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大自然的故事
5133100000018

第18章 鲜有耳闻的动物异能(3)

猫头鹰是捕捉田鼠的能手,尤其在繁殖期间的猫头鹰,捕鼠本领更为惊人,会表现出极大的杀过行为。有的猫头鹰即使在饱餐以后,遇上鼠类仍会猛力追逐,宁可杀死扔弃,也不让田鼠逃脱。

动物的杀过行为,对于人类来说,既有利又有弊。倒如猫头鹰大量杀死老鼠,显然对人类是有益的。但赤狐杀死家禽以及狮、豹、狼等猛兽杀害家畜和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又是对人类不利的。

人们虽然听到或看到一些凶残的食肉动物确有杀过行为,可是对它们为什么要“杀过”的原因,至今还是弄不清楚。科学家们之间的解释也不一致。一些动物学家认为,“杀过”是凶猛的食肉动物残忍好杀的本性,不仅在陆生猛兽中有,在海兽里也有,如虎鲸群冲人海豚或海狮群后,几乎可以把对方全军覆没,可是被它们所食的仅仅是少数。另一些动物学家反对上述解释,他们认为,即使是凶残的食肉动物,它们的杀过行为也是偶然现象,并非每次捕猎都是杀过的。这种杀过行为是由于它们接近猎物时,受到了猎物的惊吓和窜逃的剌激而引起的,绝不是它们的残忍好杀的本性所决定的。然而,较多的动物学家认为,杀过的成因不能一概而论,对动物的杀过行为要作具体分析,有的动物是出于本性,有的动物却是受到剌激而引起的,也可能两种原因兼而有之。少数动物学家提出,以上对动物杀过行为原因的解释,都属于推测性的,缺乏科学的论证。

千姿百态的争斗动作

人类的争斗动作和动物比起来要逊色很多,动物的争斗动作可谓丰富多彩。下面是美国一位动物爱好者收集的许多动物的争斗资料的其中的一部分:河马虽然是一种食草动物,但是在争斗时却穷凶极恶,它把巨嘴张得很大,里面足以容纳一个站着的小孩,露出粗大的牙齿。两只河马争斗时,双方不是面对着面张开巨嘴,便是一只的下颌伸人另一只的嘴里。

弹涂鱼在争斗时,虽然也把嘴巴张得大大的,但这仅仅是为了吓唬对方,实际上它们是用鳍相互撞击争斗的。采用这种争斗武器,双方都没有生命危险。

犀牛也是世界上的大型陆生动物,它头上的角硬而粗大,形状似巨大的铁钉,连狮子、老虎也无可奈何。争斗时,两只犀牛低下头,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巨角上,企图一举顶倒对方。

大鹿的角上有许多叉,每个叉都长而尖。争斗时双方的鹿角发生碰撞,会发出响亮的角击声,双方的叉角常因此而钩住,拉来推去,久久不能分离。

角羊的角粗大而弯曲,争斗时双方会从远方冲来,以巨角相撞,其撞角声极响,在1千米外也能听到。

袋鼠的争斗方式与众不同,不知内情者会误认为它们在亲热地拥抱呢!实际上,两只袋鼠都用自己粗大的尾巴支撑着身体,以前肢作拳击式进攻,再用后肢来踢对方。这种手脚并用的格斗方式,与人类较为相似。

巨蜥的身子胖乎乎的,争斗起来活像日本的相扑选手。它们抓住对方的身体,企图将其摔倒在地,然后得意扬扬地走开。也有人说,巨蜥是用动物界罕见的“拥抱式”争斗的。

雄狮争斗的场面十分壮观。它们在进攻前常常有一个威吓动作:一只狮子四腿站立,稳如泰山,同时竖起鬣毛,虎视眈眈;另一只雄狮跃起身体,两条后腿着地,尾巴翘起,这是为了平衡体重,而两只前肢高高举起,准备抢先向对方扑去。

发疯的代价

疯羊战巨蜥

在印度尼西亚有一个名叫科摩多的小荒岛,1910年有人在那里发现了一种特大的蜥蜴,命名为“科摩多巨蜥”。它头尾全长达4米,体重可超过100千克,是现存的“蜥蜴之王”。它的长相十分吓人:巨大的头颅很像鳄鱼,粗脖颈,深陷的双眼射出阴森的目光,舌头似剑一般细长而分叉,浑身披着鳞甲,四只短而健壮的脚,后面拖着一条肥硕有力的长尾巴。因为它的模样活像已灭绝的恐龙,又也许是因为它多少有点像传说中的“龙”,或者是因为它和早已灭绝的恐龙有亲缘关系,所以又给它起了个诨名为“科摩多龙”。

科摩多巨蜥是一种纯食肉性动物,专门捕食鹿、羊、野猪、猴子等。在食物不多时也捕食小型动物,但绝不吃素。据说这种巨蜥还会伤害人!但这种巨蜥虽然是“聋子”和“哑巴”,连惊人的爆炸声也听不见,即使在搏斗时也只能发出轻微的嘶嘶声,可是它目光敏锐,嗅觉灵敏,在顺风的情况下,可以闻到几百米外的气味,并像狗一样边走边舔舌头,追踪猎物,因而弥补了它“聋子”的缺陷。另外,科摩多巨蜥虽然无法发出恐吓猎物的吼声,但它别有妙法。通常,它悄悄地跟踪着猎物,到足够近的距离时,突然猛将粗壮的尾巴使劲一扫,这一扫的力量,轻者可将一只野猪击倒,重的能打断一只鹿或羊的双腿。然后张开大嘴,伸缩着红舌头,用锋利的牙齿咬嚼吞食。

德国当代著名动物生态学家兼动物摄影师海因兹?齐尔曼等人,为了能拍摄到兽类与科摩多巨蜥的惊险搏斗场面,来到了科摩多岛上一个名叫卡姆邦克的小村。村里的人得知了他们的意图之后,特地派人送来了一头老疯羊。这头羊脾气十分暴躁、凶狠,见到人就顶撞。至于它是怎么变疯的人们却不知道。

把老疯羊放在草地上,它就开始吃草了。大约过了两个小时,一条科摩多巨蜥从树林中慢慢地爬了出来。当它发现了老疯羊以后,就吐着舌头开始一点一点地向其运动。在巨蜥离老疯羊大约只有10米距离时,老疯羊站起身来,直冲巨蜥奔去。按理来说,羊是巨蜥的捕食对象,它应该转向逃跑才对,这说明那头老山羊真的疯了。

老疯羊的主动出击,马上引起了巨蜥的注意。老疯羊对巨蜥摆出威胁架势,巨蜥仍然无动于衷。这时,老疯羊猛地一弹后蹄,向巨蜥的右脑门狠狠撞了一记。可是山羊先发制人的攻击,并没有产生什么效果。当老疯羊发起第二次进攻时,巨蜥趁着它竖起后蹄的一刹那,用粗壮的尾巴使劲一扫,企图打断对手的两腿。这只老疯羊真不愧为村里的“羊中之王”,它疯劲大发,力气倍增,两次都成功地避过巨蜥这种闪电般的袭击。

然而,老疯羊毕竟不是这头凶猛巨蜥的对手,当巨蜥的大尾巴第三次扫来时,它终于被打倒在地。巨蜥张口咬住老疯羊的头,一阵猛甩,可怜的老疯羊,顿时全身的骨架都分了家。

“象疯”是怎么一回事

“象疯”一词来自印地语“Musth”,指喝醉酒的意思。原意则是公象的一种周期性狂暴状态。在亚洲象中,这种狂暴状态一年发生一两次,持续时间为2个星期到6个月,大多数公象是4~6个星期,但并非所有公象都在同一个时间内发“象疯”。

亚洲公象在发“象疯”时,如果在野外,会拔起大树,踩平崎岖的地面;如果在马戏场的帐篷里,会一击将帐篷撕得粉碎,将人击毙;如果在动物园的象房中,一般建筑物也难以抵挡一头5000多千克“疯象”的狂暴行为,其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那么,公象为什么要发“象疯”呢?有的说是出于公象粗野的本性,有的说是公象交配期的一种必然表征。据近年美国科学家研究,认为这是较年轻的成年公象为了与母象交配,同占优势的较年老公象争夺异性的一种生理反应,是由于公象雄性荷尔蒙——睾丸激素的作用而使其无法自制。

古老的制止“象疯”的办法是,将公象上好脚镣,安放在一个偏僻的地方,让它挨饿。这样一来,公象就很快无力继续发“象疯”了。据说,在公象发“象疯”时,用水浇它也可减轻其“发疯”程度。实在无可奈何时,只有将“疯象”活活打死。在今天科学发达的时代里,动物园已将“疯公象”安置在装有遥控管理系统的坚固的象房里,不必再用镣铐、挨饿甚至杀死“疯象”等老办法了。

动物的喜怒哀乐

嫉妒

动物王国里也有嫉妒。有养猫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对一只猫抚爱太久,那么它就会受到其他竞争者的攻击。

爱恋

一只寻找父爱的小猩猩,它会经常坐在那里,钦佩地注视着父亲的脸。当和父亲的目光不期而遇时,小猩猩幼小的身体便幸福地战栗起来。

一群长颈鹿正在吃草,一头凶猛的狮子向它们扑来。长颈鹿赶紧四散逃命,可一只小鹿逐渐跟不上了。母鹿看到这种危险便会停下来,为了孩子她已经不再害怕了。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母鹿用身体把小鹿和饥饿的狮子隔开,用前腿一次又一次地打退狮子的进攻。经过长达1个小时的拉锯战,狮子终于放弃了已到嘴边的美味佳肴,不情愿地走了。

动物的爱不仅存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年轻的雄性和雌性动物之间往往也有一种超越性爱和繁衍后代关系的情感。比如天鹅等雁亚科动物,雄性和雌性之间普遍存在着相互的爱抚和依恋之情,而虎皮鹦鹉则是动物界中让人羡慕不已的爱情伴侣。

忧伤

动物也有忧伤的时候。如果一对大雁夫妻中有一只不幸死亡,那么还活着的另一只会受到沉重的打击。这只可怜的“未亡雁”会伤心至极。它会变得消沉,无精打采,整日聋拉着脑袋,两眼呆呆地出神,沉湎于过去的美好时光而不能自拔,它们像人一样懂得悲伤和痛苦。许多哺乳动物都难以接受和伴侣永诀的事实。

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儿归来。在米兰,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只狗12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车站去接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早就死掉了。它每一次到火车站去,都要在那里耐心地等待,一直要等到火车进站,等到乘务员全部离开了火车站,它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垂着头,怏怏不乐地往回走。

兴奋

哺乳动物的感情世界要比昆虫和处于更低进化阶段的鱼类丰富和鲜明得多。例如大象在表达高兴的心情时会不停地跺脚。当两头大象意外相逢的时候,它们便相互朝对方飞奔而去。在会合之后它们会把头高高扬起,让长长的大鼻子相互缠在一起,互相抵碰长牙,两只大耳朵扇动不止,与此同时它们不停地跺脚和嘶叫。它们以此来表达再次见面的兴奋。

孤寂

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忧郁、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它们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队伍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成成虫。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哪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会恢复。

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

有“悼念之情”的动物葬礼

和人类一样,很多动物对死亡的同类也有“悼念之情”,而且它们也有各种各样的葬礼。秃鹰——天葬:南美洲的秃鹰,将同类的尸体撕成碎片,然后用爪子将其送至大树梢或高山的岩洞中,任其自然腐烂,但绝不会把肉吃掉。

文鸟——花葬:在亚马孙河流域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种体态娇小的文鸟,当同类死亡后,好多文鸟便叼来绿叶、彩色桨果或五颜六色的花瓣,覆盖在尸体上。

蚂蚁——土葬:生活在非洲北部的沙蚁,常发生蚁战。战斗结束就有同伴阵亡。于是它们排成一长串“送葬”队伍,抬着阵亡者的蚁体,送往“墓地”,用沙土把尸体掩埋起来。有趣的是,有的沙蚁还带来小草,栽在“墓地”周围,以示永久纪念。

蜜蜂_草葬:一旦发现有蜜蜂在蜂房外死去,工蜂就把它的尸体搬到200米以外的地方,用青苔和草掩埋起来。有趣的是,掩埋死者这件事,要在发现死蜂后正好7分钟时完成,并要把这个消息告诉其他蜜蜂。

乌鸦和獾类——水葬:乌鸦发现同伴死亡后,“首领”会狐狐直叫,而后由其他乌鸦把死者衔起送到附近池塘里,最后众乌鸦集体飞向池塘上空,哀鸣着盘旋几圈向“遗体”告别后,才各自散去。

如果有只獾发现了同类的尸体,它就召来同伴一起将尸体拖人河水之中。随之,伤心的獾群站在河边,一边望着汹涌的河水,一边哀鸣不止。

鹤——鸣葬:生活在北美沼泽地的灰鹤,见到死亡的同类,便久久地在尸体上空盘旋徘徊。接着,“头领”带着大伙飞下地来,绕着尸体转圈“瞻仰遗容”。而西伯利亚的灰鹤,却站立在同类尸体跟前哀叫。突然“头领”一声长鸣,顿时大伙儿默不作声,一个个垂下头来表示“悼念”。

象——墓葬:科学家们在非洲密林中考察大象时,不仅听到当地土著人说,而且还亲眼目睹了这种大象的“葬礼”行为。在密林深处的一个草原上,几十头象围着死象,“送终”的群象会围着死者,先是发出一阵哀嚎,然后由为首的大象用其长牙掘松泥土,用鼻子卷起土块,投掷到死象身上。接着众象都纷纷效仿,用鼻子把泥土、石块、树枝卷成团投在死象身上。把它掩埋后,众象再用脚把土踩实,直到为首的大象一声嗥叫,才停止踩踏,一座“象墓”便修好了。而后众象绕着土堆慢慢行走,就像人们在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这样一直走到夕阳西下才离开土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