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说:"将、相各有分工,依照各级官员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才,依照各级职位的要求条件考核人,使官员的德才与官职相称,职位与德才相符。名副其实就是选任贤能的方法。赏罚第十一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译文】
文王问太公:"奖赏是为了勉励,惩罚是为了警戒。我想奖赏一人而勉励百人,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应该怎么做呢?"
太公说:"奖赏贵在守信,惩罚贵在一定施行。如果对耳闻目睹的事能做到守信、必罚,那么对于未见未闻的的事,也就能取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真诚能畅行于天地间,上达神灵,何况对于人呢?"
兵道第十二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何如?"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于一①。一者能独往独来②。黄帝曰:一者,阶③于道,几于神④。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注释】
①一:一致性,统一性。
②独往独来:本篇的"独往独来",指全军上下取得了一致性以后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③阶:缘由,由来。
④几于神:几,接近,近于。神,神明。令人无法琢磨。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之道是怎样呢?"
太公说:"用兵之道,最重要的是专一。兵权专一,才能使全军如一体行动自如不受约束。黄帝曾经说过:"一是前进的基础,近似于神化的境界。"善于运用专一之道,贵在掌握有力的战机,造成有利的形势,而成功主要又在于君主的授权。古代圣王常常称兵为凶器,战争是危险的事情,到万不得已才使用。
"现在殷纣王只知国家的存在,却不知道国家的危亡。只知道自身行乐,却不知自身之灾。存在并不能说明长存,存在者能考虑到救亡的方法,才能长存,快乐者并不能说明会长久快乐,如果能考虑到避灾的方法,才能永保快乐,如今您要考虑的是本质问题,不必去考虑枝节末流"。
武王问道:"如果敌我相遇,敌方不能过来,我方不能前往,各自都有坚固的防守,不敢首先发动攻势。我方想袭击,却没有有利的时机,应当怎么办呢?"
太公说:"要做出外表纷乱,内部整齐;显示饥饿,内部充实;外部衰弱,内部精壮。让军队忽离忽合,部队忽聚忽散,以显示号令不整、纪律不严,隐匿攻战的谋略。高筑壁垒,藏伏精兵,使敌方不知我方的战备与企图。我方想攻击西边,先以一部分兵力袭击东边,从而转移敌方的注意力。"
武王又说:"敌方如果了解我方的真实情况,通晓我方的谋略,我们应当怎么办呢?"
太公说:"用兵制胜的战术,首先在于密切观察敌人的时机,迅速抓住有利战机,出其不意地猛烈攻击敌方。"
武韬
发启第十三
【原文】
文王在丰①,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②助予忧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③,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④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行其道⑤,道可致也。从其门⑥,门可入也。立其礼⑦,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⑧而攻,无沟堑而守。
"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以启之,无有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有将动,必有愚色。
"今彼有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⑨,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众,邪曲⑩胜直。吾观其吏,暴虐残疾。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
"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
【注释】
①丰:亦作酆。西周国都,文王所建。后武王又建镐京,丰京仍为西周政治文化中心。
②尚:表示祈求语气的副词。
③天道:古代用日月星辰等天象变化来推测人事吉凶的一种观念。
④人道:指人世间的事情。
⑤其道:指吊民伐罪之道。
⑥其门:指统一天下之门。
⑦其礼:指建军立国之礼。
⑧冲机:攻城的战车和器械。
⑨纷纷渺渺:纷纷,混乱的样子。渺渺,深远的样子,这里从空间引申为时间上的久远。草菅:茅草。
⑩邪曲:不正。
大明:指日、月。
独闻独见:形容圣人的见识超群脱俗。
【译文】
文王在酆地召见太公说:"唉!殷纣王太残暴了,任意残杀无辜,敬请您辅助我应该怎么筹划拯救天下!"
太公说:"君王首先要修仁德,礼贤下士,施恩惠于百姓,并且要观察天道的凶吉。天下没有灾祸时,不能先挑起战争;人间没有灾难时,不能策划兴兵。一定要看到灾祸的预兆,世间出现灾祸时,才能策划战争。对于敌人必须看清他表面的行动,又要窥测他暗中的谋划,才能了解他们的意图;必须认清他们疏远的人,又要看清他们亲近的人,这样才了解他们的内部情况。
"实行吊民伐罪之道,爱民的举动就能取胜;依照统一天下为目的寻找门路,门路就能找到;树立顺应民意的礼教,礼教制度就能建立;敢于同敌人争斗,就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战争能获取胜利而不须通过战斗,全军没有伤亡;这样才能称用兵如神。奇妙啊!奇妙!"
"能与人们同甘共苦,就能互相援助。能与人们情投意合,就能互相成全。有共同的强敌在前,就能相互帮助。有共同的爱好,就有共同的追求。因此,既使没有军队也能取胜,没有战车、机弩也可以进攻,没有天险也能防守。
"大智者不炫耀他的智慧,大谋者不显露他的谋略,大勇之人不争匹夫之勇,图大利的人不顾个人小利。为天下人谋幸福的人,天下人都会欢迎他,危害天下的人,天下人都反对他。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想取得天下的人,就如追逐野兽一般,天下人都有分享兽肉的希望,也如同行船渡河,渡过之后,大家都达到了目的,失败了大家共同承担责任。这样做天下人都会欢迎他,接受他,绝不会有人反对他、拒绝他。
"不掠夺人民的人,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不侵犯他国利益的人,就能得到他国的拥护;不侵害天下的利益,就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因此,真理妙在人不可先见,事机妙在人不可先闻,胜利妙在人不可先知。微妙啊!微妙!
"猛禽准备攻击目标时,先必须敛翅低飞;凶猛的野兽准备捕捉猎物时,先必须伏地贴耳;圣人准备行动时,必须示人以愚笨的样子。
"如今的殷商王朝,众口相告疑虑,混乱不已,纣王又荒淫无度,这是国家败亡的征兆。我观察他们的田野,杂草多于禾苗;我观察他们的官员,都是违法乱刑、暴虐残酷的人。他们君臣上下都执迷不悟,这国家已到了灭亡的时候了。
"太阳当空,普照万物,伸张正义,立即采取行动,就能使人民得到利益,出动大军就能使天下降服。""伟大啊,圣人的德行!他独具慧眼,他那独特的见解,使人乐在其中。"
文启十四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太公曰:"何忧何啬,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遒①。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行,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而游之②。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已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复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名彰。
"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
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日大纪③。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化直,变于形容④。万国不通,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始,则知其终。"
文王曰:"静之奈何?"太公曰:"天有常形⑤,民有常生。
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太上⑥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
文王曰:"公言乃协予怀,夙夜念之不忘,以用为常。"
【注释】
①遒:聚集。
②优之游之:悠闲自得的样子。
③大纪:最高的秩序。
④形容:形象。
⑤天有常形:指天上的日月星辰以及四时变化,都是恒常不变的。
⑥太上:最上。孔颖达疏:"大上,谓人之最上者,上圣之人也。"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圣人治理天下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呢?"太公说:"圣人无需忧虑,无需节制,万物随其自然各得其所;无需节制,不必忧虑,万物随其自然则繁荣生长。施行政令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如同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推移似的。圣人遵从这个无为的原则而应变万物,万物的变化无穷无尽,循环往复。
"悠闲从容无为而治的观念,君王必须反复思考,成熟的观念,不得不存在心中。既然已经存在心中,就不得不在施行政务中推行;既然已经推行,就不必再明示天下。就像天地不需明示自己的规律,万物就会依从各自的自然规律生长;圣人也不必标榜自己的思想,也自然会声名显著。"
"古代圣贤把个人聚集起来组合成家庭,聚集家庭组合成国家,聚集许多国家组合成天下,分封贤能之人为各个诸侯,这就称为"大纪"。然后宣传政教,顺从民情,改变邪僻的风气为正直风气,用以实现移风易俗;各诸侯国的习俗不相同,各有所好,但必须使人们爱护、尊敬长者,这就称为"大定"。圣人以清静无为来治理天下,贤明的人用正己正人来治理天下,愚昧的人不能正己也不能治人,所以与民相争。君王不能以无为治理天下,就会使用各种刑罚,刑罚过多,人民就会忧虑恐惧,人民忧虑恐惧就会流亡离散。上下不能相安而生,社会动乱就会无休止,这就是"大失"。"
"天下的人心所向则如同流水,阻挡它就会停止,引导它就会流动,让它静止就会保持清澈。唉呀,太神奇了!惟有圣人才能看到它的动向,并明白它的归属。"
文王说:"怎样才能使人心安定呢?"
太公说:"天地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人民有固定的产业,天下人都安心生产,这样人心就会安定。最好的政治是顺应人心而治理人民,再者就是教化人民为善。人民接受教化而服从政令,天地无为却能生长万物,人民不需要施舍,生活也能自然富足。这就是圣人的德化。"
文王说:"您所说的正符合我的心意,我一定日夜思考,永记不忘,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法则。"
文伐十五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文伐①之法奈何?"
太公曰:"凡文伐有十二节。一曰: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奸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二曰: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必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三曰: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四曰:辅其淫乐,以广②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卑辞委听,顺命而合,彼将不争,奸节乃定。五曰:严③其忠臣,而薄其赂,稽留其使,勿听其事。亟为置代,遗以诚事,亲而信之,其君将复合之。苟能严之,国乃可谋。六曰:收其内,间其外。才臣外相④,敌国内侵,国鲜不亡。七曰:欲锢其心,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之轻业,而蓄积空虚。八曰: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谓重亲⑤。重亲之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必败。九曰: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⑥。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时及将至,若天丧之。十一曰:塞⑦之以道,人臣无不重贵与富,恶危与咎;阴示大尊,而微输重宝,收其豪杰;内积甚厚,而外为乏;阴内智士,使图其计;纳勇士,使高其气;富贵甚足,而常有繁滋;徒党已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安能有国。十二曰: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遗良犬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上察而与天下图之。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
【注释】
①文伐:指用非军事手段打击敌人。
②广:通旷,荒废,耽误。
③严:尊敬。
④外相:即相外;相,帮助。
⑤重亲:意为加深友好。
⑥偷:怠惰。
⑦塞:阻隔,指横在国君与臣民之间的可以闭塞国君视听的臣子。
【译文】
文王询问太公说:"如何不用军事力量就能打击敌人呢?"
太公回答说:"文伐的方法有十二条:
一、根据敌人的喜好而迎合他们,使他们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这样一定会做出邪恶的事情来,这时如果继续顺从他们,最后就能把他们铲除。
二、拉拢敌国重要的大臣,以便削弱敌国的势力。一个人有了二心,那对国家的忠诚就会减弱,国家没有忠臣,必定处于危险境地。
三、贿赂敌国君王左右近臣,与他们结成深厚的交情,使他仍身在国中而心向外国,这样的国家就会生祸乱。
四、助长敌国君王的淫乐之心,增长他的享乐之情。以珠宝贿赂他,送美女取悦他。曲意奉承,顺从命令,迎合他的心意,使他忘记与我为敌,而沉溺于享乐。
五、敬重敌国忠臣,少馈赠礼物于他。同他交往时有意拖延时间,不听从他的意见。想方设法促使敌国君王派人来替换他,然后告诉他一些真实情况,以表示对他信任与亲近,促使他的君主再次重用他。如能尊重敌国的忠臣,他的国家就有被夺取的可能。
六、收买敌国的重要官员,离间敌国与外国的关系,使他们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帮助我们,如果我们入侵,必然能取胜。
七、要想使敌国君王对我方信任,必须以大量的钱财贿赂他,并收买他左右近臣,使敌国君王疏忽戒备,轻视生产,造成他们的财力空虚。
八、馈赠敌国君王贵重财宝之后,再同他们共谋事业,所谋划的事业对他们有利,他必定会信任我们,这样就密切了敌我之间的关系。敌我关系越来越密切,敌国君王必定会被我利用。他的国家被外国利用,这个国家必定要灭亡。
九、以敌国君主所爱好的名声遵从,逢迎他,使他看不到危亡,却使他产生权倾天下的感觉,使他觉得我们顺从他而没有假意;再给他增加最大的名誉。夸耀、尊敬、恭维如同圣人,他就会更加狂妄自大,这样他的国事就会渐渐废弛。
十、对敌国君主表示卑下;逐渐取得信任与友情;顺从他的心意办事,亲密得如同兄弟。既然得到他的信任与友情,就要巧妙地制约他,等机会到了,就会像顺从天意一样灭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