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古代兵法精典
5132300000031

第31章 百战奇略(3)

②广地则用军车: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原文作"地广则用鹿角车营"。

③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④羌戎:古族名。羌,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戎,旧时中原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

⑤帝:指西晋武帝司马炎。

⑥马隆:西晋名将。平陆(今山东汶)人,字孝兴。少而智勇。晋武帝时,任东羌校尉,封奉高县侯。

⑦钧:中国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一钧为三十斤。

⑧温水:即武威东之温围水。

⑨木机能:羌族的一个部落首领。

⑩八阵图:中国古代作战的一种阵法。

木屋:即用木料制成,四面开孔,置于车上,既便于观察敌情,又可抵御矢石击伤。

猝跋韩、且万能:皆为羌族的部落首领,但《资治通鉴》卷80《晋纪二》称其为鲜卑人。

没骨能:羌族的一个部落首领。

本篇史例出自《晋书·马隆传》。

【译文】

大凡车兵同步、骑兵交战于平原旷野之上时,必须用偏箱、鹿角车组成方阵,凭借此方阵对敌作战,就能取得胜利。以偏箱、鹿角车组成方阵作战,其作用就是通常所说的:一能保持战斗力不衰,二能正面抗拒敌人,三能维系阵形不乱。就如兵法所说:"在开阔地域作战,就要使用战车部队。"

西晋时期,凉州刺史杨欣因与羌族关系不和睦,而被羌人所杀,致使河西地区与中愿朝廷断绝联系。晋武帝司马炎常为西部边境安全忧虑,每次临朝议政都叹息地说:"谁能为我打开通往凉州之路,而讨平羌敌呢?"朝臣没有人应答。只有司马督马隆上前奏道:"陛下如能任用我,我能讨平凉州叛乱。"晋武帝说:"你若能消灭此敌,怎么会不任用你呢?只是不知你要采取什么办法?"马隆说:"陛下如能任用我,就应当听任臣下的自我主张。"武帝问道:"请讲讲你的办法?"马隆回答说:"我请求陛下准许招募勇士三千人,但不要过问他们以往是干什么的,我率领他们大张旗鼓地向河西地区开进。凭借陛下的崇高威德,何愁不能消灭敌人!"晋武帝答应了马隆的请求,并任命他为武威太守。马隆受命后,立即招募勇士,其条件是,能靠腰部力量拉开三十六钧强弩的人,并且当场立靶测试。这样从清晨至中午,共招到符合条件的勇士三千五百人。马隆自信地说:"足够用了。"于是,亲率其所募勇士向西进发,渡过温水直逼敌军驻地。羌族一部落首领木机能等凭万余骑兵,或者凭据险要阻挡马隆前进,或者埋设伏兵截击晋军后路。针对此情,马隆依据古法八阵图制作了偏箱车,进入开阔地域时,就设置鹿角车营,遇到狭路地段,就做木屋装在车上,一边战斗一边前进。晋军箭矢所射之处,羌兵纷纷应弦而倒。晋军转战千里之遥,杀伤敌众数以千计。马隆率兵抵达武威后,羌族部落首领猝跋韩、且万能等人率众万余不战而归降,马隆前后击杀和收降的羌兵达数万人。后来,马隆又率羌族归顺的部落首领没骨能等众,大战木机能,并将其击斩,凉州叛乱完全平定。

信战

【原文】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①三国魏明帝②自征蜀,归长安③,遣司马懿④督张邰⑤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⑥。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⑦,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⑧适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⑨,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⑩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注释】

①信则不欺:语出《六韬·龙韬·论将第十九》。

②魏明帝:即魏国皇帝曹睿,魏文帝曹丕之子。

③长安:古都城,汉惠帝时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④司马懿:三国魏名将。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字仲达。初为曹操主簿。魏明帝时,官至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懿为晋宣帝。

⑤张郃:三国河闻义县(今河北任丘北)人,字俊义。初随韩馥镇压黄巾起义,馥败,邰以兵附袁绍;官渡之战后归曹操,官至左将军。

⑥剑阁:关隘名。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所处之剑门关,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⑦十二更下:谓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

⑧幡兵:幡,同"旛",旌旗;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因不同部队有不同旗号,故部队换防,所持旗号也随之变换。

⑨得原失信: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冬,晋文公率兵围攻原国,预定三天攻下,但届期未克,晋文公即下令退兵。这时,密探说:"原人准备投降了。"军吏也建议不要撤兵。晋文公说:"信义是国家之宝,百姓靠它来保护。如果得到原国而失掉信义,用什么来保护百姓?这样做是因小而失大。"于是,退兵三十里,而原国也归降了。

⑩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

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五事"。

【译文】

大凡对敢作战时,士卒们踏上九死一生的战场,而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由于将帅平时真诚不欺的思想品格感化而使他们这样做的。将帅讲求信义以诚待人,那么,士卒便会尽心用力而无犹豫之意。所以,打起仗来就能无往而不胜。诚如兵法所说:"为将帅者应当具备诚信而不欺诈的思想品格。"

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征讨蜀国,亲自从洛阳来到长安,派遣宣王司马懿督统左将军张郃所部及雍、凉二州等精兵三十万人,秘密向剑阁进发。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而这时部队将有十分之二的人换防离去,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正当魏军开始布阵之时,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过程,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是制胜不了对方的,因此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却说:"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那种"得原失信"的作法,就连古人都认为不可取。现在,换防该离开的士卒已经迅速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则引领企盼而逐日计算着丈夫归来的时间。因此,目前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说完,便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尽快启程返乡。这样,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参加战斗;该留的则斗志昂扬,决心拚死一战。他们互相勉励说:"诸葛丞相对我们的恩德,我们即使拚上性命也报答不完!"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十,击杀了魏将张邰,逼退了主帅司马懿。蜀军一战而获大胜,这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所取得的成效。

教战

【原文】

凡欲兴师,必先教战。三军①之士,素习离、合、聚、散之法,备谙②坐、作、进、退之令,使之遇敌,视旌麾③以应变,听金鼓而进退。如此,则战无不胜。法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④。"

战国时,魏将吴起⑤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教习,乃授其兵,是为将事⑥。"

【注释】

①三军:春秋时期,大国多设三军,如晋设上、中、下三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之统帅。楚则设左、中、右三军。本篇所称"三军",是对全军的统称。

②谙:熟记,熟悉。

③旌麾:谓古时用羽毛装饰的军旗,主将用以指挥军队作战。

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语出《论语·子路第十三》

⑤吴起:战国初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吴子》流传后世。

⑥本篇史例出自《吴子·治兵第三》

【译文】

大凡要兴兵打仗,一定要使部队学会怎样作战。全军将士只有平时经过严格训练,全面掌握疏开、收拢、集结、分散的战术方法,完全熟悉停止、行动、前进、后退的作战号令,当使用这样的部队对敌作战时,他们才能在看到指挥旗帜的不同变化而应变自如,听见鸣金击鼓的不同声响而进退得当。这样,就能战无不胜。诚如兵法所说:"使用未经训练的兵士去作战,那就是在抛弃他们的生命。"

战国时期,魏国将领吴起说:"将士常常死于没有打仗的本领,失败于缺乏灵活的战术。所以,用兵的法则,以教育训练为先决条件。一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十人;十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百人;百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千人;千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万人;万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全军。战术训练要教会部队运用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阵法与战术训练要教会部队懂得怎样由圆阵变方阵,由跪姿变立姿,由前进变停止,由向左转向右,由向前转向后,由分散变收拢,由集结变疏开。各种战法、阵法和战术变化都进行认真训练之后,才可以给部队配发兵器。这是为将帅者的职责。"

众战

【原文】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①。"晋太元②时,秦苻坚③进屯寿阳④,列阵淝水⑤,与晋将谢元⑥相拒。元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元与谢琰⑦、桓伊⑧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石军⑨拒张蚝,小退。元、琰仍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⑩

【注释】

①用众进止: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

②晋太元: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秦晋淝水之战,即发生在太元八年(公元383年)。

③苻坚: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皇帝。氏族,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人。在淝水作战失败后,为羌族首领姚苌所擒杀。

④寿阳:今安徽寿县。

⑤淝水:在今安徽合肥境内。

⑥谢元:史载本作"谢玄",因《百战奇法》原作者避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名讳("玄朗"之"玄")而援引时改"玄"为"元"。谢玄,东晋名将,宰相谢安之侄。曾受命组织北府兵以御前秦。淝水战后,他率军收复了徐、兖、青、豫等州大片土地。

⑦谢琰:东晋宰相谢安之子,淝水之战时任辅国将军。

⑧桓伊:东晋谯国鑟县(今安徽宿县西)人,字叔夏。初任淮南太守,后迁豫州刺史。淝水之战后,因功升任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都督。

⑨石军:即谢安之弟谢石所率之军。

⑩本篇史例出自《晋书·谢玄传》。

【译文】

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可与敌交战于险狭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以便于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锣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就如兵法所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至寿阳,并临淝水一岸而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境,却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你们若能向后稍退,让我军渡过淝水,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周旋交战,我与诸君骑马慢行而观战,不也是件乐事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当凭据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过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只有这样,才是必胜之策。"苻坚不以为然地说:"只管退军,让它渡河,(乘其渡河之中),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之。"苻融(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军队后撤。不料部队因动而大乱,竟一退而不能停止。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顺利渡过淝水。晋军都督谢石率部进攻秦军张蚝军,使之败退,而谢玄和谢琰依然领军奋击,与敌激战于淝水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

寡战

【原文】

凡战,若以寡敌众,必以日暮,或伏于深草,或邀于隘路,战则必胜。法曰:"用少者务隘①"

《北史》: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将高欢②渡河③,逼华州④,刺史王罴严守,及涉洛,军于许原⑤西。西魏遣将宇文泰⑥拒之。泰至渭南,集诸州兵,未会。诸将以众寡不敌,请且待欢更西以观之。泰曰:"欢若至咸阳⑦,人皆转搔扰。今其新至,可击之。"即造浮桥于渭南,军士赍三日粮,轻骑渡渭,辎重自渭南夹渭而西。十月壬辰⑧,至沙苑⑨,距齐军六十余里。高欢率兵来会。候骑告齐兵至,泰召诸将议。李弼⑩曰:"彼众我寡,不可平地置阵。此东十里,有渭曲,可〔先〕据以待之。"遂进至渭曲,背水东西为阵,李弼为右拒,赵贵为左拒。命将士皆偃戈于葭芦之中,闻鼓声而起。日晡,齐军至,望见军少,争进,卒乱而不成列。兵将交,泰鸣鼓,士卒皆起。于谨等以大军与之合战,李弼等率铁骑横击之,绝其军为二,遂大破之。"

【注释】

①用少者务隘:语出《吴子·应变第五》。

②高欢:一名贺六浑。世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为鲜卑化的汉人。初参加杜洛周起义军,继归葛荣,后叛降尔朱荣。荣死后,能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势力,拥立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他迫孝武帝西奔长安,别立元善见(孝文帝曾孙)为帝(孝静帝),迁都邺城,是为东魏。至此北魏分裂为东、西魏。高欢执魏政十六年,死后,其子高洋代东魏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追尊欢为神武帝。

③河:古代黄河的专称。南北朝以前,称"河"或"河水",隋唐以后称"黄河"。

④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

⑤许原:故址在今陕西大荔西北五十里。

⑥宇文泰:一名黑獭,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曾参加鲜于修礼起义军,继归葛荣,后降尔朱荣。北魏孝武帝被高欢所逼西奔长安,他拥帝与高欢相对抗,为大丞相,执掌西魏朝政。死后,其子宇文觉代魏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追尊泰为文帝。

⑦咸阳:治所在今陕西泾阳。

⑧十月壬辰:即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的十月初一。

⑨沙苑:故址在今陕西大荔南。

⑩李弼:北周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北魏永安初,从尔朱天光西讨,以功拜征虏将军,后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西魏文帝时,他归附文帝,官至太师,封赵国公。

渭曲:即渭水之一弯曲处。

赵贵:北魏孝明帝时,任镇北将平。西魏时,被宇文泰任为大都督。北周闵帝时,封楚国公。

日晡:即午后申时,亦即十五至十七时。

于谨:北周洛阳(今属河南)人,字思敬,小名巨弥。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他向宇文泰献都关中之策,为泰赏识,被任为大丞相府长史。大统元年(公元535年)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后,晋封燕国公。

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周太祖本纪》。

【译文】

对敌作战,如果是用较少的兵力抗击较多兵力的敌人,一定要选在日落黄昏时分,或者于草深木密处暗设伏兵,或者在隘口险路截击敌人,这样作战必能取胜。就如兵法所说:"使用小部队对敌作战时,一定要选择险隘的地形条件。"

《北史》记载: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东魏将领高欢率军西渡黄河后,直逼西魏华州,因华州刺史王罴防守严密难克,不得不转兵渡过洛水,而驻扎在许原之西。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奉命率军抗击高欢军。宇文泰进至渭水之南,所调集的诸州之兵尚未会齐,诸将以敌众己寡为由,请求暂且等待高欢继续西进看其状态再作决策。宇文泰则反驳说:"高欢倘若进至咸阳,民心就会动荡不安。现在乘其刚到立足未稳,正好可以攻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