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摆脱烦恼靠自己:日常烦恼自我化解80法
5105600000007

第7章 提升品格篇(2)

第三,有点自知之明。人们能否得到心灵豁达,能否正确评价自我和确立自我追求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评价自我,是通过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来进行的。如果夸大长处,必会傲气盈胸,自命不凡;夸大短处,则自惭形秽,自暴自弃。而只要自我评价一旦失真,人们通常就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能做些什么,在追求目标的选择上就容易陷入盲目。一个人只有自我评价恰如其分时,才心宁情畅,不骄不躁,不亢不卑。因此生活目标可订得适度。一种既能充分激发自己的潜力,经过努力又能达到的目标,将使人们内心坚定踏实,永远充满乐观、自信、自尊与自豪。追求豁达的人,必然是一个积极、认真了解自己和切切实实了解了自己的人!关于自知之明,本书下面另有专述。

第四,来点自省。人非先天就是圣人,心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暗淡、罪恶、虚伪等念头。存有了这些念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纵、任性和宽恕自己,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永远生活在黑暗中,最后被毁灭。人应该经常反省自己,警惕自己,告诫自己,使这些念头不重复而逐渐把它克服。一个人只有不断地清洗自己的心,扫除思想上的桎梏和精神上的烟雾,才能扩大豁达的心。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所说的,正是那些豁达的人。

豁达是一种情操,更是一种修养。只有豁达的人,才真正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生活才充满快乐,这才是豁达人生!

豁达的人光明磊落、胸怀宽广、“乐而忘忧”,不但能够较好地调畅情志,使气血流畅,从而加强了对“心”的滋养,而且有着惊人的免疫力。既有益于健康长寿,也会使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更加坚定与完美。有人在解释豁达时写了一首诗:

风吹帽落不回头,

门庭冷落更自由;

物为我用不拜物,

遭遇不幸心不究。

面向实际法

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里,首先应该对竞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竞争,就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但是,关键是正确对待失败,要有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其次,对自己要有一个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估,努力缩小“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差距。在制定目标时,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妄自菲薄,要把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再者,在竞争中要能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如果在实战中注意挖掘,那么,很可能会造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这样不仅能增加成功的机会,减少挫折,而且会打下进一步发展和取胜的好基础。

当然,成功了固然可喜,失败了也问心无愧,如果从中悟出一番道理,或者在竞争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那么这种失败或许更有价值,谁能说它不是明天成功的起始呢?

心理专家建议:

1.不要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应把规划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

2.对他人的期望不要太高,避免失望感。

3.排解愤怒情绪,以免失态和后悔。

4.作必要的妥协和让步,以免小题大做。

5.离开刺激源,避免刺激加剧。

6.找知心朋友倾诉心声,以减轻心理压抑。

7.为他人做好事、善事,以免孤独。

8.一段时间只集中精力干一件事,以免过多事务给自己造成精神压力。

9.不要处处与人竞争,以免精神过度紧张。

10.扩大人际交往,避免孤陋寡闻。

11.自娱自乐,以避免烦恼郁积。

调节需求法

人不能成为欲望的俘虏,需求更应该掌握尺度。

啥叫幸福?还是那句老话:幸福就是需求的满足。或曰:需求的满足,就是幸福。关于幸福的诀窍,或曰幸福的总闸门,这就是:调节需求。

啥叫调节需求?简单说来,就是要从少年到青年,从中年到老年,从小事到大事,随时随地,时时刻刻,注意调节好你的需求——物质的尤其是精神的需求。得,只要你把需求调节好了,外界条件不必有多少变化,你就能比较方便快捷地找到幸福了。

此话怎讲?不是说需求的满足就是幸福吗?同样的环境,差不多的条件,为啥有的人乐乐呵呵挺知足挺幸福的,有人却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觉得挺倒霉挺不幸福呢?说到底,不就是各人的需求不一样嘛?

你的需求并不高,而且还挺细腻,给点阳光就灿烂,一碟小菜就美滋滋儿,可不就很容易也很快捷地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幸福吗?反过来说,你的需求非常高,这也不满意,那也不合适,随时随地很少有满足的时候,整天价儿一肚皮的不合时宜满脑子的官司,那你咋能方便快捷地找到幸福呢?

要说诀窍嘛,就这么简单。不过可惜的是我们从小到大、从中年到老年,从来不往这儿去使劲,去努力。总想着要幸福嘛,你就得票子多一些,房子大一些,车子好一些,吃得精一些,穿得帅一些,名誉多一些,地位高一些,权力大一些……殊不知这一些、一些又一些,不知不觉间,会使你变来胃口吊得高一些,脾气养得大一些,心胸弄得小一些,眼界整得窄一些……好嘛,到末了,幸福也就离你远一些喽。

这不适得其反,想寻找幸福却把幸福给吓跑了,反把痛苦给招来了吗?

不过不要紧,找到总闸门就好了。赶紧从“调节需求”使劲吧。

幸福就在你身边,正在向你招手哩。

淡泊名利法

人活在世上,无论贫富贵贱,穷达逆顺,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对待名利,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追名逐利,一种是淡泊名利。一个人若过分看重名利,就会整日绷紧神经,心浮气躁,甚至茶饭不香,活得很累。

古人云:“淡泊明志。”其意是说要远离名利,恬淡寡欲,保持一种宁静自然的心态,不追求虚妄之事,修养品行。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现代人生活在节奏越来越快的年代,有着太多的压力,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也有太多的痛苦。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不能缺少淡泊。

所谓“淡泊名利”,虽有自我安慰与逃避现实的嫌疑,但也不失为是一种智慧的心境。在繁忙的应酬之余,保持一份恬静的心情,如同为心灵开一扇窗,让清新自然的风吹散心中的郁闷。虽然没有世外桃源,我们必须在喧嚣的都市为事业而打拼,但一种淡泊的心境如同心灵鸡汤,可为疲惫的身心补充勇气与力量。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把名利二字看得很重。得陇望蜀,欲壑难填,财迷心窍,官瘾十足:做了股长想当科长,提了科长盼升处长。为了名利,削尖脑袋往上爬。一旦个人目的没达到,或者耿耿于怀,疑窦丛生,或者心事重重,一蹶不振。何必那么斤斤计较,何苦把名利看得那么重,以至于心理失衡?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归心自然,何乐而不为?不为名利牵绊,不为金钱诱惑,想来便来,想往便往,乃是人生另一种智慧。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曾写过一段令人叫绝的《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尤新,并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溢日陋。身与名,一起臭。”一代宗师,视名之淡,视利之轻,忘怀得失,自寻其乐之情跃然纸上。

一个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地离这个世界而去,细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到你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

淡化物欲法

人生在世,烦恼多多。究其原因,可谓皆缘于欲望。《荀子》说:“欲虽不可去也,求可节也。”指出人们应对欲望加以控制。否则烦恼接踵而来,忧虑丛生,可以说烦恼与欲望在多少与程度上均成正比。

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被15种基本欲望和价值观所控制的。它们是:好奇心、食物、荣誉感、被社会排斥的恐惧、性、体育运动、秩序、独立、复仇、社交、家庭、社会声望、厌恶(对疼痛和焦虑的厌恶)、公民权、影响力。

有些欲望是自然而必要的,有些欲望是非自然而不必要的,前者包括面包和水,后者就是指权势欲和金钱欲等,人不可能抛弃名利,完全满足于清淡生活,但对那些不必要的欲望,至少应当有所节制。

然而,很多人都是希望自己拥有的再多一些,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民间流传着一首《十不足诗》:

终日奔忙为了饥,

才得饱食又思衣,

冬穿绫罗夏穿纱,

堂前缺少美貌妻,

娶下三妻并四妾,

又怕无官受人欺,

四品三品嫌官小,

又想面南做皇帝,

一朝登了金銮殿,

却慕神仙下象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

又问哪有上天梯,

若非此人大限到,

上到九天还嫌低。

现实生活中,这样欲壑难填的人大有人在。一个人如果不能主宰自己的欲望,必然让欲望牵着鼻子走,最终成为欲望的奴隶。人世间的诱惑实在太多了,贪婪的人是欲望的奴隶,必然听从欲望的指挥,也必然一步步陷入罪恶泥淖而不能自拔。

“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这是《圣经》的经典语言。

面对物欲横流的尘世,既然我们还做不到六根清净、四大皆空,那么我们就要做欲望的主人,而不做欲望的奴隶,要勇敢地承认欲望的存在,正视欲望的两面性,正确地引导它,利用它,控制它,主宰它。

那么,如何克制贪欲呢?首先,对需要进行评估,如把想要的东西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第二,学会享受克制欲望的自控感,比如,经常去商店观赏一件喜欢而超过支付能力的衣服,其实比真正买回来的快乐更持久。第三,如果贪欲来自幼年的某些经历,就要告诉自己生活在当下,而不是童年的阴影中。

一个能够战胜欲望、容易自我平衡、内心感到满足的人,就不会常常觉得身负压力,也不会感到挫败感或者冲突,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也能够宽宏大量,善待他人,这样的人积极调整自己的内心状态,总是能够很好地应付各种生活中的意外状况,久而久之,自己身心健康,人生也更加容易实现自我的价值,获得一定的成功。

人生在世,应该降低自己的欲望值。下面这首小诗倡导的即是淡化欲望:

烦恼皆自欲望生,

断却妄想心自平。

名利本是身外物,

追求还须量力行。

遇事想开法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烦恼,是由人们一时想不开导致的。至于为什么想不开,有如下五大原因:

1.心理消极想不开的人往往性格内向,情绪消沉,自信心不足,喜欢以消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对事物的结局估计悲观。

2.偏执人格想不开的人往往把思维停留在某一点上,不轻易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认识,并沿着偏执认识走下去,甚至碰得头破血流也不回头。

3.固定思维想不开的人思考问题总是走同一条老路,缺少变通。

4.不思进取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灵活的思维方式是在实践和学习中锻炼出来的。由于消极心理的作用,想不开的人往往心存惰性,不愿学习、锻炼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5.自我干扰有时,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思维就会跳出狭隘的圈子,出现积极的转机。这在旁观者看来是极为清楚的,可是当事者却执迷不悟,排斥正确意见,把问题看得太死。

其实,只要人们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不断扩大知识面,加强思维方式的学习和提高,就能拓宽思路,摆脱偏见,不再想不开,而能想得开。

如要自我化解烦恼,对于生活中的不如意,要想得开。要知道逃遁现实、隐居山林、飘然世外只是陶渊明的理想,现实社会不存在那没有纷争却和和美美的桃花源;难耐人生痛苦自寻短见,更显得小里小气,不能认真善待父母孕育的生命,一无价值,而惟有清醒的现实主义,能看得开,化解得开一切芜杂,营造好了心境,于己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也有可为。

想得开的关键,一是要会想,二是不要想。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只有坏的一面,一点儿好的一面也没有吧?即使几乎百分之百的坏事,你也要逐步慢慢地做到放得下,不要想。否则,钻进牛角尖,吃亏的还是自己。

生活中琐事实在是非常多,许多事并无绝对的正确与错误之分,你若这样一时想不通,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许就能够豁然开朗。

换位思考法

人的一生总免不了磕磕碰碰,遇到不快而生气,或遇到天灾人祸而痛不欲生等等。每当这个时候,我们是怎样去处理的呢?

古时,有个这样的故事:一位母亲,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做伞卖,二儿子开染布作坊。这位老母亲每天都在为儿子犯愁:天晴,她担心老大的伞不好卖;下雨,她又操心二儿子的布没法晒。为此,她每天都愁肠百结,没有一天开心日子。住在这位老人隔壁的邻居是位教书先生,先生见她终日闷闷不乐,为两个儿子操碎了心,便开导她说:“老人家,只要你换个角度想问题,你就会天天快乐。”老人问先生有何妙法?先生说:“你别老是想那些不愉快的事,你不妨反过来想:晴天,你家老二好晒布,雨天呢,老大的伞畅销,岂不妙哉!”老人一听,这位高邻思路的确不凡,她听从了先生的劝告,果然每天都快乐,再也不必为两个儿子的生计担忧了。

在很多时候,我们所有的苦难与烦恼都是自己依靠过去生活中所得到经验做出的错误判断。这时,我们不妨跳出来,换个角度看自己,你就不会为战场失败、商场失手、情场失意而颓废丧志;也不会为名利加身、赞誉四起而得意忘形。换个角度看待自己,是一种突破,一种解脱,一种超越,一种高层次的淡泊宁静,从而获得自由自在的乐趣。转一个角度看世界,世界无限宽大;换一种立场待人事,人事无不轻安。愿你天天是好日!

当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不能实现时,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人生。换个角度,便会产生另一种哲学,另一种处世观,另一种看待问题的尺度。山因风雨而朗润,水涸霜雪而澄澈,人生因遗憾而多姿多彩。

当烦恼向你袭来的时候,不妨跳出来,换个角度看自己,勇敢地面对这多彩的人生,在忧伤的瘠土上寻找痛苦的成因、教训甚至战胜痛苦的方法,让灵魂在布满荆棘的心灵上作出勇敢的抉择,去寻找人生的成熟。

跳出来换个角度看自己,自己就会在过日子中获取快乐,“天天是好日”,心灵就会豁亮,没有困境烦恼。

能做到“换位思考”的人自然是聪明人,他们深谙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分析,擅长“换位思考”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的人则可以每天都快乐。如若不信,你可以试试。

希望代替法

我们什么都可以没有,但就是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一个人前进的精神动力,是人生路上的航标,人有了希望,才有寄托,才有不断前进的动力。

在1976年我国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有许多死者并非死于饥渴、垮塌,而是死于绝望。据观察,他们的身上并无任何伤痕——除了满身自己手抓的伤痕以外,他们是在极端绝望中自己结束生命的。而另一对夫妇被压在地下三天,仍然活了下来。在压在地下的日子,伤痛和饥渴也几乎使他们丧生。丈夫找了一把菜刀努力想挖出一条生路,但四周都是水泥地板,菜刀除了砍下一点灰尘之外,并无作用。但是菜刀砍在水泥地板上的声音使妻子得到了振奋,她不停地问丈夫:“快了吗?快挖开了吗?”丈夫也满怀希望地说:“快了,快了。”

聪明的丈夫用“希望”拯救了妻子,也拯救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