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大自然的故事
5133100000017

第17章 鲜有耳闻的动物异能(2)

据说贵州有一陈姓农民,1987年春末在自家田里干活,累了,他躺在一棵皂角树下休息。忽听树上乌鸦哑哑噪语,他便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头向乌鸦掷去。乌鸦哀鸣着飞去,叫声中充满了怨愤。两天后,这个农民又在此干活后休息,突然乌鸦迅疾从树上飞下,猛啄陈的双眼。结果,花掉了许多钱不算,还由此瞎了一只眼睛。

猫头鹰为子女报仇

猫头鹰生有一副双目远视的“望远镜”和一对异常灵敏的“顺风耳”。在漆黑的夜晚,对鼠类的一切行踪和咬食声响能明察秋毫,是鼠类最强有力的天敌。一对猫头鹰在某一农家的墙洞做窝,孵卵育雏。这家8岁的小男孩利用猫头鹰外出采食的空隙,和邻居的几个小伙伴,将嗷嗷待哺的雏鹰掏了窝,4只雏鹰被摔死3只,将1只带回家中。猫头鹰发现儿女被盗,终日悲鸣不止,四处寻找,终于发现了雏鸟的下落。于是,两只猫头鹰栖在这家院边的树上整日守候,伺机报复。一天清晨,这家主人刚走出家门,只听“扑”的一声,等候在树上的一只猫头鹰俯冲而下,迎面袭来,主人躲闪不及被啄伤了右眼。

大象不甘心被人欺

大象是动物园里非常受欢迎的动物,因为大象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体态:粗壮的身躯,柱状的腿,蒲扇似的耳朵,长长的鼻子,一双极不相称的小眼睛。就是这种外拙内秀极其聪慧的陆地最大动物,只要受到人类不公正的待遇,便伺机进行报复,并且报复心很强。一名饲养员因心情不好,干活时觉得大象有点碍事,便抽打它,让其挪开。仅受了一次委屈,这头大象便记了仇,第二天当饲养员经过它的面前时,便进行了回报——用鼻子抽打饲养员的脚后跟,这位饲养员“哟”了一声,坐倒在地,从此成了瘸子。

意大利人萨尔瓦托雷和两名朋友到泰国旅游,当在普吉超级市场门口遇到一头大象时,便兴冲冲走到大象跟前,想骑在大象上照相留念。想不到,他由此惹下了杀身大祸。就在萨尔瓦托雷拉住大象的尾巴准备爬上象背时,突然间大象狂怒起来,转过头用鼻子抽他,随即把他卷起,重重地摔在地上踏死。在场的人根本没法搭救。

野生大象同样具有很强的报复心理。几年前,在孟加拉首都达卡东北部约200公里的地方,一头幼象被一列行驶的火车撞倒。母象极其愤怒,它走上铁轨,拦住下一列火车,用头猛撞火车头,致使火车引擎失灵,不能行驶。

骆驼的暴躁脾气

胳驼有着迥异的双重性格。它性情稳定,善于容忍、驯从,却又刚愎、乖戾、撒野,还会记恨。

在沙特阿拉伯,有个油坊老板养了头胳驼。一次,老板因为生意上赔了钱而满腹怨气,回到家里就用皮鞭抽打胳驼。这头胳驼受了莫名之气,耿耿于怀。几个月后的一天夜里,这头胳驼走出厩棚,突然冲进主人帐篷,扑向床铺,狂撕乱咬床上的一切,又把餐具踏得粉碎,才心满意足地离去。刚回到厩棚,不料见到主人站在门口,怒气冲冲地向它大声吆喝。它原以为主人已死,现在见到复仇已落空了,它一气之下就向厩棚的围墙撞去,墙被撞坍了,它也随即一命呜呼。

动物报复行为的力度往往与动物的进化等级成正比关系。与人类同属于灵长类的猿猴,身长140厘米,体重70公斤,是一种较为凶猛的动物。1974年12月15日中午,非洲索马里某一部落的一个农民拿着棍棒追赶一只偷吃农作物的猿猴时,突然从路边又窜出3只同伙朝这个农民猛扑过来。此后,双方援兵纷纷赶到,30位农民和400只猿猴展开了一场混战,好不容易打退了猿猴的进攻,但猿猴并不善罢甘休,第二天上午纠集500只庞大的猿猴队伍再次向农民发起袭击,结果两败俱伤。

猴子的报复通常是恶作剧式的,1985年夏,浙江衢州西坑村一农民见房后树上有群猴子,一时兴起,便拾起石块砸它们,猴子败退。第二天,这位农民外出办事,老猴率领群猴前来报复,把他家养的30只鸡抓往树林,拔光鸡毛后放回。这位农民回到家中,见到满身流血的赤膊鸡,感到莫名其妙。听到吱吱的怪笑声,他抬头一看,见到猴子们在树上洋洋得意,才知是它们捣的鬼。第三天,上百只猴子又把这位农民栽种的一公顷杉树统统拔起。他重新栽下后,人一走,群猴又把杉树全部拔起,弄得他叫苦不迭。

鼠类的复仇不无恶劣

美国人约翰?费尔克纳是个亿万富翁,他在家里架设了一台“保安”摄像机。从录像上他发现有4只小臭鼠跑进住宅,到处乱窜。在约翰的窥视下,小臭鼠又来了。气愤之下,他开枪打死了1只雌臭鼠,他确信另外3只小臭鼠是它的子女。这3只小臭鼠为了替妈妈报仇,趁约翰外出休假时,溜进了他的住宅,在住宅的大部分房间里大放臭气,将价值500万美元的豪宅搞得臭气熏天,还毁掉了价值50万美元的家具和衣服及5万美元的地毯。还有3幅毕加索的名画也充满了臭气,其损失更难估算。约翰懊丧地说:这是我的过错,假如我不杀死那只雌臭鼠,就不会如此遭殃。”当然,约翰除恶未尽,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1982年6月8日,解放军某部一名司机逮到一只大老鼠,他用铁丝拴住老鼠示众,以警告那些作恶多端的鼠类。谁知到半夜里,这只大老鼠的子孙竟胆敢来“劫狱”。它们一方面衔来馒头皮、麦穗供在大老鼠面前,以示孝敬;另一方面,25只老鼠吱吱乱叫,啃咬司机宿舍的房门,还把顶着小汽车的4根木棍啃坏。此种行为持续了两夜,直到把大老鼠“处决”为止。

蛇的群集复仇

在阿富汗,有名警察发现有一条蝮蛇钻进他的卧室里,便和妻子一起将蛇打死,并把死蛇挂在树枝上,便匆匆上班去了。傍晚,警察和妻子下班回家,一进卧室,只见室内全是蝮蛇,数以万计。蝮蛇发现他们,便群起而攻之,妻子不幸被蛇缠住。警察且战且退,最后逃到房顶上。邻居们见状,打电话请来直升机,警察才得以脱险。

我国湖南省也曾发生过群蛇报复袭人事件。有一天,宁远县一位村民打柴回家,发现一条长约1米的黑蛇在咬他家的鸡群。他与妻子悄悄走向这条正在咬鸡的黑蛇,合力将它打死,抛于山下。第二天上午,数十条黑蛇从他家的门、窗、阴沟里爬进屋内,一齐向这家老少发起进攻。这个村民的父亲因年老腿跛,未及逃脱,当场被蛇缠住咬死。这村民迅速拿出自制的蛇药,全力护卫其妻子和孩子,且战且退。乡邻闻讯赶来援助,群蛇才退却逃遁。

獅子的记恨

在南非的一个小农场里,有个叫杰里的客商在夜间投宿于此。他把自己的奥斯汀小汽车停在住房对面的空地上,就进屋休息了。第二天,杰里起床后走出门,见他的小汽车已面目全非:两只前轮掉了下来,两盏车灯被砸得粉碎,车身上伤痕累累。他大惑不解,这是谁在和他过不去?而农场女主人的心里非常明白:这是狮子对她的报复。原来,昨晚半夜,她听到鸡舍里的鸡在咯咯乱叫,于是拿起手枪和手电筒出门看个究竟。当她看到一头狮子正在鸡舍前窥视,吓得她连手枪的扳机都扳不动了。等她缓过神来,狮子已优哉游哉地走了。她气愤地朝着狮子走去的方向乱放了几枪,打完了一个弹夹。大概是她打伤了狮子。狮子偷鸡不成反受伤,记恨在心,就来报复。杰里由于睡得太死,对昨晚发生的事一无所知,冤枉地成了狮子的报复对象。

牛的愤怒

1971年,内蒙古一农村的人杀了一头牛来吃牛肉。有个爱搞恶作剧的年轻人,便把牛头放在了该村女知青宿舍的门口,想吓唬吓唬她们。可是,当天晚上,女知青宿舍的门被撞开了,拉开门一看,门口放着一个血淋淋的牛头,再抬头一看,屋外站着一大群牛,牛已把屋子围住了。看来,这群牛是为那个牛头抱不平而来的,女知青成了它们报复的对象。牛群轮番用角猛撞宿舍的土墙,女知青们又惊又怕,只得大声呼救。全村的人都赶来了,人们奋力驱赶这群牛,终于将它们赶回了牛圈。大家七手八脚搬走了那肇事的牛头。

这种种的动物报复行为已引起动物学家和人类心理学家的关注。现已初步证实,动物确实有着与人类相类似的心理机制,只是它们的意识和思维比较幼稚、低级罢了。

识别亲属的学问

气味是亲缘身份证

美国癩蛤蟆卵孵化出的蝌蚪,似乎能通过气味识别素昧平生的“兄弟姐妹”,它们情愿与“亲兄弟姐妹”集群游泳,而不愿与无血缘关系的伙伴为伍。科学家将一只蛤蟆同一次产的卵孵出的蝌蚪染成蓝色,另一只蛤蟆产的蝌蚪染成红色,一起放人实验室的水池中。开始它们混在一起,过不了多久,它们又自动分开,红色蝌蚪相聚在一处,蓝色蝌蚪相聚在另一处,泾渭分明,一点也不含糊。作为对照,科学家又做了一次实验,将蛤蟆同一次产下的卵孵出的蝌蚪一半染成红色,另一半染成蓝色,将它们放在一个水池中。这次它们并不按颜色分成两群,而是紧紧聚成一团。

蜜蜂是靠气味识别自己亲属的。蜂群里有专门的所谓“看门蜂”,由它控制进人蜂巢的蜜蜂。在一起出生的蜜蜂(一般都是同胞兄弟)可以通行无阻,但阻止其他地方出生的蜜蜂人巢。“看门蜂”的任务,是对进巢的蜜蜂进行审查,它以自己的气味为标准,相同的放行,不同的拒之门外。

蚂蚁也是以气味识别本族成员的。蚁后给每只工蚁留下气味,有了这蚁后亲自签发的“身份证”,才能自由出人蚁穴,否则就要被咬死。

鱼类身上有识别外激素。鱼当了父母亲之后,体表常常会释放出一种被称之为“照料外激素”的化学物质,幼鱼嗅到后,便自动保持在一定的水域里生活,以利于亲鱼的照料和保护。如非洲鲫鱼,它的受精卵是在雌鱼口中孵化的,幼鱼从出世到自己独立生活之前,总是活动在雌鱼周围,一旦遇到敌害,雌鱼就把它们吸到口腔里。假若没有“照料外激素”,它们是绝不会有这种母子之情的。

鸟声辨别亲疏

鸟类、蝙蝠等是靠声音辨别亲属的。

为了探索鸟类是怎样从鸣声识别亲缘关系的,鸟类学家海斯和他的学生研究了雌野鸭的孵卵过程。他们把微型麦克风安放在野鸭巢的底部,然后跟录音机相连。他们发现,孵卵的雌鸭在开始孵卵的第四个星期发出“嘎嘎”的较微弱的低声鸣叫,且每声只持续150毫秒。这时,被孵化的卵里边发出“叽叽”声。起初,这些声音很小很小,随着时间推移,野鸭的鸣声越来越频繁,卵里的“叽叽”声也愈来愈高。随后小鸭就出壳了。在雏鸭出生后1小时,两种鸣声增加了4倍。雏鸭出生后的第16~32小时,雌鸭离巢游向水中,它发出急促的呼唤声,每分钟快达40-60次。于是小鸭纷纷出巢,跑向母亲。由此看来,雏鸭在卵内孵化的第27天起就开始听到母亲的声音,在这一过程里听觉起主要作用。雏鸭出壳后,视觉、听觉一起起作用,使雏鸭进一"步认识母亲。

燕鸹的巢筑在海滩上,巢与巢靠得很近,但燕鸹能根据鸣叫声和外形识别自己的雏鸟,从不会搞错。

崖燕大群大群地在一起孵卵,峭壁上会同时挤满几千只葫芦状的鸟巢,密密麻麻地巢挨着巢。但用不着担心老崖燕会认错自己的子女。对它们来说,雏燕的叫声就是它们的识别标志。在常人听来,雏燕的叫声似乎是一样的,没啥区别。但如果仔细分析,可发现其中仍有细微的差别。实验证明,若向附近的空巢放送雏燕叫声的录音,老鸟每次都只向自己雏鸟的叫声飞去。当然识别是相互的,老鸟在听到雏鸟的叫声时,也会发出鸣叫,雏鸟听到后,会叫得更加起劲。

在美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岩洞里,栖息着7000万只无尾蝙蝠。它们居住得如此拥挤,以致长期以来生物学家们推测,母蝙蝠喂奶时,不可能喂自己的亲生子女,而只是盲目地喂首先飞到自己身边的小蝙蝠。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美国生物学家麦克拉肯和他的助手做了实验,他们从洞里密密麻麻的、正在喂奶的800万对蝙蝠中抓走167对,随后对每对蝙蝠的血液进行基因测定。结果发现,约有81%的母蝙蝠喂的正是自己的子女。麦克拉肯带着照明设备在山洞里又进行仔细的观察,他发现,母蝙蝠在喂奶前,先要发出呼唤的叫声,再根据小蝙蝠的回答来判断是否自己的子女,还要进一步用鼻子嗅嗅,在确认是自己的子女后才喂。

恐怖的“杀过”行为

据调查,狮子能够杀害比金钱豹更多的牛、羊、驴,其数量远远超出自己的食量;一只金钱豹能够一下子杀死17只山羊,并把尸体整齐地放在那里,然后扬长而去;几只饿狼一次可以杀害上百只的小驯鹿;一头北极熊能够在北冰洋里一连杀死21只独角鲸;一些凶残的食肉动物能够一举杀死远超于自身食量的猎物,这就是动物的“杀过”行为。

人们最熟悉的是,赤狐在捕食中的杀过行为。居住在欧洲和美洲村落的农民都知道,赤狐常常在夜间闯人家禽棚舍,把人家饲养的鸡、鸭统统杀死。据说,一位荷兰的动物行为学家,曾在农村鸡舍旁守夜观察,目击一只赤狐跳进鸡舍,大约在10分钟的时间内,把鸡舍中的12只小鸡全部杀尽,最后仅带走1只,弃留下11只死鸡。不仅如此,赤狐还常常在暴风雨之夜,闯人黑头鸹的栖息地,轻而易举地把数十只鸟按顺序逐个咬死,最后竟一只不吃,一只不带,空嘴而去。后来,有一位动物学博士来到黑头鸹的栖息地进行考察,发现这种鸟在夜间,尤其是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刻,都蹲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即使遇上人和猛兽也不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