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法家眼中的三国演义——法家三国
5143100000022

第22章 王允就义(中)

那么现在吕布如果杀死董卓,吕布日后的荣华富贵在哪里?王允必须要替吕布考虑这个事情,并且给吕布一个解决方案。那么王允要怎么做?王允首先是斩断吕布与董卓的情感纽带。就是吕布与董卓姓氏不同,不是血缘关系。并且董卓无情在先,那么吕布无义在后。董卓在凤仪亭对吕布掷戟的时候,董卓还顾虑与吕布的父子之情吗?所以吕布现在反抗董卓,在私人情感方面是说得过去。也就是说,不是吕布这个人三心二意对董卓不忠,而是董卓这个人残暴成性对吕布不仁。那么接下来王允就要给吕布一个更加有分量的理由来诛杀董卓。就是吕布现在把董卓给宰了,那可是匡扶汉室,是朝廷的忠臣。并且日后是青史留名、流芳百世。要是跟随董卓,不但是乱臣贼子、助纣为虐,更是载入史册、遗臭万年。也就是说,吕布斩杀董卓之后,吕布的权势基础来自吕布对东汉朝廷危难之际的力挽狂澜。所以杀董卓本身就成为吕布日后建功立业、飞黄腾达的基础,就是吕布对国家的大功一件。如此一来不仅是有实际利益,并且是留下万古名声。所以于公于私、论情论利,都迫使吕布心中向斩杀董卓的方面倾斜,并最终使吕布下定决心要诛杀董卓。至此王允的连环计可以说是成功大半,借刀杀人计策已经在吕布身上有效实施。吕布已经决定要杀董卓,那么接下来就是具体策划如何行动。

事情发展到这里就已经接近尾声,铲除董卓其实很简单。现在董卓身在郿坞,那里是戒备森严不便下手。所以要把董卓骗到京城,提前由吕布设下埋伏,可以就地斩杀董卓。可是这个事情不能拖得太久,否则其中不知道有什么变数出来,就可能使整套策略功败垂成。也就是说,不能等董卓什么时候高兴了自己来京城,而是要现在就把董卓骗过来。这就涉及到派什么人去找董卓。而这个人是既要被董卓信任,又对董卓有怨气。能够使董卓信任而不起太大疑心的人,必然要和董卓比较亲近或者原来就和董卓一伙。所以这个人最好是董卓团队内部的人员。同时这个人还要对董卓意见很大,能够被策反并参与诛杀董卓的行动计划。这两个条件实际上是两个范围。满足这两个条件,就代表是两个范围的交集。此时此刻只有一个人是最符合条件,这个人就是当初策反吕布杀丁原的李肃。当吕布找来李肃,并跟李肃讲明厉害的时候,李肃是表示赞同,愿意参与诛杀董卓的行动。最坚固的堡垒必然是从内部开始分裂。一个团队组织由弱小逐渐发展强大的过程当中,总是遇到各种困境与挑战,其实这些艰难困苦却是使大家团结一心的磨练。因为外在强敌的存在,反倒使大家都能够同甘共苦、相互协助、共赴危难。但是当团队组织不断成长获得成功的时候,就好比现在董卓已经权倾朝野、登峰造极,那么内部的不满与分化却不断滋生、盘根错节。董卓作为团队领袖,对于下属的众叛亲离是要负有主要责任。团队领袖是要使得团队组织、核心团队精诚团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对于组织内部的问题要提前化解、防微杜渐,而不能制造矛盾、无所顾忌。那么到现在董卓团队的两位重要成员吕布与李肃的谋反,可以说是董卓自作自受的结果。关键一点在于董卓自己对吕布与李肃,根本就没有重视与警觉。所以董卓中计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董卓势衰不是仅仅貂蝉介入所造成,而是当董卓肆无忌惮、虐杀百姓的时候,就诞生了反抗与仇视的萌芽。董卓在权势到达顶峰之后,其实就已经开始步入势衰的方向。王允的连环计与貂蝉的有效执行,是加速董卓势衰的进程。董卓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对董卓来说,种下恶因、必遭恶果。董卓的报应反复是近在眼前。

转过天来,李肃就带着十几个骑兵来到郿坞。下人通报,说是天子有诏书送到。董卓就命人来见,李肃这才入堂拜见董卓。董卓就问,“天子的诏书是什么事啊?”李肃就说,“天子是大病初愈,想要在未央殿大会文武百官,商议禅让皇位与太师。这才下了这道诏书。”董卓就问,“王允对这事怎么看?”李肃就说,“王司徒已经安排人建造受禅台,就等你去啦。”董卓听罢是大喜过望,就说,“我就说嘛,昨天晚上还梦见飞龙在身,今天果然是闻得喜讯。”随后董卓就命心腹爱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领飞熊军三千镇守郿坞,董卓自己是即日启程回奔京师。董卓当然也没忘了来报喜讯的李肃,就跟李肃说,“我要是称帝,你就是执金吾。”李肃是急忙拜谢称臣。董卓进到内堂辞别老母,董卓的母亲已经九十多岁,就问董卓,“你这是要去哪啊?”董卓就说,“孩儿是前去接受汉献帝的禅让。老妈您就是太后啦!”董母接着说,“我最近是胆颤心惊,恐怕不是什么好兆头啊!”董卓就说,“您就要成为国母啦!哪有什么感觉都没有的事情嘛!不用担心,没事儿。”随后董卓是辞别家母出行。临走之前董卓就跟貂蝉说,“我可是要当皇上啦!马上就立你当贵妃,怎么样?”貂蝉已经明白时候差不多了,就假装高兴是急忙拜谢。董卓出行上车,一行人直奔长安而来。这出来不到三十里路,车轮子就坏了一个。董卓就下车改骑马。这骑马走了不到十里路,那马又出毛病是走不了道。董卓就问李肃,“我说这车轮也坏,骑马也出毛病。怎么回事啊?”李肃就说,“好事情啊!太师接受汉献帝的禅让,这正是弃旧换新的时机。这是要您乘玉辇金鞍之兆。”董卓听完很高兴,就听信李肃的解释。没过一会儿,董卓他们正走着呢,是忽然之间狂风骤起、迷雾蔽天。董卓又问李肃,“这是什么好兆头啊?”李肃就说,“您这是要登龙位,肯定是有红光紫雾以壮天威。”董卓又是很高兴,也没起什么疑心。来到京城外,百官都出来迎接。只有李儒是称病在家,没有出迎。董卓来到相府,吕布是进来道贺。董卓就说,“我现在要登九五之尊,你今后就掌管天下兵马。”吕布是赶忙拜谢,并在帐前歇宿。晚上有十几个小孩子在郊外唱歌,歌声随风就传入帐中。歌声唱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声悲切,让人断魂。董卓还问李肃,“这童谣是吉还是凶啊?”李肃就说,“这正是说刘氏当灭,董氏方兴的意思啊!”转天一早,董卓就摆好队列准备入朝。这时候突然出现一位道人,是青袍白巾手执长竿。竿上缠了一丈布,两头各书一个“口”字。董卓就问李肃,“这个道人是怎么了?”李肃就说,“这人有病,别理他。”随后李肃是呼唤将士启程。董卓来到朝中,众位大臣是都身穿朝服在道边迎接。李肃手拿宝剑,扶车而行。来到了北掖门,军兵都被挡在门外,只有御车二十来人一同进入。董卓远远就看见王允等人是手持宝剑站在殿门。董卓赶紧就问李肃,他们拿宝剑是什么意思?李肃这时候也不说话,推着车就往前走。王允大喝一声,“反贼已到,武士何在?”两旁转出一百来人,拿起兵器是刺杀董卓。董卓身披铠甲没扎进去,但被刺伤手臂,是摔落车下。董卓大喊道,“吕布在哪啦?”吕布从车后面出来,厉声说道,“有诏讨贼!”是直刺中董卓咽喉。李肃上前一把割下董卓的项上人头。吕布左手持戟,右手从怀中取出诏书,朗声念道,“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周边的将士都称呼万岁。吕布接着说,“那个李儒是助纣为虐,谁能擒获李儒?”李肃是应声愿往。这时忽然听到朝门外有人声嘈杂,有人来报是李儒的家奴已经将李儒绑缚来献。王允下令将李儒押送集市问斩,又将董卓的尸首置于大道的十字路口。董卓的尸体肥胖,看守尸体的军士就用火在董卓尸首的肚脐中点灯。百姓路过此处,没有不用手掷其头,用脚踏其尸。王允又命吕布同皇甫嵩、李肃领兵五万,到郿坞查抄董卓家产。再说这边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将听说董卓已死、吕布要来,就带着飞熊军是连夜逃奔凉州去了。吕布来到郿坞是先找到貂蝉并保护起来。皇甫嵩下令将此处所藏良家子女尽数释放,但对于董卓的亲属,是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诛杀。董卓的老母也在被杀之列。董卓的弟弟、侄儿都被问斩。在这里收缴的财物众多,黄金数十万,白银数百万,丝绸、珠宝、器皿、粮草等是不计其数。等消息回报给王允,王允是拿出大部分犒赏军士。接下来王允设宴于都堂,召集众位官员是饮酒庆贺。

先兆是否存在?其实先兆就是一些线索,是一些关于未来的信息。根据已知事实来推导未来可能,是逻辑结构的思考过程。先兆本身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因为无形的趋势存在,并且趋势形成之后,往往就会保持原有的发展轨迹,并最终指向终点。当董卓接到李肃来报,说是汉献帝准备让位给董卓的时候,董卓其实应该知道,这是自己走到尽头的迹象。古代帝王是区域团队领袖,是区域团队组织权力框架当中的最高层。董卓如果达到这个位置,对董卓来说就到达权力的顶峰。而问题在于,对董卓来说是福还是祸呢?如果董卓当初没有应何进的诏书来到京城,而是在自己的西凉老家不断发展。董卓的团队组织很有可能成为东汉末年一支强势军团。那么在十常侍的宦官集团与何进的外戚集团火拼之后,虽然何太后主政、少帝刘辩继位,但汉室中央权势日衰是大势所趋。那么其他地方诸侯就会争相抢夺十常侍与何进之后的权势地位。而董卓作为独霸一方的强势团队领袖,也就会在后面逐渐崛起,成为一股问鼎中原的庞大势力。董卓作为地方诸侯,是进可攻、退可守。凭借实力可以进入朝廷主政,身居地方也可以裂土封侯。并且如果董卓选择这种发展道路,恐怕日后争夺天下的力量当中,各路英雄豪杰就多了一份挑战。最终天下三分,就充满变数。

或者就算董卓当初应招进京,也可以在废立皇位之后就此住手。那董卓已经是位极人臣,接下来就要不断巩固自身权势。董卓如果这样处理,恐怕就不会遭遇那么多的反对。董卓现在是利益熏心、胆大妄为。董卓的问题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在于没有借此机会扩大自己控制的势力范围与疆域。董卓是虚实先后没有搞清楚。董卓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却想要登基坐殿的虚名。董卓是有想法,但没韬略。想要权势不是问题,想要高位也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哪一步在先,哪一步在后。扩大势力范围是董卓应该在这个阶段做的事情。也就是说,要先有控制天下的事实,然后再木已成舟、顺势而为,后有称帝的动作。董卓是野心扩展的太快,却忽视了基础条件的筹备。路要一步一步的走,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所以董卓是首先自身战略规划的步骤有问题,而不要怪各路诸侯讨伐、公卿大臣敌视。司徒王允的连环计是在董卓至极而衰之时的画龙点睛。对董卓来说,残暴成性、杀人成瘾,没有对欲望、情感的节制。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退。其实董卓还不如不来京师,那样董卓反而作为独霸一方的诸侯,倒是令人畏惧,并且恐怕还是各方拉拢的实权人物。当然最后王允的连环计是一气呵成。从美人计到反间计,再到最后的借刀杀人,可谓是兵法与谋略的精彩化身。董卓中计并因此与吕布反目,才是后面遭到刺杀的主要原因。但董卓身边不是没有人看出来苗头不对,就是董卓的重要谋臣李儒其实是已经知道董卓如此对待吕布,必然会逼得吕布造反,并最终引来杀身大祸。谋臣与武将对团队组织的贡献是不一样的,但都属于核心团队的重要成员。董卓作为团队领袖,是需要谋臣进行策划,需要武将具体执行。在董卓与吕布已经中计的情况下,李儒其实是没有尽到谋臣应有的责任。就是李儒没有在第一时间就发现问题,而是在事态已经十分严重,甚至可以讲是不可逆转的时候才开始介入。那当然就很可能是于事无补。李儒作为董卓团队的重要谋臣,是有着与董卓势力起起伏伏的紧密关联。董卓的兴盛,就是李儒的得势。董卓的消亡,也就意味着李儒的终结。李儒其实应该在董卓中计之后,一错再错之时采取必要的行动。或者是找机会继续通过各种方式进谏董卓,或是在董卓与吕布反目之后,采取防御策略保护团队。其实李儒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这个事情的话,李儒是很可能从吕布口中探听出来事件的本末。李儒与吕布关系不错,李儒与吕布是一文一武辅佐董卓。所以董卓团队的核心其实可以讲就是董卓、吕布、李儒他们三个人。现在董卓与吕布都中计,是当事者迷,只有李儒是旁观者清。那李儒是要承担起振兴团队的重任。李儒是董卓团队当中,识破计谋、施展策略的那个人。李儒不应该看着董卓与吕布的关系恶化下去,而选择回避或视而不见。那样处理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并且是看着团队组织核心分裂、土崩瓦解。李儒如果深入调查了解,就会发现这一切的起因在王允。而王允一女两嫁的细节,就会败露。那么李儒也许对貂蝉没办法,但是如果直接出手解决王允,应该说还是没有太大问题。那么连环计就此破局。最多董卓舍不得貂蝉,董卓与吕布有些矛盾。但是没有人了解这么多细节,没有人发动借刀杀人的计策,吕布也就不会因此诛杀董卓。吕布因为貂蝉而与董卓有矛盾,但是如果没有外力介入,吕布也不会因此就与董卓对抗。董卓与吕布之间的矛盾,会逐渐淡化。然后李儒再从中周旋,那么董卓与吕布的冲突就会慢慢化解。没有关键一刻的奋力一推,吕布是下不了决心与董卓彻底分裂。李儒没有尽到谋臣的职责,没有识破王允的计谋,这才是董卓团队分崩离析的主要原因。当然李儒的命运在跟随董卓进京的时候,就与董卓绑在一起。那李儒毒杀少帝刘辩、摔死何后,帮助董卓做了不少坏事。最后董卓被刺、李儒被斩,也算是罪有应得、报应不爽。

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要问自己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果有一天我们成功了,会怎么样?像董卓是残暴不仁,他登上权力巅峰之后,没有改变或收敛,而是将自身特性通过权势放大影响。那就意味着董卓成功的结果,将会给天下苍生带来一场劫难,给京城洛阳带来一场血雨腥风。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当中,我们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应是使得整体区域因为我们的努力奋斗而更加丰富多彩、繁荣富强。董卓的本身特性只是性格特征,这是与生俱来。人性是包含性善与性恶两面。人性既不是本善,也不是本恶。人性是可善可恶,而不是本善本恶。所以圣人讲人性可塑。我们讲性善的一面,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我们中华文化都是同时讲两句话,合在一起才是整全。有性善就有性恶,那性恶一面的提示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无。从董卓后期掌权之后所展示出来的残酷与暴虐,要看施与对象是谁。如果只是争夺权力当中的一些政敌,说明董卓是在权力角逐当中比较心狠手辣、冷酷无情。可是这样对待权力斗争还说得过去,如果把这些手段在日常治理国家当中都用在百姓的身上,就肯定是不得人心、官逼民反。所以董卓由于自身的特性,他越是成功,在区域权力框架当中的位置就越高,同时对区域百姓而言就越来越糟。董卓如果进入区域统治系统,那么就已经不是董卓个人成功奋斗,而是要看其对整体影响的方向。区域统治系统,在古代被称作朝廷,在现今被称作政府。朝廷的意义是最终责任承担。就是人民需要、社会需要,但没人愿意做的事,就要朝廷来担负起来,也就是朝廷应该尽的责任。

区域统治是两种不同的力量在动荡与平衡之间摇摆的过程。这两种古老的力量,就是秩序与混乱。东汉王朝已经到达朝代的末年,就是势衰接近极致。这个时候是原有秩序崩溃、混乱蔓延的时期。新秩序将在废墟当中重新建立起来,区域统治权的更迭、区域资源财富的重新分配,必然伴随着激烈的纷争与连年的战乱。董卓在东汉朝廷当中起到的历史作用,是带来一场混乱的开始。董卓不仅一举摧毁东汉王朝在区域百姓与地方大员心中的权威,并且进一步削弱汉室皇权的影响力,从而促使各路诸侯、英雄豪杰竞相登场。原有社会秩序是以汉室为权力核心的区域统治系统,那么所有的区域资源与财富的分配权力都被集中到汉朝皇帝的手中。那么董卓削弱汉室权威之后,自然地方有实力的诸侯都将割地称王,纷纷揭竿而起。也就是说,一场群雄逐鹿、问鼎中原的乱世争夺拉开序幕。各个地方势力在中央势衰之后,将展开激烈角逐,争夺区域统治权。说董卓开始一场区域混乱,是因为董卓首先有比较明显的不臣之心。并且名为相国,实际接替汉室皇权,进一步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在给天下所有的英雄豪杰、地方诸侯,展示一种新的权力运作模式。那么不接受董卓的区域统治,并对董卓取而代之,就为后来诸侯征战提供前情铺垫。董卓本身代表一种趋向混乱的力量,挑战原始权威、摧毁原有秩序。但董卓建立的新秩序是以董卓自己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模式,并且董卓还要进一步黄袍加身,开辟一个新的朝代。对于董卓的做法,站在汉室的角度来讲,就是谋朝篡位。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讲,就是改朝换代。因此董卓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就是旧势力的反抗与新权威的塑造。应该说董卓失败是自身素养的欠缺,不具备顺天应人的德行。因此对董卓的反抗力度是愈来愈猛烈。

其实有时候一个人处心积虑、机关算尽,最终得到的结果,真的是最初的追求吗?我们是经常在现实的道路上面,迷失方向、消磨意志、放弃梦想。从正向来讲,董卓是在不断攀登权势的高峰,这是一种求上进的表现。但同时董卓的成功却给周遭环境带来混乱与劫难,所以董卓一直没有看透自己的命运。命运本身是两样东西,命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我们通常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运是跌宕起伏、百转轮回。命是要我们参悟、明了。运是要我们调整、改变。命是不变的部分,运是变化的部分。命就是不易,运就是变易。命是我们一切的根本,是后面发展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运是趋势方向,是可以运用、改变的切入点与推动点。李儒的命运是与董卓紧密连接在一起。董卓是团队领袖,李儒是重要谋臣。李儒提供建议与分析判断,董卓要承担责任与做出决定。董卓的命是暴乱,董卓的运是上升。而李儒是命是筹划,李儒的运是跟随。所以董卓运势上升,必然导致董卓在区域权力框架当中不断攀登。董卓的命就随着董卓不断上升,而越来越明显。董卓要是能够修出来,就会知道自己最好不要太成功,否则是难以有什么好结果。李儒是需要有一个平台来发挥自己的才学,但是李儒从愿意跟随董卓的那一天开始,并且还跟着董卓助纣为虐的时候,其实就决定了李儒日后必然与董卓的命运同生共死。因为李儒只是依附于董卓,李儒自身没有太强的实力。所以董卓一旦倒台,李儒就会连带遭殃。命运是每个人一生的功课,要我们终身修行。要知道生活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次旅行。要好好珍惜,欣赏沿途景色,感悟上苍化育。世间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人生百味要慢慢品尝。知进退,明天道。洞悉过去未来,方知路在何方。

斩杀董卓之后,王允和大家是大摆筵席、庆祝一番。正喝着呢,突然有人来报,说董卓暴尸在市集,有一个人是伏在董卓的尸体上面大哭。王允一听就怒了,说这董卓伏法,是下至黎民百姓,上至公卿显贵,没有不拍手称赞。这是谁啊?在哪哭什么呢?说罢是召唤武士,“把那小子给我抓来?”没一会儿那人就被带到众人面前,大家一看这位,是都大吃一惊。原来不是旁人,正是侍中蔡邕。王允就当面呵斥蔡邕,“董卓这个逆贼今天被处决,应该是国家的幸事。你身为汉朝的臣子,不为国家庆贺,反倒替反贼哭泣,你有病啊?”蔡邕是认罪,说道,“我蔡邕不才,是深知大义。怎么能够背弃国家而投向反贼董卓呢?只是因为董卓对我有私人的恩惠,有一时的知遇之恩,这才为之痛哭。我现在知道错了,请司徒大人原谅。为了能够继续书写汉朝的历史,就算是脸上刺字的惩处,也认了。”众位官员是爱惜蔡邕的才华,都竭力相救。太傅马日磾就悄悄跟王允说,“蔡邕可是旷世奇才,要是能够续写汉史,可是一件盛事。并且蔡邕以孝行闻名,要是就这么杀了,恐怕让世人寒心失望。”王允就说,“当初孝武帝没杀司马迁,结果你看看司马迁写的历史,是诽谤成书流传后世。现在国运衰落、朝政错乱,不能再让奸佞之徒在汉室幼主身边写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并且使咱们都受到诋毁、非议。”太傅没词了,就私下里跟众位官员讲,“王允这家伙,看来今后也长不了。善人,可是国家里面众人效仿的楷模。著史,是国家的经典文献。这把好人都给宰了,对国家重要的文献都不做了,这还长的了吗?”王允没听太傅的意见,下令将蔡邕在狱中处死。消息传开之后,士大夫们都是为之惋惜、落泪。后人评价蔡邕哭董卓,肯定是不对。但王允因为这个事情就处死蔡邕,是也有问题。

董卓是代表混乱的力量,区域治理当中包含秩序与混乱,但混乱不是主流。混乱只是阶段性的过渡,而秩序才是长久的存在。秩序是世间常态。秩序为常,混乱为变。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董卓可以存在,但不应该成为主导。这也就是为什么董卓上升到顶峰之后,仅仅有一个很短暂的辉煌,就迅速烟消云散的原因所在。烟花是短时间内释放所有,因此当时看起来非常灿烂,而事后却化为灰烬。日月也许看似平常,却昼夜交替。虽海枯石烂,而未曾陨落。董卓的命运是快速发展,到达巅峰之后,也就因此接近生命的终结。董卓最后的结果不是善终,而是暴死。董卓不是自己活到阳寿尽头,而是受到外力中断生命进程。在中华文化当中,我们讲求上进。但像董卓只知道上进看得见的部分,那些权势与地位的攀登是有极限的。区域权力框架的顶峰,也就是区域团队领袖的位置仅有一个。但世间还有很多看不见的部分,也是要求我们要上进。比如道德水准、智慧境界等等,董卓在这些方面可以说是不思进取。因此董卓所走的路,是比较偏颇。董卓认为只要获得权势,就可以只手遮天、以偏概全。董卓却忽略了求上进的意义是要求一个人要自爱、自尊、自强。求上进是开始,而后人们会自然而然的开始自爱,并且感受自尊。最终激发潜能,开始寻求自强。而自尊自爱在内心产生之后,就要推己及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从自爱到爱人,从自尊到敬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我。因为我们尊重他人,他人才会尊重我们。从而达到尊重自己的结果。董卓只看到权势地位,并采取逆取逆守的方式,就是倒行逆施。最后必然会引发众人的持续反抗,也就有了身首异处的结局。

那么董卓最终被诛杀之后暴尸街头,侍中蔡邕为什么要伏在董卓的尸体上面大哭一场?虽然一开始董卓招募社会名流的时候,是用威胁手段才把蔡邕招来。但是蔡邕来到董卓帐下之后,董卓的的确确是待蔡邕不错,多次提升蔡邕的官职。从国家层面而言,董卓是残暴不仁、祸国殃民。但就私人关系来讲,董卓是对蔡邕有知遇之恩。蔡邕在董卓当权的时候,受到董卓的提拔与任用。所以蔡邕是认为董卓个人对自己有恩情,但蔡邕就忘记了董卓可能对他蔡邕不错,而董卓做的其他事情是罄竹难书、人神共愤。董卓得势的时候,大家是敢怒不敢言。对董卓有怨恨,但不敢表现出来,那是畏惧董卓的势力。现在董卓被诛杀、暴尸街头,就是董卓势衰到低点。那些反抗董卓的势力已经成功扭转局势,朝廷的主导权已经从董卓手上,转移到王允等人的手中。现在不但董卓被杀,并且王允他们是正在瞪大眼睛清算董卓的党羽。像李儒就是没跑了,刚被砍头。其他跟董卓有关联的李傕等人,是闻风而逃。蔡邕在这样一个对董卓一派正在清算的时候,当众跑到董卓的尸首上面痛哭流涕。那蔡邕是脑袋有问题。首先蔡邕是公私不分,其次蔡邕是不识时务,再次蔡邕是挑战权威。前面咱们已经讲过,董卓再对蔡邕怎么赏识、提拔,也是董卓与蔡邕个人之间的事情。董卓对整个国家而言,是负面影响巨大,甚至可以用一场人间劫难来形容董卓掌权的这段时期。从焚烧京城洛阳,到逼死少帝何后。迁都时视百姓生命如草芥,专权时诛杀异己、****不仁。董卓可以说是坏事做尽。蔡邕仅仅考虑董卓对他个人的恩惠,而不顾及国家大义,这是蔡邕首先公私不分。蔡邕是因私人恩情,而忽视董卓对国家对人民带来的灾难。接下来蔡邕是没有看清形势。我们通常讲,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人要看清形势、知晓进退,才能够保全自己。蔡邕在董卓得势的时候受到提拔,这本身就是日后可能遭受株连的把柄。现在蔡邕又在董卓的政敌都得势之后,表现出来与董卓的亲密关系。那当然蔡邕就会被大家视为董卓的党羽,因此必然会受到牵连,甚至引来杀身之祸。蔡邕不识时务的结果,就是激怒董卓的政敌。现在不是董卓在世为所欲为的时候,而是王允等人经历千辛万苦、卧薪尝胆,终于铲除掉董卓。这个时候站在王允等人的立场来看待蔡邕的行为,那就是公开表达对董卓的深厚感情。也就是在隐含指责,对王允等人杀害董卓的行径没有认同。如果认为王允他们杀董卓杀的对,就不会那么哭了嘛!要是真和董卓关系不错、私交甚厚,最多也就是在自己家里,没人的时候掉几滴眼泪而已。那唯恐大家不知道,是跑到大街上当着众人的面,伏在董卓的尸首上面哭。这种行为本身已经不仅仅是情感宣泄,而是在表达严肃的政治立场,以及对刺杀董卓行动的强烈不满。因此蔡邕的行为的确是在挑战王允他们这些新的权威。所以当蔡邕决定哭董卓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蔡邕要随董卓而去。

因此就蔡邕的行为而言,已经确凿无疑是与董卓一伙。就凭这一点,王允杀蔡邕就没有错。但蔡邕不顾大义的行为,应该受到处罚。而处死蔡邕,能够得到其他大臣的认同与支持吗?这恐怕是王允没有太多顾及的地方。蔡邕的行为肯定有问题,但如果王允因此就斩杀蔡邕,那王允也好不到哪去。为什么这样讲呢?难道打倒董卓之后,继续清除董卓的残余势力,有错吗?最关键的一点其实是在很多大臣的心里面,不认为蔡邕和董卓是一伙。但王允认为蔡邕这种行为属于公开挑战朝廷权威,所以必须要采取强势威慑性措施,以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其实就算是那些同情蔡邕行为、爱惜蔡邕才华的大臣们,也不认同蔡邕那样为董卓吊孝的做法,也是觉得需要处理一下。这一点与王允的看法是相同的。但是在采用什么处罚手段,到达何种程度,士大夫们是非常不接受王允的斩杀策略。太傅首先就担心王允对蔡邕采取过度惩罚,所以是私下跟王允沟通,希望对蔡邕的处理与王允先达成原则一致。但太傅马上就发现,在对待蔡邕事件的立场上王允是非常坚决,根本容不下不同意见。所以王允恐怕在掌权之后,也将他的特性表露无遗。就是王允有一些刚愎自用,甚至说王允在这一点上,还不如董卓。董卓最少还经常听一听谋臣李儒的建议。那是到后来董卓与吕布都中了王允的连环计与貂蝉的美人计、反间计之后,才对李儒的建议置若罔闻。而王允是没有任何人使用计策,自己就开始独断专行。太傅讲说蔡邕有两个方面是可取之处,一是品性、二是事业。蔡邕的孝行闻名,而又有才华,蔡邕是品学兼优。并且现在蔡邕还将自己的才华施展在史书上面,这是流传万世的功业。写史书不是那么简单。一个这么有才华有道德的人才在做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情,不应该因为他的一点点过失就一笔勾销。所以当太傅听到王允对蔡邕的评价之后,太傅就认为王允这个人是心中没人容人之量。圣人讲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没有人是圣贤,一生当中总有一些过错。只要不贰过,就好了。这个错误已经犯了,并且自己是知错悔改。那么以后不要再犯第二次,就好了。而王允没有这样爱惜人才的胸怀,也没有宽容给人们悔过自新的肚量。所以王允掌权之后,将会比董卓更快引发矛盾冲突。而王允又没有董卓那么强大的军事实力做支撑,所以王允对他引发的反弹将难以抵挡,最终将会很快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