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法家眼中的三国演义——法家三国
5143100000017

第17章 孙坚过江 三

当公孙瓒与袁绍接到来自朝廷调解诏书的时候,他们是不是知道这是董卓的意思?他们肯定知道这诏书是出自董卓之手。因为当今朝廷实际控制权在董卓的手中,献帝刘协根本没有能力左右局势,其他各位大臣也是无能为力。所以这是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假借天子诏书化解他们的冲突。那么袁绍和公孙瓒既然可以判断出来这诏书出自董卓之手,那他们两人为什么又要接受、执行呢?袁绍与公孙瓒两军僵持的处境,对双方而言都是骑虎难下。袁绍的实力不弱,而公孙瓒这边有赵云、刘备他们,也不好惹。双方都在这里已经耗了一个来月。要是就这么耗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呢?其实短期冲突,当场分个胜负,谁也不怕。就是这个长期消耗,最消磨人们的意志。袁绍是现在也不敢出来跟公孙瓒打架,公孙瓒现在是也拿袁绍没办法。并且就算袁绍与公孙瓒都明白这诏书的背后不是献帝刘协,而是董卓授意。但他们作为诸侯,还是要表面上接受皇帝的旨意。这才有袁绍主动出来一百来里迎接圣谕,公孙瓒也在接到诏书后,写书信与袁绍讲和。袁绍与公孙瓒两人接受讲和诏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要带头尊重东汉皇室。无论如何袁绍、公孙瓒,还有其他诸侯都是要尊重皇权。现在皇帝的诏书送给他们,要是拒不接受或者置之不理,那就有了被朝野攻击的借口。连皇帝的诏书都不理,这种行为本身就很能说明有不臣之心、有谋反之意。所以就算是袁绍、公孙瓒心里面对董卓有一百个不满意,就算是明明知道这诏书是董卓假借皇帝的名义发出来,作为汉朝的臣子,他们俩也是要表面接受。并且董卓授意的诏书,既不是责备他们打架,又不是要对他们处理,让他们免职或让他们难堪。而是很合时宜的给他们俩一个台阶下。那地方诸侯有矛盾,名义上诏书可是代表皇帝来给他们俩调解。那不接受调解、拒绝皇帝的旨意,可就是没把东汉朝廷放在眼里。对于诏书,拒绝是违背圣意,遵守是化解僵局。那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袁绍与公孙瓒才趁这个机会顺坡下驴、就此退兵。

那袁绍和公孙瓒会因此感谢董卓吗?袁绍也许会暗中庆幸,而公孙瓒不一定会就此罢休。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就最终的结果而言,袁绍占便宜了,公孙瓒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袁绍利用公孙瓒制造危机,从韩馥手中巧取冀州。而公孙瓒不但一点利益没分到,并且还把自己弟弟公孙越的性命给搭进去。袁绍当然是希望有人出来息事宁人,所以袁绍对来自朝廷的旨意与公孙瓒的态度是完全不同。袁绍会不会提前知道诏书的内容呢?袁绍家族祖上四世三公,受到袁家恩惠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现在袁绍和公孙瓒在冀州打仗,这么大的事情肯定所有人都有耳闻。那董卓授意的讲和诏书里面涉及袁绍、公孙瓒矛盾事态的重要信息,恐怕诏书还没出京城,就有线报告知袁绍。袁绍是已经获得实际利益,当然希望接下来保持现状,公孙瓒最好退兵了事。而公孙瓒接受诏书与袁绍和解,是迫于无奈。公孙瓒明明知道袁绍利用了自己,才骗取冀州。并且杀害他弟弟公孙越,也可以断定就是袁绍所为。但现在袁绍在那里坚守不出,公孙瓒是拿袁绍一点办法都没有。那遭利用、被欺骗是一定要找袁绍算账的,而弟弟被杀的仇恨是一定要找袁绍报复的。但是现实的困难摆在眼前,公孙瓒不是不想消灭袁绍,而是公孙瓒目前没有能力把袁绍解决。所以公孙瓒只是借和解诏书先撤兵,回去休养生息。日后公孙瓒定会再找机会,将袁绍二罪归一、一起清算。

公孙瓒与袁绍和解、稍后退兵,赵云是暂且与刘备告别。但赵云为什么认为公孙瓒不值得追随呢?有比较才会有鉴别。赵云最初了解到袁绍的种种手段之后,想去投奔公孙瓒。没想到公孙瓒原来和袁绍是一路货色,这两人是半斤八两。同时赵云在公孙瓒这里,偶遇刘备是英雄惜英雄。我们通常讲“英雄所见略同”就是说,几个人的人生追求接近,对人生的感悟、达到的人生境界都差不多。也就是几个人有共识,是同道中人。袁绍与公孙瓒他们都是对他人的地盘有想法,并且在追求不义之利。而两个人也都算不上什么正人君子。袁绍玩弄韩馥与公孙瓒的手段就比较卑鄙。而后面袁绍派人暗杀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并想嫁祸董卓的做法,可以讲是性质十分恶劣。利用人家一回,其实也就算了。对袁绍来说,大不了就是耍无赖,不分冀州的地盘给公孙瓒就得了。没有必要再杀害人家的弟弟,去嫁祸他人。所以当赵云了解到袁绍的一些行径之后,赵云是愤然离去,来投奔公孙瓒。但当赵云接触到公孙瓒与刘备之后,赵云就在这三者之间有一个比较。袁绍、公孙瓒、刘备三个人都是团队领袖,而袁绍是太过卑劣。袁绍的行为真的是有愧于祖上四世三公的德行。而公孙瓒为了跟袁绍分地盘而被利用,后面弟弟遭暗算是值得同情。但既然是要为自家兄弟报仇雪恨,就要一做到底。而董卓假借朝廷的诏书调解,公孙瓒就主动写书信讲和。其实也说明公孙瓒是功利性考虑比较重,这样的人恐怕日后难成大事。倒是刘备是个重情义的明主。刘备听说公孙瓒与袁绍交战,是不顾远途、前来助战。良鸟择木而息,良臣择主而事。既然是人才,就会对追随的团队领袖有选择的条件。一位团队领袖的修养与智慧,是日后团队组织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一位以成为区域团队领袖为目标的组织灵魂人物,要具备浩然正气。因为有朝一日成功上位之后,要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安天下。就团队领袖要有浩然正气这一点来讲,袁绍与公孙瓒是肯定够不上。所以赵云与刘备才有相见恨晚,难舍难分的感触。

袁绍的弟弟袁术身在南阳,听说袁绍刚得到冀州的消息,就派人求袁绍给他一千匹好马。袁绍没答应,那袁术就很生气,从此这哥俩就不和了。袁术又派人去荆州,找刘表借粮草二十万。刘表是也没不给,这把袁术给恨得牙根发痒。袁术就暗中派人送书信给孙坚,让孙坚去攻打刘表。袁术的书信大致是说,前些日子刘表拦着孙坚不让走,是袁绍的主意。现在袁绍和刘表两人商量好了,他们想要偷袭江东。你最好马上起兵攻打刘表,我这边帮你去阻截袁绍。这样对他们俩的仇就都报了。最后你得荆州,我得冀州。要是同意,就别耽误了。咱们立刻就办,回来是马上有粮、马上有钱、马上有地盘、马上有一切。孙坚接到袁术的书信,就明白了。孙坚说道,“我也很纳闷,那刘表上次拦着我干嘛呢?不让我回家,敢情是袁绍的主意。现在不趁这个机会报仇雪恨,是更待何时!”孙坚随后召集程普、黄盖、韩当等人商议。程普就说,“那袁术可是诡计多端,不要太相信他啊!”孙坚说道,“我本来就想找刘表算账,没指望袁术能帮上什么忙。”孙坚是立即派黄盖先到江边安排战船,多装军器粮草。用大船装载战马,准备即日兴兵,孙坚是要跨江击刘表。江中细作探听到孙坚的动向,赶快报告给刘表。刘表一听是大惊失色,赶紧召集文武将士商议对策。蒯良就说,“您不必担心。可以先命黄祖带领江夏的部队为前锋,您再率领荆襄九郡的人马为后援。那孙坚是要通过水路而来,这还用担心他们的武艺高强吗?”刘表同意蒯良的计划,命黄祖进行备战,随后开始起兵。孙坚有四个儿子,都是吴夫人所生:长子孙策;次子孙权;三子孙翊;四子孙匡。吴夫人的妹妹,就是孙坚的次妻也有一儿一女。儿子孙朗、女儿孙仁。孙坚的过房俞氏有一子孙韶。孙坚还有一个弟弟孙静。孙坚临行之前,弟弟孙静带着孙坚的几个子女列拜于马前,建议说,“现在董卓专权、天子懦弱、海内大乱,各路诸侯独霸一方。只有江东这里还稍微安宁一些。现在因为很小的愤恨就兴兵,不是很适合的策略。希望兄长详查。”孙坚就对弟弟孙静说,“不要多言,这个事就这样决定了。我将来必然要纵横天下,此仇非报不可。”孙坚的长子孙策就说,“如果父亲决定前往,那么让我跟您一块去吧?”孙坚点头同意,孙策登船与孙坚一同杀奔樊城。

袁术找袁绍要马,找刘表要粮,为什么人家不给他?在地方诸侯纷争的时代,军事力量是纯粹的消耗性支出。大家都对马匹、粮草、兵员、武器等补给有程度不同的需求。同时这也就意味着,各路诸侯之间存在潜在竞争关系。那微妙的平衡非常脆弱,很容易就被打破,进而导致兵戎相见。所以对于大家都需要的军需物资,每位诸侯恐怕手中都不宽裕。并且这些物资的赠送,将直接造成袁术的实力增强,恐怕这一点才是袁绍、刘表不愿意看到的变化。袁术找人家要这些物资的时候,是考虑自身利益多一些,考虑对方立场少很多。每个人都是想要自己强盛,那么对方为什么会给你袁术呢?在这个群雄逐鹿的****年代,为什么袁绍、刘表要使你袁术逐渐强大呢?要想找对方要一些资源,首先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替人家想一想,对方有多少额外资源可供赠送。这个关于物资的数量,是要首先估算出来。这一步的计算,是对索取要求可行性的第一步分析。你想要的东西,人家有没有,这是根本性问题。你要的东西,对方没有,那人家拿什么给你呢!你想要的东西,必须是人家有,并且人家还有很多,比较富裕的那部分。这样彼此关系不错的情况下,对方才会考虑分给你一些。关于索取与馈赠,首先是有没有,其次愿不愿意。有没有,前面说过了。那么没有,自然就不用提了。人家自己都没有,还拿什么分别人呢?可是如果人家有这些资源,并且是我们现在就想要的。接下来就是人家愿不愿意分给我们的问题。首先是对方为什么愿意给?那肯定是彼此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或是日后分得的好处。袁术与袁绍是兄弟的血缘关系,袁术与刘表是诸侯之间的平级关系。应该说袁绍与袁术的关系比较近,袁绍是应该帮一帮自己这个弟弟。但是袁绍现在刚和公孙瓒打过一仗,而冀州又是从韩馥手中刚抢过来。所以袁绍现在是军事力量消耗较大,急需各种物质巩固住对冀州的控制。袁绍对于袁术的要求,是有心无力。虽然董卓出面了结袁绍与公孙瓒的冲突,但是人家公孙瓒的弟弟死了,公孙瓒日后肯定是还会找机会报仇。袁绍需要为以后的潜在危机进行防御。而从韩馥手中骗取的冀州,老实讲袁绍的手段不是很光彩。那种********的方式得到冀州,恐怕也会造成私底下许多人不服气。所以袁绍作为外来势力也需要武装力量来维持与巩固对冀州的绝对控制。袁术找袁绍要马匹,是只想到袁绍得到冀州的地盘,而不考虑袁绍维持拥有冀州所要付出的成本。袁术就不想想袁绍现在的处境。袁术这种只想自己,不管他人的做法,恐怕即使是兄弟也有时难以顾及。而那刘表与袁术的关系就更远一些。并且袁术没有说,日后还给人家刘表,或是怎样报答人家。所以对刘表来讲,不给袁术粮草也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情。倒是袁术这个人,心胸比较狭窄。袁术也不想想是自己找人家要东西,人家不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袁术是不想自己的要求是否过分,而是对被袁绍、刘表拒绝的行为感到愤恨。

袁术接下来的行为就更加印证了袁术为人的性格特征。找别人要东西,人家不给是天经地义,人家给予是要知恩图报。所以就算被拒绝,也不应该记恨在心。说不定日后什么时候,还要打交道。可袁术倒好,找别人要就一定要人家给,要是不给就记仇。并且还找帮手,打算去抢。可以说袁术是心术不正,那袁术开始所谓的要,其实就是抢。也就是说,袁术想要得到什么,要是正当途径得不到,就干脆通过其他方式抢过来。袁术的决策说明袁术是比较霸道。那么面对袁绍、刘表的拒绝,袁术有什么报复的办法吗?袁术是利用矛盾、挑拨孙坚。袁术为什么要选择孙坚作为自己的搭档来报复袁绍与刘表呢?因为孙坚在某种意义上跟袁术一样,都是对袁绍与刘表有不满意的地方,甚至可以讲是近似的境遇。孙坚因为私藏玉玺与袁绍首先发生争执。后来孙坚想赶紧跑回江东,被刘表半路截杀,是损兵折将。但这刘表与孙坚的武装冲突,其实背后是袁绍在指使。袁术是早先了解到其中的内情,所以袁术现在就把这条信息告诉孙坚。并且袁术对孙坚使用的计策,跟当初袁绍跟韩馥的招数差不多,就是先制造危机。但孙坚可不是韩馥,孙坚本身实力不弱,孙坚可不会像韩馥那样一听到有人打过来,就惊慌失措。有本事与没本事,对危机的行为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本事的人,对危机来临是不知所措、惶恐不安。有本事的人,对危机来到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韩馥是没本事,孙坚是很厉害。所以孙坚的行为反应,肯定会与韩馥不同。跟孙坚讲说的内容,就必须要有事实依据,并且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那就是孙坚在京城洛阳找到玉玺,然后跟袁绍大吵一架随后就跑。孙坚是知道袁绍对自己的怀疑,但是孙坚不太确定刘表到底为什么拦截自己。现在袁术就提供内幕详情,告知孙坚其中原委。并且过去的真相披露,只是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对孙坚来说,过去只说明日后找机会跟袁绍、刘表算账。而没有严重到现在就要出手的程度。所以袁术是在已知事实的基础上大胆出招。袁术跟孙坚讲,前面袁绍与刘表的计谋,并且提出现在这两人又暗中联手,要一起偷袭江东。

为什么袁术那么一说,孙坚就信以为真了呢?是因为袁术跟袁绍是兄弟,所以袁术的消息就准确无误吗?不完全是。袁术与袁绍之间的血缘关系,可以说使内幕消息的可信度大幅提升。但是对孙坚来讲,这还不是主要原因。孙坚相信袁绍、刘表联手对付自己的关键在于,孙坚认为袁绍、刘表是冲这传国玉玺来的。袁术不知道孙坚到底有没有私藏玉玺,刘表其实也不是非常清楚。只有袁绍是有人证在那里,袁绍是比较肯定,玉玺就在孙坚手中。所以从袁术给孙坚的书信来看,对孙坚而言,袁术只是提前通报一条消息。袁术也不清楚到底为什么袁绍、刘表要偷袭江东。孙坚自己私藏玉玺,并且这个行为又被手下人密报给袁绍。因此孙坚其实心里面,很担心袁绍有一天因为玉玺的事情,是会兴兵前来讨伐。现在袁术的书信,只是证明了孙坚的担心已经变成近在眼前的危机。谁都对玉玺感兴趣,除了袁绍之外,没有谁会认定孙坚就一定找到玉玺。所以袁绍联手刘表偷袭江东,是为了找孙坚抢回玉玺。这才是孙坚心里面深信不疑的动机。袁术只是知道孙坚跟刘表打过仗,并且这一仗是袁绍唆使刘表干的。袁术只是利用已知情报关于孙坚与袁绍、刘表之间的矛盾,但袁术不知道其中深层次的原因。袁术鼓动孙坚兴兵的计策成功,对袁术来讲,其中有不少误打误撞的成分。

当然孙坚兴兵攻打刘表的原因还是有些复杂。孙坚有三个方面的原因要跨江击刘表。其一是要报私仇,其二是有利可图,其三是趁机做大。首先是报私仇。孙坚与刘表本来是邻居,荆州与江东比较接近。而孙坚与刘表也没有什么深层次的矛盾。但是刘表受到袁绍的指使,就在半路截杀孙坚。不仅使孙坚损兵折将,还险些要了孙坚的性命。因此孙坚与刘表就此结怨。孙坚是只要有机会,一定要找刘表算账。现在袁术的书信,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袁术书信的介绍,那刘表与袁绍是要联手对付自己。现在袁术出兵打袁绍,自己出兵打刘表。是正好借此机会,公报私仇。同时第二点原因就出来了。就是现在孙坚打刘表,不仅仅是说报上次半路截杀之仇,还趁机把刘表的荆州给抢过来。这不但解恨,是又有实际好处。那谁都乐意干!所以地盘的诱惑,是利益吸引。当然仇恨推动与利益吸引,其实还不是真正最重要的原因。孙坚想要借此机会,趁势做大才是真正的动机所在。为什么这么说呢?孙坚自从得到玉玺,并且也没有上交朝廷。而是选择私自藏起来,立即返回江东。就意味着孙坚不会在日后选择偏安一隅,孙坚是心怀天下。也许不是现在,但终有一天孙坚是要有改朝换代的想法。还有一点是孙坚私藏玉玺的事情,实际上已经暴露。关于玉玺的下落,至少一些人是怀疑孙坚。而其中袁绍是非常肯定玉玺就在孙坚这里。现在袁术的书信,其实是更加迫使孙坚尽早采取行动。虽然袁术是信口胡说袁绍与刘表联手要攻击孙坚,但是孙坚认为袁绍来犯是早晚的事情。只不过袁术可能还不知道玉玺就在孙坚这里,否则袁术恐怕也要跟着一起来攻打江东。对于袁术建议攻打荆州刘表,孙坚是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更深层次的动机,是孙坚认为私藏玉玺的信息被披露,而无法继续隐忍、暗中发展壮大。因此孙坚要在各路诸侯没有形成共识,一起合围自己,争夺玉玺之前先行出手。尽可能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尽可能消灭其他诸侯力量。刘表的荆州和江东很近,这正是一个可以趁机扩大地盘、窥视天下的绝好机会。

刘表一听说孙坚要起兵攻打自己,刘表也是大惊失色。刘表毕竟比较偏文,不像孙坚勇猛过人。刘表偏文、孙坚偏武。因此这些个人才能的发展方向不同,就导致他们对事件的行为反应会彼此差异。我们中华文化当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就是文武。不是学文,就是习武。而学文习武的未来方向,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所以学文习武并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写字或是舞枪弄棒。学文的目的是要安天下,习武的目的是要定乾坤。我们经常听到国家需要安定,就是这两种才能的组合效果。安的深层次意义是化解,定的深层次意义是确立。确立就是最基础的建设,就是日后秩序规则的基石,就是定纷止争的第一步。定是要使事物进入稳定状态,从而避免混乱的局面。但是确立的秩序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后续问题,肯定会在资源分配方面有难以调和的矛盾。存在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你争我夺。秩序的确立需要经历一个出现、挑战、坚持、调整、认可、接受的过程。所以面对接下来纷繁复杂的局势,我们需要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冲突。要安天下,而不是乱朝纲。刘表的才能与孙坚的才能有所不同,所以孙坚可以用武力解决问题。而刘表恐怕在武力上不是孙坚的对手,因此刘表一听到孙坚来犯是惊慌失措。刘表召集他的核心团队商议对策,蒯良的建议就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蒯良怎么说的?孙坚的确是武艺非常高强,但是孙坚从江东要来攻打荆州,必然要通过水路进军。

那水路进军,如果刘表安排部队进行阻击,就是水军在江河之间的较量。水军在水面上的战斗与陆地的武将厮杀是有不小差别。孙坚在陆地上是一员猛将,率军冲过来是相当有威胁。但是孙坚在江河上面就无法发挥那样的效果。水军的战斗方式是分散的个体船只,而不是整体的地面平原。船只起到了分割兵力的作用,削弱了个体能力对整体局势的影响。并且刘表有荆襄九郡的大量人员补充、物资补给,刘表可以在江河上面与孙坚长期对抗。那么孙坚来攻击刘表,就不一定会得到什么好处。再说江河的阻碍,也使得孙坚部队在运输补给上面会遇到问题。首先是船只的数量就决定了孙坚兵力与辎重补给的上限。因此就算水军在江河上面的阻击没有成功,孙坚过江进入陆战。那么孙坚带过来的兵力,恐怕也是敌不过刘表这里源源不断的资源投入。那只是消耗就把孙坚给拖垮。而孙坚后援不足、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必然急于求成。这又造成孙坚出差错的情况增加,因此刘表获胜的概率就会大增。所以虽然一听说孙坚带兵来袭,好像很可怕。但是让蒯良这么一分析,就知道孙坚此次来犯荆州,对孙坚来说其实是凶多吉少。

孙坚在出兵要攻打刘表之前,孙坚的弟弟孙静在临别一刻还是劝说孙坚。关于孙坚为什么要跨江击刘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那么孙静劝说孙坚的观点是什么呢?孙静的劝说,说到点子上了吗?孙静首先是对天下大势有一个判断。孙静讲的是朝廷大权旁落在董卓手中。因此各方诸侯是割地为王,天下大乱。但江东这里还算是比较安宁。所以最好不要感情用事,一怒兴兵啊!孙静的观点是偏安一隅。也就是说,江东有河道作为天险,阻隔了其他混乱的局势向这里蔓延。所以就先在江东安安稳稳过日子,别跟着参与那些诸侯之间争霸的事情。当然这种相对保守、收缩性的观点,对胸怀天下的孙坚来讲,是难以接受的。孙坚本身就勇猛过人,再加上无意之间得到玉玺。那孙坚当然就有了更大的野心和欲望。孙坚是想要借袁术提出建议的这个机会,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孙坚看来,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那么日后其他诸侯已经做大,最终问鼎区域团队领袖的位置,恐怕就没有他孙坚什么事。中央权力的衰落,必然导致地方权臣的崛起。那就是整体区域原有社会秩序的重新建立,就是原有社会资源、财富的重新分配。

因此孙坚的扩展思维与孙静的固守思想是两个不同的决策方向。外向型扩展思维的形成,跟孙坚在习武方面具有较高才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孙坚的武艺水平一般,而学文的才华横溢,那么孙坚的决策方向可能就会与孙静的思想比较接近。可能就会依据地理优势,在乱世当中先求一席之地。不同的人根据自身特性与外在条件,会做出不同的方向选择,这其中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只是无论什么样的决策,都要承担接下来的结果,都要付出选择的代价。当然孙坚实际上是去意已决,无论弟弟孙静怎么说都劝不住。而孙静恐怕在孙坚要出兵之前,就私下里跟孙坚谈过暂时不要出兵的建议。当然这哥俩是对局势有不同的见解,而孙坚无论是在团队组织当中团队领袖的地位,还是家庭当中兄长的关系,孙静对哥哥孙坚也只是劝一劝而已。孙静对孙坚的决定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但是孙静也在为自己的观点进行努力,就是在最后孙坚出兵前的一刻,孙静都不忘继续规劝兄长不要因为情绪反应而做出兴兵的决策。这也是孙静能够做出的最大努力。孙静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说明自己观点的原因与理由。孙静的做法是理性沟通,但是很显然孙静的理由不足以动摇孙坚的决心。那么接下来就是孙坚的习武才华与刘表的学文智谋相碰撞。到底结果如何,恐怕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

这边黄祖接到刘表的安排,是埋伏弓弩手在江边。一发现有船靠近岸边,就乱箭齐发。孙坚命令部队不要轻举妄动,只是隐藏在船只当中往来诱惑。之后一连三天,孙坚的船有几十次只要一靠近岸边,那边黄祖的部队就大量放箭。等最后黄祖部队的箭都用没了,孙坚把他们船上拔下来的箭一数,有大概十来万支。这天正好是孙坚这边顺风,孙坚就命令军士是一齐往岸上放箭。那么多的箭射过来,岸上黄祖这边就抵挡不住,是只好退走。孙坚的部队这才登岸。孙坚的大将程普、黄盖是分兵两路,直奔黄祖营寨。后面韩当率领部队跟进。遇到程普、黄盖、韩当的三面夹击,黄祖大败。这樊城也不要了,黄祖跑到了邓城。孙坚命令黄盖守住船只,是亲自率兵追击。黄祖带队出战,在野外布阵。孙坚这边也列出阵势,孙坚立马于门旗之下。孙策是全身披挂,挺枪立马在父亲孙坚的身旁。黄祖带着两员大将出马,这两员大将一位是江夏张虎,一位是襄阳陈生。黄祖一挥手中鞭,对孙坚是破口大骂,“江东的鼠辈,竟然敢侵犯汉室宗亲的地界。”黄祖说罢,便命大将张虎出战。孙坚阵中是韩当出迎。韩当、张虎两马盘旋,交战二十几个回合。陈生一看张虎这边有些力不从心,就飞马前来给张虎助战,想要哥俩打一个。孙坚他们在那能干吗?孙策远远望见陈生出来,孙策一把按住手中枪,是张弓搭箭,正射中陈生面门,陈生是应声落马。张虎瞅见陈生落马坠地,是大吃一惊。结果一个措手不及,就被韩当一刀消去半个脑袋。程普纵马直来阵前,想要抓住黄祖。黄祖一看这个阵势是头盔一仍、战马也不要了,混在步兵当中是赶紧逃命。孙坚在后面一路掩杀,是直杀到汉水。孙坚命黄盖将船只送来,停泊在汉江。黄祖逃出生天之后,聚集残兵败将来见刘表。黄祖跟刘表汇报了战况,并表示说孙坚现在是势不可挡。刘表一听黄祖大败,孙坚那么厉害。刘表也慌神了,赶紧请蒯良商议对策。蒯良比较沉着冷静,蒯良就跟刘表讲,“现在咱们刚刚败阵,军士也无心恋战。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先加强防御工事,备下深沟高垒,以避其锋芒。这样再暗中派人向袁绍求助,孙坚对咱们的围困必然会迎刃而解。”蔡瑁一听蒯良的防御策略就不高兴,蔡瑁就说,“蒯良的计策不怎么样。现在孙坚他们是兵临城下、将至壕边。咱们可不能坐以待毙啊!我蔡瑁不才,是愿领兵出城,跟孙坚决一死战。”刘表同意蔡瑁的请求。蔡瑁领兵一万,来到襄阳城外,于岘山布阵。孙坚率领得胜之兵长驱直入,遇到蔡瑁。蔡瑁出马在阵前骂战,孙坚一见是跟属下诸将说,“前面这位就是刘表后妻的哥哥。谁能把他抓住?咱们可是要活的。”程普一挺铁脊矛出马,与蔡瑁交战。两人没打几个回合,蔡瑁败走。孙坚亲率大军是把蔡瑁这一万来人,杀得尸横遍野。蔡瑁逃回襄阳。蒯良就说,“蔡瑁不听良策导致战败,按军法当斩。”刘表因为刚娶了蔡瑁的妹妹为妻,是不愿对蔡瑁动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