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巧夺天工的中国建筑
5180400000014

第14章 宋辽夏金元建筑大观(3)

独乐寺位于天津蓟县城内西大街,占地10500平方米。始建于唐代,寺内的观音阁和山门重建于辽代,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据说安禄山叛唐,就是在此处誓师,他喜独乐,故以“独乐”二字名寺。该寺由山门、观音阁和东西配殿组成。

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为典型唐代风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山门上悬挂的“独乐寺”匾额相传是明代严嵩所题。山门内有两尊辽代彩塑珍品,高大的天王塑像两旁,有俗称“哼”“哈”二将守卫。山门台基之上立着粗大的木柱20根,4根角柱柱头微向内收,柱脚略出向外,是我国古代工匠创造的“侧脚”技法,作用是稳定结构,防止建筑外倾。每根柱头之上,累叠着许多形似“斗”的方木块和样子像长拱的曲木。这一组组木构件叫做“斗拱”。斗拱是我国古建筑所独具的特征,它不仅美化建筑,而且可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之间的“切力”。斗拱之上是横梁,梁头承托着檩子,它们通过榫卯,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负荷建筑物的全部重量,这种框架式木结构,是我国古建筑称道于世的突出成就。山门屋顶作四面坡形,古称庑殿顶,坡面和缓微曲,檐角如翼如飞,造型别致优雅,这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又一重要特点。独乐寺山门正脊的鸱尾,长长的尾巴翘转向内,犹如雉鸟飞翔,十分生动,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年代最早的鸱尾实物。

观音阁是全寺的主建筑。阁下檐上高悬“观音之阁”匾额,相传为唐代李白所写。观音阁高23米,木质,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集我国木结构建筑之大成,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它的突出特点是“斗拱”结构。上下檐的斗拱粗大雄伟,排列疏朗,起着承重作用。整个大阁的斗拱种类繁多,因位置和功能的需要不同,共采用了二十四种结构,和其他构件配合,组成一个优美统一的整体。观音阁看似只有两层,实际是三层——在上下层之间还夹着一个用腰檐和平坐栏杆围绕建成的暗层。阁内中央的须弥座上,有一座高达16.27米的观音菩萨像,是辽代泥塑艺术珍品,又是国内最大的观音塑像。观音像慈目低垂,面露微笑,亲近如在人间。为显示观音法力高强,塑造者在观音头顶上又塑出十个小观音,所以又有“十一面观音”之称。观音的两侧侍立着两尊菩萨,面目丰润,姿态优美。

观音阁除了拥有全国现存建筑时间最早的高层木结构楼阁、体量最大的泥塑菩萨像外,阁中还保存着十分珍贵的元代壁画。壁画高3.15米,长45.35米,总面积约140平方米。内容有人物,有山林,有云水。在人物中有罗汉,有天王,也有村镇市民。在世俗人物中,有的还戴着元代普遍使用的斗笠帽。据此,人们推断独乐寺观音阁的壁画初绘于元代,在明代又重新绘制过。保存这么好,面积这么大的元代壁画,在全国极为罕见。在寺院内,还有长方形壁碑二十八块,横竖皆有,全部是清乾隆皇帝手书名家诗。

从辽代重修至今,在这一千多年中,独乐寺经过了无数次狂风暴雨的袭击,也经受了无数次大小地震的考验,依旧安然无恙,令许多古建筑专家都不得不啧啧称赞。

清净寺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寺院,也叫做清净寺或礼拜寺,我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是福建泉州的清净寺。北宋时期,泉州是港口,各国的商人很多,据说穆罕默德有四个得意门徒,其中有两个在泉州一带传教,清净寺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清净寺位于泉州市涂门街,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初名“圣友之寺”。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耶路撒冷人阿哈玛出资重修,以后又历经修建,但仍保留着创建时的风貌。

清净寺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造的,全部用花岗石筑造,主要建筑有寺门、奉天坛、明善堂等。

寺门向南,高20米,宽4.5米,穹顶尖拱形,门洞有10多米长,上方有一个平台,平台四周砌有回字形的砖垛。早先,这个平台上建有一座望月楼和一座尖塔,后来毁于战火。门外壁最高处,有一列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石刻。

在寺门的西边是奉天坛,门顶为尖拱形,门楣上刻着古阿拉伯文字。曾经是面积很大的礼拜堂,如今只剩四面的石墙。南边的一面墙开了四个长方形的大窗,各窗之间,有六个尖拱形的壁龛,正中的大壁龛中,刻有七行古阿拉伯文字。两边墙的正中间,还有一个尖拱形的大壁龛,是伊斯兰教的阿訇讲经的讲经台。

奉天坛后为明善堂,是一座两进式中国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大门两边是厢房,中间是天井,左右两边有走廊。

寺内保存有许多碑刻,有些碑文记载了宋代和元代修建这座寺宇的时间和经过,有的碑文还详细记载了当时宗教仪式和教徒的活动情况。

奉国寺

奉国寺有中国古代佛教寺院最古老、最大的大雄宝殿,世界最古老、最大、最精美的彩塑佛像群。建筑学家梁思成称辽代寺院为“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宝物,奉国寺盖辽代佛殿最大者也”。文物专家杜仙州赞誉“奉国寺大雄殿木构建筑,千年仍平直挺健,是我国建筑史一项极为光辉的成就。辽代七佛像高大庄严,权衡匀整,柔逸俊秀,神态慈祥,极为壮丽。梁架上飞天面相丰颐美悦,色调鲜明绚丽,是国内极为罕见的辽代建筑彩画实例”。主持过奉国寺维修工程的古建筑高级工程师杨烈,曾评价奉国寺大雄殿为“中国古代辽(宋)以前保存至今最为宏大和最为完整的单檐四阿顶木构建筑,建筑规模是中国第一大雄宝殿”。古建筑史学家曹汛说:“大殿九间是佛教建筑顶了天的极限,奉国寺七佛殿九间,全国古刹千百座,独奉国寺大雄殿穷极伟丽。”

奉国寺,俗称大佛寺,坐落于辽宁锦州义县县城内,始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是辽朝自称释迦牟尼转世的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在母亲萧太后(萧绰)故里所建的皇家寺院。

奉国寺始建时规模宏大,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碑刻记载:“宝殿穹临,高堂双峙,隆楼杰阁,金碧辉焕,潭潭大厦,楹以千计。非独甲于东营,视佗郡亦为甲。宝殿崔嵬,俨居七佛,法堂宏敞,可纳千僧。飞楼曜日以离撑,危阁倚云而对峙。旁架长廊二百间,中塑一百贰拾贤圣。可谓天东胜事之甲。”

奉国寺现保存完好的有外山门(重建),内山门,牌坊,东西宫禅院,钟亭,碑亭,无量殿。辽代所建大雄殿是寺院主体建筑,面阔九间,通长55米,进深五间,通宽33米,总高度24米,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遗存最大者。“过去七佛”(毗婆尸、尸弃、毗舍浮、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牟尼)并列一堂,千年来仍然保存完好。辽代七佛塑像(高度均在9米以上),十四尊胁侍菩萨(高2.5米以上),两尊天王,二十一套石雕供器精美绝伦,殿内更有国内极为罕见的最古老的建筑彩画实例——梁架上的四十二幅辽代彩绘飞天,还有元、明两代所绘的精美壁画——十佛、八菩萨、十一面观音、十八罗汉,明代所塑国内唯一的男像倒坐观音(高3.8米),明代木雕韦驮,金、元、明、清各代所建碑记十七通,清代牌匾数十块,其中清乾隆五年所立:大雄殿(高3.1米,宽1.52米)法轮天地、滋润山河(高2.8米,宽1.78米)是中国最大的透雕牌匾,被誉为中华名匾。

奉国寺集佛教、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于一体,独具绝美天下的古代艺术品,被专家学者称为艺术珍品中的极品。

晋祠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封地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和鱼沼飞梁。此后,又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

中轴线最前端为水镜台,始建于明朝,是当时演戏的舞台。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除前面的较为宽敞的舞台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样别致,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也修建了一座。

从水镜台向西,有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传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通过智伯渠上的合仙桥,便是金人台。金人台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铁人一尊,每尊高两米有余。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仍明亮不锈。

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此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利落空敞。

献殿以西,是连接圣母殿的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34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东西桥面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西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3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净土宗信奉的阿弥陀经说佛国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的表征,鱼沼飞梁即取法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