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平民教子经
5211900000038

第38章 客观分析孩子的恶习(1)

如何避免中学生离家出走

近几年来,在我国城乡小学生和中学生离家出走的多有发生,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就其离家出走的情况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在学校学习成绩差而离家出走。他们出走的目的,是逃避学习重负,畏惧家长责骂。这是多数。二是受到外界的引诱,想出去闯荡一番。三是在家受到虐待,于是离家出走,想求得解脱。他们出走前,大多不给家中父母兄长打招呼,或则结伙而行,或则一人出走。由于年幼,尚不知生活之艰辛,一流入社会,吃没吃的,住无留宿之地。多靠乞讨度日,生活全无着落。他们极易为社会上的坏人利用,或则加和流氓团伙,或者自己抢劫行窃。有些女孩因此而被拐卖,有的为生活所迫而沦为妓女。既给家庭带来了不幸,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如何避免孩子离家出走,最重要一点,就是家长要关心爱护子女。特别是对于一时犯有某些过失的子女,要投入更多的爱心,要在政治上加强教育,生活上给予关心,思想上给予帮助,使子女真正体会到父母是自己的知己而不应采取打骂的做法,火上加油,防止把孩子推向反面。

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努力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正当的收入,而不要引导、支持孩子去冒险,去闯荡,更不要为一时的收益而不考虑孩子的前途,让孩子辍学打工、从商赚钱。这样做,即使可以取得一时之收效,在家庭经济收入上会有一点增加,可也误了孩子的学业。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没有文化想有所成就是不可能的。

对于离家出走的孩子,作为家长,首先,要认真进行自我反省,检查自己对待孩子的失误。孩子所以出走,为人父母是有一定责任的。至少说关心不够,使孩子丧失了信心。其次,要采取措施,尽快地把孩子找回来。家长一定要明白没有生活能力的孩子流散到社会上,是无法生存的。在社会上流浪时间愈久,损失就会愈大。第三,孩子重新回到家里后,不可有任何歧视的表示,一定要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得到父母真心实意的帮助。第三,要正确引导孩子事在人为。路是人走出来的。吃一堑,长一智,只要自己努力,前途仍然是光明的。

怎样对待孩子的偷窃行为

王英,女,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父亲自己开了一家装潢公司,母亲是一家公司的管理人员,家里的经济条件属中上水平。

班主任老师反映,王英有小偷小摸的习惯。一年级时,她有几次把同学的笔、橡皮泥等带回了家。上二年级后,有几次拿走了同学文具盒里的钱。老师曾多次对她进行教育,但效果不明显。这次她又拿了同学文具盒里的20元钱,老师感到很不理解,把问题向她的父母作了反映,希望父母同老师共同协商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

【实例分析】

“偷盗”,词典上释为:“不是自己的东西,暗中取为己有。”这里,十分清楚,偷盗行为必须以偷盗者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婴幼儿时期(包括儿童早期),孩子还分不清楚“你的”、“我的”、“集体的”之类归属权问题,还没有道德观念,他们只有占有欲望,喜欢的就想要。因此,把邻居小朋友或幼儿园的玩具等,拿回家据为己有;在家里瞒着家长拿东西吃或拿钱去买东西,等等,不能算作偷盗行为。

孩子的自我意识一般至9岁左右才得以分化,所以偷盗这个概念只能用于小学三年级以上(严格地说,应从四年级开始)。

孩子偷盗的原因,概括有三:

一是贪小便宜。孩子小时把别人的或捡到的东西往家里拿,得到家长的允许;另外,目睹家长买菜时多拿两棵菜、上班往家里捎公物等,进而模仿。偷和捡虽有本质不同,但都不是自己劳动所得,心安理得占为己有,容易养成不良品质。

二是换取感情。有些孩子家境富裕亦有偷盗毛病。他们并不缺什么,偷的亦并非所需之物。这是什么?这些孩子生活富裕,但父母无暇照顾他们,他们缺少爱和温暖,想用物质去换取同伴对自己的亲近,先是家里拿,后则在外偷。

三是表示反抗。一方面是因为家里不给零用钱,而自己却向往自由用钱的机会;别一方面反抗家庭严厉的管教,以偷盗发泄不满。

【父母对策】

“勿轻小事,小隙沉舟;不轻小物,小虫毒身。”不管孩子的偷盗是缘于什么原因,亦不管其所偷盗之物价值如何,都必须认真对待。怎样对待?

第一,正面教育。先从分析其偷盗的动因入手,进而说理,帮助孩子从内心认识错误,迸发出改正的愿望。

有些父母,发现孩子有偷盗行为,不进行有效教育,企图以物质上满足使之改正,殊不知欲壑难填,偷盗岂能终结。专家们认为,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其希望的一切。

第二,切忌粗暴。不要打骂,更不要让孩子当众出丑,或给孩子戴上小偷帽子。因为,这样做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损害孩子自尊心,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防微杜渐。有些父母发现孩子有贪便宜或小偷小摸行为不以为然,使孩子胆子越来越大,由量变而质变。因此,对孩子这种不良行为,家长应长期观察、教育,不能掉以轻心。

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亦然。

孩子赌博怎么办

一个16岁的中学生用斧子将亲生父母活活劈死,然后分尸灭迹。案发后人们才了解到,酿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赌博。这名中学生染上赌博恶习后,家长采取了“棍棒政策”,试图用痛打的方法开戒掉儿子的赌博恶习。但是,对于已达16岁的中学生来说,棍棒并不有奏效,儿子照赌不误,不但输掉了自己所有的零用钱,而且还输掉了从家中偷的200多元钱,在债主的催逼下,他多次从家中偷钱还债,多次受到棍棒痛打,当父母看到家中无法存钱,就将钱存放各自的单位之后,儿子在家偷不到钱还赌债,便向父母要钱,又遭父母责骂和殴打,于是,产生了杀死父母、既可免得挨打又可得到赌资的念头,遂将自己的双亲杀死。

【实例分析】

青少年赌博行为的危害:

青少年赌博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它可以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绩,诱发生理和心理疾病,败坏人际关系,导致违法犯罪行为。

青少年赌博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类。

个人心理因素:

赌博动机是指促使个人进行赌博的内心起因。常见的赌博行为有盈利、娱乐、竞争、寻求刺激、逃避现实等。这是人类赌博行为主要的和普遍的始动原因。

不过,上述动机似乎更加适合于成人赌博者。就青少年面言,似乎下列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好奇心、不恰当的娱乐观、追求刺激的欲望、侥幸心理、宣泄挫折引起的消极情绪。

社会环境因素:

青少年赌博行为的产生和维持,与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大量赌博现象有密切的关系。

一是社会上赌博现象的影响。目前,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赌博现象。这些现象对青少年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使青少年不仅耳濡目染,而且有模可仿,染上赌博恶习。

二是对青少年赌博行为的宽容态度。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什么是赌博的概念似乎也发生了变化。对青少年、儿童的一些赌博行为采取宽容的态度,纵容了这些行为的发展。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儿童之间赌“变形金刚”、“西游记”小牌的活动,小学生摸彩吃糖或赢玩具,青少年打玻璃球、桌球、玩电子游戏机,甚至打扑克、麻将赌小量金钱等都不是赌博,而仅仅是带点刺激的娱乐活动,不加干预,从而使青少年从小参加赌博活动,逐步形成赌博习惯。

三是家庭环境污染和教育偏差。父母嗜赌,聚众在家赌博,给青少年树立了模仿的“榜样”。许多父母自己赌博,也不反对子女参加赌博,还鼓励子女学习赌博技能,这种家庭环境,必然会“培养”出一些青少年赌徒。

满足子女的经济要求,忽视对子女的管教。有些家长在经济条件转好后,尽力满足子女在经济方面的要求,给子女很多零用钱,却很少过问这些钱的用途,以致很容易使青少年把手中的钱变作赌资。

四是学校管理中的问题。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中的赌博行为,与学校管理中存在的总是有重要关系。

五是社区控制薄弱。青少年有很多时间在社区环境中度过,由于社区内的社会控制机构如街道组织、居委会、少年之家、少年宫等力量有限,或者工作不得力,对社区内成人之间的赌博现象缺乏限制,任其泛滥,诱发青少年的赌博行为。

【父母对策】

第一,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不参加赌博,更不在家中聚众赌博。

第二,格控制子女的金钱消费,过问子女零钱的用途,正当的支出尽量满足,不正当的开支要求则应坚决拒绝。

第三,对子女进行正面教育,即运用典型事例,向青少年说明赌博的危害性。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爱好活动,使青少年在放学之后、节假日有地方可去,有正当、有益和有趣的事可做。

第五,引导子女自我戒赌,即通过转移注意、与赌友断交、消除赌具等方法来达到戒赌目标。

青少年何以会自杀

1985年秋,北京市一位12岁的初一女生服毒自杀,并将其最后的遗言录制在学习磁带上,向父母、家人与社会倾诉了不堪中学生学习重负的痛楚。该女生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与管理特别严格。在上小学时她一直是名列前茅。考入初中后,尽管她十分努力,仍难进入最优秀的名次。由于功课、作业的压力太重、父母督学太严格且对其期望值太高,该女生感到承受不了并想解脱,于是采取了自杀轻生的逃避办法。据其录音陈述,她的自杀念头,已不止想过一次,早在小学三年级时就有过。

【实例分析】

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述女学生因学业压力太重、父母要求过于严格而难以承受以至自杀是原因之一,另外还有下列几种原因:

一是受到外部精神因素的强烈刺激。例如,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失恋,人际关系挫折,受到他人的当众侮辱或斥责,患上严重的疾病等。

二是情绪变得相当低落,心情悲观抑郁,对自己产生自责心理,有强烈的负罪感。

三是性格孤僻内向,与周围的人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不能及时宣泄消极情绪。

四是有严重的不良家庭环境,例如,父母离婚、家庭中缺乏温暖、经常被父母责骂或殴打等。

五是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和信心,对生活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体验。

六是对社会的阴暗面过分夸大,对社会持极端消极的态度,有“看破红尘”的迹象。

【父母对策】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采取防范措施。

第一,聆听他们的情绪冲突,提供情绪宣泄的机会,减轻内心的焦虑和紧张。

第二,弄清自杀原因,消除有关引起自杀企图的因素。

第三,进行特殊监护,防止他们自杀。

第四,进行心理疏导,启发他们用合理的方式看待挫折,消除挫折引起的消极情绪。

及时进行保护性干预和心理治疗。

第一,聆听。如果遇到青少年处在严重的情绪失控状态,很有可能采取自杀行为时,就应创造条件,聆听其遭遇和体验,使他有机会倾诉自己的不幸经历和内心感受,保持与外界联系和交流的畅通。

第二,影响。告诉有自杀迹象的青少年自己对自杀的看法,让其了解自己遇到挫折时的恶劣心情和克服办法,使其心中受到启发,打消自杀念头,放弃自杀行为。由于青少年敏感而孤独、自尊而虚荣,因此,不宜采取直接告诉他们自杀是不对的说教方法。因为这样做,只能使他更加自以为是,坚定自杀决心。而那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理解对方的处境和体验,以自己的遭遇吸引他的注意,启发他思考的做法,会取得有益的效果。

第三,寻求专家的帮助。可以建议自杀者找心理专家治疗或有经验的教师谈谈,请他们采取干预措施。

十三四岁的中学生违法犯罪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