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确是《晋书》的痼疾。
北齐校书图
此图为北齐杨子华创稿、唐阎立本再稿,画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高乾和等十一人共同刊校五经诸史的故事。画中人物,神态各异,有安坐校勘的年长者执笔审读,有侍立执卷的年轻人恭请批示,还有的仿佛在专注思考。用笔纤细,生动逼真。北齐书《北齐书》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李百药撰。
仪卫出行图壁画北齐
图为太原墓室壁画《仪卫出行图》。图中人物表情各异,神态生动,反映出北齐时期宫廷出行的礼仪制度。北魏末年,北方六镇发生声势浩大的反叛浪潮,后出身于怀朔镇低级武官的高欢获得了对二十余万鲜卑人的领导权,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欢所立的孝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长安,高欢于是另立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东魏、北齐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与梁、陈两朝先后对峙,西边在今山西、河南、牛神兽壁画北齐《北齐书·王琳传》:"当时田夫野老,知与不知,莫不为之歔欷流泣。"这里所说的"田夫野老",泛指民间百姓。图为王郭村墓室壁画《牛神兽》,反映了北齐时期对农耕经济的重视。湖北,与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吞并。
《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西魏开始,中经公元550年高洋灭东魏建立齐国,到公元577年北齐为北周所灭为止,共计四十四年的历史。
北周武帝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继北周孝愍帝、明帝之后的第三代帝王,在位十八年(公元561~578年)。面对佛教势力发展迅速,寺产、佃户、奴婢给国家财政带来压力,北周武帝特下诏削除这种不良现象。李百药(公元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之家。李百药从小好学,博览经史著作,隋初曾任太子舍人,袭父爵为安平公。贞观二十二年卒,享年84岁。
北齐政权中,皇族内部叔侄、兄弟相互残杀,使这个二十七年的短命王朝换了六个皇帝。《北齐书》对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权势争夺有较多的叙述。《北齐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严重,现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后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补,这使《北齐书》的价值大大降低。但即便如此,它还是为我们了解东魏、北齐历史提供了一部断代史著作。
周书《周书》,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令孤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师。
北魏末年,政治动荡。出生于北魏北方六镇中武川镇的宇文泰,率领一批以武川镇人为主的鲜卑族军队,联合关陇地区的汉人豪族武装,建立起西魏政权。后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在公元557年代魏建周,史称北周。西魏、北周这两个前后相续的政权,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天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的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西部。与东边的东魏、北齐和江南的梁、陈成鼎足之势。公元577年,北周灭北《周书》善本北周诏令文书多仿先秦文体,《周书》如寰照录。但书中叙事记言也常过于文雅,华而失实,不能恰当反映北周当时风气,因而《周书》在《史通》中多处受到刘知几的批评。齐,统一中国北方。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48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
《周书》由于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因而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和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今天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
隋书隋朝从公元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建国,到公元589年(开皇九年)统一全国,于公元618年(隋炀帝大业十四年)为唐所灭,立国凡38年。《隋书》记载了这三十多年的历史。
《隋书》善本
《隋书》是唐代官修正史的代表作,是唐初所修五代史中较好的一部。它的纪传部分有本纪五卷,记载的是整个南北朝时期的典章制度史,又称《五代史志》,由长孙无忌、于志宁等人修成于高宗显庆年间。《隋书》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35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菜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参加《隋书》编修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636年(贞观十年),隋书的帝纪、列传和其他四朝史同时完成,合称"五代史"。
北魏杂技俑
该俑像反映了北魏时期民间杂技的场面。其造型生动,神态各异,逼真地再现了北魏时期的民风民俗。当时"五代史"尚未有志。641年(贞观十五年),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等又奉命续修史志。初由令狐德棻监修,652年(永徽三年),改由长孙无忌监修。656年(显庆元年)成书,共十志,三十卷。刘知几《史通》记载:书成之后,历代帝王图(局部)阎立本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描绘从西汉至隋朝十三个皇帝的形象。画家力图通过对各个帝王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画,揭示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画家用画笔评判历史,褒贬人物,扬善抑恶的态度十分鲜明。人物造型准确,用笔舒展。图左描绘的帝王是被魏徵批评的隋炀帝。"其篇第虽编入《隋书》,其实别行,俗呼为"五代史志"。又据李延寿《北史·序传》,当时也称为"隋书十志"。十志虽然是配合五朝史的,但记述隋朝部分较详,对梁、陈、齐、周等都列举朝代名,于隋则往往仅称帝号或年号,可见编写时就以隋朝为主。《隋书》的"纪传"和"志"都成于众手,到宋朝初年,所题撰修人姓名已很不一致。1024年(宋天圣二年)刊刻隋书时,"纪传"部分题魏徵撰,"志"的部分题长孙无忌撰,遂为后来各本所魏徵魏徵(580~643年)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贞观十年(636年),魏徵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粱书》、《陈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徵所撰,时称"良史"。沿袭。
《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主编魏徵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不为尊者讳。如隋文帝之"刻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隋炀帝矫情饰貌,杀父淫母,"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来,了无隐讳。"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两唐书经籍、艺文志著录的隋史专著,有王劭《隋书》等多种,后来都已失传,只有这部《隋书》流传下来。它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隋朝的历史,是一部重要的史籍。
南史《南史》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为一编的纪传体史著,记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记述南朝四代170年的历史。
龙凤呈祥
《南史·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证明当时龙凤形象在人们心中已成为吉祥高贵的象征,且王公贵族家尤以龙凤虎豹之别来显示家族的地位。《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李大师(公元570~628年),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朝末期由隋人唐的历史学家。他认为南北朝时期各朝的断代史,彼此孤立,记事重复,又缺乏联系,打算采用编年体,撰写《南史》与《北史》,使南朝与北朝各代的历史,分别统编于这两部史著之中。李大师死于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撰《南史》与《北史》未能成书。此后,由李延寿继续撰成,合称为《南北史》。
(右页)北齐舞蹈俑
河北省磁县湾漳北朝墓应为帝陵,此俑出土于该陵。北齐舞蹈俑人物五官清晰,面目清秀,头戴小冠,穿空领广袖衫,腰部系带,下着长裙。北朝俑在服饰上分广袖相窄袖两种,不分男女和身份,常在同一座墓中出土。李延寿,字遐龄,唐初历史学家,曾任崇贤馆学士。唐太宗时,李延寿曾参加《隋书》纪、传、志和《晋书》的编写,又参与唐朝国史的编纂工作。但他主要成就在于承接其父未竞的事业,完成《南史》与《北史》的写作。
《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本,删繁就简,重新编纂,成为史林新著。书成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南由》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编撰方法按朝代顺序,帝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纪传。本纪中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中除专传外,列类传九种。
《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缠足起源据《南史》载,齐东昏侯为潘贵妃凿金为莲花以贴地,令妃行其上,曰步步生莲花。六朝乐府双行缠说:"新罗绣行缠,足趺如春研;他人不言好,独我知可怜!"持此说法者认为,六朝时期是缠足的开始。图为天蓝缎地彩绣鞋花样和红缎地拉锁子兰花鞋面。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
北史《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记述北朝从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233年的历史。
《旧唐书》
在唐代中期以前,民间已广泛用雕版印刷历书,而且分布地域很广。虽然皇帝下令禁止,但实际上禁而不止,因为历书是民间需要量很大的书籍,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书,所以民间一直未停止印刷。该图是《旧唐书》中关于唐文宗下令禁止民间刻印历书的记载。《北史》主要在魏、齐、周、隋四书基础上删订改编而成,但也参考了当时所见各种杂史,增补了不少材料。总的来看,《北史》虽有内容偶呈芜杂之弊,但毕竟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字简练,在后代颇受重视。魏、齐、周三书唐以后皆残缺不完,后人多取《北史》加以补足。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北史善本》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可偏废。
旧唐书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两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修成,历时四年多。《旧唐书》原来是由宰相赵莹监修的。他在组织人员、收集史料和确定体例上,提出了不少建议和规划。以后的宰相桑维翰、刘昫也相继担任监修。而在具体编撰《旧唐书》时,出力最多的是张昭远、贾纬等人。但当《旧唐书》修成时,恰好是刘晌监修唐史,由他奏上,所以题"刘昫撰"。
铜鎏金丹巴壶
《旧唐书》中记载:"尔女国,西羌之别种……俗以女为王。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据藏学专家任新建所著《西域黄金》中的观点,茂州即今四川茂县、汶川一带,雅州即今四川雅安,以当时马道行程计算,东女国中心应在丹巴一带。图为丹巴的铜鎏金丹巴壶。《旧唐书》的作者离唐代很近,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唐代史料,特别是唐代前期的史料。重要的有吴兢、韦述、于休烈、令狐峘等人相继纂述的《唐书》一百三十卷,它对唐初至唐代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叙述比较完整。还有唐高祖至唐文宗的各朝实录。唐代后期的史料则掌握较少,只有武宗实录一卷和其他零碎材料。《旧唐书》成书时间短促,大抵抄撮唐代史料成书。在材料的占有与剪裁、体例的完整、文字的省净等方面,后期大不如前。穆宗以后的本纪内容烦琐冗杂,《历志》、《经籍志》叙述仅至玄宗时唐代织锦唐代织锦以经锦为多,逐渐向纬锦过渡,这是织锦技术的一大转折。通过不同色彩的纬线交替显花,织成多彩的锦,增加了纹样的表现力。这种结构的组织较经锦在色彩及图案的发挥上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代,列传中对唐代末期人物缺漏较多,还存在着一人两传、一文复见等现象。但是,《旧唐书》叙述史实比较详细,保存史料比较丰富,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后代的重视。
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的《唐纪》部分,大抵采用《旧唐书》,就是因为它记事比较详细明白的缘故。《旧唐书》还采录了不少富有史料价值的文章。继《旧唐书》之后出现的《新唐书》,虽然在史料上作了许多补充,特别是志、表及唐代后期的列传部分,但新唐书行文和记事往往过于简莫高窟唐代舞乐壁画《新唐书·礼乐志》载:唐朝盛时,隶属宫廷乐舞机构太常寺和鼓吹署的乐人、音声人、太常乐户子弟等乐工舞伎总数竟有数万人。图中的莫高窟唐代舞乐壁画展现了唐朝宫廷舞乐的宏大场面。略,使读者不易了解具体情况。对《旧唐书》登载的大量文章,《新唐书》有的删去,有的压缩成简短的片段,甚至因厌恶骈文,竞改写成散文,改变历史文献的原来面貌。相形之下,《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就具有《新唐书》所不能替代的价值。
新唐书《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唐代文官大袖礼服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本图为唐代文官大袖礼服。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宋仁宗认为刘晌的《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前后参与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其中列传主要由宋祁负责,本纪、志、表主要由欧阳修负责,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宋祁有文名,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历时十余年完成列传。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他因参加推行"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调到朝廷任翰林学士,主持修史工作,《新唐书》实际上是在欧阳修的主持下最后完成的。
贵妃出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