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写给女孩子看的女性故事
5131600000020

第20章 生当作人杰---李清照(1)

女子无才便是德古时的中国社会,有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此所谓"才",乃是指文字写作方面的才能。在这种道德规范的约束之下,仕宦人家的闺秀们,充其量只能诵读一些《女诫》《闺范》《列女传》之类的书,教导她们长大成人之后如何孝顺翁姑,敬事丈夫,克尽勤俭持家的职责,并不希望她们从书本中学得更多的东西。在这种封建落后的思想熏陶之下,小说书固然被视为导引淫邪的左道旁门之物,即是作诗填词,也一样被视为是浪费精力的无益之事。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女诗人实在太少,女词人更罕得一见。为的是她们即使富有文学创作的才华,也都被时代意识所扼杀,无从表现。唯一例外有异常成就的,应推北宋末年的女词人李清照。

宋朝是词的黄金时代。这种脱胎于诗而逐渐成为新体文学创作的长短句歌词,创始于唐末而盛行于五代,到了宋朝以后,更得到了发扬光大,蔚为文学创作的巨流。文学史家论宋代的词,将它们区分为北宋与南宋两大时期,而北宋词的演变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在这种递嬗演变的过程中,词坛上的名家先后迭出。宋徽宗时的周邦彦,其词摹写物态,无不曲尽其妙,更难得的是遣字用韵皆合于词律的法度,同时无人能及,故而可称为词中之李白、杜甫。李清照虽是闺秀词人,在这些地方当然不能与周邦彦一样地被尊为北宋时代最伟大的词家,却也不能不把这一时期中最为有名的女词人头衔,归之于李清照。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里,李清照能以她的绮丽笔触写下许多首传诵千古的好词,又能在文学史上得此盛誉,她的成就实在太不寻常了。

知书能文,才貌双全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家中藏书甚丰,他本人也知书善文,工于辞章,精通经史,在齐、鲁一代颇负盛名。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李清照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知书能文,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做了京官,她便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此外,我们还应该说说李清照的长相。一千年来,那么多对李清照的野史逸闻,那么多关于李清照指手画脚的评论,都是争她有没有才,有没有德,就没有一个字评价她的长相。她31岁时的那幅画像,因为年代久远,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但是,关于李清照的长相,有两点是可以推测的:第一,从遗传学角度来看,李清照的长相不应该是"恐龙""鳄鱼"之类,因为《宋史》说她的父亲李格非"俊警异甚",长相非常英俊,是个大帅哥。女儿长得像父亲,遗传学上都这么说:子女智商继承母亲,相貌继承父亲。所以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看,夫妻相配不应该是郎才女貌,而应该是郎貌女才---讨老婆要讨学历高的,嫁老公要嫁长得帅的。李清照运气好,她的父母都才貌双全,无论继承哪一方,她都应该是个大美女。更何况,李清照出生不久,李格非就开始官运亨通,应酬很多,来往交际的都是当时的一些名士才子。女儿从小就很聪明,诗文歌赋无所不通,出口成章,李格非很为这个女儿感到骄傲,所以,他和朋友们之间的交游唱和就常常带上小清照,让她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这些个名士才子哪个不是"审美"高手啊?如果李清照仅仅是聪明伶俐,长相却很对不住观众,李格非敢把这个小"恐龙"带出去到处招摇?就凭这点,也可以想象李清照就算不是个绝色美女,至少也是个非同一般的美女。

此外,李清照自己的词中也曾经写过: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写的应该是她结婚以后的事情了。你看,春天的花开得多漂亮啊,鲜红鲜红的,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李清照忍不住买了一枝最漂亮的来插在头发上。女为悦己者容啊,戴花当然是给她的丈夫看了。怕丈夫说自己还不如花好看呢,就故意把鲜花斜斜地插在云鬓上,在老公面前扭过来晃过去,一定要老公说说看:到底是老婆漂亮,还是花儿漂亮?虽然词里面没有说丈夫怎么回答她的,但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李清照对自己的美貌是相当有自信的。

如此多才多艺且美貌的官家小姐,自然有很多人追求。不过李清照独独倾心于金石学家赵明诚。

据说有一天,赵明诚与李清照的从兄李迥外出游玩,在元宵节相国寺赏花灯时与李清照相识。赵明诚早就读过李清照的诗词,本已赞赏不已,此时一见,便产生了爱慕之意。赵明诚回去后,便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的字谜方式,委婉地向父亲赵挺之谈及此事。父亲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求亲。

与赵明诚的爱情佳话虽然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爱情总是游走在聚散离合之间,但是他们恩爱缠绵、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李清照18岁与赵明诚完婚。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究钟鼎碑石,经常会有新奇感悟和发现。虽然当时夫妻两人家境都较宽裕,但是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他们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每逢初一和十五,夫妻两人总要到都城开封的相国寺一带的市场上去寻访金石书画,然后倾囊买回家里。如此几年,积少成多,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单是钟鼎碑碣之文书就有两千卷之多。

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给予丈夫全力支持,凭借广博的见识、出众的记忆力,每当丈夫对材料出处有所遗忘疑惑时,李清照总能很快说出出处。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就以谁说得准、说得快决胜负,确定饮茶先后,胜者往往举杯大笑,致使茶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相互鼓励,乐在其中。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中秋佳节,赵明诚的好友陆德夫等人来访。陆德夫向李清照施过礼后,转身笑问赵明诚:"赵兄,近日又有几首佳作,能否拿出与大家共享?"赵明诚将夹有李清照填的词的十几篇近作递给好友们,大家传换阅读,吟咏品味。忽然,只听陆德夫拍案叫道:"好一首《醉花阴》,真可谓千古绝唱。"众人也都齐声叫好,纷纷评论说:"《醉花阴》果然是上乘之作,特别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更是绝妙之极。"赵明诚又是高兴,又是惭愧,只好承认这一阕实为夫人所作,并当着众人的面拜夫人为师。

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就这样,他们在互相激励与学习的日子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美好的时光总是不能长久。因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靖康二年(1127)三月,赵明诚因奔母丧先南下金陵,任江宁知府。这时李清照已返回青州,整理归来堂中的金石文物,准备与南下的赵明诚会和。最后经挑选装了15车,其他没带走的东西便锁在10余间屋子里。但时局变乱,她离开没多久,青州就发生了兵变,她家毁于兵祸,令人痛心。

赵明诚只做了一年的江宁知府便因为失职而罢了官。建炎三年(1129)二月,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被下属察觉,并做了汇报,当时赵明诚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下属自行布阵,在夜晚之时,成功击败王亦。天亮时,下属前去找寻赵明诚,却发现他早就利用绳子从城墙上逃跑了。

不久,赵明诚又接命前往湖州上任。赵、李分别时,局势更糟。李清照也知道,夫妻分别,随时都可能遭遇兵祸。而丈夫在兵变中的懦弱也在她心中留下了阴影。于是她更担心自己保护不了如此多的物件,于是便问赵明诚,若真发生不测,那该如何是好?当时赵明诚说:若逢不测,先丢辎重,再抛弃衣物,然后依次是书册、卷轴和古器,而夫妇二人所收藏的最为珍贵的《赵氏神妙帖》不能失去,若非万不得已,只能与李清照共存亡。

1129年,赵明诚死于湖州,一段将近30年的美满姻缘就此落幕。

婚姻危机古代婚姻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妻结婚之后难得长期和谐。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近乎完美,这有李清照本人大量情感深挚缠绵的词作为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这样脍炙人口的抒写别离相思的名篇,打动了无数的读者。赵明诚去世之后,李清照整理夫妻两人毕生的金石古物收藏,作《金石录后序》,声情并茂、哀婉欲绝地记载了与赵明诚婚后的恩恩爱爱、喜怒哀乐、生死离别,夫妻深情,款款流露。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夫妻恩爱情深,是阅读与理解李清照大量优秀爱情诗词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但是,今人根据不断的考证,认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关系并不如大家想象中那么美好浪漫,才女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