光着重点是孩子的学习,在他们“只要孩子读书好,我们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心态下,极尽宠爱之能事,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但有一点他们没有想到,孩子毕竟出生于草根之家而不是帝王之家,等他们长大成人的时候,必然要经历外面的风雨、社会残酷的竞争以及各种压力。由此可见,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性格培养同样非常的重要!

大学生“啃老族”的出现,不单单是一个家庭教育的悲剧,更多的是社会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失败,同时也是社会的一种悲哀。

“啃老族”产生的原因,我们更应该从家庭、父母本身去寻找,现如今很多父母是主动凑上去,非常乐意被“啃”的。中国社会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形态,很多孩子自小娇生惯养、有求必应,养成了不劳而获和好逸恶劳的习惯,求职就业稍稍受挫,便回到父母身边坐享其成。再加上父母的“养儿防老”观念,很多父母采取安排工作、物质支持等方式,把孩子想方设法地安置在自己身边。最近一则相关新闻,便是河北家长刘喜梅3年内10次前往重庆,或劝或逼,想方设法要令儿子回到故乡,依其安排进入国企工作。其子不愿“啃老”,谋求独立发展,反成她眼中的“不孝”了。

下面我们大致归纳一下,“啃老族”出现的深层次的原因:

原因一:孩子出生后,父母及其家庭成员均将孩子视为珍宝,代替他包办了所有的一切,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他们的大事小事都不用操心,都有父母帮忙扛着,适应社会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不能提高。比方说,孩子上学要父母陪读,帮助料理衣食住行;到了谈婚论嫁,去约会的时候,父母还会事先叮嘱该怎么去说怎么去做,临出家门很多孩子由于胆怯还得由父母陪同,就这样见了几个终没谈成一个;当该参加工作离开父母时,却因无法适应外界的竞争环境,仓皇无措地退了回来,躲进了自己的小天地。

原因二:孩子从小就是整个家庭的核心人物,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意识,祖辈、父辈辛辛苦苦,省吃俭用,给孩子吃的、用的、穿的、戴的都是最好的。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极其自私,心中除了自己再也不会想到其他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没有团结友爱的观念,不懂得孝敬父母。在工作岗位上,稍有不顺心就辞职、跳槽,没有团队意识,缺乏合作观念,喜欢当“独行侠”,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最终因无法适应环境而选择逃避,躲到家中不肯再踏入社会半步。

原因三:从小什么事都不需要自己完成,包括削铅笔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是父母代劳,孩子学习不好有家长给赞助费,托关系走后门联系好学校。在外面受了欺负,家长出面摆平,日久天长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甚至出现“我爸是李刚”的社会败类。在他们的心中无视国家、无视法律、无视别人,有的只有他自己。

原因四:眼高手低,生活能力极其低下,过度依赖,没有养成一个勤奋的习惯。他们走进社会参加工作以后,因为懒惰,丢失了很多成长的好机会,与同事关系紧张,领导看不上。这种人通常还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盲目自大,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在被单位炒了鱿鱼,不断地更换工作后,自尊心、自信心大受打击,最终只好躲回家中。

原因五:由于父母忙着工作挣钱,一些孩子从小是由祖辈抚养长大的,娇惯出很多坏毛病。他们和父母的感情并不是很深厚,根本没有责任感,认为大人对他的一切照顾都是应该的。当回到父母身边时,也不对父母表示任何感激之情,自然更谈不上孝顺了。这些“啃老族”很冷血,不懂愧疚,不懂责任,不知父母将其带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容易,反而在内心有很多的怨恨,使做父母的有苦难言。

对于孩子的培养,必须从小就培养他的自尊、自立、自信、责任感等意识。孩子自己能完成的事情,父母不要去代劳;从小培养他的爱心,懂得团结友爱,懂得互相帮助;从小让他懂得父母将他带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容易,培养孝顺的品格;培养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的习惯;培养他面对挫折、困难的勇气,遇到问题让他学会自己去处理。只有这样,孩子才会长大,才会坚强,才能更快地融入社会,懂得自食其力。

“啃老族”的出现,也许是当下中国式教育的悲哀。要控制“啃老族”的发展,根本的办法是父母及家庭成员要理智地培养孩子,打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弥补好学校教育的不足。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健健康康地成长,以防止“啃老族”的产生。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帮助子女带孩子对自己虽是一种天伦之乐,但是一定要清楚孩子是父母的,自己只不过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因此不必娇惯孩子,插手孩子父母对他应有的教育。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作为长辈一定要表示尊重,和父母站在统一战线上,防止家庭出现“两面派”。只要父母在,就应该把孩子交给父母,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的父母知道,培养孩子是自己的责任,建立起更好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老人年纪大了,也不必自己逞强,而应该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自己的照顾上,注意休息,能不管的就少管,免得给孙辈的教育造成不利的干涉和影响。也就是说,祖辈最好不要做那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帮了倒忙,一切以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为宗旨,与孩子的父母分好工,做好对孩子教育的辅助工作就行了。

培养教育孩子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义务。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庞大的“啃老”群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间接地反映出一些社会的问题。

着名社会学家景天魁教授建议:取消“啃老族”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的资格,以鞭策激励他们自立自强。

景所长想要剥夺享受社会福利资格的群体,应该指“有就业能力而赋闲在家,完全靠父母供养”的那些“啃老族”,是书面定义和狭义上的啃老族。倘若对当前全国30岁以下的青年人群体进行严格考评,经济上完全可以独立,买房、购车、教育子女等方面不需要父母出一分钱的,未必能超过总数之半。这就是说,大多数年轻人多多少少都沾了“啃老”的边,无法彻底脱离“啃老族”的范畴。

多数“啃老族”的选择事出无奈,这也就突出反映了一种社会现状,当前社会青年人就业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和他们父辈当年的生活相比,相差的不止是数倍!曾经的单位福利住房、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工作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早已成为历史不复存在。而房价与物价的节节飙升,真是让人摇头咋舌。

某位名人,在参加访谈时称,尽管自己当年月收入过万,但老感觉“钱不够花”。而参加工作的那会儿,月收入仅仅只有几十块钱,但却感觉像富翁一般。我不禁推测,如果让这位名人再年轻30岁,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打拼,他是否也会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成为房奴、车奴,甚至最终也加入了“啃老族”的行列呢?

所以,取消其享受社会福利的资格,未必就能起到激励“啃老族”的作用,保不准还会雪上加霜,使他们向父母更多地索取。与其这样,不如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创造更多均等的就业机会,着力抑制房价物价,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让青年人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智。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才能减少“啃老族”的出现,不仅关乎青年人未来的发展,对日趋增多的被“啃”对象——老人,也具有迫切而深远的意义。

“421家庭”的困境

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出现了第一代独生子女,如今每个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而以前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现在也已经为人父母,面临上有双方的父母需要照顾,下有自己的子女需要养育的情况,这就是很典型的“421家庭”。

随着独生子女为人父母和生育独生子女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传统的家庭结构已经发展了改变,“421家庭”越来越多。

“421家庭”中的年轻人承担着赡养双方老人的责任,同时孩子的教育、抚养问题也得关心,再加上或买房或医疗或保险的压力,他们身上肩负着太多的重担,压得他们都喘不过气来。具体来讲:

首先他们面临养不起父母的危机。在中国的很多大城市中,很多独生子女都面临着父母的养老问题。

28岁的小李是北京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几年前他和爱人从辽宁老家来到北京,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因为小李是家中的独子,他最牵挂的就是远在老家的父母,隔三差五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慰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