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巧夺天工的中国建筑
5180400000009

第9章 隋唐建筑大观(2)

陵地距西安八十公里,坐落于梁山之上。乾陵以山为陵,气势雄伟,规模宏大,曾有诗句这样描写乾陵“千山头角口,万木爪牙深”。乾陵坐拥三峰,风景秀丽,远望宛如一位女性仰卧大地而有“睡美人”之称。主峰海拔1047.9米,如抬首高昂,东西对峙之南峰似其乳,俗谓之奶头山。

乾陵墓道在陵墓的正南方,全部用石条填砌,层叠于墓道口到墓门。石条是交错砌压的,石条之间平面用铁栓板固定,又浇上铁汁。因此,乾陵是唐代十八座帝王陵墓中唯一没被盗掘过的。

陵园周围约四十公里,园内建筑仿唐长安城格局营建,宫城、皇城、外郭城井然有序。初建时,宫殿祠堂、楼阙亭观,遍布山陵,建筑恢宏,富丽壮观。陵园内现存有华表、翼马、鸵鸟、无字牌、述圣记碑、石狮、六十一蕃臣像等大型石雕刻一百二十多件,整齐有序地排列于朱雀门至奶头山遥遥两华里之余的司马道两侧,气势宏伟,雄浑庄严,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无字碑”是武则天为自己而立的。有人说,这是她表示自己“功高盖天”,难以用文字表示。也有人说,武则天遗言,己之功过,由后人评说,因而一字不刻。武则天坚信自己的力量所在,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比起那石刻的文字更坚实永恒,所以无需在碑上为自己刻写什么,这充分反映了武则天的真性情。

武则天进宫后,宫中有一匹暴烈的马,叫狮子骢,没有人能够制服它。武则天说,我能制服它,但要有三件器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用铁鞭抽打它,不服,用铁锤打它的头,再不服,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她执政后,就是用制马的办法,驾驭群臣,形成了强有力的统治,保证了国家的巩固与统一。

据历史文献记载,乾陵玄宫内涵十分丰富,随葬着大量的金银器、珠宝玉器、铜铁器、琉璃、陶瓷、丝绸织物、漆木器、石刻、食品、壁画及书画墨宝等稀世珍品。

唐玄宗泰陵

唐玄宗李隆基是睿宗的第三个儿子,因为在“韦后之乱”中拥睿宗复位有功,被封为太子。后来逼迫睿宗禅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为了加强皇权,先发制人,杀死太平公主,结束了武则天以来的一连串宫廷政变。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后期朝政日趋腐败,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公元762年,玄宗死于长安神龙殿,葬在泰陵。

泰陵位于陕西蒲城县东北的金粟山上,因山为陵。陵园建筑大体与乾陵相同,只是规模不如乾陵宏大。陵园神道两侧由南向北排列有石翁仲十对、石马五对、鸵鸟一对、华表一对。陵园玄武门外又有石马五对,以及蕃使像八尊。泰陵石雕体态略小,雕凿粗陋,反映了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后,政治、经济衰败的情况。

隋大兴城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在旧城东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川原秀丽,卉物滋阜”的地方建造了新都大兴城。

大兴城的规划大体上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所遗留的洛阳城,故其规模尺度、城市轮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都和洛阳很相似。但大兴是新建城市,因此比洛阳更为规整,更为理想化。

统治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使宫城、官府与民居严格分开,使朝廷与一民居“不复相参”,在布局上把宫城放在居中偏北,南面为皇城,集中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官府衙门,官办作坊和仓库、禁卫部队等,皇城三面用居住里坊包围。

大兴城东西18里又115步,南北15里又175步,城内除中轴线北端的皇城与宫城外,划分109个里坊和2个市,东为都会市(唐东市),西为利人市(唐西市),每个坊部有名称。城内道路宽而直,宫城与皇城间的横街宽200米,皇城前直街宽150米,其他街道最窄的也有25米。全城形成规整的棋盘式布局。

为了方便都城的物质供应和满足宫苑用水,在城西挖掘永安渠和清明渠,直通宫城与禁苑。又开龙首渠引三产河水至宫苑内,并于开皇四年由大兴城东凿300余里至潼关,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运通黄河而不经渭水,名为广通渠。

唐长安城

长安城的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右有祖庙及社稷,与《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并对其他都城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

唐代基本沿用了隋大兴城的城市布局,但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权贵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

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国“胡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东市则有商店和作坊。

长安城采用严格的里坊制,全城划分为一百零八坊,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一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于小坊。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有的坊设二门,有的设四门。坊内有宽约15米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再以十字小巷将全坊分成十六个地块,由此通向各户。

唐长安城历经几次大规模的修建,人口逐渐增加,总人口近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洛阳城

唐洛阳城平面近于方形,南北最长处7312米,东西最宽处7290米,面积约45.3平方公里。洛水自西南向东北穿城而过,将全城分为洛北、洛南两部分。洛北区西宽东窄,占地较大的皇城、宫城建在西端,恰好西部向南二十里左右可以遥望两山夹水的伊阙,可作对景。坊市建在洛南区和洛北区的东部,形成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东北角和全城的南半部为坊市的布局。

和长安城相同,皇城在宫城之南,城内集中建中央官署。宫城核心部分“大内”为正方形,东、西、北三面,有东宫、西隔城和陶光园、耀仪城、圆壁城等重城环拥。宫城的正门、正殿、寝殿等都南北相重,形成一条轴线,此轴线向南穿过皇城正门端门后,跨越洛水上的浮桥进入洛南区,直指南面外郭城门定鼎门,形成全城的主轴线。

洛南区在这条主轴线所在的定鼎门街左右划为坊市,街西四行,街东九行,每行由南而北各分六坊,另在沿洛水南岸又顺地势设若干小坊,洛南区有七十五坊,以三坊之地建二市。

在洛北区,皇城宫城之东建有东城和含嘉仓,其东也布置里坊,东西六行,每行由南而北四坊,共二十四坊。这片里坊之南有运河称漕渠,自西面引洛水入渠东行,供东方物资入城之用。在漕渠与洛水之间又建五坊,洛北区共有二十九坊,以一坊为市。

洛阳全城共有大小基本相同的坊一百零三个、三市,南北两区街道虽不全对位,但都是规整的方格网。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城,从规划到建成都不超过两年,在规划中运用模数控制,即在规划中以皇城、宫城之长宽为模数,划全城为若干大的区块,其内再分里坊。

大明宫

大明宫是唐长安城最大的一处皇宫,在陕西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因位于太极宫东北,又名“东内”。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太宗李世民为供其父李渊避暑,于长安宫城东北角禁苑内修建永安宫,次年改名大明宫。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重加修建,改名蓬莱宫。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又改名含元宫,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复名大明宫。自高宗以后,大明宫成为帝王居住与朝会的主要场所。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光启元年(公元885年)与干宁三年(公元896年)连遭兵火,遂成废墟。

大明宫宫城平面呈南北向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宽北窄,城垣周长7公里余,面积约3.2平方公里。城垣为夯土版筑,底宽10.5米,墙基宽13.5米。城角处向外加宽2米多,东北城角向内外各加宽2米多。城门和城角内外均砌砖面。共有九个城门,南面正中有丹凤门,西有建福门,东有望仙门;北面正中有玄武门,西有青霄门,东有银汉门;东面一门,名左银台门;西面二门,南为右银台门,北为九仙门。丹凤门前为丁字形大街,向南的丹凤街,宽约176米。

宫城内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把宫内分为三个区。依据其功能,可分前朝与内廷两部分。前朝包括前二区,南北中轴线上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含元殿是丹凤门内正殿,称“外朝”,位于龙首原南沿,高于南面平地15米。殿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间宽5.3米。东、西、北三面为夯墙。东南有翔鸾阁,西南有栖凤阁,各有廊道与含元殿相连。两阁前侧各有一处朝堂遗址。殿前有长78米的“龙尾道”,砖石砌筑,阶梯与漫坡相间,三条并列,中间御道宽25.5米,两侧道各宽4.5米。门左右有横贯宫城的隔墙。门前面是一大广场。

含元殿经常举行各种国家仪典。据史载唐王朝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外事来往,每有外使朝会,皇帝端坐殿上,显示出大唐王朝的威严。

宣政殿在含元殿北约300米,称“中朝”,为皇帝临朝听政处,亦为举行朔望册拜宣制等大典之所。殿基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40多米。殿前130米处,为三门并列的宣政门。宣政殿前东廊日华门外(东)有门下省、宏文馆、史馆,西廊月华门外(西)有中书省、御史台、殿中内院、殿中外院等宫署建筑。

紫宸殿在宣政殿北约95米处,位于内廷,称“内朝”,是皇帝召大臣议事之所,有时也举行朝会或大典。殿基南北宽近50米。紫宸殿东有浴堂殴、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东西并列,是皇帝日常活动之所。紫宸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区,主殿在紫宸殿北,为蓬莱殿,殿后又有含凉殿,北临太液池。蓬莱、含凉二殿之左右又有若干次要殿,与之东西并列,自成院落。南起紫宸门,北至含凉殿,包括东西次要殿宇,四周有宫墙围绕,形成宫中的寝区。

内廷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中心地区有太液池,又名蓬莱池,位于龙首原北坡下低处,分东西二池,总面积约十余万平方米。池东有太和殿、清思殿等,是唐帝游乐之所;池北有大角观、玄元皇帝庙、三清殿等,都是道观,因唐崇道教,故宫中多建道教建筑。

内廷西部有皇帝举行宴会、观看舞乐和接待外国使臣用的麟德殿。麟德殿位于太液池正西高地上,距宫城西墙90米。宫殿的台基夯土筑成,周围砌有砖壁,呈长方形,南北长130余米,东西宽约77米,上下二层,殿堂、廊庑建在上层台基之上。麟德殿由前殿、中殿、后殿组成,中殿为主殿,东西宽九间(两山墙各占一间除外),南北进深五间,殿内有两道隔墙,将殿分成东、中、西三部分,中部五间,两侧各两间,地面铺0.2米厚石板。前殿东西宽亦为九间,两山与中殿齐,前后无墙,两端两间进深四间,当中七间进深三间,地面也铺石板。后殿与中殿仅一墙之隔,两山与中殿对齐,进深三间,地面铺方砖,殿周环以回廊。殿后侧东面为郁仪楼,西面为结邻楼,两楼前为东亭、西亭。楼、亭均建于夯土高台上,楼亭廊庑衬托着三殿,构成一组具有唐代特色的大型建筑组合。整个建筑布局规正严密,左右对称,主从分明,规模十分宏伟。

大明宫各殿都用夯土台基,四周包砌砖石,绕以石栏杆。初期建的含元殿殿身东、北、西三面用夯土承重墙,麟德殿三面各宽一间处用夯土填充,表现出北朝和隋代惯用的土木混合结构建筑的残迹,以后所建各殿即为全木构架建筑,但房屋之墙仍为土筑,不用砖,表面粉刷红或白色。殿之地面铺砖或石,踏步或坡道铺模压花纹砖。建筑之木构部分以土红色为主,上部斗拱用暖色调彩画,门用朱红色,窗棂用绿色,屋顶用黑色渗炭灰瓦,脊及檐口有时用绿色琉璃。

总而言之,大明宫具有下列特点:

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大明宫如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相当于明清故宫总面积的三倍多,其中的麟德殿面积约是故宫太和殿的三倍。

二、建筑群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太液池蓬莱山,为长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含元殿利用突起的高地(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

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殿组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采用了面阔十一间,进深十七间的柱网布置。主殿含元殿则用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这表明早在唐初宫殿木架结构就已具有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四、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兴庆宫

兴庆宫为唐长安三座皇宫之一,其他两座为大明宫、太极宫。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就唐玄宗旧居五王子宅所在的兴庆坊建成。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毁。

1949年后,经系统勘查发掘,将兴庆宫旧址部分辟为兴庆公园,并重建了花萼相辉楼、勤政务本楼、沉香亭等仿唐建筑。

据记载,兴庆宫以一道东西横墙隔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殿区,南部为园林区。东面通过夹城与大明宫连通。正殿为兴庆殿,主要建筑还有大同殿、南薰殿、新射殿等。龙首渠横贯宫殿区,在瀛洲门东侧穿越东西横墙注入园林区的龙池。园林区以龙池为中心,东北角有沉香亭。宫的西南方有勤政务本楼和花萼相辉楼,是唐玄宗宣布大赦,改元、受降、受贺、接见、宴饮的地方。

整座宫殿没有一条全局的中轴线,呈非对称布局,这在古代宫殿建筑中是罕见的,南部有较大的园林区,具有离宫性质。

西苑

西苑建于公元605年5月,是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时所建的皇家园林。隋时,又称会通苑,它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奢华的园囿之一。

西苑北至邙山,南抵伊阕,周围二百余里。西苑南部是一个水深数丈,方圆十余里的人工湖,湖上建有方丈、蓬莱、瀛洲三座仙山,高出水面百余尺,相隔三百步,山上错落有致的亭台月观,内置机关,或升或降,时隐时现,有若神变。西苑北面是一条蜿蜒盘亘的大水龙,名为龙鳞渠,依地形离低而曲折跌宕,流入湖中,遂与南部连为一体。面渠而建的十六宫院是十六组建筑庭园,各具特色,供嫔妃居住。其内殿堂楼阁,构造精巧,壮观华丽;其外流水潺潺,飞桥静卧其上,过桥百步,即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微风吹过,杨柳轻扬,修竹摇曳,曲折小径,奇花异石,亭台楼榭,隐藏其间。每院临渠开门,在渠上架飞桥相通。各庭院都栽植杨柳修竹,名花异草,秋冬则剪彩缀绫装饰,穷奢极侈。院内还有亭子、鱼池和饲养家畜、种植瓜果蔬菜的园圃。

十六院之外,还有曲水池、曲水殿、冷泉宫、青城宫、凌波宫、积翠官、显仁宫等,以及大片山林,可泛轻舟画舸,作采菱之歌,或登飞桥阁道,奏游春之曲。

公元606年,因启民可汗入朝,隋炀帝欲夸富乐,在西苑的积翠池举行四方散乐大阅演。先是舍利兽跳跃,激水满地,即见鱼鳖、水虫遍覆于地;接着是“黄龙变”的魔术,只见鲸鱼喷雾蔽日,倏忽之间便化作七八丈长的黄龙;此后是二人对舞走绳、神鳌负山、幻人吐火等精彩节目。其间为供应演员所穿衣服,长安、洛阳绸缎为之空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