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现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5155300000009

第9章 现代亚非文学(8)

随着东非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出现了一批民族主义作家,如罗伯特·夏巴尼、阿姆里·阿贝德、马蒂亚斯·姆尼亚姆帕拉等。他们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的作品对于唤起人民群众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诗人阿姆里·阿贝德在《阿姆里诗选》(1954)中深沉地唱出了殖民时代人民遭受的苦难,有力地控诉了殖民主义者的罪行。他的名诗《自由就是正义》和《团结》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印象。他还著有《诗歌格律》(1954),总结了斯瓦希里语诗歌的各种形式和韵律。

姆尼亚姆帕拉的诗篇《三块石头之梦》(1957),抨击殖民者的种族歧视政策,他把当时社会上的三个阶层的白人、印度人和非洲人喻为“三块石头”,呼吁这“三块石头”凝结在一起,冲破种族隔离的障碍,为建立新的社会而奋斗。这首诗寄托着诗人对平等社会的理想。

这时期的诗人沙阿达尼·卡多罗以写政治诗闻名,《我们何处去?非洲人的卫士站出来》(1949)针对殖民者分而治之的阴谋,强烈地呼吁民族团结。

作家詹姆斯·姆博特尔创作的长篇小说《奴隶的自由》展现了奴隶贸易兴盛时期东非农村的社会风貌,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美德,对于他们的疾苦寄予深切的同情。

20世纪60年代以后。政治上的独立推动了现代斯瓦希里语文学各方面的新发展,并产生了不少富有朝气的作家。诗歌方面,诗人姆尼亚姆帕拉运用“恩高杰拉”(即对口诗)、多口诗等体裁创作了《我的妻子,咱们下乡去》、《乌贾马之歌》(1968)等诗。通过人物富有个性的对话,塑造了与贫困、愚昧、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洲人民的新形象,抒发了人民创建新生活的豪情。

诗人阿·阿卜达拉的诗集《痛苦的声音》(1973)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表现手法受到英美诗歌的影响。诗集中《妈妈请不要杀我》一诗,以尚未出世的婴儿的口气写出了一个受殖民者污辱的非洲姑娘的惨境。

剧本创作在独立后趋于活跃。代表作品有剧作家伊·侯赛因的《金杰凯蒂雷》(1969)。剧作取材于马及马及起义,塑造了群众领袖金杰凯蒂雷的形象。此剧上演后,博得了社会的广泛赞扬。侯赛因的另一剧作《魔鬼》(1971)谴责政府高级官员营私舞弊的行径。达略特的剧本《分裂的世界》(1968)揭露了独立后社会上依然存在着的严重不平等现象。

小说创作注重在现实生活中挖掘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主题,在表现手法上也更为多样。比较优秀的作品,如克·奥马里的反映摆脱西方生活方式影响,努力追求思想行动非洲化的长篇小说《回家人》(1972);杰·基因比拉创作的描写自由战士与帝国主义进行艰苦斗争的中篇小说《帝国主义必败》(1973);穆罕默德·阿里创作的表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短篇小说《遗产不赐福》(1973)等。

现代非洲法语文学

非洲有以下一些国家和地区使用法文,它们是:塞内加尔、几内亚、马里、象牙海岸、上沃尔特、多哥、贝宁(原名达荷美)、尼日尔、乍得、加蓬、刚果、扎伊尔、喀麦隆、中非、卢旺达、布隆迪、毛里塔尼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和塞舌尔。1934年在巴黎出版的杂志《黑人大学生》创刊号标志着非洲法语文学历史的开端,然而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民间口头文学的传统却是相当悠久的。

20世纪20年代,文学界开展了“黑人性”(另译黑人学)运动。“黑人性”运动是以美国“黑人文艺复兴”为前导而展开的。此时,杜波依斯(1868~1963)、克劳德·麦凯(1890~1948)、兰斯顿·休斯(1902~1967)等作家的作品中表现了黑人自豪感。他们对于法语黑人作家提出“黑人性”的概念具有深刻的影响。1921年圭亚那出生的黑人作家勒内·马朗(1887~1960)以他在非洲的经历写成了《巴杜亚拉,真正的黑人小说》。作品中作者指责殖民占领者对非洲的掠夺,号召为反对黑奴贩子而斗争。这部小说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并引起一场激烈的论战。结果小说被法国殖民当局查禁,作者受到迫害,但他的声音已深入到黑人作家的心中。

1932年,马提尼克大学生埃蒂安·莱罗等3人在巴黎创办杂志《正当防卫》,宣告一种黑人文学的诞生。

1934年,又有3个黑人大学生在巴黎创办《黑人大学生》杂志。这三个大学生是莱昂·达马(1912~)和艾梅·塞泽尔(1913~)以及莱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1906~)。达马于1937年发表诗集《色素》,揭示黑人处境的艰苦和西方的野蛮。塞泽尔在长诗《还乡笔记》(1939)中歌颂黑色人种。桑戈尔热衷于非洲口头文学和语言,写出了《阴影之歌》(1945)。塞内加尔作家乌斯曼·索塞(1911~)和比拉戈·狄奥普(1906~)扩大了《黑人大学生》的范围,前者写了两部小说《卡兰》(1935)和《巴黎的幻景》(1937),后者整理了几本民间故事集。同时“黑人性”这个词汇也由塞泽尔在《还乡笔记》中发表出来,它的概念已由桑戈尔确定为代表“黑人世界的文化价值的总和”。1947年,阿辽纳·狄奥普(1910~)筹办的新杂志《非洲存在》出版,以后又成立了“非洲存在出版社”,随着非洲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运动的开展,非洲法语文学逐渐繁荣发展起来。

诗歌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开始出现法语创作的非洲诗歌。桑戈尔的诗集《阴影之歌》和《黑色的祭品》(1948),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他非常注重非洲的历史传统,他的戏剧长诗《沙卡》,赞美了19世纪上半叶祖鲁人的著名领袖沙卡统一了分散的部族。他编辑的诗集《黑人和马尔加什法语新诗选》(1948)标志着“黑人性”诗歌创作的高潮。其中塞内加尔诗人载维·狄奥普的《槌击集》(1956)是非洲独立前夕反抗殖民主义的著名作品,比拉戈·狄奥普的《诱饵和闪光》(1960)充满着非洲黑人生活的气息。

象牙海岸作家贝尔纳·达迪耶(1916~)著有诗集《昂然挺立的非洲》(1950)、《时日的交替》(1956)和《五洲的人们》(1967),他的诗号召非洲人民团结起来,主宰自己的命运。

扎伊尔诗人马尔蒂亚尔·辛达(1930~)的诗集《第一首出发的歌》(1955)表达了非洲青年愤怒的声音,其中的《锄头之歌》用民谣的形式写成,因此,非洲的锄头成了苦难深重的农民的象征。

马里作家马马杜·戈洛戈(1924~)的《我的心是个火山》、《非洲的风暴》等都是战斗性较强的诗篇。

喀麦隆诗人埃邦雅·永多(1930~)的诗集《喀麦隆!喀麦隆!》(1960)充满爱国的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几内亚的歌手是凯塔·福代巴(1921~),著有《非洲诗集》(1950),其中《深夜》、《非洲的黎明》等叙事诗都具有非洲舞蹈的节奏。

1948年,马达加斯加的著名诗人雅克·拉贝马南雅拉(1913~)发表了长诗《祖国》,这是一支对他的岛国热情的颂歌。他还有长诗《朗巴》(1956)和《解毒剂》(1961)。他的作品反映了马达加斯加人民争取自由的史诗般的斗争。

毛里求斯诗人爱德华·莫尼克(1931~)著有《这些血鸟》(1954)、《怒潮》(1966)等抒情诗集。

刚果诗人契卡雅·乌·塔姆西(1931~)的诗集《历史概要》(1962)获1966年达喀尔的世界黑人艺术节诗歌大奖。他的诗基本上是用超现实主义手法写成。

非洲的诗歌从它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它的形象和韵律,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有些诗歌在朗诵时要用非洲的乐器,如“塔姆—塔姆”鼓伴奏。通过音乐,非洲的诗歌又同舞蹈和戏剧艺术联系起来。

故事

非洲的民间故事,因故事的主人公不同分为两大类,内部草原的民间故事的主人公是兔子,这一类故事叫做“兔子系统”;沿海森林的民间故事则称为“蜘蛛系统”。

塞内加尔的比拉戈·狄奥普是“兔子系统”民间故事的代表作家,著有《阿马杜·库姆巴故事集》(1947)等。这些用散文诗写成的故事,据说是作者从格里奥阿马杜·库姆巴那里搜集来的,大多是动物故事,主人公是狡猾的兔子娄克,对立面往往是贪婪而愚蠢的鬣狗布基。

象牙海岸的贝尔纳·达迪耶是“蜘蛛系统”民间故事的代表作家,著有《非洲的传说》(1953)、《黑色缠腰布》(1955)等。主人公是蜘蛛卡库·阿南泽,和兔子娄克同样狡猾,但喜欢恶作剧,常常自食其果。达迪耶的故事中也有真实的人物和想象的神灵。

此外,塞内加尔作家乌斯曼·索塞的《黑非洲的故事和传说》(1962)、喀麦隆作家班雅曼·马蒂普(1932~)的《在美丽的星空下》(1962),乍得作家约瑟夫·布拉伊姆·塞德(1927~)的《在乍得的星空下》(1962),加蓬作家安德烈·拉蓬达·瓦尔克的《加蓬故事集》(1967),毛里塔尼亚作家库雷·图雷等的《从前在毛里塔尼亚》(1968),尼日尔作家布布·阿马的《尼日尔的故事和传说》(3卷,1972)等,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非洲作家还经常写作传奇故事,颂扬古代非洲王国的伟大和光荣。1938年,达荷美作家保尔·阿祖美(1890~)发表历史题材的传奇《朵吉西米》,以19世纪上半叶的达荷美王国为背景,讲述公主朵吉西米悲剧性的恋爱故事。作品中出现的欧洲人当时是黑人嘲笑的对象。

传奇故事中的代表作是几内亚作家吉布里尔·塔姆西尔·尼亚奈(1932~)的《松迪亚塔》(1960),它描绘13世纪初黑非洲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松迪亚塔如何击败侵略者,建立了盛极一时的马里帝国,文笔生动,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文献意义。

上沃尔特作家纳齐·博尼(1910~)的《古代的衰落》(1962)回溯了上沃尔特近300年的历史,赞美了古代的非洲文明,谴责了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