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丰富多彩的中国民俗
5181000000028

第28章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中的句子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也许是老天也在为这种祭祖的节日来渲染氛围,每逢清明节,多为阴雨天气。作为节气,人们从这一天起开始种瓜种豆,植树造林。对逝者的哀伤和对生长的期望同集于一天,有悲惨泪水,也有欢声笑语。

清明节的来源

据历史记载,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母亲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清明节的活动

在清明节人们主要的活动就是扫墓。清明扫墓的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并不一定在清明的时候,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唐朝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情况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一些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也做主牌用。

在清明节除了扫墓这个主要的活动外,因为地域的不同还有一些其他的活动。清明前后,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此时春雨也降临人间,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因此有人把清明称之为“植树节”。

清明前后春风和煦,放风筝也成为这个节日中的重要活动。在一些地方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希冀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