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这些战果相比,瑞典人及其盟友英国人的联合行动的成果是如此微不足道,致使彼得大加嘲讽,在诺里斯舰队下锚停泊的雷维尔,瑞典人顺利地烧毁了纳尔根岛上为工作人员建造的一间茅屋和澡堂。沙皇向库拉金通报英瑞舰队的这一“战绩”时,吩咐他一定要在西欧国家的报纸上发表评论文章。沙皇对大使强调说,“特别是火烧茅屋和澡堂一节”不可不评。缅希科夫也用讽刺口吻来谈这件事。他写信给沙皇说:“务祈勿为火烧茅屋和澡堂伤心,但您可将这件战利品让与他们平分:澡堂给瑞典舰队,茅屋给英国舰队。”
和谈于1721年4月28日在尼什塔特城恢复。像在亚兰会议初期阶段一样,彼得没有停留在一个地方。他知道,欧洲注视着这个无名的芬兰城市,他也知道,俄国的对头,首先是英国,一定会拼命设法破坏谈判。他回想起两年以前它们的所作所为,也回想起亚兰会议所以弄得不欢而散,与其说是由于查理十二世不明不白的死亡,不如说是因为瑞典国内外反对和谈的势力的从中作梗。因此,他沿着海岸走了一圈,选择离尼什塔特最近的城市作为自己停留的据点;所经之处有雷维尔、里加、赫尔森法斯、罗赫维克。信使们带着有关尼什塔特情况的情报经海路送到彼得停留的住处,又从他的住处带走他给谈判代表的最新指示。
布留斯和奥斯特曼带着明确规定的和约条款出发到尼什塔特去。战争中占领的土地,除芬兰外,一律归俄国所有。“我两次建议我的兄弟查理举行和谈,第一次是出于需要,第二次是出于宽大,而两次他都拒绝了。现在就让瑞典人和我缔结一个他们不得不缔结的可耻的和约吧。”查理的确有很多次缔结体面的和约的机会,但是沙皇为和平而伸出的手都没有为国王所接受。任何关于割让领土的和约,查理连听也不愿听,每一次和平倡议,他都不予理睬。波尔塔瓦战役之后,缔结体面的和约的可能性变得更小了。乌耳里卡·埃累沃诺腊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她能利用的唯一的机会就是彼得口授给自己的谈判代表,由谈判代表转达给她的那个机会。
在亚兰会议上,俄国谈判代表曾经同意里夫兰暂时归属俄国。现在,彼得指令布留斯和奥斯特曼向瑞方宣布:时过境迁,里夫兰应永久归属俄国。俄国的全权代表还应当“力争100万甚至150万银币的赔偿费”。
瑞典的全权代表这一次也想采取拖延的策略。他们提议先签订停战协定,以后再缔结和约。彼得识破了瑞典人耍的手腕,揭露他们的建议是想“赢得时间,然后根据局势的变化,制造各种难题,提出各种异想天开的条件,以此无尽期地拖延主要条约的缔结,阴谋从中为自己捞取好处”。
在给自己的全权代表的补充指示中,沙皇命令他们拒绝瑞方的一切无理要求。彼得据报,瑞典人要求俄方以相等的土地换取割让给俄国的维堡。沙皇批示:“我们没有这样的土地。”瑞典人想在条约中载明,他们将彼得堡割让给俄国。彼得写道:“在瑞典大臣们的方案中,提到什么他们的割让地,什么他们把彼得堡割让给我们,你们在缔约时应当声明,不应提到彼得堡,因为在他们的领土上根本就没有这个地方。”瑞典人要求将埃泽尔岛留给他们。对此彼得也表现得非常坚定:办不到。
在瑞典领土上的登陆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谈判的进程。彼得通告指挥登陆作战的海军上将阿普拉克辛:“瑞典的大臣们比以前通情达理多了。”沙皇发现瑞典的谈判代表变得比较好说话了,就下令停止军事行动:“根据各方面情形判断,可不再以桨帆并用的舰只进袭了。”
和谈已接近圆满的结局。收到布留斯有关此事的报告后,彼得说:“从尼什塔特向我们吹过来的风是和煦的。”沙皇反复考虑,怎样庆祝这件大事;它对国家为争取出海口岸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作了总结。他希望由他亲口宣布和平到来的消息,希望在俄国他比谁都早一些得知和约的缔结,他给谈判代表写信说:“这个消息应由我第一个传到彼得堡,因为我不曾指望在这次战争中有谁比我更辛劳。因此,除了我,你们不能吩咐任何别人去办这件事。而且我们的人中也没有任何别人从和会上得到关于此事的私信。”彼得委托缅希科夫筹备庆祝活动。
和约于8月30日签字。沙皇在去维堡途中于9月3日获悉和约签字的消息。从尼什塔特来的信使将装着条约原文的邮件呈给沙皇。布留斯和奥斯特曼写道:“我们来不及翻译它,因为时间紧迫,而且我们担心缔结和约的消息会走漏出去。”彼得竭力克制自己,别把这个消息告诉他身边的人。他终于克制住了与他们共尝快乐的诱惑力,独自躺在床上,一刻也不能合眼,回想着用难以置信的辛劳和血汗换取这次胜利所经历的漫长而艰苦的道路。
翌日晨,他向首都进发,双桅帆船开进涅瓦河,不时施放礼炮。彼得站在甲板上,每当礼炮停息之际,他便向居民报告这一喜讯。9月4日一整天,在军号和蒙着白色塔夫绸的大鼓的伴奏下,肩披白色披巾,手持绘有橄榄枝和月桂冠图案的白旗的号手和骑士们奔驰在首都的大街小巷,向居民们宣布缔结和约的喜讯。
战争打了21年。彼得把这次战争称做“花了3倍时间念完的一所流血牺牲、危险万状的学校”。为什么称做“花了3倍时间念完的”学校呢?彼得解释说:“所有的学校学生通常都是7年毕业,可是我们这个学校却读了3倍于普通学校的时间。谢天谢地,我们的毕业成绩可是好得不能再好了。”他认为,俄国以前“从未取得如此有利的和约。不错,我们等了很长的时间,但我们毕竟等到了这一天”。彼得这样说是对的。取得了沿海地区后,俄国的状况就会别有一番光景,它将变为一个海上强国。根据尼什塔特条约的规定,爱沙兰、里夫兰、英格曼兰等省、维堡和开克斯保耳姆等城划归俄国所有。瑞典保留在里加和雷维尔免税购买价值5万卢布的粮食的权利,并取得200万银币作为割让里夫兰省的补偿费。
在9月里,首都举行庆祝胜利的活动。整整一个月几乎天天举行化装舞会、大舞会、焰火晚会。每当夜幕降临,便点起了五光十色的彩灯。彼得穿着荷兰水手的服装,亲自击鼓,据目击者说,他打鼓打得非常出色。沙皇沉浸在极大的幸福中。他并不掩饰自己无比的喜悦:他站在桌子上唱歌跳舞。期待已久的胜利终于到来,又怎能不兴高采烈呢。论及此事时他曾说:“这快乐对我来说超过人世间的任何快乐。”
10月里,沙皇被加封为:国父兼全俄皇帝彼得大帝,为此,首都举行了隆重的封赠典礼。九位元老一致签署了请求沙皇接受这一尊号的劝进书。劝进书里说:“皇帝的这类尊号照例是由罗马元老院为表彰皇上的丰功伟绩而公开封赠给他们的。”
10月22日,彼得率领文武百官出席圣三一大教堂的祈祷会。祈祷毕,宣读和约,然后,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为庆祝和约的签订发表布道演说,历数彼得的丰功伟绩,证明他无愧于大帝和全俄皇帝这样的尊号。
祈祷会结束时,德高望重的元老、总理大臣戈洛夫金向沙皇致祝词。他说:“只是由于您夙夜匪懈的操劳和领导,我们,您忠诚的臣仆,才从无知的深渊走上誉满全球的舞台,因而从空虚走向充实,归入文明民族之林。”
彼得致答词时,表达了对缔结和约的满意心情,但同时又警告听众:“我们希望和平,但不应削弱军事力量,这样我们才不致重蹈希腊君主国的覆辙。”接着他又说,“应当为上帝摆在我们眼前的共同的利益和福利而工作,以此来减轻人民的负担。”海军部、彼得保罗要塞以及停泊在涅瓦河上的125艘双桅帆船上的数百门大炮发出了震天的巨响。据一位目击者说:“一切都被炮火的火焰照得通亮,教人以为是天崩地裂了。”
11月,首都居民的欢乐心情因为一场自然灾害——空前大水灾的降临而变得黯然失色了。我们从一个同时代人的日记中读到这样的记载:“许多船,有的空空如也,有的载满了人,缆绳被刮断,在河面上被暴风雨刮来刮去,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那可怕的景象实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四面八方漂来了大量的木柴,数量之多,足够一冬取暖之用。狂风刮跑了屋瓦,拔起了大树,吹塌了房屋。”
刚出现能走雪橇的道路时,彼得就到莫斯科去了。宫廷人员、达官贵人和将军们也到故都去参加庆祝缔结胜利和约的活动。这一次沙皇乘坐的是一辆皮篷大雪橇,篷上有窗子,车内设备齐全。毯子挡住了寒风,熊皮和灌满热水的铜壶保住暖气,温暖了两脚。雪橇里还有许多装着旅行用品的口袋,床头摆着一个药品箱和一些劳动工具。
故都的庆祝活动持续了几个星期。莫斯科积雪的街道权且当做了运河,马拉的雪橇拖着军舰的模型在这“运河”上奔驰。顺风时,“军舰”上扬起船帆,作出各种表演。甲板上坐着戴假面具、穿化装跳舞服装的元老们、高级军官们、外国大使们、宫廷贵妇们。盛大的化装游行,按照它的组织者沙皇的设想,应当表现出俄国已经变成海上强国,它已经找到了出海口的景象。
尼什塔特和约为旷日持久的战争作出了总结。和约在俄国历史上的意义是难以估价的。单就取得波罗的海这一点就足以使彼得的英名流芳百世。在彼得执政时期,俄国解决了200年来想完成而未完成的最主要的外交任务。和约巩固了俄国“通往欧洲的门户”,俄国有了与欧洲大陆先进国家进行经济与文化联系的正常条件。彼得堡、里加、雷维尔和维堡成了俄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
俄罗斯国易名为帝国,彼得被封为全俄皇帝,这两件事反映了俄国国内情况和国际地位的深刻变化。在国际关系中,俄国过去仅限于同东欧和东南欧诸邻国的来往,现在它已经稳固地进入了欧洲列强的圈子。
三、建立沙皇制度
同北方战争相比,远征里海只不过是俄国历史上和彼得一生中一支短暂的插曲。缔结尼什塔特和约之后,沙皇已能把自己的精力用在内政上。我们在前面一些章节中已经看到,在花了“三倍时间念完的”学校里学习的那些年代中,沙皇曾断断续续地处理过一些内政问题,但是戎马倥偬的生涯妨碍了他,使他无法系统地从事内政的改革。1715年彼得刚拿起“笔”来,又不得不因为出国访问的需要而放下它。沙皇出访期间,各“院”的筹建工作实际上已陷于停顿。
这个事例是发人深省的,它说明了许多问题:在各项改革中,彼得亲自参与其事会起什么样的作用;为了使新生事物不至于被窒息在萌芽状态中,从他身上发出的推动力量会有什么样的意义。上述事例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看到,彼得周围有一群才能出众的杰出人物,他非常器重他们,但是在他的战友中,论眼光的远大,论洞察客观现象的深度的能力,论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并将已经开始的事业进行到底的本领,却没有一个人能与他媲美。
彼得虽然禀赋过人,但他绝不采纳人们献给伊凡雷帝的那条箴言:切勿重用比自己高明的人为谋士。相反地,彼得四处选贤招能,但是很可惜,这样的人才他找到的很少。彼得认为,在他的战友中没有或者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实现他的宏图,——他们的知识、经验,以及洞悉俄罗斯社会传统与特点的才智都不足以担此重任。正是考虑到他最亲近的战友们在政治和法学方面的素养很差,彼得才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对待他们,警告他们不要盲目照抄瑞典的规章制度:“在瑞典的规章制度中有些条款是不适用的,或者说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另一些条款只能作为参考。”他要求他们学习17世纪著名法学家萨穆伊尔·普芬道夫的著作。据同时代人说,“无论是在元老会议上,在他自己的办公处所,还是在元老们府邸的大型舞会上”,他到处称赞普芬道夫著作的俄译本。花了“三倍时间念完的”那所学校,首先是学习陆海军知识的学校。现在,轮到学习建设和管理国家的知识和经验了。
但是,问题不仅在于战友们的素养不够,还在于彼得的性格——他那事必躬亲的积习。这样做的结果,势必使他最亲近的战友的主动性受到压制。独断独行的行政作风导致了主动精神的丧失——战友们遇事都等候他的指示和命令。普希金一语道破了彼得统治时期的特点:“大家都战战兢兢,大家都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1718年彼得声称,他想认真地抓一抓内政问题。在他亲笔写的一道敕令中说,尽管“在这艰苦的战争中自己担的担子不胜其苦”,但他还是挤出时间来教人们学习军事学,并且编纂了《陆军条令》。军队里建立了“良好的秩序”,这种良好秩序带来的成果是众所周知的:俄国军队消灭了欧洲最精锐的军队之一。“现在,在进行该项工作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行政部门的工作,但在这方面也要建立起与陆军工作方面同样的秩序来”。
要建立起“良好秩序”,办法之一是合理地组织国家机关。在这方面,如前所述,还在1712年初彼得就采取了一些最初的实际措施,颁布了成立商务院的敕令,“以便改善贸易的现状”。沙皇给这个新机构取了个外国名字,但它并没有在组织中央机关的原则方面提供任何新的东西。要在几年以后,用“院”取代旧时的“政厅”的想法才具有精确的意义。国家机器犹如钟表机件。这类比喻是著名数学家兼哲学家莱布尼茨告诉沙皇的:“经验足以表明,只有设立组织严密的‘院’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因为正如钟表里一个轮子带动另一个轮子一样,在庞大的国家机器中,一个‘院’应当带动另一个‘院’去工作,如果所有的机件都装配得恰到好处,转动得很协调,那么,生活的时针就一定会给国家指出幸福的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