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大自然的故事
5133100000021

第21章 奇妙的花草树木(3)

日月如梭,关于神木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可谁也解不开其中的谜。

到了20世纪70年代,神木的传说引起了当时苏联著名林学家谢尔盖?尼古拉维奇?戈尔申博士的重视,他决心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开神木之谜。

博士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测试一下神木的牢度,神木究竟是不是像传说中所描写的那样坚硬呢?为此,他在野地里用剌橡木板圈起很大一个靶场。靶场中央竖起2000多个剌橡木做成的靶子。谢尔盖对着神木靶子发射了几万发子弹,结果只有少数子弹穿透了靶子,绝大多数子弹都被坚硬的神木靶子弹了回来。

这个现象使博士非常惊奇,神木果真名不虚传!他取下几根靶上的木纤维,拿到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在木纤维的外面全裹着一层表皮细胞分泌的半透明胶质,这种胶质遇到空气就会变硬,好像一层硬甲。用仪器分析胶质成分,结果表明,胶质中含有铜、铬、钴离子以及一些氯化物等,正是由于这些物质的存在,才使得这种剌橡木坚硬如铁,不怕子弹,不怕霉蛀。

为了测试剌橡木的耐火和耐水性能,博士用剌橡木做成了一个大水池,池子内灌满海水,并把各种形状的剌橡木小木块丢进去,将池子封闭好,过了三年,谢尔盖打开了密封的水池,取出小木块。他惊奇地发现,池子里的木块好端端的,一块也没腐烂变形。博士又检查了池壁和池底,这些地方的木质也是好端端的,没有损坏。这证实了神木的确不怕海水腐蚀。

另一个项目是测试剌橡木的防火能力。博士把一个剌橡木房屋模型投入炉膛,这时,炉里的温度是300°C。一个小时以后,他打开炉门,模型竟原封不动地出现在他面前。原来,剌橡木分泌的胶质在高温下能生成一层防火层,并分解成一种不会燃烧的气体,它能抑制氧气的助燃作用,使火焰慢慢熄灭!

至此,神木的秘密总算被全部揭开了。神木之所以神,就在于它分泌的胶质。

众所周知,我国广西沙田柚,果味酸甜适口,堪称“中国一绝”。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就在沙田柚的故乡——容县,生长着一种硬度不逊于钢铁的树木。这种树木便是有“铁木”之称的铁黎木。

说起铁黎木,便有必要提提坐落在容县城东人民公园内的真武阁。真武阁被人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这是因为此阁虽然重达数百吨,但不用一点铁,而是彻底的木结构。

真武阁建在北灵山上,背靠绣江,面对都峤山,掩映在一片古榕的怀抱中,环境十分优雅。这座阁共分三层,高达13余米,看上去很是巍峨。

据史书记载,这里曾发生过许多次地震,还经历过若干次风暴的袭击,但历经劫难的真武阁却仍然毫发无伤。1706年,一阵大风拔起了附近一根10米高的旗杆,周围的墙都塌了,唯独真武阁得以幸免。1857年,当地“地震有声,屋宇皆摇”,而真武阁依然无损。1894年,一场台风席卷而来,连根拔起了阁旁的一些大榕树,几棵树甚至被抛到了江心,邻近的一些民宅也墙倒屋塌,真武阁却仍是好端端的。真武阁建于1573年,至今400多年,雄风犹存,巍然屹立,这除了它建筑结构科学合理之外,还与木构件材料优良有很大关系。整个真武阁有3000余件木构件,这些构件全都由铁黎木加工而成。铁黎木又称格木或铁木,刚砍伐下来呈红褐色,日子久了便乌黑油亮,光彩夺目。

铁黎木本质坚硬,分量极重,长期埋在地下或浸泡在水中也不会腐烂变形,因而,铁黎木常被用于打造家具、建筑、造船、桥梁和机械制造。

在广西,铁黎木的使用十分广泛。除了容县的真武阁外,合浦县的大木桥等一些古建筑也是用铁黎木制作的。

在植物分类学上,铁黎木属于豆科,它们多半生长在广西东南部海拔较低的温暖多雨的低山丘陵地带,一般能长到20多米高,树干挺直,叶片呈厚革质,有光泽。

铁黎木不落叶,每到夏天,树枝的顶端便长出10多厘米长的花穗,花穗上布满了白色的小花。花开花落,到了金秋,树上便长出扁扁的荚果。

铁黎木的果实成熟以后便开裂,露出种子。这种子含有麻醉剂成分,可以人药。

能结“面包”的树

谁都知道面包是用面粉加工制成的,而南太平洋一些岛屿上的居民所吃的面包,不是用面粉做的,而是直接从树上采摘的。这种能结“面包”的树叫做面包树。

面包树可以说是一座天然的面包厂,它可以在1年之中向人们无偿地提供3次成熟的面包果。人们将从树上摘来的成熟硕果放在火上烘烤,待烤至黄色时,就可食用。当用手掰开烤熟了的面包果时,乳白色果肉发出的阵阵香味扑鼻而来。这种烤制的“面包”,松软可口,酸中有甜,其风味很像商店里出售的面包。你千万别小看这种天然“面包”,它的食用价值很高,可与山芋相比。它含有大量的淀粉,少量的脂肪和蛋白质,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B。面包果除了可以直接烤食以外,还可以用来制作果酱或酿酒。

由于面包果是当地居民必不可少的木本粮食,所以,人们在自己住宅的前前后后都种上了面包树。据说一棵面包树所结的面包果就能养1~2人。

那么,面包树究竟长得什么样呢?面包树是一种四季常青的乔木,10米多高,树干粗壮,枝叶繁茂。它的叶子很大,羽状深裂。它的叶子是一种天然的艺术品,叶子基部呈绿色,中间呈黄色,叶尖绛红,当地居民常常用它的叶子编织成自己喜爱的漂亮帽子。其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呈穗状,雌花呈圆球形,它的雄花和雌花序都是分别从叶腋长出的。圆球状的雌花序成熟时就是可口的面包果。这种果是一种聚花果。面包果的大小不一,小如柑橘,大似足球。面包树的结果期还特别长,从头年11月一直可以延续到次年7月,长达9个月之久。一棵面包树在一年之中分批结果,依次成熟,1年可以收获3次。每棵树可以向人们提供面包果60-70年,这样的天然面包厂在世界上还是少有的。

神秘的无花果树

无花果树的发现,为人们研究是否存在一种能将雌、雄性器官都包围在一起的植物结构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其实,这种可食用的并被称为无花果的东西并不是一种果实,而是一个含有大量小花的花托,既有雌蕊,也有雄蕊。这些花产生细小的果实,当你嚼食这些果实时,它们的小核在牙间格格作响。无花果的小花虽然被花托所包,但它仍会在果柄对面留有一个秘密通道,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小洞,通过它,昆虫就可以钻进去,随意进行传粉。因为这个小孔很狭窄,所以只有一些超级专业化的昆虫可以通过小孔。它们在无花果里产卵,其幼虫在里面发育,从一朵花爬到另一朵花,成为授粉的经纪人。或许从现在到5000万年以后,无花果的这种创新会发展,甚至会传播开来。一种新的保护会创造出来,并被大自然保留下去。

植物对性器官过度保护,也可能会使授粉愈来愈困难。而这又可能导致植物繁殖能力萎缩。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描绘出1000万年以后的情况,因为从现在到那时,人类或许会把植物世界折腾得乱七八糟,糟蹋得什么都没有了。在历史上,植物为了生存,似乎把赌注全都压在了繁殖上来拯救物种,而它们好像并没有发展单个的确实有竞争力的防御手段。但当昆虫和动物不停地吞食它们,气候变化造成它们大量死亡的时候,植物发展了防御能力,如植物身上长出的荆棘。它们尤其在自己擅长的方面,以化学物质来保护自己。许多植物是有毒的,或者至少是不能食用的。

人们看不到植物是如何阻止蝗虫、毛毛虫侵袭的,好像一直是人类在帮助植物抵抗外敌。其实,即使没有人的介人,袭击最终也会停止,我们不是见到了成千上万条死的毛毛虫吗?美国阿拉斯加的白色野兔通常每隔10年繁殖一次,并咬啮了90%的杨树苗和桤木苗,后来杨树和桤木就生长出排异新枝,野兔即使饥肠辘辘也不敢碰它们。

长期以来,在植物的栽培过程中,对于促进植物生长和防治病虫害,最普遍的方法是施化肥和喷农药。这两种方法虽然效果不错,但会破坏土壤肥力和污染环境。那么,有没有其他既有效又环保的手段呢?

十几年前,国外两名科学家发现,有些植物(如西红柿、香蕉、豌豆等)之所以会出现生长缓慢、产量较低的情况,是因为它们体内发生了与人类的“血脉堵塞”“神经衰弱”等毛病类似的异常情况。

两位科学家突发奇想,人要是得了这两种病,采用电疗往往有不错的效果,那么能不能给植物也进行电疗呢?他们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给植物通以微电流,结果使它们恢复成了健康,而且产量也成倍地增加了。桃树经过“电疗”后,长出的桃子没有了令人讨厌的绒毛,黄瓜经过“电疗”后没有了籽,洋葱经过“电疗”后没有了能使人流泪的辛辣气味。

国内也有类似的事例。山西省的果树专家经过研究发现,苹果树的“黄化尖绿症”是由于缺铁造成的。于是,他们就针对苹果树的这种症状,专门为它配制了一种补铁的药液,然后像医生给病人打针那样,把药液注射进树的主根部位。结果,在短短的3天之内,苹果树的黄叶全都重新恢复了绿色,效果非常明显。目前,这是一项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技术。看来,西医的电疗和打针都能给植物治病。那么,中医疗法的效果又如何呢?

据说,巴西和另外一些国家的生物学家曾试着将传统中医上针灸的办法应用于果树栽培,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用普通的小针或别针,凭直觉将针准确地剌在枝与干之间形成的内角上,两个月之后再取下来。这期间不再对植物喷洒农药或其他化学杀虫剂。结果他们惊喜地发现,针剌后的植物花朵更多,果树的产量也会成倍地增加,桉树、松树则生长得更加茂盛。

可见,针剌对植物是有作用的,而且效果显著。其实在我国民间,很早就有人发现了这一点,并付诸实践。我国南方有些经验丰富的老农常常用两根很细的竹签,剌在玉米靠根茎的“节疤”处。因为根据他们的经验,这样的玉米会长得分外粗壮,结出的玉米棒子也比没有被针剌过的玉米多得多。

小小的两根竹签为何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老农们只是凭经验进行针刺,但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研究人员研究后认为,大概的原理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得到的营养物质,在针剌的作用下,比较多地停留在植物开花结果的部位,这样无疑会促进植物的生长。另一方面,针剌还可以加速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这也是植物产量提高的原因之一。

针剌何以能使植物长得好、产量高?是巧合还是必然?目前科学界还没有得出足以让人信服的结论。

20世纪60年代,欧美和日本的一些科学家对植物的睡眠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大量的研究,他们提出了种种假说,其中一个流行一时的理论是“月光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叶子的睡眠运动是一种使植物免受月光侵害的保护性活动。因为月光对植物的照射过多,可能会干扰它的光周期感官机制,损害植物对昼夜长短的适应。这个理论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仍有很多现象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的。比如,有些热带植物不具有光周期现象,却也出现了睡眠现象。

前不久,美国加利福尼亚斯克雷帕斯海洋研究院行为生理学家恩莱特用灵敏的“热量探测针”对蚕豆类科植物的叶子进行测量后发现,保持白天姿态的叶子,它的平均温度总是比叶片处于垂直状态的叶子的平均温度要低1°C。恩莱特根据自己的实验,对植物的睡眠现象作出一种新的解释。他认为植物的叶子之所以在夜间保持这种姿态,是为了维持其自身的温度,从而促进叶子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