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孩子成功特质的100个强者故事
5133000000026

第26章 忽必烈——大元王朝的缔造者

忽必烈生于1215年,蒙哥汗(宪宗)之弟。年轻时的忽必烈就有“大有为于天下”的远大抱负,深得成吉思汗的赏识。他不仅弓马娴熟,能征善战,而且对汉族的文化也很了解,是蒙古王公中少见的能文之人。

忽必烈的大哥蒙哥即大汗位后,委托忽必烈全权管理大漠以南汉族地区的军事行政。后来由于他的势力不断扩大,蒙哥解除了他的兵权,企图夺回他控制地区的民政、财政大权,打击他的势力。忽必烈只好委曲求全,等待时机,再图大业。

1258年,蒙哥重新任命忽必烈率领东路军,进攻宋朝,忽必烈再次控制了东路的军权。1259年,蒙哥战死,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展开激战。1260年,忽必烈夺取了蒙古帝国的汗位,年号“中统”。1264年,忽必烈又定燕京(今北京)为中都。1267年,忽必烈开始营建燕京新都,历时10年才完工。1271年,忽必烈废除蒙古国号,改国号为大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改中都为大都,正式迁都燕京(今北京)。

忽必烈稳定了自己在蒙古的统治之后,开始南下攻宋。他先取襄阳、樊城,使得南宋门户大开。经多年讨伐,1279年,南宋灭亡。随后,他又将西藏、云南、新疆、东北、台湾等地都纳人自己的统治之下。经过多年的经营,忽必烈终于结束了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帝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统一。元朝疆域十分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过了汉唐最兴盛的时期。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国内的民族融合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为了维护统一,巩固汗位,元世祖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首先废除蒙古族传统的分土立国的方法和忽里勒台大会制度,重新建设国家机构和职官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又设枢密院负责军事,设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最后大权都集中到大汗的手中。在地方,则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还设置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行省下设路、府、州、县等行政机构。他还改革了军事制度,实行军政和民政分开,成立了26队亲兵,由自己亲自控制,把军权集中在自己手里。

在经济方面,他奖励农桑、减少赋税、节省徭役,大力恢复发展生产;在中央设立了劝农司,向全国各地派出劝农使;限制牧场侵占农田,禁止牲畜践踏庄稼,大力推行屯田政策,兴修水利;整顿驿站制度,修筑驿道,开凿运河,打通了水路运输线,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全国各水陆交通线上设置驿站,用来传递公文,保护商旅;还设置了急递铺,传递紧急公文;在泉州、广州等地设立市舶提举司,管理海上贸易。

忽必烈还大力提倡以儒学为主的汉族传统文化,重建孔庙,确立儒家的统治地位。他极力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免除儒生的徭役。忽必烈大力兴办学校,在中央设立了国子监,培养了许多人才。选派名儒,编修国史,翻译经书。让藏族高僧八思巴创造了蒙古文字,又将一批汉族典籍翻译成蒙古文,供蒙古贵族子弟学习。忽必烈对佛教、道教、景教都加以提倡,在中央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但是,忽必烈的变革也有很多不彻底的地方,不但没有彻底废除分封采邑的制度,还增加了许多宗王的食邑。忽必烈还保留了蒙古贵族蓄养奴隶的制度和斡脱制度,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破坏了社会经济。

忽必烈还把全国各族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享有很多特权,汉人和南人却备受歧视。他把汉人分成两等,故意制造隔阂,以消除对蒙古贵族统治的威胁。

忽必烈还发动了多次对外战争,两次大举进攻日本,以失败告终,两次攻击越南,无功而返。

忽必烈晚年逐渐趋于保守,甚至顽固僵化,元朝的统治也开始衰落。1294年,忽必烈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