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古代兵法精典
5132300000002

第2章 孙子兵法(2)

⑦不战而屈人之兵:屈,使动用法,使屈服、降服。本句意为不用经过交战而迫使敌军投降。

⑧故上兵伐谋:上兵,上乘的用兵之法。伐,攻伐。伐谋,以谋略战胜敌人。本句意为用兵的最上乘之法是在谋略上战胜敌人。杜佑注:"敌方设谋,欲举众师,伐而抑之,是其上。故太公云: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也。"

⑨其次伐交:交,外交。此句意为通过外交手段分化瓦解敌国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联盟,以孤立敌人,但这是次一等的作法。

⑩其次伐兵:也可以通过交战来战胜敌人。李筌注:"临敌对阵,兵之下也。"

修橹轒辒:修造盾牌及攻城用的兵车。

距堙:构筑用以攻城的小土山。张预注:"积土与城齐,使士卒上之,或观其虚实,或毁其楼橹,欲必取也。"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指挥攻城的将领愤怒焦躁,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攻城的云梯。蚁附,像蚂蚁一样附在上面。

必以全争于天下:一定要以全胜的谋略争得胜利。全,指以上所举的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顿,通钝,受挫。利,利益。本句意为军队不会有大的损伤,而利益却能保全。

十则围之:在数量上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采取包围的战术。

五则攻之:有五倍的兵力就进攻。

倍则分之:分,分开。本句意为有一倍的兵力,应设法把敌军兵力分散。

敌则能战之:敌,匹敌。敌我双方兵力相等的情况就一定要设法来战胜他们。曹操注:"已与敌人众等善于者,犹当设伏,奇以胜之。"

少则能逃之:逃,摆脱。兵力数量上少于敌人时,要设法摆脱敌人。张预注:"彼众我寡,宜逃去之,勿与战。"

不若则能避之:不若,不如。本句意为实际力量不如敌人时,要避免与敌人交战。杜佑注:"强弱不敌,势不相若,则引军避之,待利而动。"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小敌,力量弱小的军队。坚,指坚守硬拼。大敌,力量强大的军队。擒,俘获。本句意为如果弱小的军队坚守硬拼,那就会被强大的军队所俘获。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辅木,用以增强车轮支力,引申为辅佐。本句意为将帅是国君的助手。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周,周密。隙,缺失。本句意为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辅佐有疏漏缺失,国家就会危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作为国君对军队行动的危害有三种情况。

縻军:束缚军队。縻,束缚。

则诸侯之难至矣:难,这里指战乱。别的诸侯国就会乘机进犯。

乱军引胜:扰乱了自己的军队而使敌人胜利。

以虞待不虞者胜:虞,有准备。以有充分准备对付没有准备。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御,制约、干预。意为使将帅充分发挥他的才能而君主不干预就可获胜。张预注:"将有智勇之能,则当任以责成功,不可从中御也。故曰:阃外之事,将军截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殆,危险。意为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那打起仗来就不会有危险。杜牧注:"以我之政料敌之政,以我之将料敌之将,以我之众料敌之众,以我之食料敌之食,以我之地料敢之地。较量已定,优劣短长皆先见,然后兵起,故有百战百胜也。"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作战,以能完整地占有敌国领土为上策,而经过交战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了,能使敌人的一军之众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通过对决而使对方降服就略逊一筹了。使敌人的一旅之众完全降服为上策,而通过武力使其屈服则为次等之策,使敌人的一"卒"之众完全降服为上策,而通过交战让其屈服则为次等。使敌人的一"伍"之众完整的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解决则为下策。也就是说在战争中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只有不动一兵一卒而使对方降服才是最好的。

所以,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以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就是用武力打败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方的城邑。可以说攻打城邑是实在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修造攻城的大盾和大型战车、筹备攻城的器械,要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用三个月才能完成。到时将帅又抑制不住焦躁和仇恨愤怒,驱使士卒如蚂蚁般爬梯攻城,可这时却是士卒伤亡三分之一,城却没有被攻下来,这就是攻城的不可取之处。

而一个善于用兵的人,却能不靠直接交战来使敌人屈服。夺人城邑而不是靠强攻,使敌国灭亡却不是靠长久的作战。而是务求以全胜的战略来赢得天下。只有这样,军队才不会受重创,而胜利又可完全取得,这就是以谋略取胜的法则。

用兵的原则是,兵力十倍于敌就包围它,兵力五倍于敌就进攻它,兵力两倍于敌就要设法分散它,若兵力与敌相等就要使计谋抗击它,兵力少于敌就要善于摆脱它,实力比敌人弱就要避免与其交战。如果一支弱小的军队不知死活的固守硬拼,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就是国君的助手,辅助得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而辅佐有所缺失那国家就会衰弱。

而一个国君对军队行动的危害有三种情况,一是不了解军队不宜前进而命令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宜后退而命令军队后退,这就是束缚了军队;二是不了解军队内部的事务,而干预军队的行政,将士们就会困惑;三是不知道军队行动的权变,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们就会产生疑虑。军队既困惑又有疑虑,就会招致别的诸侯国的进犯。这就是扰乱自己而使敌人获胜。

如果想预见胜利可以依据下面五种情况: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可以获胜;懂得根据双方兵力多少而正确用不同战术的,可能获胜;全军上下齐心协力的可以获胜。自己有充分的准备而来对付没有准备之敌的,可以获胜。将帅有才能而君主不加以牵制的可以获胜。这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即可百战百胜。如果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则会有时胜利有失败。如果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敌人那每次作战都会有危险。

军形第四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①,以待敌之可胜②。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③。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④。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⑤。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⑥,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⑦,故能自保而全胜也⑧。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⑨,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⑩,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注释】

①先为不可胜:先,首先。为,造成。本句意为作战首先要造成一种不可被敌军战胜的形势。

②以待敌之可胜:待,等待。敌,敌方。本句意等待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机会。梅尧臣注:"藏形内治,伺其虚懈。"

③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使自己不被敌人所胜的主动权在己;在要想战胜敌人,那就看敌人有没有给我们留下可乘之机。杜牧注:"自整军事,长有待敌之备,闭迹藏形,使敌人不能测度。因伺敌人有可乘之便,然后出而攻之。"

④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能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但也万不可去迫使敌人去留给我们胜利的机会。张预注:"若敌强弱之形不显于外,则我岂能必胜于彼。"

⑤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强求。张预注:"已有备则胜可知,敌有备则不可为也。"

⑥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于防守的人,如同藏在极深的地下一样,可以巧妙地隐蔽军队的行动,使敌人难以探明实情。杜佑注:"善守备者,务因其山川之阻丘陵之固,使不知所攻,言其深密藏于九地之下。"

⑦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于进攻的人,如同自高空而降一样,使敌人来不及防备。杜佑注:"善攻者,务因天时地利水火之变,使敢不知所备,言其雷震发动若于九天之上也。"

⑧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既能保全了自己又能取得完全的胜利。张预注:"守则固,是自保也。攻则取,是全胜也。"

⑨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可以预见大多数人都可预见的胜利。杜牧注:"众人之所见,破军杀将然后知胜;我之所见庙堂之上樽俎之间已知胜负者矣。"

⑩胜而天下曰善:经过交战而取胜,天下人都夸赞。张预注:"战而后能胜,众人称之曰善,是有智名勇功也,故云非善。若见微察隐,取胜于形,则真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秋毫,兽类在秋天新生的细毛,比喻极轻微的物体。本句意为举起轻如秋毫的物体根本就不算有力气。

见日月不为明目:能看到日月并不能说明眼睛就是明亮的。

闻雷霆不为聪耳:能听到响雷也不能说明耳朵很灵敏。

胜于易胜者也:取胜于容易战胜的对手。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善于用兵作战的人取得了胜利但却不显出有智谋的名声和勇武的战功。张预注:"阴谋潜运,取胜于无形,天下不闻料敌制胜之智,不见搴旗斩将之功,若留侯未尝有战功也。"其战胜不忒,意为打胜仗没有差错。

其所措胜:措,措施,举措。意这样的行动举措就会胜利。

胜已败者也:战胜的是已经处于失败境地的敌人。李筌注:"师老卒惰,法令不一,谓已败也。"

而不失敌之败也:失,失去。本句意为不会放过一次使敌人失败的机会。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胜兵,打胜仗的军队。先胜,这里指事先取得必胜的形势。本句意为一个打胜仗的军队总是事先取得必胜的布局而后才向敌国宣战。《尉缭子·攻权》:"兵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

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打败仗的军队总是贸然交战,然后妄图侥幸取胜。何延锡注:"若不先谋而欲恃强,胜未必也。"

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修道,修明治道。保法,严明法度。政,此处为主宰决定之意。本句意为,只有修明法度严守治军之道才是决定打仗胜败的关键。

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度,指土地幅员的大小。量,数量,指人口和物资的数量。数,这里指明兵员的数量。称,衡量,这里指双方实力的对比。胜,胜利,这里指取胜的可能性。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胜利的军队对失败的军队拥有实力上的绝对优势,就像镒与铢的对比一样。一镒等于五百七十六铢。

民:战士。

形:此处指军事实力。

【译文】

孙子说:过去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做到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然后再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要想不被敌人战胜,那主动权就在自己;而要想战胜敌人就一定要趁敌方有可乘之机。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有利条件,绝不会去奢求敌人一定会为我所败。这就是说胜利可以去提前谋划而不能强求。

要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在于防守得当;要想战胜敌人,在于进攻适时。采取防守是因为兵力不足;而要进攻则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军队,隐蔽自己的行动像深藏于地下,善于进攻的人,行动时像是自九霄而降。既出其不意,又锐不可挡,这样的军队既能在防守中保全自己,又能在进攻时获得全胜。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所能预见的,不是最理想的胜利。打了胜仗,天下的人都说好,也不是最理想的胜仗。因为能举起极轻的的兽毛并不能算是力量大;能看见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也并不能算是眼睛明亮,听得到响雷的声音更不能算是耳朵灵敏。古时候所谓善于用兵的人,总是战胜那些容易取胜的敌人。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取得胜利,并不显露有智谋的名声和勇武的战功。但他们每战必胜而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战胜那些已经处于必败之地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

因此善于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去创造胜利的条件然后才向敌国宣战;而打败仗的军队则是贸然作战想靠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注重修明治道,严肃法度,所以能够成为决定战争的主宰。

用兵的法则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双方土地大小的差异决定了双方人口和物质资源不同的量。而双方不同的人口和物质资源的量又决定着双方军队和兵员不同的数。而敌我双方军队和兵员的不同又决定着双方的实力,而就是实力的不同才决定的战争的胜负之结局。所以胜利的军队和失败的军队相比就像镒和铢一样,优势劣势自见分晓。打胜仗的人指挥士兵作战,就像是从千尺高的山顶决开山涧积水往下猛冲那样势不可挡,这正是形--实力强大的表现。

兵势第五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①,分数②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③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④者,奇正⑤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⑥者,虚实⑦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⑧。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⑨。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⑩;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释】

①治众如治寡:众、寡,这里指军队人数的多少。意为治理人数众多的军队与治理人数很少的军队是一样的。

②分数:军队的组织编制。杜牧注:"分者,分别也;数者,人数也。言部曲行伍皆分别其人数多少,各任偏裨长伍,训练长降,皆责成之,故我所治者寡也。"

③形名:军队的军事号令。形,指目所见者;名,指耳可闻者。

④必受敌而无败:必,即使。意为即使受到敌军的攻击,也不致失败。

⑤奇正:古代兵法中的重要术语,含义颇广。在兵力部署上,正面受敌者为正,机动突击者为奇。在作战方式上,正面攻击为正,迂回侧击为奇。按一般原则作战为正,采取特殊方法作战为奇等等。

⑥以碫投卵:用坚硬的石头投击鸡蛋。碫,一种坚硬的石头。这里比喻以实击虚。

⑦虚实:古代兵法中的重要术语。指军事力量上的强弱。

⑧以正合,以奇胜:正,这里指的是正兵。奇,奇特。这里指奇兵。本句意为以正兵交战,以奇兵制胜。曹操注:"正者当敌,奇兵从旁击不备也。"

⑨死而更生,四时是也:死、生,这里指四季的更替。

⑩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五声,即五音。古时以宫、商、角、徵、羽五个基本世纪末的音阶表示乐音的高低。胜,穷尽。本句意为五音之变化无穷是让人永远听不够的。

五色之变:古以青、赤、黄、白、黑五种基本颜色为正色。

五味之变: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