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毛著学营销
5106000000012

第12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营销要因地制宜,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中国革命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为指导,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曾对"实事求是"的含义做了如下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后来,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最简明、精辟的概括,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企业管理者在制订战略决策的时候,就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当前的各种实际情况作好认真的分析。

1934年10月9日、10日,中央红军8.6万人突围西征。10月下旬突破赣南余汉谋部的封锁线,即第一道封锁线,后又突破陈济棠、何键联防的汝城、仁化间的封锁线,即第二道封锁线,之后再次突破粤、湘军联防的乐昌、郴州、宜章、临武间沿粤汉路南段的封锁线,即第三道封锁线。眼看红军突破了重重防线,蒋介石始料未及,于是又部署第四道封锁线,电令所属各军在湘江以东,围歼红军。蒋介石把兵力集中部署在湘西地区,沿中央红军前往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时必经之路,构筑了四道堡垒防线,共修筑了211座碉堡。

11月27日,红军开始抢渡湘江。由于战机已失,湘江已遭到了重重的严密封锁。在这样一场惨烈的湘江之战中,红军兵力折损过半,总兵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当红军全部渡过湘江后,蒋介石调集15个师的主力部队,以超过红军五六倍的兵力,布下了一个大大的口袋阵。

毛泽东早就认为红军与红二、六军团于湘西会师对红军发展前途极其不利,因为国民党大军已经占据了去路,考虑到要保存实力,不能让数量小的红军和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在"口袋阵"内硬拼,否则红军必遭惨败,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毕竟毛泽东是摆口袋阵的专家,一直以来都是他布下口袋让蒋介石去钻,他怎么可能去钻蒋介石布下的口袋呢?但是,"左"倾领导者却一意孤行,无视严重的敌情和红军现状,坚持执行向湘西进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

12月12日,通道会议上,毛泽东对蒋介石的兵力部署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蒋介石最担心的就是中央红军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因此,他把"追剿"的兵力重点部署在湘西地区。根据蒋介石的意图,湖南军阀何健在湘西地区修筑了四道防御碉堡线……

毛泽东介绍完蒋介石的兵力部署后,又以辛辣的语调说:"蒋介石做好一个大口袋,等着我们去钻,谁要愿意去钻,悉听尊便,反正我毛泽东不愿意钻口袋。蒋介石在那里"请君入瓮",我们就乖乖地去"入瓮",岂不是傻瓜!"

博古虽然心有不甘,但毛泽东的策略确实是天衣无缝,只得表示:"照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先进贵州,再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吧。从贵州出发可以一直往北,在那里才真正有可能遇到很小抵抗。"但他并没有放弃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原计划,只是觉得绕道贵州可以避免钻蒋介石布下的大口袋。无论如何,他最终算是同意了向贵州进军。12月,占领贵州省黎平县后,中央的主要领导者仍然顽固地想执行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

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极力主张中央红军彻底抛弃北出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继续向西前进,首先占领遵义,然后向西、向北发展,争取在贵州和四川的边界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

与会的大多数人都力主实行毛泽东所提出的计划,从而使正确意见成为这次会议的主流。于是中央红军开始向遵义方向前进,从这时起,红军的行军作战虽然仍很艰苦,但混乱现象日见其少。特别是原来战略思想上的不统一,已经得到初步解决,激烈的争论减少了,因此作战也较顺利,在进入贵州的半个多月中,红军接连攻下数城,歼灭了一些敌人,也缴获了一些物资,与此同时,部队也得到了一些短暂的休整、补充,部队的情绪特别是各级干部的情绪一天天振奋起来。

回想当初,假如不是毛泽东竭力主张继续西征,把红军从"口袋"边上拉回来,中央红军甚至全国红军的命运就很难说了。刘伯承元帅在《回顾长征》中写道: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合红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12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战争是如此,营销也是如此。从现代市场竞争来看,营销就是一场战争,在这场激烈的战争中,稍有疏漏便会遭到竞争对手趁势出击,自身便有可能一溃千里,惨遭淘汰,从而退出市场竞争,因此企业要对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仔细的考察与分析,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作出相应的对策和方针,而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1886年5月8日,药剂师彭伯顿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家中后院调制出新口味糖浆,并拿到当时规模最大的雅各药房出售,每杯五角。百忙之中,助手误将苏打水混入了糖浆,孰料顾客对这种口味称赞不已。至此,彭伯顿的新产品终于诞生了!彭伯顿的合伙人之一--弗兰克·鲁滨逊为该产品取名为"可口可乐",产品也于1887年6月16日的广告中第一次使用了今天令广大消费者司空见惯的斜体字形。1892年,艾萨·坎德勒用2300美元取得可口可乐的配方和所有权,并成立了可口可乐公司。1919年,可口可乐公司被一个亚特兰大的财团收购。1923年,亚特兰大的伍德瑞夫担任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掀开了可口可乐公司发展的新篇章。

至今,可口可乐公司已经成立120余年,在全球的饮料生产与销售中始终占据着无可撼动的龙头老大的地位,它拥有全世界最畅销的五种饮料中的四种:可口可乐、健怡可口可乐、雪碧和芬达,公司旗下的产品超过100种。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近200个国家的消费者每日享用超过10亿杯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可口可乐的品牌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消费者的心中。正如可口可乐公司创始人艾萨·坎德勒所言,"假如可口可乐所有公司的所有财产突然间灰飞烟灭,一无所有,但只要我还拥有"可口可乐"这块商标,我就可以把握十足地向大家宣布:半年后,市场上将会出现一个与现在规模完全一样的新的可口可乐公司。"

可口可乐品牌成功的秘诀在哪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在国际化经营中实行的营销本土化战略。如今的可口可乐在全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标志,但是可口可乐在席卷全球的同时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没有固执己见地一味传播、销售美国观念,而是在不同的地区、文化背景、宗教团体和种族中实施分而治之的策略,比如可口可乐公司"Can"tbeatthatfeeling"的广告口号,在日本改为"我感受可乐"(Ifeelcola),在意大利改为"独一无二的感受"(Uniquesensation),在智利又改成了"生活的感觉"(Thefeelingoflife),广告信息始终映射着当地的文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依托对象和显示途径、生成方式,没有一次不是随着具体的外部情境的变化来及时调整自身在文化形态中的位置。换句话说,可口可乐无处不体现着本土化营销的策略。

从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的案例中分析,也可以看到本土化经营为跨国公司的发展腾飞"插上翅膀"的作用。作为可口可乐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它的发展轨迹可以说就是可口可乐在中国本土化策略的一个缩影。

对可口可乐公司而言,1979年1月24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年中美建交,也正是在这一年,3万箱可口可乐从香港辗转运往北京、上海及广州的大商场和宾馆,可口可乐开始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1981年,由可口可乐公司提供设备的第一个灌装车间在北京丰台建成。此后12年间,可口可乐一直在特许灌装和直接投资等领域寻求与国内的业务合作机会。1993年,可口可乐公司与原轻工业部签署合作备忘录,提出了一个基于"真诚合作,共同发展"原则的长期发展规划。20世纪90年代初,曾风靡全国的天津"津美乐"和上海"雪菲力"汽水就是可口可乐系列饮料最早本地化的品牌。1996年,非碳酸饮料年销售额以将近20%的速度迅猛增长,看到如此诱人的前景,可口可乐首次推出专门为中国市场研制的"天与地"果汁和矿物质水品牌。1997年8月,果碳酸饮料品牌"醒目"问世。在可口可乐全球的产品中,有四分之一只在亚洲销售,而"天与地"系列产品和"醒目"等饮料则只在中国销售。

可以说,可口可乐在产品营销本土化的活动中包括各个方面,从工厂、原料、人员到产品、包装、营销,99%都是中国的:无论是玻璃瓶还是易拉罐,从浓缩液到二氧化碳、糖,甚至含量极小的柠檬酸,都留下了中国的印记;在老对手百事可乐大行国际化路线时,可口可乐却将自己的产品装扮得越来越有中国特色,从1999年开始,可口可乐围绕着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大做文章,从喜气洋洋的"大阿福"、12生肖卡通罐到奥运金罐和茶系列饮料的面世,可口可乐尽一切努力拉近与中国人的距离。同时,其广告设计采取红底白字,书写流畅的白色字母在红色的衬托下仿佛是在轻灵地舞动,既充分体现了液体的特性,又流露出中国传统红色的喜庆气氛。此外,可口可乐为了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请了许多本土明星为其代言,如聘请港台当红明星林心如等,不但体现了产品的本土化战略,而且通过这些年轻的明星,还抓住了主要消费群--年轻人。总体而言,可口可乐在中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公关活动,从体育、教育、文娱、环保到树立自己良好积极的纳税人形象,通过为北京申奥制作"申奥金罐"以及签约"中国队"、押宝"冲击世界杯"等方与中国人融在一起,通过捐款捐书、兴建希望小学、资助大学特困生、创立大学生奖学金、援手教育项目等活动争取社会好评……

当国内的众多企业乐此不疲地开展"洋务运动"时,许多国际品牌却宁愿在中国市场放下身段,使用各种方法拉近自己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塑造自己易于亲近的品牌形象。零点远景投资授权零点指标数据网在2003年年底发布的一项国际品牌亲和力的主题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对中国最友好的国际品牌数目众多且分布广泛,但在中国扎根时间最长并且本土化程度高的国际品牌最能够获得国人好感,其中可口可乐位居第三名。可口可乐公司将自己打扮得越来越中国化,为了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观,它甚至对已经使用了20年的商标做出了改动,采用了全新设计的中文商标。

一位美国的经济专家指出:美国公司海外业务的成败是由是否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存在着的根本区别决定的,是由负责国际业务的高层经理们是否愿意摆脱美国文化过强的影响所决定的。大量的事实证明,任何成功的营销经验都是地域性的,营销越是国际化,就越是本土化。本土化思维、本土化营销,使得可口可乐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成为中国的可口可乐。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于任何想要成长、想要发展的企业而言,这句话都是永不过时的金玉良言。在营销中,只有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即灵活快速地针对所要销售地区的环境作出适宜的改变,因地制宜,才能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