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巧夺天工的中国建筑
5180400000015

第15章 宋辽夏金元建筑大观(4)

在中轴线末端,是宏伟壮丽的圣母殿。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此殿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殿高约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殿周围廊现存的最早实例。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下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互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圣母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减柱法”的熟练使用,说明宋代在建筑上已进一步掌握了力学原理;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适当,避免了隋唐建筑中用料的浪费,在建筑式样上也更富于艺术性。我国的木结构建筑,经历了一个由隋唐的雄壮坚实到明清的华丽轻巧的发展过程,而宋代建筑正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圣母殿是这个过程的代表作。

圣母殿内共有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除龛内二小像系后补外,其余多为北宋原塑。主像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设在大殿正中的神龛内。邑姜屈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显示了统治者的尊贵和奢华。其余四十二尊或侍奉文印翰墨,或侍奉洒扫梳妆,或奉饮食,或侍起居以至奏乐歌舞等的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其中宦官像五尊,著男服的女官像四尊,侍女像共三十三尊。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这些侍女像身材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她们的年龄或老或少,面庞或圆润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各具特色。这组塑像突破了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佛为主的窠臼,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镊深宫受尽役使的侍从们的精神面貌。在技巧上,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

晋祠有名的唐碑矗立在“贞观宝翰”亭中,碑文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亲自撰写的,名为《晋祠之铭并序》,全碑共1203字,旨在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政策,以达到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巩固自己政权的目的。《晋祠之铭并序》书法飞逸洒脱,骨骼雄奇,笔力遒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块行书碑。

祠区北侧有唐叔虞祠,分前后两院,颇为宽敞。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东西各有配殿三间,正北是唐叔虞,殿宽五间,进深四间,中间神龛内设唐叔虞塑像。神龛两侧有从别处移来的十二个塑像,多为女性,高度与真人相近。她们手持笛、琵琶、三弦、钹等不同乐器,似乎是一个完整的乐队。

整个建筑群虽然是不同时期建起来的,但集中在一起,布局紧凑,好像都服从于一个精巧的总体设计,既像庙观的院落,又像皇室的宫苑,并不显得杂乱无章和生拼硬凑,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具匠心。

洛阳桥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福建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1400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桥全系花岗岩石砌筑,初建时桥长360丈,宽1.5丈,有武士造像分立两旁。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也是中国建筑的国宝。

广济桥

广济桥又称湘子桥,位于广东潮州镇东,横跨韩江。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潮州知军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桥墩,于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完成。绍兴元年(公元1194年),知军州事沈崇禹主持东桥墩,到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完成。全桥历时57年建成,全长515米,分东西两段,中间一段宽约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桥,只用小船摆渡,当时称济州桥。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重修,并增建五墩,称广济桥。正德年间,又增建一墩,总共24墩。桥墩用花岗石块砌成,中段用18艘梭船联成浮桥,能开能合,当大船、木排通过时,可以将浮桥中的浮船解开。让船只、木排通过,然后再将浮船归回原处,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广济桥上有望楼,为我国桥梁史上所仅见。

广济桥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是中国桥梁建筑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上,是一座联拱石桥。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元、明两代曾经修缮,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重修建。桥全长212.2米,有11孔。各孔的净跨径和矢高均不相等,边孔小、中孔逐渐增大。全桥有10个墩,宽度为5.3米至7.25米不等。桥面两侧筑有石栏,柱高1.4米,各柱头上刻有石狮,或蹲、或伏,或大抚小,或小抱大,共计485头。石柱间嵌石栏板,高85厘米,桥两端各有华表、御碑亭、碑刻等,桥畔两头还各筑有一座正方形的汉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的盘龙纹饰雕刻得极为精细。

卢沟桥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享誉于世,甚至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这座桥也有详细的记载。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本土的七七事变在此发生,卢沟桥更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性建筑物。

佑国寺塔

佑国寺塔坐落在河南开封东北角。因其塔身以褐色的琉璃瓦镶嵌而成,酷似铁色,故而俗称铁塔。铁塔原建于北宋年间的开宝寺内。

由于北宋历代的皇帝常来此游幸,遂以北宋开宝年号命名,故名开宝寺。寺院规模宏伟,殿堂林立,共有280区,设有福胜、上方、永安、能觉等24禅院,并设立礼部贡院,在此考选全国的举子。

铁塔的前身原来是木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层,高120米,传说是宋代的巨匠喻皓主持建造的。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木塔毁于雷火,皇拓元年(公元1049年)重新修建,即今之铁塔。清朝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泛滥,水灌开封,寺院夷尽,唯有铁塔安然无恙,独存于世。

铁塔用二十八种不同标准的砖制构件拼砌而成。塔身外部砌筑仿木结构的门窗、柱子、斗拱、额坊、塔檐、平座等形式,飞檐翘角,造型秀丽挺拔。塔身的外壁镶嵌有色泽晶莹的琉璃雕砖,内容丰富多彩,有飞天、麒麟、游龙、雄狮、坐佛、立僧、伎乐、花草等五十多种图案,动物和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工艺精巧,是砖雕艺术中的精品。塔内有螺旋式磴道,将塔心柱和外壁紧密地联成一体,形成了坚固的抗震体系。九百多年来,铁塔历经无数次的地震、水患、兵火,至今仍自岿然不动,称得上是千古杰作。

释迦木塔

释迦木塔位于山西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应县原是辽国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的近畿。塔是当时崇信佛教的统治者辽兴宗耶律宗真(公元1016—1055年)命令修建的,辽道宗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落成,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历九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地震战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结构谨严外,历代不断维修也是重要原因,这座当今世界上保护最完整、结构最奇巧,外形最壮观的高层木塔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建筑技术,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木塔建造在4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二十四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可凭栏远眺。塔内各层均塑佛像。第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八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五十四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

妙应寺白塔

至元八年(公元1271),由当时入住中国的尼泊尔著名建筑师阿尼哥(公元1244—1306年)参与设计,在大都城内阜成门建成了著名的藏传佛教(即喇嘛教)建筑——大圣寿万安寺,作为文武百官演习礼仪、做佛事的地方。寺内设有忽必烈及其子真金的影堂,并建造了一座砖砌喇嘛塔。后来寺院毁于火,只剩下塔。明代重建,改名为妙应寺,塔因外涂白垩,俗称“妙应寺白塔”。

白塔初名释迦舍利灵通之塔,建在妙应寺的中轴线上,高50.9米,全部砖砌。塔顶是青铜制巨大宝盖,盖上有小铜塔,盖周垂挂流苏状的镂空铜片和铜铃,徐风吹来,叮当作响。塔顶为金色,塔身涂白垩,金白对比,在蓝天下交相辉映,显得崇高圣洁。

妙应寺白塔是中国早期喇嘛塔中最重要的实例,也是我国保存至今最早、最宏伟的藏传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