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平民教子经
5211900000052

第52章 孩子盲目的随从(3)

我锻炼完身体,从环城南路的坡上往上走的时候,听到县电台的广播里读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句:“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一亮:是啊,教育孩子不也是这样吗?孩子的进步就像社会的进步一样,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螺旋的,有时候还会有倒退,有反复。但只要孩子总体上在一天天进步,要及时指出,及时提醒,帮他改正。……

……

令人欣喜的是这位家长最后终于悟出了“教育孩子不能简单粗暴,不能立竿见影”。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也并非一天形成,而我们家长要求孩子克服缺点,恨不得全部在一天之内完成,事实证明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冰化三尺也非一日之暖”。这就要求每位家长以宽容的心态学会等待,孩子改缺点的规律是: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

一个孩子很晚才回家,说是去给同学补课了。父母当时信以为真。

父母刚给他端出饭菜;他的同学来了,说孩子今天没上学,老师让看看是不是生病了。

孩子逃学又撒谎,家长能不发火吗?可是这个孩子的父母马上冷静地想到,当着同学的面打骂孩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孩子受到深刻教育。于是强压下心头的火气,告诉来的同学孩子明天去上学,同时礼貌地把同学送出家门。

回来后,见孩子低着头,提心吊胆地坐在那里,面前的饭菜一点没动。

母亲关心抚摸着他的头说:“天这么晚了,跑了一天,一定很饿了,快吃饭吧!”说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没想到孩子随父母进了里屋,哭着说:“爸爸,妈妈,你们打我吧,我逃学了,骗了你们……”

爸爸说:“我们不打你,你长大了,应该懂事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自己会明白。”

“爸爸,妈妈,我知道自己错了!”

“错在哪儿?”妈妈问

父母因势利导。于是孩子把事情的原委都如实地讲了出来。

这两位作父母的所以能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首先是他们克制自己不发泄当时的感情,如果只图感情上的一时痛快,立刻大发雷霆,迫使孩子认错,家庭的气氛会马上紧张起来,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不利于调动孩子自身的积极因素,克制自己的消极因素。内因失灵,外因再强,效果也是弱的。

一位教育专家的意见

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能与孩子的心灵相通,教育必定成功,这是成功教育的根本观点。

不能走进孩子心灵的老师,必定是失败的老师,也是不合格的老师。

不能走进孩子心灵的父母,必定是失败的父母,也是不合格的父母。

实施教育,不论是成才,还是成功,都必须走进孩子的心灵,这也是历来教育界同仁们的主研课题。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教育,徐国静老师的天真教育,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还有愉快教育等等,都是成功的教育。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老师与孩子,心灵相通。

但他们都是以老师的角色,那么,作为父母,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这也是每位家长关心的话题。

现将家庭教育专家周弘先生的四篇文章摘录于下,与天下所有父母共同分享。

常反思解心结

(一)

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任何问题都有根源,包括教育。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打上了家长深深的烙印。孩子出生之初,就好比一张洁白的画纸,家和凭着一份感觉在上面作画,可能是一幅佳作,也可能一塌糊涂,在很大的程度上孩子是被动的。但一旦家长发现自己的作品出了问题,本能的会把矛头指向作品,追究“你到底怎么了”,却很少静下心来,先问问自己“我怎么了”,问问自己该对作品的现状负有多大的责任。

教育中太需要一种“我怎么了”的反思。只有反思才能将家长已有裂变的心态扭转过来。反思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孩子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孩子老是拿别人的东西,那就要想想自己平时对孩子在用钱方面是不是太紧了;比如说孩子对别人不礼貌,那就要想想自己身上是不是有这种习惯;比如说孩子做事不认真,丢三落四没有恒心等等,很大程度上就是大人的一面镜子。

有个笑话。老师发现班上一位同学特别擅长于国骂,张口闭口“他妈的”,几经思想工作,不见成效,于是决定到学生家去家访,想让家长配合做孩子的工作。

谁知一进门,发现孩子和他父亲正在打扑克,两人为了几毛钱争执起来,“他妈的”满天飞,老师目瞪口呆。原来根源在这里,原来做父亲的比儿子更“他妈的”。

有一位家长因为学会了反思而解决了孩子偷偷拿家里钱的问题。她对儿子期望值很高,孩子在她的高期望值下却结出一朵苦涩的小花,学习勉勉强强。更让他伤心的是,当有一天她钱包里一张十元的钞票不翼而飞,而又发现了儿子书包里的玩具时,心整个就冷了。

第一次,她狠狠揍了儿子一顿,儿子痛哭流涕。事后她像藏什么宝贝一样将钱包封锁起来,但还是有了第二次。急怒之下,她拉着儿子站在楼道里,一边打一边骂:“你这个小偷。”邻居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探出头来看。儿子的脸煞白煞白的,却没有哭。第三次她忍无可忍,拉着孩子就走,说要把他送到公安局去。儿子脸上惊恐与麻木并存。

那一刻她的心碎了,也绝望了,他还是个十岁的孩子啊。峰回路转。被提醒之后,她反思自己,平时对儿子在钱的问题上把得太紧了,而她事后粗鲁的做法又深深伤了孩子的自尊,她太恨自己了,她要挽回。儿子很善良,在她真诚的流着眼泪鼻涕的忏悔之后,原谅了她。但儿子的自尊不是一句话可以修复的。

她把家里放钱的盒子放到儿子的柜子里,告诉儿子什么时候需要花钱就从里边自己拿,妈妈相信你不会乱花钱。

儿子有些糊涂了,不知妈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连着几天,钱盒里的钱原封未动。她想不行,儿子的心还不顺,心里还有结呢。晚上,她在儿子的床上偷偷放了十元钱。早晨一起床,儿子就拿着那十元钱来了:“妈妈,我从床上拣到的。”

她喜形于色地说:“儿子,你真是好孩子,拾金不昧的大英雄。”把儿子搂在怀里亲了一下,然后又拿出一张二元的钱来,说是给儿子的奖励。

这一回,儿子喜笑颜开了。钱的风波就这样慢慢平息了。

反思的另一层含义是孩子本来没什么,是家长自己的心态扭曲了,对孩子苛刻了。将尺杆定得太高,于是看到的总是孩子够不着的现实,这种苛求尤其是对一些优秀的孩子更为普遍。

一个孩子说:“我考九十几分的时候,爸爸说不行,要考双百。我考双百的时候,爸爸说不行,你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吗?也许你这一百分在别的学校只能算八十几分。我考上省重点的时候,爸爸说不行,你要考上名牌大学。也许将来考上名牌大学的时候,爸爸说不行,你得考研究生博士生。我真的觉得很累,觉得自己就像那只童话里的小山羊,追着前面的一把青草,跑啊跑啊,总是吃不到。”

还有一位武汉的家长,特意千里迢迢地从武汉跑到南京来咨询,原因是女儿学习不刻苦。孩子因身的原因,每天需要游泳来锻炼,这就要花去二、三个小时,于是每天晚上要到十一、二点才睡。孩子学习不错,是班长,还参加了奥数班,平时上课从周一到周六都排得满满的,抽不出时间复习,妈妈只能用这唯一的空闲周日给孩子讲奥数,却发现孩子总是不情愿听,三句只听一句。于是,她着了急。

其实什么问题都没有,她对女儿要求太多了,孩子才刚刚小学二年级。

几年前,一位美国父亲写给儿子的一封忏悔信传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可见,反思的确是每个家长应该好好掌握的一件教育法宝。

(二)

孩子是家长创造的“作品”,家长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他会把这种信息用言语、行动、表情等形式传送给孩子。孩子一旦认为自己不好,或某个方面不好,他的小小的心里便落下了一个结。这时候就需要家长来解这个心结,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解心结的过程,有的人一辈子都有许多心结解不开,活得疙疙瘩瘩,不痛快,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父母的失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各种各样的事,品味各种各样的感觉,伤心、焦虑、孤独、快乐等等。让孩子快乐成长自然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这就需要家长做个有心人,解开孩子心中的结。我在教育女儿的过程深深体会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婷婷上大学后,常常被邀请到各个电视台去做节目。众星棒月一般,婷婷被簇拥在中间。但她感到最深切的不是骄傲,不是自豪,而是深深的孤独。正常人无法体会,处在语言的沙漠里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她不得不随着别人的表情调节自己的脸部肌肉,心里却是充满了酸楚。

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形就更多了。同学们聚在一起,聊天说笑,尽管大家已尽量兼顾到婷婷,但不可能句句对着婷婷说,于是,更多的时候婷婷只能在别人笑得前俯后仰的时候茫然失措。

那段时间快乐的周婷婷怎么都快乐不起来。

我从女儿与我打电话的语调里听出她心里的苦闷。为了开导、安慰女儿,解开她心中的结,我每天大段大段的把戏心里话通过传呼机传给她,女儿的心情又渐渐开朗起来,渐渐能接受这种人群中的孤独,后来,婷婷甚至说有享受这种孤独了。

之所以要解开孩子心中的结,因为心结关系着孩子无形生命的健康,父母为孩子治好有形生命的一个伤疤,也许过了几天,孩子就忘得干干净净,但若父母解开了孩子心中的一个结,孩子可能会记住一辈子,受益终生。

曾经有一位来找我咨询的母亲讲述了她自己成长过程中记忆最深的一件事。

那是在她上初一的时候,学校要参加区里的一个运动会,她被选上了。老师说参加的同学最好穿统一的运动服,让她们回家和家长商量一下,同意的话明天把钱带来。

晚上,她兴冲冲地回家,告诉妈妈她要参加区里的运动会,而且需要买一身运动服。

可是,好发现妈妈还没有结束的笑容凝固在脸上,最后,妈妈无言地低下头,许久才缓缓地说:“我们家已没有多余的钱了。”

她的心咚的一下就沉了下去,尽管她知道妈妈维持这个家不容易,仅靠爸爸一个人的工资,供养她和弟弟的生活和学习,家里的确不会存什么多余的钱,可是那种失望的感觉还是慢慢地笼住了她,她不知道明天该如何和老师说。那个晚上,她蒙在被子里,伤心地哭了很久。母亲沉重的叹息声传过来,她最后决定,第二天告诉老师,运动会她不参加了。

第二天早晨起来,天无聊地飘着小雨。厨房里没有母亲忙碌的身影。早饭也不想吃了,她无精打采地去上学。

快要到校门口的时候,远远看到雨帘中一个人骑自自行车冲过来。越来越近,骑车的那个人竟然是妈妈,雨把她全身都打湿了,头发一绺绺地贴在额头上。

母亲看到她,一边喊一边跳下车来。她迎过来。母亲艰难地从口袋里掏出十元钱来,那钱湿了,软软地贴在一起。

她诧异地望着母亲,母亲说:“孩子,妈妈对不起你,你是懂事的孩子,从来不向大人要求什么,可是你昨天第一次开口,我就回绝了,都怪妈妈不好。这个钱是妈妈借来的,拿去吧,去参加运动会,你肯定会赢的。”

一夜的委屈,刹那间的感动,一起交织上心头,她呜呜地哭起来。这么多年来,母亲雨中送钱的身影一直留在她心头,成了她奋进的永久的动力。

当时听她讲述,真的是非常的感动,母亲的伟大不在于物质的多少,在于真正体贴孩子的心。

先接纳后升华

来研究室咨询的家长都带着一种绝望的心情:孩子厌学,打死也不肯去学校的;初中就早恋与家长反目离家出走的;打游戏机打得昏天暗地早把学习忘到爪娃国去的……

绝望之中都怀着一线希望,一线对赏识教育的希望。

的确,活在这个世上,时时有一些令人不愉快的现实需要人们面对。对于孩子已进入学龄期的家长来说,简直是防不胜防,小到孩子做作业磨磨蹭蹭,习惯不良,大到厌学不肯上学离家出走的问题等等,直把家长烦得头痛、痛心、绝望、灰心。

事实上,真的再无退路了吗?

当你为没有鞋哭泣的时候,别人却没有脚。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关键是你肯不肯退。这“退”,其实就是接纳,就是面对现实。做作业慢并不代表永远慢,倒数第一名无处可退就可以前进了。不想上学也许是别的方面的天才,离家出走总有一天还会回来,血缘是割不断的……

接纳的关键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心不静处理事情就会出现偏差,心静下来才能生出智慧来,才能从接纳的现状升华,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假期已到最后一天了,儿子的作业还有好多没做,她急得不得了,儿子去一点都不急,沉浸在一堆飞机的模型里,一脸投入。

她喊了几次,儿子嘴上应着,就是不见行动。

无名火一点一点的积聚,就在要爆发的一刹那,忽然打住了,不行,不能急。于是她换了一副笑脸:“儿子,玩好了吗,没玩好再玩一会吧。”

说得很真诚,儿子从模型中回过神来,说:“噢,不玩了,我该做作业了。”她松了一口气,心里暗暗称赞自己。

父母不接纳孩子身上的一些缺点,则必然会有意无意地盯着它。家长的目光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旺,那缺点在阳光的滋润下,一路劲长。

接纳是前提,然后才能升华。按纳首先是家长自己的一个情绪调节过程,将自己的情绪调离焦急、愤怒、绝望,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想到事情还可挽回。另一层意思是将自己的接纳表现出来,让孩子明白你的宽容与大度,你够朋友。然后,心平静下来之后,再想办法将面临的问题处理好,即把她升华。若只是接纳,而不去升华,则会纵容孩子,并非真正的主动的接纳。

先接纳,后升华,对一些孩子天生就残疾的家长来说更为重要。的确,对于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来说,孩子残疾不亚于晴天霹雳,但伤心归伤心,若不接纳现实,悲伤与痛苦,命运的磨难,会源源不断地涌来,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对于孩子来说,身残已经不幸,若做父母的不能维护孩子的心灵的健全,不能给孩子应有的幸福与欢乐,而只顾自己沉浸在痛苦之中,那导致的将是孩子心灵健康的失去。精神是一个人的支柱,若心中这根支柱倒了,孩子如何立于世上,做父母的又如何向孩子交待?成才的过得幸福的残疾人不少,而这些人背后必然有一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富有责任心的父母,那是他们不幸中的万幸,是他们将孩子的不幸升华了,也将自己的父情母性升华了。

先接纳,后升华,对于任何一个父母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原则。孩子的成长,没有接纳,便会多了前进的障碍,这是每个做父母的都不愿意的。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落榜

高考结束后,张军就在家等高考分数,整天在忐忑不安中度过。高考分数下来了,张军名落孙山,他一下子陷入绝望的境地,感到三年高中的努力学习算是付之东流了。张军灰心丧气,整天萎靡不振。对此,张军的父母忧心忡忡,不知如何安慰孩子。

【实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