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常见病自诊自疗手册
5109000000038

第38章 传染科疾病(5)

在治疗艾滋病方面。中医药虽然没有成效之法,但人参汤、小柴胡汤、甘草甜素等以及中医辨证施治、针灸、气功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预防与调理]

在没有预防艾滋病的疫苗的情形下,目前人们主要通过控制其传播途径来预防。

预防经性行为传播。

预防经血液传播。

保证血液供应安全。

防止静脉吸毒感染。

防止医源性传播。

预防母婴传播。

医务人员避免HIV感染。

了解和掌握HIV的抵抗力和消毒方法。

三、细菌感染

1.白喉

[病因]

白喉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物品、食物、玩具和接触传染。

[症状]

典型症状以发热,气憋,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咽、扁桃体及其周围组织出现白色伪膜为特征。

潜伏期为1~6日,根据病灶部位,可分为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眼结膜白喉等,其中以咽白喉最多见,喉白喉梗阻窒息症状明显,病情危重。

咽白喉。

占80%,多见于成人和年长儿童。轻型者全身症状轻.假膜局限在扁桃体上,呈点状或小片状。中型者有发热,全身症状明显,扁桃体明显肿大,并有片状灰白色假膜附着。重型者全身症状严重,假膜范围波及软腭、鼻咽、咽后壁、悬雍垂等部位,大多伴心肌炎和外周神经麻痹如软腭、动眼神经麻痹等。极重型者血压下降。

喉白喉。

多由咽白喉发展而来,少数直接发生于喉部支气管。初起咳嗽较频,呈哮吼样,咳声嘶哑。随之出现呼吸困难,体温升高,伪膜梗阻明显,窒息,口唇发绀,极度烦躁,吸气时出现三凹征,患儿常呈昏迷状态,呼吸变浅或不规则,若不及时抢救,可因窒息而死。

鼻白喉。

婴幼儿多见,多为咽白喉发展而来。全身症状轻,主要表现为血性浆液鼻涕,分泌物浸渍鼻孔周围皮肤而发生糜烂、潮红,或形成久经不愈的溃疡。鼻前庭及鼻中隔可有假膜形成。

[并发症]

本病全年散发,以冬春季多见,儿童多见,成人也可患病。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神经麻痹,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以2~5岁,小儿患病为多。患病后均有持久免疫力。

[检查诊断]

参考发病季节,白喉接触史,未接种白一百一破三联疫苗等流行病学资料。

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咽部出现白膜,不易拭去,强行擦去则局部出血。

咽拭子取咽部分泌物培养,可见白喉杆菌生长,或直接涂片找见白喉杆菌,即可确诊。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有中毒颗粒。重者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可减少,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

[西医药治疗]

抗毒素治疗。

白喉抗毒素应早期足量应用。咽白喉轻型1万~2万u,普通型2万~4万u,重型4万~8万u,极重型8万-10万u,喉白喉和鼻白喉给1万~3万u,发病3日后方治疗者剂量加倍。可肌注或静滴。注射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若为阳性,可用脱敏疗法。抗生素应首选青霉素,每次80万u,每日2~3次,肌注,7~10日为1疗程。也可用红霉素、头孢菌素、氨苄青霉素、利福平、林可霉素等。

并发症治疗。

如并发心肌炎应绝对卧床,强的松每日20~40毫克,症状好转后渐减量,严重患者可同时应用维生素c、ATP、辅酶A、细胞色素c等营养液,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可安装起搏器。有心力衰竭者应予强心利尿治疗。外周神经麻痹多可自愈,软腭麻痹出现呛咳不能进食者可给鼻饲.呼吸肌麻痹者应作气管切开,应用呼吸机治疗。

本病病死率近年为5%以下。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恶寒发热,伴见头痛,咽痛,全身不适,有汗或无汗,咽部多见红肿,附有点状假膜,不易拭去,吞咽困难,且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时为疾病初起。适宜用清热解毒,肃肺利咽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玄参10克、板蓝根15克、山豆根3克、黄芩10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10克、薄荷(后下)6克、生甘草3克、土牛膝根6克。

症见咽部红肿,喉间干燥,发热口干,口气臭秽,咳如犬吠,喉部有条状假膜,颜色灰白或灰黄,甚则侵及悬雍垂和上腭部,饮水则呛咳,且舌质红绛少津、苔黄或少,脉细数时为阴虚燥热型。适宜用养阴清肺,泄热解毒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玄参10克、生地10克、麦冬10克、川贝6克、赤芍10克、丹皮6克、板蓝根15克、土牛膝根6克、山豆根3克、天花粉10克。

症见身热目赤,咽痛明显,假膜迅速蔓延,可波及咽喉深部,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甚则吸气困难,喉间痰多如拽据,胸高胁陷,面唇青紫,且舌质深绛或紫暗、苔黄燥或灰而干,脉滑数时为疫毒攻喉型。适宜用泻火解毒,涤痰通腑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黄连3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山栀子10克、生石膏(先下)25克、青礞石10克、鲜竹沥10克、土牛膝根10克、赤芍10克、生大黄3克。

[预防与调理]

流行期间勿去公共场所。新生儿3个月开始注射百日破混合制剂;7岁以上儿童或易感者可用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或吸附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预防。

及时隔离患儿,对患儿的分泌物、用具、衣服、病室等,均须严格消毒。密切接触者可应用抗毒素1000~2000u。肌注。

卧床休息,通常不少于4周,重者4~6周。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喉梗阻者应及时清理呼吸道,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饮食宜清淡而营养丰富,以流食、半流食为主。

2.百日咳

[病因]

百日咳是由百曰咳嗜血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百日咳嗜血杆菌随飞沫进入呼吸道后,在喉部、气管、支气管黏膜繁殖并释出内毒素,引起黏膜炎症,黏膜纤毛运动受阻,于是大量黏液和脓性分泌物积聚在支气管内,加之内毒素刺激呼吸道黏膜感受器,因而引起痉挛性咳嗽。

[症状]

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后伴有较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病程长达2~3个月,故称百日咳。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见。

发病开始酷似感冒,3~4日后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渐消退,咳嗽日益加重,日轻夜重,呈阵发性,多伴有黏痰咳出和胃内容物吐出。常因进食、受冷、烟熏、哭叫等诱发。轻者1日数次,重者数十次。新生儿及婴幼儿多表现阵咳后屏气、青紫、窒息,有时发生惊厥。2~6周后阵发性痉咳减轻,鸡鸣样吸气消失,进入恢复期。如并发肺炎、脑病等可迁延数周不愈。

[并发症]

百日咳并发症多而严重。主要有肺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纵膈气肿、皮下气肿、鼻出血、结膜下出血、百日咳脑病、脱肛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分期]

百日咳春季易发,以5岁以下小儿多见,年龄愈小,病情大多愈重。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典型百日咳可分三期:初咳期7~10天,类似外感;痉咳期约4周:恢复期2~3周。

初咳期:自发病至出现痉挛性咳嗽止,约7~10日,初见发热,咳嗽,流涕及喷嚏等,症状类似感冒。约3~4天后热退,感冒症状渐消失,但咳嗽加重,尤以夜间为重。

痉咳期:自痉挛性咳嗽开始至停止,约2~6周,重症可达2个月以上。痉咳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特征。表现为连咳不已,每次十数声或数十声不等,咳毕有鸡啼样吸气性回声,并常呕吐出痰涎后方可暂时缓解。咳时面赤腰曲,颈引舌伸,涕泪交流,眼睑浮肿,眼结膜充血甚或出血,或痰中带血,舌下系带因与下齿反复摩擦而出现溃疡。

恢复期:自咳嗽不再是痉挛性开始至咳嗽完全消失止,约2~3周。

[检查诊断]

病前1~2周内有与百日咳患儿接触史,幼儿多见。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且未接种百日咳疫苗。

痉咳期典型的痉咳表现,舌下系带溃疡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时,发现痉咳期白细胞总数升高,可达20x109~40×109/升,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用鼻咽拭子作细菌培养,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检测百日咳杆菌抗原,血清凝集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gM、IgG克、IgA抗体有助于诊断。

[西医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