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大自然的故事
5133100000022

第22章 奇妙的花草树木(4)

可是,这样微小的温差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多大的影响呢?科学家在仔细调查和研究后发现,在相同的环境下,具有睡眠现象的植物比不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快,长势也更好,生长速度可以提高20%。

但是,这个理论也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有睡眠现象的植物真的比其他没有睡眠现象的植物生长得快吗?如果说植物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持温度,那么有些植物白天睡眠又如何解释呢?所有这些都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有个性的四大金刚

北京的平原、丘陵和低山地区生长的椿、榆、楸、槐都具备共同特点:生长快,树冠浓荫如伞盖,木材质地细而硬,不易腐朽,是建筑上和制造农具的良好木材,因此人们把它们叫做四大金刚。

这四种树各有个性。椿树主要指臭椿树,它最能抗寒暑,甚至在零下35°C的低温它也不怕;它不择土壤,别的树木不能生长的干旱瘠薄的地方,它却能昂然挺立,欣欣向荣;它不怕烟毒,适宜做城市工矿区的绿化树种。

臭椿树是喜爱阳光的树,它冲劲极大,1年苗高3尺,以后每年长高4~5尺,20年高5丈,然后往粗里长,终至成为大树。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方,幼苗、幼树生长甚快,10多年即可成材。臭椿的木材轻韧而有弹性,曲挠性强,易加工,耐水湿,耐腐朽,宜制球拍、农具、家具及胶合板内层;木纤维较杨树的长,是良好的造纸原料。

人们喜欢臭椿,还因为它能结子出油,每斤种子可出油4两,这种油,可供点灯及食用。有些地方经营矮林,用叶子饲养樗蚕,樗蚕丝可用于织椿绸。树皮可提栲胶。根皮和果实还可人药。

臭椿是长江以北地区的速生树种,为华北及西北地区黄土高原、石灰岩山地及轻盐碱地的重要造林树种,也是北方的平原、丘陵和低山地区的造林好树种。

榆树是三北地区的优良用材树种,也是重要的防护林树种。它根深面广,护岸抗风的能力强;它喜欢阳光和深厚肥沃湿润的土壤,也耐干旱瘠薄,在石灰质冲积土及黄土上均能生长;它生长尚快,在沙地上19年生的榆树可达16米高。

榆树的木材坚实,可供做家具、农具和建筑用。树皮纤维强韧,可做造纸原料。

榆树的嫩叶和果子可以煮着吃,有一股香甜爽口的味道,而且富含养分。

楸树树干高耸劲直,姿态端直雄伟,叶大,呈三角卵形。5月花开时,浓绿的树冠表面突出成丛成丛的花串,花瓣白中透紫色斑点,很好看。每朵花有寸把长,半寸来宽,成筒形,花冠筒边5个裂片,样子很好看。花谢以后,就挂出长长的筷子样的果实。人们喜欢楸树,成行成行地栽于房前屋后,夏日里绿荫遍地,既可去暑又很美观。楸树的种子还是治疗热毒和疥疮的药呢!厂区种植楸树,可抗二氧化硫和氯气。

楸树也是长江以北地区的重要材料种,享有“北方杉木”的美誉。它的木材坚实,不翘不裂,耐腐朽,可做农具、建筑用材。

楸树喜欢深厚肥沃湿润的土壤,不耐瘠薄,耐轻盐碱。它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生长较快,20年生楸树,树高约15米,在瘠薄土壤中生长较慢。楸树是低山、平原地区的造林树种。

槐树很有名气,不仅庭院路边常栽,而且还有数百年的大树。

槐树是一种风景树,又是林荫树。秋天,紧随着黄白色的花串串热闹过一阵之后,就挂出一条条像佛珠一样的果实,这是其他树木不易见到的。槐花的花蕾炒熟,可制黄色染料,果实可以人药。种仁可酿酒、榨油、制酱油。

槐树为华北及淮北地区的重要用材树种。木材较坚硬,纹理直,有弹性,耐腐朽,可做农具、建筑用材。树皮可做造纸原料。

槐树喜欢比较凉燥的气候和肥厚的土壤,不耐水湿。它是低山和平原地区的造林树种。槐树对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和烟尘的抗性亦较强,它也可作为城市工矿区的绿化树种。

使人疯狂的郁金香

郁金香在荷兰曾经是一种非常稀罕的植物。早在1623年,郁金香的一些稀有品种卖价就高。到17世纪30年代,人们发现人工培植的郁金香具有一种非常奇异的特性:原来只开一朵单包花的球根会发生“变异”,从球根开出两色或者三色的混色花,这些“变异”后产生的混色花一般都非常美丽,于是,郁金香球根价格暴涨。

在1630年的荷兰,人们用2车小麦、4车裸麦、4头肥公牛、8头肥猪、12头肥羊、4桶啤酒、2大桶葡萄酒、2桶黄油、:100磅奶酪、1张床、1套新衣服以及1个银酒杯所有这些东西作为代价,也不过才能换回一个郁金香球根。而以上这些货物总价值约2500荷兰盾(约合1000美元)。

从1634~1637年间,整个荷兰都处在对郁金香的狂热之中,全国掀起了买卖郁金香球根的热潮。在最盛时期,球根的价格还远高于上面所举的数字。据载,当时曾有一个球根卖了4600荷兰盾(约为1800美元),另外还加上一辆漂亮的新马车和两匹马。

这股买卖郁金香球根的热潮几乎把荷兰所有的人都卷了进去,商人、贵族、农夫、扫烟囱的工人等都在谈论球根、买卖球根。只要谁手上有几个球根,那他就是荷兰的巨富。那时,哪怕只是拥有一个劣种的郁金香球根,就有希望在一夜之间变成富翁。

当时许多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计的荷兰人不惜倾家荡产,甚至连谋生用的工具也变卖了,就是为了获得一两根郁金香球根以谋求暴富,他们甚至连什么品种都不在乎。当然,确实有人因此而发了财,就像一位作家说的:“短短几个月内就买了房子、马车和马匹,摆出了一副全国首要人物的架子。”

但是,暂时的财富并不会给他们带来永远的满足。当时海牙有个补鞋匠,他买的郁金香球根发生变异后开出了黑色的郁金香。此讯一出,一群花卉商纷纷赶来,死磨硬缠补鞋匠,最后以1500荷兰盾(约合600美元)做成交易。哪知交易一成,花卉商们立即把球根摔到地上,用脚踩得稀巴烂,把补鞋匠心疼得大喊大叫。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位花卉商对他说:我们也有一棵黑郁金香,为避免你和我们竞争,你刚才即使开价1万盾,我们也只好同意。”补鞋匠真可谓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啊!据说这位补鞋匠因为眼看着一大笔横财与自己失之交臂,悔恨不已,最后竟想不开,悬梁自尽了。

直到1637年初,业余的郁金香球根买家开始厌倦了这种投资,明智的人开始认识到,靠这种狂热带动的投资事业没有任何基础,就好比在沙滩上建楼房。于是,人们又开始争着抛售球根,当时的市场上几乎只有卖家而没有买家。这使球根的价值大跌!

这时人们才发现自己以前因买卖郁金香球根而拥有的财富只是纸上财富,因为账面上虽然拥有大量金钱,但却无法兑现,欠账的买家要在售出球根、赚到厚利之后才能偿付债款。但是由于球根买卖市场的崩溃,赚取厚利的希望完全落空。最后,许多卖家只要能收回原价款的十分之一就非常满足了。

千年古莲

与大家熟悉的莲子相比,对古莲子了解的人恐怕很少。

1923年,日本学者大贺一郎在我国辽宁新金县普兰店一带进行调查时,在距今500-2000年的泥炭层中采到了一些古莲子,并培育使其发了芽。

1952年,北京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在辽宁新金附近的袍子屯一个干枯的池塘里挖掘出一些古莲子,并使这些莲子发了芽,3年后这些古莲还开了花,结了丰硕的果实。1974年,科研人员又对在库房的布袋内放了22年之久的古莲子进行发芽试验,4天后,发芽率竟达到了96%。

1975年,大连自然博物馆的科技工作者在新金县孢子乡附近的灰褐色泥炭中,再一次采集到了古莲子。1985年5月初由大连市劳动公园植物园进行培育试验,经过3个月的精心培育,于8月中下旬开花。

1995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研究人员,使一颗在大连普兰店莲花泡发现的具有1200年历史的莲子发芽。该大学植物生理学家简?舍恩米勒描述说:这颗沉睡了1000多年的莲子经过4天的培育之后,就像现代莲子一样出芽了。”

莲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古莲子开的花与现代荷花就其植株外貌来说区别不大,但就古莲子与现代莲子本身比较,却有以下明显的不同:古莲子个体小而轻,外表光滑黑亮,无花柱残存,含水量低,吸水速度快,吸水率高,发芽速度快。

从莲的构造看,它虽属于双叶植物,却具有古老植物中单子叶植物的形态特性。通常双子叶植物的实生苗的子叶是对生的,很少是互生,而莲子内的两枚子叶则呈互生排列,且茎部合生。双子叶植物茎内的维管束为环状排列,而莲则像单子叶植物那样分散排列。莲的叶脉除一根返到叶夹者外,其余都是二歧式分枝叶脉,这又是一种原始性状。不仅如此,莲的实生苗还有直立的茎轴和未发育的主根,这是曾在陆地上生活过的植物为了适应水生环境才出现的形态变化。同时,水生植物的莲,还保持了陆生高等植物空中传粉的“要求”。这就证明了莲的祖先曾在陆地上生活过,后来为了适应水生环境的需要,某些器官产生了比较大的简化或退化(如根部的退化)。总之,莲所保持的原始性状,在植物进化系统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有人曾把它和水杉相提并论,称之为“中国的两种绝妙植物”。

一般来讲,在常温条件下,植物种子的有效寿命为两三年左右,8年至15年左右就称为“长命种子”了。而莲子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后,仍能发芽生长,这确实值得研究。

古莲子寿命为什么达千年之久?这就有待于科学家去研究了。

古莲子胚细胞原生质逾千年而仍有生机,在条件适宜时,细胞还能分裂繁殖的事实,对于研究生物休眠、植物种的延续,以及物种起源等具有启示作用。

会“交流”的树

在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以罗兹教授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声称,他们已经能够证明树木确实能够“交流”,虽然这种“交流”人类并不能听见。

这批科学家们是在研究恶劣环境对树木产生的不良影响时找到这方面证据的。

人类处于不良环境中时,体内会有一些化学变化发生以适应这种环境。树木也一样,罗兹等人发现,树木在恶劣环境下产生的氨基酸等养料增多,而用于抵抗昆虫侵害的化学物质则减少了。

他们用柳树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试验。在一些柳树上放了饥饿的毛毛虫,而另一些柳树上则没放。起初,毛毛虫的攻势十分猛烈并进行了大量的繁殖,然而不久科学家们就发现,毛毛虫对柳树损害越来越小了,这令他们十分惊讶。经过研究分析,发现柳树在受到侵害后不久就开始加速产生一些化学生物来自我防范,这种化学生物就是天然的杀虫药“原花包苷基素”。

然而,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几个星期以后,科学家们发现原来没有放毛毛虫,用来对比用的柳树也增产原花包苷基素,以防患于未然。这是什么原因?难道受到侵害的柳树向自己的同伴们通风报信了?

罗兹等人猜想,柳树可能是通过树根和土壤来传递这些信息的。但是在实验室内外进行的实验都否定了这一假设,因为即使是100米以外的柳树仍然能和自己的“同伴”交流。

科学家们又猜测,会不会是在空气中传播的信息素在起作用?一般的动物和植物都能释放出这种化学物质,向同类传递信息。这种信息素的分量极小,但威力却极大。比如说,一只雌蛾发出的信息素,能把数百米以外的雄蛾吸引过来。

经过进一步的科学实验,罗兹等人最终得出结论:可能是植物树叶中释放出的信息素(一种乙烯类碳氢化合物)在柳树间传递了警告信号。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仍在进行。

当然,并非所有的科学家们都相信这种说法。英国约克大学两名生物学家富勒博士和劳顿教授认为,罗兹等人发现的现象,其实可以用毛毛虫之间传染疾病来加以解释。他们用桦树来进行试验,却没有能得到树木之间可以“交流”的证据。

树木之间到底会不会“交流”?这还有待于我们的科学家去进一步研究、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