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常见病自诊自疗手册
5109000000054

第54章 儿科疾病(2)

常伴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合并缺铁性贫血和多种维生素缺乏,以及各类感染、自发性低血糖等。婴儿患营养不良的时间越早,远期影响越大。

[检查诊断]

具有不良饮食习惯或喂养不科学病史。

通常早期表现为体重不增或减轻,病久者皮下脂肪渐消失,顺序先是腹部,再为胸、背、腰、臂部、四肢,最后是面颊部。

实验室检查可助诊断。

[西医药治疗]

给予胃蛋白酶、胰酶以助消化,口服维生素,必要时肌注。食欲差者可用:普通胰岛素2~3u,肌注,每日1次,注:射前先服20~30克葡萄糖,1~2周为1疗程。病情严重者可少量多次输入血浆,婴儿每次25~50毫升,儿童每次100毫升。

[饮食疗法]

选择适合患儿消化能力和符合营养需要的食物,尽可能选用高蛋白和高热量的食品,并给予足量的维生素。除母乳外,可选用牛乳、羊乳及代乳品等,各种蔬菜和水果是供给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不可缺少的食物,须从小量开始,逐步增量,以免引起腹泻。

[预防与调理]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吃零食及喂养不定时等。

合理喂养和安排生活,保证充分睡眠。

注意改善生活环境,保证新鲜空气和充足阳光。

4.脊髓灰质炎

[病因]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病因是特异性嗜神经病毒经口侵入机体后,先在咽部及肠道淋巴组织中繁殖,然后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部分患者的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使之变性、坏死、功能消失,结果由其所支配的肢体出现瘫痪,形成小儿麻痹症。

[症状]

急性期,表现为头痛、发热(双峰热)、咽痛、呕吐等。有的病例1~2年渐渐自愈,有的则不能完全恢复,遗下肌肉瘫痪、萎缩、关节畸形等症,这种后遗症具有软、细、凉、畸形等特征,并以下肢为多见。

[检查诊断]

具有典型症状。本病终年均有发病,但夏秋季较多,1~5岁小儿发病率最多。

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大多增加,通常不超过500×106/升,以淋巴细胞占多数,细胞数减少时蛋白质增高,呈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取粪便作病毒分离,阳性率高;另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有助于诊断。

肢体瘫痪多在急性症候消失后出现,延续1~2周开始恢复,6个月以内恢复比较明显,过后则恢复较缓。发生瘫痪之前通常有发热期病史。

[西医药治疗]

加壮他敏,用量为每日0.05~0.1毫克/千克,一次肌内注射,20~40天为一个疗程。可根据病情用1~2个疗程或更多。

啼谷氨酸钠,每日3次,每次0.1~0.3克。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本病属中医“痿证”范畴,分4型辨证治疗。

症见纳少便溏,腹胀,气短,面浮而色不华,渐见下肢痿软无力,甚则肌肉萎缩,且舌苔薄白,脉细时为脾胃虚弱型。适宜用健脾益气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加味金刚丸、四君子丸、大活络丹等。

症见肢体痿软不用,渐至肌肉消瘦,咳嗽,咽不利,小便赤热。且舌红苔黄,脉数时为肺热津伤型。适宜用清热润燥,甘寒清上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养阴清肺丸、婴儿保肺散、清肺抑火丸等。

症见腿胫大肉渐脱,膝胫痿弱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咽干目眩,且舌红绛,脉细数时为肝肾亏虚型。适宜用滋阴养热,补益肝肾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健步丸、虎潜丸、滋补肝肾丸等。

症见肢体逐渐出现痿软无力,以下肢为常见,或兼见微肿,手足麻木,身重面黄,小便赤涩,且舌苔黄腻,脉濡数时为湿热浸淫型。适宜用清热化湿的方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四妙丸、甘露消毒丹、龙胆泻肝丸等。

[饮食疗法]

红枣粥:红枣10个,粳米100克共煮粥,熟后加冰糖汁少许即成。

山药扁豆糕:山药200克,陈皮3克,红枣500克,鲜扁豆50克。将红枣肉、鲜扁豆切碎,山药切薄片,陈皮切丝,共同合匀,做成糕,上笼,用武火蒸20分钟即成。

以上两方适用于脾胃虚弱型。

百合粥:鲜百合、粳米各50克。白糖适量。米煮粥至半熟加入百合同煮至熟,调入白糖即成。

珠玉二宝粥:山药、薏苡仁各60克,柿霜饼24克,山药、薏苡仁煮熬至熟,再将柿霜饼切碎入粥中,熬至熟烂即成。

以上两方适用于肺热津伤型。

枸杞粥:枸杞子30克,粳米100克,共煮成粥即可。

猪肾粥:猪肾2个洗净切成颗粒状,和粳米30克,加入适量葱白、五香粉、生姜、食盐共煮成粥。食用后对小儿麻痹后遗症有显效。

以上两方适用于肝肾亏虚型。

赤小豆粥:赤小豆50克,粳米200克煮成粥,放入适量食盐、少许味精即成。

冬瓜汤:冬瓜200克,去皮煮汤。

以上两方适用于湿热浸淫型。

[预防与调理]

保证科学喂养,做到营养全面、合理,增强抵抗力。

患病后应实行隔离,隔离期不少于40天。

患病初期,患儿无症状也应多静卧,避免疲劳。急性期卧床休息,不搬动,注意使患肢处于功能位,避免受压,手足不要下垂,宜睡木板床,以免造成畸形。

在高热时期宜用半流质、流质饮食,高蛋白、高营养饮食。

常给瘫痪患儿翻身,预防褥疮及肺炎,鼓励患儿进行功能恢复性锻炼。

5.佝偻病

[病因]

佝偻病是因为体内维生素D量的不足,而使机体钙、磷的代谢失常,发生骨骼生长发育障碍的疾病,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引起小儿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目光照射不足,饮食中维生素D含量不足和生长过速,需要量大。此外,慢性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和肝、肾疾病,均可影响维生素D和钙、磷的吸收以引起本病。3岁以内为主要发病年龄,6个月至1岁最多见。

[症状]

早期多汗,易激惹,夜惊,睡眠不安,枕秃,烦躁。逐渐出现骨骼改变,出牙晚,囟门迟闭,颅缝发软,方颅,枕骨有“乒乓球”感,胸部出现肋骨“串珠”,肋缘外翻,形成“郝氏沟”、鸡胸、漏斗胸及脊柱侧弯、龟背等。四肢出现“手镯”、“脚镯”样改变,“x”型腿、“O”型腿等。甚至发生骨折等,也可有肌肉和肌腱松弛,肌张力低下,易患肺炎、肠炎等。

[分型]

佝偻病通常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

轻度,方颅、轻度串珠、郝氏沟,O型腿并拢膝关节间距<3厘米。

中度,颅骨软化、明显郝氏沟、串珠,O型腿两膝间距3~6厘米之间,X型腿两踝间距>3厘米。

重度,鸡胸、龟背,明显手、脚镯,运动生理功能受限以及影响步态的O型腿和X型腿。

按其病程又可分为活动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检查诊断]

有维生素D缺乏史,如孕妇接受日照少,饮食中缺乏维生素D,小儿户外活动少,辅食添加不及时,患有肠道疾病、肝肾疾病等病史。

具有早期典型症状和活动期骨骼变化特征。

血清25-羟D3、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测定,尿钙检查,x线摄片有助于诊断。长骨x线透视可见骨质疏松,脱钙,骨骺线加宽模糊不齐,有时呈杯状。

应与肾性佝偻病鉴别:后者有肾脏病史,血清钙下降,血清磷显着升高。维生素D治疗通常无效。

[西医药治疗]

早期或轻症患儿,可口服浓缩鱼肝油,每日给维生素D3000~5000国际单位。重症患儿每日用维生素D1万~15万国际单位,连服1~2个月,以后可减量再服1个月。

对个别病情严重的患儿可用维生素D注射法,或口服氯化钙或维生素D。

恢复期夏季多晒太阳即可,冬季给维生素D口服或肌注。

后遗症期不需药物治疗,应加强锻炼。骨骼畸形应采用主动或被动方法矫正,严重者4岁后考虑手术矫正。

本病如2岁以前及时治疗可以不留后遗症,轻度骨畸形经2~3年可自然恢复正常,重度骨畸形恢复慢,可延迟到10岁左右,但有的畸形可残留终生。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所致,是肝、肾、心、脾不足之证。中医学中所记载的五迟征(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也包括了佝偻病的一些表现。气血虚弱,筋骨痿软,都是虚征的表现,所以中医治疗多用补肾、益气、养血之法。

症见多汗、夜惊、夜啼,肌肉松弛,枕秃,发黄稀疏,骨骼改变不明显,且舌淡苔黄白腻或花剥,脉细弱时为脾气虚弱型。适宜用健脾益气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当归、远志、莲子肉各10克,炙甘草、砂仁各3克。

症见骨骼改变,精神萎弱,手足发软,发育减慢,出牙延迟,反应迟钝时为肾精亏损型。适宜用补肾填精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乌梅肉、枸杞子、川断、鹿茸、菟丝子、五味子各10克,生龙牡(先煎)20克,凤凰衣6克。

也可用中成药治疗,如补肾地黄丸,健儿乐,龙牡壮骨冲剂,活性钙冲剂,疳积散等。

[饮食疗法]

米醋猪脊骨汤:猪脊骨(没有脊骨用其他猪骨也可以)500克,适量清水,100克米醋(只要是食用醋均可)熬汤,去除浮油喝汤,亦可用此汤下面条、熬粥食用。

炒扁豆淮山药粥:炒扁豆、淮山药各30克,大米25克,煮粥服食。

草决明蒸鸡肝:草决明10~12克,加清水少许浸泡4~6小时,再放入鸡肝2~3副,加油盐少许调味,蒸熟食鸡肝。

[预防与调理]

孕期妇女多接受日照,合理饮食。怀孕后期注意补维生素D。分娩后,也要多晒太阳。乳母、小儿应多到户外活动。

尽量母乳喂养。人乳中钙磷含量较多,易于吸收,尤其是6个月以下婴儿应力争母乳喂养。

要注意辅食的添加。早加含维生素D丰富的辅食。

患病后更要坚持晒太阳,多食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肝类、鱼卵、蛋黄、牛奶等。防治有关的各种疾病。

6.小儿营养缺乏性贫血

[病因]

小儿营养缺乏性贫血是因为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物质缺乏而引起的,是威胁小儿健康的一种常见病。

起病原因主要是食物中这类物质含量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摄入量不足。再者是吸收不良,如长期腹泻、呕吐、肠炎、急性和慢性感染时食欲减退等,影响到胃肠道的吸收功能。此外长期慢性失血和体内某些代谢障碍也可引起本病。

[分型]

本病分为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和营养性混合性贫血。前者是机体中铁的缺乏,后者是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所造成的,营养性混合性贫血为两者都不足所致。

[症状]

缺铁性贫血,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龄儿童可在课堂上乱闹,不停地做小动作,理解力低、反应慢,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常见口唇、口腔黏膜、指甲和手掌明显苍白。肝脾肿大很少超过中度,并伴淋巴结轻度肿大。

维生素B12缺乏的贫血,常表现为表情呆滞,目光发直,少哭不笑,反应极不灵敏,嗜睡不认亲人,运动功能发育慢或反应倒退,不易出汗,严重的可发展为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

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的贫血,除眼结膜、口唇、指甲等处明显苍白外,皮肤呈蜡黄色,颜面稍显浮肿,头发细黄且稀疏。

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的贫血。常伴有恶心或呕吐,大便稀溏,含有少量黏液.无白细胞等不正常改变。典型病例可见舌面光滑,舌下正对下中门齿处发生溃疡。

[检查诊断]

具有典型症状。

缺铁性贫血可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都减少,其中血红蛋白降低尤为明显。血清铁蛋白减少,降到10毫克/升就出现临床症状。血液涂片中见红细胞变小。

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见维生素B12血清中含量低于100微克/升,红细胞较正常大。

叶酸缺乏性贫血,血清中叶酸含量低于3微克/升,红细胞较正常大。

营养性混合性贫血。红细胞大小相差悬殊。

[西医药治疗]

对于缺铁性贫血,可口服无机铁盐,如硫酸亚铁每日0.03克/千克,富马酸铁每日每千克体重0.02克。婴儿可服硫酸亚铁合剂每日1.2毫升/干克。上药分3次服,宜在两顿饭之间服药,可减轻对胃黏膜刺激,又利于吸收。同时,还可口服维生素c,每日100毫克,分2次,在吃饭同时服用,可增加铁的吸收。

对于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可用维生素Bn每周肌肉注射2次,每次100毫克,连续注射2~4周。直至网织红细胞正常。

对于叶酸缺乏性贫血,可口服叶酸每日5~10毫克,最好同时服维生素c每日100毫克。

对于营养性混合性贫血,可采用铁剂和维生素B12或叶酸联合用药。

[中医药治疗]

中成药主要从调理脾胃.增强食欲,帮助消化着手。作为辅助疗法,可用康儿灵、肥儿乐散剂、稚儿灵冲剂、小儿香橘丸等。

[饮食疗法]

黑木耳15~30克,红枣20~30枚,煎汤服食,每日1次,连服数日。

党参15~30克,大枣5~10枚,煎汤代茶饮,可连服4~6天。

猪脊髓500克(连脊骨),莲藕250克,煮熟后服食,隔3天1次,2~4次显效。

枸杞子15~30克,红枣6~8个,鸡蛋两个同煮,鸡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吃蛋饮汤,年幼儿可吃蛋黄饮汤。

[预防与调理]

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适当控制活动量。

给予富含铁质、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紫菜、海带、鱼以及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给予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纠正长期素食的不良习惯。维生素B12在肉类及动物肝、肾中含量较多。而奶、蛋类含量少。

对叶酸缺乏而贫血的患儿,年幼婴儿及时添加辅食,如苹果泥、菜泥、土豆泥、胡萝卜泥、肝泥等等。年长儿应该保证饮食品种多样化,多食绿色蔬菜、各种新鲜水果。

贫血小儿抗病能力下降,家长要注意居室温度,及时增减衣被,严防感冒,避免合并感染以加重病情。

7.小儿急性喉炎

[病因]

小儿急性喉炎是喉部黏膜的急性炎症,可因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

[症状]

咳嗽、声音嘶哑、咳声如犬吠样,有吸气性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发热。

[检查诊断]

具有典型症状,或有上感病史。

检查时还可根据症状与听诊判断患儿喉梗阻的程度:

一度。患儿安静时如常人,仅在活动后才出现吸气性喉鸣及吸气样呼吸困难,听诊呼吸音清晰,心率正常。

二度。安静时即出现喉鸣及吸气性呼吸困难,听诊可闻及喉传导音或管状呼吸音,心率较快,可达120~140次/分。

三度。除二度症状外还出现阵发性烦躁不安,口唇、指甲紫绀,口周发青或苍白,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或听不见,心音较钝,心率达140~160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