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记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亲率大军进攻驻守邺城的后燕大将慕容德,魏前军拓跋章部被后燕军所击败。慕容德打算乘胜再攻击北魏军,他的别驾韩进见说:"古人用兵打仗,都是首先搞好战略谋划,然后再出兵攻战。现在,对魏军不能攻击的理由有四条,而我军不宜轻易行动的理由有三条。"慕容德问道:"都是些什么理由?"韩回答说:"魏军远离本土入侵我境,利于在平原旷野与我速战速决,这是魏军不可攻击的第一条理由;魏军深入我京都附近,已经置于死地必定拚命奋战,这是魏军不可攻击的第二条理由;魏军前锋遭到挫败,其后续部队必然固守阵地,这是魏军不可攻击的第三条理由;魏军众多,我军寡少,这是魏军不可攻击的第四条理由。而我军是在自己国土上作战,士兵恋乡容易逃散,这是我军不宜轻易出击的第一条理由;倘若出击而不胜,军心势必动摇,这是我军不宜轻易出击的第二条理由;我们的护城壕尚未修好,敌人来攻,我无法防守,这是我军不宜轻易出击的第三条理由。上述诸点,都是兵家所忌讳的问题。因此,不如凭据深沟高垒,固守防御,以逸待劳。魏军从千里之外运送军粮自然困难异常,而就地解决则现在野外又无粮食可以掠夺。这样,时间一长,就会因为消耗过大,而使士兵困毙增多。魏军长时间出征在外,其弱点就会逐渐暴露无遗,那时我军乘机奋起攻击它,便可以取得胜利了。"慕容德听了韩的一席话后,十分赞赏地说道:"你所讲的这些话,真像张良、陈平为刘邦所献的谋策啊!"
客战
【原文】
凡战,若彼为主、我为客,唯务深入。深入,则为主者不能胜也。谓客在重地①,主在散地故耳。法曰:"深入则专②。"汉韩信③、张耳④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⑤击赵。赵王⑥及成安君陈余⑦聚兵井陉口,众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⑧说成安君曰:"闻汉韩信涉西河⑨,虏魏豹⑩,擒夏悦,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以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能斗,退不能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十日,两将之头可悬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则,必为所擒。"成安君自以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果被杀。
【注释】
①重地:《孙子兵法》所使用的军事术语。即深入敌境,背后有许多敌人城邑的地区。
②深入则专: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
③韩信:西汉初名将。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初从项羽,后归刘邦,被任为大将。楚汉战争中,刘邦采其策,攻占了关中。刘邦在荥阳、成皋间与项羽相持时,派韩信抄袭项羽后路,破赵取齐,占据黄河下游地区,被封为齐王;不久率军与刘邦会合击灭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汉朝建立,改封其为楚王。后因被告谋反,为吕后所杀。
④张耳:秦末大梁(今河南开封)人。陈胜起义时,他与陈余从武臣北定赵地,武臣为赵王,他为丞相。陈胜起义失败后,他受项羽分封为常山王。后因与陈余有隙,弃项投刘邦,改封赵王。
⑤井陉:故址在今河北井陉西北。
⑥赵王:即赵王歇。
⑦陈余:秦末大梁人。陈胜起义后,奉命与张耳从武臣进占赵地。武臣被杀后,他与张耳共立旧贵族赵歇为王;后逼走张耳,自为代王。在韩信破赵之战中兵败被杀。
⑧李左车:西汉初赵王歇之谋士。
⑨西河:指黄河。
⑩魏豹:战国时魏国贵族。秦末陈胜起义时立其兄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杀,豹逃至楚,借兵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改封豹为西魏正,后为韩信所虏杀。
夏悦:西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七月,夏悦奉陈余命与张同往说齐王田荣共击常山王张耳,大破之。
阏与:古邑名。战国韩地,后属赵。故址在今山西和顺。
樵苏后爨:樵苏,打柴割草;爨,烧火煮饭。本句意为打柴烧饭。
方轨:两车并行谓之方轨。
间道:偏僻小路。
本篇史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
大凡战争,如果敌方固守本土,而我方处于进攻地位时,一定要深入敌国国境。深入国境,就会使敌人不能取得胜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客军"因为深入敌国腹地,因无返顾之路,只能拚命进击;而"主军"因处于本国作战,士兵思乡恋土,易于逃散而溃败。就如兵法所说:"深入敌人腹地作战,将士就会专心致志地去杀敌。"
西汉初年,韩信与张耳奉刘邦之命率数万众,准备东下井陉,进攻赵国。赵王歇和辅佐他的成安君陈余调集二十万兵众扼守井陉口。广武君李左车劝成安君陈余说:"听说汉将韩信从黄河西岸东渡,俘虏了魏王豹,活捉了夏悦,刚刚血洗了阏与。现在又以张耳为辅佐,商议要攻占赵国,这是乘胜离开本国实施远伐,其兵锋所向是不可阻挡的。但我听说,从千里以外运送军粮,士兵就会面有饥色;临时打柴割草而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如今井陉这条道路,车辆无法并列通行,骑兵不能并排行走,汉军行进在数百里的狭长道路上,他们的运粮车一定会落在部队的后面。希望您能拨给我奇兵三万人,抄小路拦截他们的辎重粮草;您就凭据壕深墙固,加强防御,不与其交战。这样,他们向前无法交战,退后无法撤兵,我用奇兵切断其后路,使他们在野外掠不到粮草,用不了十天,韩、张两将的人头就会悬挂在将军的指挥旗下。希望您能认真考虑我的计策,不然的话,必将为他们所擒获。"成安君陈余自以为正义之师不应使用诡诈奇谋,根本不采纳李左车的计策,其后果然被韩信部队所杀。
强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以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法曰:"能而示之不能。①"
战国赵将李牧②,常居代、雁门③,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④皆输入幕府⑤,为士卒费。曰击数牛享士,习骑射,谨烽火⑥,多间谍,厚遇战士,约曰:"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盗,辄入收保,不与战。如是数岁,无所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谓李牧,李牧如故。赵王召之,使人代牧将。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于是,复请牧。牧称疾,杜门不出,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若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许之。李牧遂往,至,如故约。匈奴来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一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⑦万人、控弦者⑧万人,悉勒兵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来,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以击之,大破之,杀匈奴十万余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犯赵边。⑨
【注释】
①能而示之不能: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李牧:战国末赵国名将。长期驻守赵国北部边境,甚得军心,曾率军打败东胡、林胡、匈奴。赵王迁三年(公元前233年),因率军击败秦军有功,被封为武安君,后因赵王中秦国反间计被杀。
③代、雁门:代,郡名,地处今河北蔚县一带;雁门,郡名,地处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区。
④市租:谓收取租税。
⑤幕府:古代将帅出征,所设府署以帐幕搭设而成,故称将帅之府署为"幕府"。后世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如明清的督抚衙门,也称"幕府"。
⑥烽火:烽火,古代边防报警设施。当敌人入侵时,即在边境所筑的高台(烽火台)上烧柴或点燃狼粪以传报敌情。
⑦百金之士:指敢于冲锋陷阵而获得重金奖赏的勇士。
⑧控弦者:指会拉弓射箭的射手。
⑨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我方兵力强大,可以伪装成兵力不足来诱惑敌人,敌人必定轻率前来与我交战,我便乘机出动精锐部队攻击它,敌人就一定会被我打败。如兵法所说:"兵力强大时要显示给敌人以弱小的样子。"
战国末期,赵国将领李牧常年驻守代郡、雁门郡边境地区防御匈奴。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官吏,收取的租税全部送到他那里作为养兵的经费。每天宰杀几头牛供部队食用,训练士卒骑马射箭,小心地把守烽火台,经常派间谍侦察敌情,给战士以优厚待遇,并规定说:"匈奴如果入侵边境进行抢掠时,大家要立即退入营垒坚守,倘若有人胆敢捕捉匈奴兵,一律问斩决不宽赦。"因此,匈奴每次入侵抢掠,他的部队都退入营垒坚守,不同匈奴兵交战。像这样一连好多年,边境上没受什么伤亡和损失。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是一胆小之人,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懦弱的。赵王因此还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没有任何改变。于是,赵王召回了李牧,另派他人取代李牧为将。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是损兵折将,损失伤亡很多,致使边境地区无法耕种和放牧。于是,赵王又去请李牧出任边帅。李牧推称有病,闭门不出。赵王不得不强行起用李牧镇守边疆。李牧说:"如果一定任用我,请允许我像以前那样办法行事,只有那样我才敢接受任命。"赵王答应了。李牧于是到了边境,仍按原来的方法行事。匈奴兵来犯一无所获,但他们始终认为李牧是因为胆小才不出战。守边士卒每天都得到赏赐,却不用他们打仗,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于是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挑选曾获重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善于射击的十万人,然后全部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又大纵牲畜,让边民满山遍野地放牧。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交战后李牧佯装不胜,故意丢弃几千人而退走。匈奴首领单于得此消息后,立即亲率大军入侵赵国边境。李牧就布设很多奇阵,指挥赵军展开左右两翼包抄匈奴军,把他们打得大败,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单于仓皇远逃。此后十余年间,匈奴不敢再犯赵国边境。
弱战
【原文】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法曰:"强弱,形也。①"
后汉②,羌胡反,寇武都③,邓太后④以虞诩⑤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⑥、崤谷⑦,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⑧。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行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⑨
【注释】
①强弱,形也:语出《孙子兵法·势篇》。
②后汉:指东汉。
③武都:郡名。汉武帝时置。东汉时郡治在下辨(今甘肃徽县西)。
④邓太后:即东汉和帝刘肇之皇后,名绥。和帝死后,她先后立殇帝刘隆(和帝少子)、安帝刘祜(章帝孙),临朝执政十余年。
⑤虞诩:东汉陈国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字升卿。安帝时,始为朝歌(今河南汤阴西南)长,后任武都太守。顺帝时,官至尚书仆射。
⑥陈仓:古县名,秦置。因山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宝鸡东。
⑦崤谷:即散关,亦称大散关。位于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是自陈仓出陕入川的交通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
⑧兼行百余里:兼行,谓两倍行程,故"兼行百余里",实际行程当为二百余里。
⑨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时,必须多设旗帜,加倍增筑锅灶,伪装成强大之势以迷惑敌人,使它无法摸清我军多少、强弱之实情,敌人就必定不敢轻易向我进攻,我便可以迅速撤离,使全军摆脱危险境地。诚如兵法所说:"兵力的强弱,是可以用"示形"之法伪装的。"东汉安帝时期,地处西北的羌族举兵反叛,寇掠武都郡。临朝执政的邓太后以虞诩有将帅之才略,升任他为武都太守而令其率兵西行平叛。羌人首领率众数千人,阻截虞诩于陈仓、崤谷一带;虞诩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为了麻痹羌人,虞诩扬言他已上书皇帝请求援兵,只等援兵一到就进发。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分兵到附近各县进行抢掠。虞诩乘其兵力分散的有利时机,率兵疾速西进,日夜兼程赶路,一昼夜行进二百里,并命令部队官兵每人各造两个锅灶,每天增灶一倍;羌兵见此情形而不敢逼近虞诩部队。有人问道:"孙膑围魏救赵时是采用逐日减灶之法欺骗魏军的,而您却是用的逐日增灶之法;兵法上讲一日行军不得超过三十里,以防不测,而今我们却走了二百多里。这是为什么?"虞诩回答说:"敌人兵多,我军人少;敌人见我军锅灶逐日增多,必定认为诸郡救兵来参战了,兵力增多而行军速度又快,敌人必然不敢追赶我们。孙膑是故意向敌人显现自己力量弱小,而我现在是向敌人伪示自己力量强大。(两者所用战法之不同),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态势不同。"
骄战
【原文】
凡敌人强盛,未能必取,须当卑词厚礼,以骄其志,候其有衅隙可乘,一举可破。曰:"卑而骄之。①"蜀将关羽②北伐,擒魏将于禁③,围曹仁④于樊⑤。吴将吕蒙⑥在陆口⑦称疾,诣建业⑧,陆逊⑨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⑩,后不堪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凌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无嫌于我。〕又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擒制。下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与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布,兼始有功,胆气益壮,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卿病,谁可代者?"蒙对曰:"陆逊虑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今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代蒙。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抚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某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之。闻徐晃等步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针,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嘉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傥明注仰,有以察之。〕"羽览书有谦下自托之意,遂大安,无复所嫌。逊具启状,陈其可擒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
【注释】
①卑而骄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关羽:三国蜀汉大将。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字云长。东汉末年,从刘备起兵于涿郡。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为曹操所败,羽被俘后受封汉寿亭侯,后仍归刘备。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镇守荆州;二十四年率军北进,围攻曹操部将曹仁于樊城,大破于禁所领七军。不久,因后方空虚无备,孙权派兵袭占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南郡(治今湖北江陵),荆州完全丢失,关羽父子兵败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