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巧夺天工的中国建筑
5180400000010

第10章 隋唐建筑大观(3)

唐初,西苑改名为芳华苑;武则天时,洛阳荣升为神都,西苑则随之被定名为神都苑。唐代有高宗、武则天、中宗、玄宗、昭宗、哀宗六位皇帝先后移都洛阳,历时长达四十年之久,作为皇家园林的西苑,风光依旧不减当年。

宋元以后,古都洛阳日渐衰落,作为皇家园林的西苑亦不免败落下来。但它在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地位却不容抹杀。西苑以人工湖为中心,湖上建山,湖之北建各样的十六宫院,形成“苑中园”的特色,不像汉代宫苑那样以周阁复道相连,这是从秦汉建筑宫苑转变为山水宫苑的一个转折点,开北宋山水宫苑——艮岳之先河,更成为清代圆明园的滥觞。

辋川别业

中国园林史上最著名的别业当推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辋川别业。王维在蓝田县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筑点缀,经营了辋川别业,形成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

辋川别业是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营建的园林,位于蓝田县西南十余公里处,今已湮没。根据传世的《辋川集》中王维和同代诗人裴迪所赋绝句,对照后人所摹的《辋川图》,我们可以对辋川别业进行复原:

从山口进,迎面是“孟城坳”,山谷低地残存古城,坳背山冈叫“华子冈”,山势高峻,林木森森,多青松和秋色树。背冈面谷,隐处可居,建有辋口庄。

越过山冈,到了“南岭与北湖,前看复回顾”的背岭面湖的胜处,有文杏馆,馆后崇岭高起,岭上多大竹,名“斤竹岭”。这里“一径通山路”,沿溪而筑。

缘溪通往“木兰柴”(木兰花),这里景致幽深,有诗说“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

登上冈岭,至人迹稀少的山中深处,即“鹿柴”,那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山冈下为“北宅”,一面临欹湖,盖有屋宇。北宅的山冈尽处,峭壁陡立,壁下就是湖。从这里到南宅、竹里馆等处,因有水隔,必须舟渡。

欹湖的景色是“空阔湖水广,青荧天色同,舣舟一长啸,四面来清风”。为了充分欣赏湖光山色,建有“临湖亭”。沿湖堤岸上种植柳树,往下,有水流湍急的“栾家濑”,这里“浅浅石溜泻”,“波跳自相溅”,“汛汛凫鸥渡,时时欲近人”。

离水南行复入山,山下谷地就是南宅,从南宅缘溪下行到入湖口处,有“白石滩”,这里“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跋石复临水,弄渡情未极”。沿山溪上行到“竹里馆”,得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此外,还有“辛夷坞”、“漆园”、“椒园”等胜处,因多辛夷(即紫玉兰)、漆树、花椒而命名。

辋川别业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因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题名,使山貌水态林姿的美更加集中地突出表现出来,仅在可歇处、可观处、可借景处,筑宇屋亭馆,建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

华清宫

华清宫是唐朝所建著名园林之一,至今仍保存比较完整。它位于陕西临潼县的骊山之麓,以骊山脚下涌出的温泉得天独厚,和以杨贵妃赐华清池的艳事而闻名于世。

华清宫本身是一宫城,占地2000平方米,其形方整,由宫殿、亭阁、回廊组成。宫殿坐北面南,为高台建筑。华清宫西门是九龙汤,堤上排列着九条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的石龙。出九龙汤南小门,东行百余米,有著名的阿房宫遗址和贵妃池。在贵妃池南面不远处,山势陡峻,攀缘而上,可见平地一片。据说,这里曾是唐代长生殿遗址,也即是诗人白居易在著名长诗《长恨歌》里所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山盟海誓的地方。

华清宫苑中的华清温泉,发现于三千年前的西周。周幽王曾在此修建骊宫,以后更成为秦、汉、唐代帝王游乐沐浴的离宫别苑,其中尤以盛唐时修建的华清宫建筑群规模最大。当年唐太宗利用温泉水建温泉宫,至唐玄宗时改为华清宫,并利用泉水建成华清池。水面有分有聚,以聚为主,则给人以池水漫漫,清澈开朗,深邃莫测之感;以分为主,则产生虚实对比,萦回曲折,无限幽深之意境。

除华清池、长生殿外,还有朝元阁、集灵台、宜春亭、芙蓉园、斗鸡殿等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宫苑,专供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等宫室权贵们奢侈享乐。

华清宫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我国早期自然山水园林的艺术特色,随地势高下曲折而筑,是因地制宜的造园佳例。

莫高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二十五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石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与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遗像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现存石窟492洞,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以后经历代修建,至元代基本结束。

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隋代石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相”造型,重返“丰硕壮实”之貌。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题材主要有五种:一、佛像画。出现较多的单身佛像和菩萨像,如药师佛、卢舍耶佛、观音、势至、地藏以及密教题材的菩萨像。二、经变画。有阿弥陀、弥勒、东方药师、观无量寿、法华、宝雨、维摩诘、劳度叉斗圣、观音、文殊、普贤、报恩、华严、天清问、思益梵天清问、金光明、金刚、楞伽、密严、报父母恩重、降魔经变等二十余种。隋和唐前期经变种类较少,场面宏大,构图谨严,内容精练,每一壁一铺,后期种类增多,内容丰富,一壁二至三铺,甚至经变画下还增加屏风画,以补充经变的内容。三、佛教史迹画和瑞像画。多为传自西域于阗以及天竺、尼婆罗、犍陀罗等地的佛教传说,如于阗舍利佛毗沙门天王决海、尼婆罗阿耆波尔水火池、中天竺波罗奈国鹿野苑中瑞像,犍陀罗分身瑞像等。四、佛经故事画。隋代逐渐消失,至晚唐复又出现,有善事太子入海等。个别洞窟绘《贤愚经》的故事二十余种。五、供养人画像。形象逐渐增大,晚唐已出现等身大像,形象服饰描绘细致讲究。场面宏大、结构严谨的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及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是重要的历史画卷,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电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南禅寺与佛光寺

中国古代建筑受等级约束,宫殿、邸宅与一般民居差别甚严,佛寺也同样有级差。佛光寺是北魏以来的名刹,属领有寺额的正式寺院,故其正殿与宫殿相似,使用殿堂型构架,造庑殿顶。而南禅寺是村落中的小佛寺,相当于村佛堂,是非正式的,至多与贵邸的厅堂近似,故使用厅堂型构架,造低一个等级的歇山屋顶。

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一座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的大殿,宽34米,深17.66米。它属于木构架中的殿堂型构架,由柱网、铺作层、屋架三层上下叠架而成。柱网和铺作层共同构成屋身部分;铺作层同时还起保持构架稳定和向外挑出屋檐、向内承托室内天花的作用;屋架则构成庑殿形屋顶。

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是一座面阔、进深都是三间的小殿,宽11.75米,深10米,上覆单檐歇山屋顶,内部用两道通进深的梁架,无内柱,室内无天花吊顶,属于木构架中的厅堂型构架。

普救寺莺莺塔

永济西北有普救寺,是唐代文学家元稹写《莺莺传》所指的寺院。此塔本是佛寺中瞻礼建筑,不知何时取名为莺莺塔。此塔创自隋唐,现存的普救寺塔是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的建筑,但此塔仍保存了唐塔的一些特点和风格。

塔平面呈四方形,底层每边长8.05米,南面辟门,门宽1.28米。内为方室,室内东西与南北的尺度不同,门的位置也不居中。塔后壁有一龛,已无佛像。第一层不设楼梯,室顶砌作八角穹隆,中有一孔,可通上层。塔外壁用砖出檐十三层,塔身七层以下有明显收分,七层以上檐层的距离减少,檐子也密,显然是明代加砌的。

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石拱桥以巨石砌成拱券通水,南方北方都有,占桥梁的大多数。南方河道较窄,河中行船,桥上运输以肩挑为主,所以拱跨不需太大而拱背特高;北方正好相反,河道较宽而浅,河中常不行船,桥上以车马运输为主,所以拱背不需或不能太高而桥面平缓。由此形成南方拱桥曲柔空灵、北方拱桥平实稳重的风格差异。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单跨石拱桥是安济桥,也称赵州桥,位于河北石家庄东南45公里处的赵县境内,修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1年左右),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被誉为天下第一桥,由著名匠师李春主持建造。

由于赵州桥下的河流平时仅涓涓细流,不通航,而河面较宽,所以桥孔不需太高而应有相当大的跨度,桥面缓平无阶,代表了北方石拱桥的风格。赵州桥大胆地在世界上首创了大跨弓形拱券,拱弧跨度达37.47米,矢高不到弧跨的五分之一,桥顶宽8.51米。全桥纵向有28道并列拱券,各券可逐道建造,模架重复使用,便于施工。为加强各券之间的横向联系,不使向外倾翻,除了用铁件和横向石条加强券间联系外,又使两头桥脚宽度比桥顶宽度宽51厘米到74厘米,使各券自然向内挤紧。为利于洪水来时增加泄水面,在此桥大券和桥面之间,两肩各开二孔,称为敞肩拱。这种做法,也有减轻自重,减少工程量和丰富造型的作用,是中国首创。

整个桥面呈和缓的凸圆弧状,在桥头处弧线反向微微凹曲,全桥曲线非常优美舒展。桥面的圆弧半径较大,桥券的半径较小,一弛一张,弛者在上,张者在下,形成有力的承托对比关系。四个敞肩小拱和桥面大拱的拱背标高由中向外逐渐下移,大、小拱的对比,显出了大拱的真实尺度。小拱的通透使全桥显得空灵轻巧,负重若轻。

赵州桥通体用巨大花岗岩石块组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石拱桥,1991年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命名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标志着赵州桥与巴黎埃菲尔铁塔、巴拿马运河、埃及金字塔等世界著名景观齐名。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位于大理古城北1.5公里处,东对洱海,西靠苍山。崇圣寺又叫三塔寺,是一座建于六诏时的古刹。崇圣寺方圆七里,有八百九十间殿房,一万余尊佛像,到明代还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可惜于清同冶年间被毁。只有寺前三塔仍巍然屹立。

三塔包括一座千寻塔和两座小塔,都是用砖砌筑而成的密檐式塔。千寻塔在前,双塔在后,前后相距约三十米,呈鼎足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