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说:"对待臣下的意见既不可轻率接受,也不能轻率拒绝。轻率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就会失去主见;轻率地拒绝他人的意见,就会闭塞言路。君王要像高山一样,使人们高不可及;要像深渊一样,使人们深不可测。英明神圣,以公正宁静为准则。"
文王说:"君王如何才能做到明察呢?"
太公说:"眼睛贵在能看得清楚,耳朵贵在能听得准确,头脑贵在灵活、聪明。若能以天下人的眼睛去看待万物,则无看不清的事物;用天下人的耳朵去听,则无听不到的消息;集中天下的聪明才智去思考,则没有考虑不明白的事情。四面八方的情况都汇聚到君王那里,君王就会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
明传第五
【原文】
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①在侧。"呜呼?天将弃予。
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太公曰:"王何所问?"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注释】
①太子发:文王的次子,名发,立为太子。即后来的周武王。
【译文】
文王卧病在床,召见太公望,太子发在床前。说:"唉!老天要抛弃我,周朝的天下将属于你(太子发)治理。如今我想请我们的先生说一些至理名言,以便传给子孙。"
太公说:"大王要问些什么呢?"
文王说:"古代的圣人之道,请说一说他们治国所废弃的和喜欢使用的方法吧!"
太公说:"看到善事懈怠而不去做,时机到来了却犹豫不决,明知不正确而泰然处之,这三种情况就是先辈们治国时被废弃的原则。能宽柔而又冷静地对待自己,能谦恭而又礼貌地对待他人,能刚柔并济地处事,能忍耐而又果断地行动;这四条方法就是前人治国昌盛的原因。所以正义胜于私欲国家就会昌盛,私欲胜过正义国家就会衰亡;勤劳谦恭胜于懈怠国家就会吉祥,懈怠胜于勤劳谦恭就会使国家灭亡。"
六守第六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谨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①。"
文王曰:"六守何也?"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谨择六守者何也?"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问三宝?"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②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全,则国安。"
【注释】
①六守:指六种保守国家的人才。三宝:指三件维系国家命脉的珍宝。
②大农,大工,大商:在农、工、商前冠以"大",可见不是指单个的农民、手工业者、商贾,而是指农业、手工业、商业。
③都:大城市。国:国都。
④长:崇尚,这里指受到崇尚。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统治国家主宰百姓的君主,失去国家的原因是什么呢?"
太公说:"原因是用人不慎。君王应依照六条标准去选拔人才,还要抓住三件大事。"
文王说:"六条标准是什么呢?"
太公说:"一是仁爱,二是正义,三是忠实,四是诚信,五是勇敢,六是智谋。这就是六守。"
文王说:"怎样慎重地选择具备这六种标准的人才呢?"
太公说:"在他富裕后,观察他是否超越本分;在他得到高官后,观察他是否骄傲;委以重任,观察他是否忠实地完成;让他处理问题,观察他是不是搞欺骗隐瞒;在他身临危难时,观察他是不是临危不惧;派遣他从事复杂工作,观察他是不是能灵活、妥善处理。富裕而不违犯礼规,就是仁爱的人;高贵而不骄傲,就是正义的人;身负重任能圆满地完成,就是忠实的人;处理问题不搞欺骗隐瞒,就是诚信的人;临危不惧,就是勇敢的人;从事复杂的工作能灵活、妥善地处理,就是有智谋的人。除此以外,君王不能把处理三件大事的权力交给他人,交给了他人,君王自己就会丧失权威。"
文王说:"请问三件大事是指什么?"
太公说:"以农为大、工为大、商为大就是所说的三件大事。把农民聚集在农村耕种,粮食就会充足;把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工作,器具就会充足;把商人集中经营,财货就会丰富。从事这三种行业的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百姓就会无忧无虑。各个乡村不乱,各个家族不乱。但是臣民不能富过君王,城乡不得大过京都。六守得到长期施行,君王的事业就会昌盛;三宝得到协调完善,国家就安定了。"
守土第七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①。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②,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③,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④不救,炎炎奈何?两叶⑤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其正⑥也。"
文王曰:"何谓仁义?"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为仁义之纪⑦。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注释】
①国柄:喻指国家的政权。下文的"利器",所喻指的也是此义。
②无掘壑而附丘:壑,深沟。附:附益,增添。
③彗:通"熭",曝晒。
④荧荧:小火。
⑤两叶:指小苗初生的芽叶。
⑥正:通"政"
⑦纪:高诱注:"纪,道也。"
【译文】
文王询问太公说:"怎样才能守住国家的领土呢?"太公说:"不能让亲族疏远,不能怠慢人民,安抚邻邦,用以控制四方。治国大权不能放给他人,如果让他人操纵了国家,君王就失去了统治权。不可挖深沟之土来增高丘,不可舍本求末。太阳正当头必须抓紧时间曝晒,手上有利刃就必须迅速切割,拿起斧子就要立即砍伐。太阳正当头不曝晒,就会失去时机;手上持着利刃不切割,就会空失锋利;拿起利斧不砍伐,就会被贼人占先。涓涓流水不马上堵塞,就会形成江河;星星之火不扑灭,就会燃起熊熊大火;刚刚萌生的两片叶芽不及早拔除,以后长成大树,就得用斧头去砍伐。所以国君必须力求富国之道,国家不富裕就谈不上施行仁政,施行不了仁政就不能团结宗族亲人与臣民。疏远了宗族亲人就会受到伤害,失去了人心就会失败。不能把统治权让给他人,没有实权就会受害,也不能永保国家长久。
文王说:"什么称为仁义呢?"
太公说:"敬重人民,和睦亲族就是仁义。敬重人民,就能到人民的拥护;和睦亲族,就会得到他们的欢心。这就是仁义的根本所在。不可让人夺去您的权力,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力,顺乎常理去做事。对待顺从您的人要信任他,并施以恩德,对反对您的人要用武力消灭他。依照以上的原则,深信不疑,天下的人们就会亲附服从。"守国第八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①之情。王斋七日,北面②再拜而问之。"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圣人牧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静。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③。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义固大矣。因其常而视④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倡,而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逊。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注释】
①机:事物变化的迹象、征兆。
②北面:古代位次,尊者面向南,称为南面;卑者面向北,称为北面。适用于君臣、父子、师生等。这里指弟子向老师行礼。
③经纪:纲常、法度。
④视:效法。
【译文】
文王询问太公说:"如何才能保护国家呢?"
太公说:"请您先斋戒,而后告诉您有关天地运行的规律,四季所产生万物的变化规律,圣贤明主治理国家的原则,民心转化的原因。"
于是文王斋戒七天,行弟子敬师的礼节,再拜太公。
太公说:"天有四时的交替,大地生养着万物。天下生存着万民,圣贤仁君治理着国家。自然规律就是:春天滋生着万物,万物出现生机;夏天则万物成长,繁荣茂盛;秋天是收获季节,万物都饱满成熟;冬天进行收藏,万物静待着新生。万物成熟就应收藏,到春天重新播种生长,这样循环往复而无始无终。圣人以天地之道为自然规律,并把这一规律作为治理天下的普遍原则。因此,天下太平,仁君圣主就隐藏不露;天下混乱,仁君圣主就会应运而生,整顿、治理天下。这是最根本的规律。
"圣人生存在天地间,权威本来就很大。他依从常理处理问题,人民就会安定的。民心不安定,就是发生动乱的根本原因,动乱一旦发生,天下政权就有得失的争夺。这时圣人便会秘密活动,时机一旦成熟便会公开讨伐。振臂一呼,天下万民响应。动乱达到了极点,国家又会恢复正常,也就无所谓争功夺利,也就无所谓让位。这样的君主,他的英名就能与天地同在。"
上贤第九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
太公曰:"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①者,伤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②,犯陵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③,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六曰,强宗侵夺,陵侮贫弱,伤庶人之业。七害者:一曰,无智略权谋,而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谨勿使为将。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谨勿与谋。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谨勿近。四曰,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谨勿宠。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贪利而动;以高谈虚论,悦于人主,王者谨勿使。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七曰,伪方异技④,巫蛊左道⑤,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故民不尽力,非吾民也。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谏,非吾臣也。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⑥,以安万乘之主,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民,非吾相也。
"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以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文王曰:"善哉!"
【注释】
①倡乐:古代的倡,指歌舞艺人。倡乐,是与雅乐相对立的一种通俗艺术,为崇尚礼乐者所轻视。
②任气游侠:任气,谓意气用事。游侠,这里指不遵法度的侠义行为。
③有司:官吏。
④伪方异技:方技古指医药养生之类的技术。
⑤巫蛊左道:巫蛊,谓巫师使用邪术加祸于人。左道,邪道。
⑥调和阴阳:谓调和各种矛盾。
【译文】
文王询问太公说:"君王用人应尊崇什么、贬抑什么?任用什么样的人?驱除什么样的人?严禁什么事?禁止什么事?"
太公说:"作为君王,应尊贤人贬小人,任用诚信的人,驱除奸邪的人,禁止暴乱的行为,不做奢侈的事。作为君王还要防止六种坏事,七种坏人。"
文王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太公说:"所谓六种坏事是:
一、大臣之中如果有大搞宫室建筑,观赏游玩,歌舞行乐的,就会败坏君王的仁德。"
二、百姓之中如果有不从事农桑,意气用事,仿效游侠,违犯禁令,不服从长官教导的,就会败坏君王的教化。
三、群臣之中如果有结党营私,排挤忠良,欺蒙君主的,就会损伤君王的权威。
四、将帅之中如果有妄自尊大,气焰嚣张,私下勾结外国,不尊重君王的,就会损伤君王的威严。
五、官员之中如果有轻视爵位,藐视领导,不能为君王冒险犯难的,就会损伤功臣的积极性。
六、强大宗族竞相掠夺,欺贫凌弱的,就会破坏百姓的安定生活。
所说的七种坏人是:
一、没有智慧谋略,为了获取高官重赏,恃勇好战,妄想凭侥幸立功的,君王千万不可任用这样的人为将领。
二、有名无实,表里不一,隐瞒人的善处,宣扬人的坏处,到处钻营,君王千万不能同这样的人共图大业。
三、外表朴素,衣着粗糙,号称无为,实为求名;号称无欲,实为图利,这样就是虚伪的人,君王千万不能同这样的人亲近。
四、冠带奇特,衣着华贵,善辩博阅,高谈阔论,以此显示自己的高雅,居住在宁静之地,却专门诽谤时俗,这是奸诈的人,君王千万不能宠信这样的人。
五、馋言谄媚,谋求官位,轻率鲁莽,贪求俸禄不顾死活,无论大事小事,有利则动。高谈阔论,取悦于人,君王千万不能任用这样的人。
六、大搞营造,雕梁画栋,由此而妨害农业生产的事情,君王一定要加以禁止。
七、骗人的方士,巫蛊之术,符咒妖言,欺骗良民百姓之类的事,君王必须严加禁止。
所以说,百姓不好好务农,就不成为好百姓;官士不忠诚,就不为好官士;臣子不忠君直谏,就不为好臣子;官员不公正、廉洁,爱护百姓,就不是好官员;宰相不能使国富兵强,调和矛盾,确保君主权位稳固,整顿朝纲,审查名实,赏罚分明,不能使百姓安乐,就不是好宰相。作为君王应像龙头一样,能高瞻远嘱,谨慎地广听意见,外表威严,忧喜不表露在外,让人们感觉到他像天一样高不可及,像深渊那样深不可测。所以君王对该罚的人不予以惩罚,奸臣就会兴风作浪;对该杀的人不施以杀戮,盗贼就会出现;国家兵力不足,敌国就会相应强大起来。"
文王说:"您说得太好了!"
举贤第十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能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①之所誉而不得其贤也。"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②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也。"
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能,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注释】
①世俗:指平庸的一般人。
②比周:结党营私。
【译文】
文王询问太公说:"虽然君主尽力选拔人才,但却没有实际效果,社会更加混乱,国家出现危亡,这是为什么?"
太公说:"挑选贤能却不任用,只是空有举贤的虚名,却没有任用贤才之实。"
文王说:"这样错在什么地方呢?"
太公说:"错在君王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赞的人,而没有真正任用贤才。"
文王说:"这是为什么呢?"
太公说:"如果君王认为世俗所称赞的就是贤才,认为世俗所诋毁的就不是贤才,这样朋党多的就会被任用,朋党少的就会被排斥在外。如果这样,奸邪势力就会相互勾结,贤才也就被埋没,忠臣无罪却被处死,奸佞邪臣以虚名取得职位,因此社会便更混乱,国家也就难免危亡了。"
文王说:"如何选任贤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