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奇妙的日食与月食现象(自然瞭望书坊)
5177000000026

第26章 爱因斯坦相对论效应的验证

通常说,光线是直线传播的。1915年,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并由它预言:光线在引力场中发生弯曲,太阳的引力场会使经过其近旁的星光偏转1·75角秒,于是,在日全食时就会看到太阳方向附近的恒星位置偏移。

为了验证,美国的里克天文台观测队在1918年6月8日的日全食时进行了观测,但很不幸,因为有云而拍摄到的恒星太少,不足以得到精确结果;在1919年5月29日的日全食时,英国皇家学会派出两个观测队分赴非洲和拉美观测,终于成功地确证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

爱丁顿在回忆中谈道:发生日食那天,那里(西非的普林西比岛)天气并不理想,正赶上阴雨和多云,几乎没有任何希望。将近全日食的时候,太阳开始发暗,我们完成了工作计划,但愿情况不会太糟糕。云层一定是在全日食结束前变薄了,因此尽管有许多照片报废,我们还是得到两张底片,上面有所期望的恒星像。将这些底片与在太阳于星空别处时的同样星场底片进行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就表明,恒星光线经过太阳附近发生弯曲而造成表象的偏移。我们当时面临3种可能性:①或许根本不存在什么偏移,也就是光线不受引力场的影响;②或许存在遵从简单的牛顿定律的“半偏移”(0·875角秒);③或许存在“全偏移”,从而证实爱因斯坦定律而非牛顿定律。我记得戴逊将所有这些解释给我的同事柯丁罕听,将主要思想总结为偏差越大越激动人心。柯丁罕问:“如果我们得到双倍偏移,那到底意味着什么?”戴逊回答说:“那么,爱丁顿就会发疯,你只得孤身一人回去”。我们事先就安排对底片进行测量,这倒不全是因为急不可待,而是担心回家途中发生什么意外,所以我们立即检查了一张成功的底片。测量得到的数值与理论预言的符合,所以,一张底片几乎就可以决定问题的结果,尽管肯定还会通过其他的底片加以证实。日食3天之后,计算最终完成,我知道爱因斯坦理论经受住了考验,科学思想的新观点取得了胜利。

然而,去南美巴西那一队却遇到麻烦——有一个镜筒因日食时过分冷而导致散焦,好在还有另外望远镜拍摄到较好的像,一直拖了好几个月才整理出来。结果,两处观测偏移角分别为1·61和1·98角秒,与爱因斯坦的理论值(1·75角秒)基本相符。三年后,1922年9月21日发生日全食,里克天文台等三个独立的观测队也得出同样结论。可是,1932年1月在一次皇家天文学会议上,当弗罗因德利克报告说,他的日食观测给出的光线偏移值远大于爱因斯坦预言时,爱丁顿显然出现了咄咄逼人的气势!并做了如下评论:我想是《怪兽搜捕记》中的贝尔曼订下“事说三遍即为真”的规矩,现在恒星已经过三支独立的考察队重复三次,所以我确信结果是对的。

后来,在1936年6月19日、1947年5月20日、1952年2月25日的三次日全食观测也得到或大或小的偏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