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摆脱烦恼靠自己:日常烦恼自我化解80法
5105600000006

第6章 提升品格篇(1)

良好的品格,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是解除烦恼的法宝。

破迷开悟法

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开,都在看别人的错误,一张嘴巴,都在讲别人的过错。人永远是烦恼的动物,从早到晚都是一样,到老到死还是不觉悟。

多数人因为执迷不悟,才出现了烦恼、困惑等等,各式各样不好的心情。其实这些都未曾离开自心的感受,不知不觉之中就出现烦恼“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菩提是觉醒、开悟、智慧的意思;烦恼是迷惑、愚昧、困扰的意思。悟了是菩提,迷中是烦恼。烦恼和菩提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心的作用。如果心中有分别、执着、计较的念头,就是烦恼:反之,虽然心仍然照常活动,照样起作用,但是没有自私自利的分别、执着与计较的念头,就是智慧。

烦恼止于觉照:烦恼来了,“提起正念”是必要的良方。能从烦恼迷茫处深观事理,觉照心念,且懂得自省、忏悔、认错,烦恼自然无疾而终。《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写道:“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不怕念起,唯恐觉迟。”所以不要畏怯烦恼,重要的是要有觉照力;有了觉照力,便能突破烦恼,远离恼害。

人生是非、烦恼、失败、祸患,无时无刻不盘旋在我们生活当中,如何远离,唯赖我们以智能对事物做出谨慎的判断,方能脱离是非烦恼的缠缚。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朝无门慧开禅师的这首禅诗中,洋溢着开悟之人之洒脱、自在的气息。

心存高远法

一个人必须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容人之量,保持自己的高远志向。同时要抑制急躁的性格。做事要戒急躁,人一急躁则必然心浮,心浮就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仔细研究和探讨事物发展的规律,无法认清事物的本质。气躁心浮,办事不稳,差错自然会多。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的事让人烦心头疼:想有所作为,而又不能马上成功,便会产生急躁情绪;本以为把事情做得很好,谁知忽然节外生枝,一时又无法处理,必然生出急躁之心;因为他人的过错,给自己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心气不顺,也会产生急躁;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天下父母之心皆然,但偏偏儿女不争气,心中也同样急躁;受到别人的责难、批评,又无法解释清楚,心中也会产生急躁的情绪。会产生急躁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产生的急躁,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浮躁之气生于心,行动起来必然态度简单粗暴、徒具匹夫之勇,这不是太糊涂了吗?

轻浮、急躁,对什么事都深入不下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往往会给工作、事业带来损失。戒急躁就是要求我们遇事沉着、冷静,多分析思考,然后再行动。如果站在这山看着那山高,干什么都干不好,最后必将毫无所获。

天下成大事业者,无不是专一而行,专心而攻。博大自然不错,精深才能成事。只有精深,才能在某一个领域中成为专门人才,其前提是必须克服浮躁的毛病。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能毫不费力就取得成功,急于求成,只能是害了自己。忍浮躁确实不容易,要有顽强的毅力,才能做到这一点,但只要有决心、有信心,胸中有个远大的目标,小小的浮躁又有什么不能忍的呢!

面对不如意的事时,如果过于直白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则显得肤浅,也容易得罪人。所以一定要控制好自己情绪,以免误事。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消极与混乱的思维方式常使人的情绪低落、消沉。几乎所有的消极情绪都是由粗糙而不现实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应有一种对社会的贡献即是幸福,为大众服务就是快乐的精神,不为一时一事的困难和挫折而愁肠百结、忧思满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涵养,增大心理的宽容度。这样即使有意外的挫折、病痛的困扰,也能热情不减,锐气不衰,心存高远,乐观向上。

学会感恩法

生活中,值得我们感激的事很多。每一天,都充满着感恩情怀,慢慢就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承受,学会了付出,懂得了回报,也就会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学会了感恩,才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用微笑驱除烦恼,用微笑对待生活,对待人生。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列一个要感恩事情的清单。从此开始,它会改变你的能量。在你没有这样做之前,你的思想集中在你所没有的东西上,你就会抱怨;只要你开始对你拥有的东西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你就会开始吸引更多好的东西。”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中,就是人间天堂。不仅感激恩德,而且感谢逆境:

感激伤害你的人,

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骗你的人,

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鞭打你的人,

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

感激遗弃你的人,

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激绊倒你的人,

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斥责你的人,

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心存感激:设计一个感恩的小簿子,每天写下今天要感谢的人,可能是客户、主管、或是部属、或是一个有着灿烂笑容的陌生人,你无需吝啬对人的感激,慷慨一点,会让你获得更多的友谊。

感谢恩人:不论现在处在人生的高潮或低潮,都要相信,这一路走来有着许多人的协助,你可以常常忆起那些曾经提携或指导过你的人,要及时向他们表达感谢,而且最好是亲自答谢,让生命不要有遗憾。

培养感恩之心有许多方法,如记下值得感激的事情,经常使用一些能表达感激之意的形体语言。微笑、点头、说谢谢,或者写一张感谢的小纸条,这些都是不错的方法。另外,常把“您好、没关系、对不起”这些话挂在嘴边,也有助于培养感恩之心。

与人为善法

行善,是爱心的释放。这种爱源自于对生活、对人类和对自然的热爱。缺乏爱心的人是不会行善的。

行善,是对他人的体恤,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只要有人需要帮助,善良的人就会产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伸援助之手。所以,人间不存在强迫而行的善举,济难助贫永远是善良者主动承担的责任。

能与人为善的人是心胸开阔的人。与人为善的人能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生活带来的一切,无论它是善是恶,是美是丑。那么一切所谓的压力,就不是什么压力了。

与人为善应避免求多舍少。俗话说“知足者常乐”,老是抱怨自己吃亏的人,的确很难愉快起来。一旦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心里就很不痛快,怨天尤人,更别说与人为善了。整天与别人计较所得所失,心理怎么会平衡?对得失听之任之,给多少也不在意的心情才比较稳定。对别人能广施仁慈之心,包括不相识的路人遭遇困难时也能慷慨解囊,毫不吝啬的人很少出现烦心事。

人与人之间难免有争吵、有纠葛。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不妨“糊涂”一点。不要“得理不让人,无理争三分”,更不要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脸红脖子粗而伤了和气。

一个能够不断地独善其身并兼善天下的人,必然是因为他明白人生的意义,那种精神不是金钱、名誉、夸奖所能比的。拥有服务精神的人生是无价的,如果人人都效法,这个世界定然会比今天更美好。

其实,诸多的善行只需举手之劳,点滴付出就足以令人感动:顺手拉起跌倒的幼童;起身为老弱病残让座;搀扶盲人走过马路;把捡到的物品放到失主手里;当有人问路时,几句热心的指点;当有人无意碰撞你表示歉意时,抱以善意的微笑……所有这些都属于充满温情的善意,行善就是如此简单,你却赢得了对方由衷的感激,而自己也收获了心灵慰籍的无尚幸福。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偶尔为之者为小善;一生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终能积成大善;自己行善助人,并致力传播为善之道,能够激发众人的博爱之习,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者为至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心,就能聚小善为大善。人行善举,互助互爱,互谅互让,我们就会拥有一个幸福和谐的世界。

宽容待人法

我们之所以总是烦恼缠身,总是充满痛苦,总是怨天尤人,总有那么多不满和不如意,多半是因为我们缺少一种宽容和感恩的胸襟。

有一位老禅师,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步,发现墙角有一张椅子。

禅师心想:这一定是有人不遵守寺规,越墙出去游玩了。老禅师便搬开椅子,蹲在原处观察。一会儿,果然有一个小和尚翻墙而入,在黑暗踩着老师的背脊跑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落地的时候,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师,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但出乎意料的是,老和尚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太凉,快去多穿件衣服。”

小和尚感激涕零,回去后告诉其他的师兄弟。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夜里越墙出去闲逛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人类性情的空间,这个空间愈广大,自己的性情愈有转折的余地,就愈加不会动肝火、闹情绪,愈加不会纠缠于无谓的小事。因此,一个宽容的人,到处可以契机应缘,和谐圆满,微笑着对待人生。

人有一分器量,便有一分气质;人有一分气质,便多一分人缘;人有一分人缘,必多一分事业。虽说器量是天生的,但也可以在后天学习、培养。我们阅读历史,多少的名人圣贤,有时不赞其功业,而赞其器量。所以器量对人生的功名事业,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养量”呢?

1.平时凡是小事,不要太过和人计较,要经常原谅别人的过失,但是大事也不要糊涂,要有是非观念。

2.不为不如意事所累。不如意事来临时,能泰然处之,不为所累,器量自可养大。

3.受人讥讽恶骂,要自我检讨,不要反击对方,器量自然日益增长。

4.学习吃亏,便宜先给别人,久而久之,从吃亏中就会增加自己的器量。

5.见人一善,要忘其百非。只看见别人缺点而不见别人的优点,无法养成器量。

你的器量不顾别人,只顾自己,那只能养自己;假如你的肚量能涵容全家,你就能做一家之长;你的肚量能包容一县,你就能做一县之长。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宽宏大量的人,请记住以下几点:

1.想一想你和现在记恨的那个人在一起的愉快时刻,加快一下他过去曾经对你的帮助,这将有助于你下决心消除隔阂。

2.别忘了当你做错事的时候,别人给你改正的机会,你也要尽量像别人那样宽以待人。

3.认识到怀恨只能是对自己有害,原谅他人和忘记怨恨将会使你愉快起来。

4.冷静地对待你记恨的人,他也许不是有意的,如果你以平静、和缓的态度处理你们之间的矛盾,问题是很可能得到解决的。

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

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

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我高你低。

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品格气质的差异。

忍让为上法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生活中有许多事不可较真章,否则烦恼就会由此产生。当你遇到的人和事,处于对立状态,处于针尖对麦芒时,聪明的做法是当忍则忍,能让则让。忍让是消除报复的良方,忍让可以化敌为友,也是一种人生修养。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期望爱情甜蜜者,难免有失恋的苦恼;一向和谐的家庭,也少不了“马勺碰锅沿”的争吵;被认为可依赖的朋友,偶尔的误会竟产生隔膜;为事业而奋斗拼搏,也许遭到平庸者的嫉妒……生活中的这些个“不如意”,常常检验着一个人的修养水平:有的泰然处之,从容对待,以真诚化干戈为玉帛;有的则怒形于色,耿耿于怀,因褊狭积小怨为仇端。学会忍让,这看似极简单的事儿,却有化解你生活中各样烦恼的神力,而使你人生路上充满信心、愉快和阳光。

忍让是一种美德。亲人的错怪,朋友的误解,讹传导致的轻信,流言制造的是非……当此时,生气无助雾散云消,恼怒不会春风化雨,而一时的忍让则能帮助恢复你应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赞美。清代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两家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

千里家书只为墙,

再让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母见张书明理,立即把院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让一让,六尺巷。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间处理小是小非,是应该比封建时代更高一筹的。

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谅解,同时,更应相互忍耐,平时不要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常记“忍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和“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警句。怎样才能达到“忍”的最高境界?

1.经常明确目标的存在,使自己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不断地提高运用头脑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着去了解自己做每一件事情的意义所在。一旦能够理解以后,对工作所持的态度,就会从“应该做”进入“必须做”这种积极性的意识形态。

3.培养安于困境的习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的处境时,常常会表现出逃避的倾向。但是为了能够自我控制,就必须忍耐这种困境所带来的痛苦。那么时间一久,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培养出一种安于困境的耐力。

4.学习抑制冲动的情绪。这件事似乎很难,但是,只要我们稍微地加以分析,抑制冲动的情绪,有时也会很简单。不过,对于比较强烈的冲动或欲望,还是应该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使它们有机会尽量地发泄出去。

豁达大度法

面对烦恼,如果不进行及时调节,就会对人造成身体伤害。运用下面方法也可以自我调节心理烦恼,走向健康生活。

就是运用豁达法。这是指一个人应有宽阔的心胸,豁达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平时做到性格开朗、合群、坦诚、少私心、知足常乐、笑口常开,这样就很少有愁闷烦恼。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达到这种境界呢?作者认为,有几点是该明确的:

第一,你的欲望应该有个度。我们拥有官能,必然存在欲望。合理的觅食求偶,无可非议,但欲望走出了一定的原则和范围,就成了罪恶了。恣意纵欲,可以污染人群、腐蚀国家。克制你的欲望,使之合理适度,这是心归于祥和平静的一个重要法门。

第二,让自己学会无私。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他在工作和生活中,追求的是贡献于社会,努力创造为的是民族和国家,而不仅仅是博取功名利禄,那么,就往往不会为时时都可能发生的报酬不公而抱怨、牢骚满腹、耿耿于怀。相反,却会因对同胞、社会、民族有所奉献,内心坦然无悔。一个为自己打算的人凡事斤斤计较,一遇报酬不相应,便会滋生被遗忘、被冷落、被否定的感觉,心的平衡与安宁必荡然无存。只索取不奉献,就会背弃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如此,固然省了精力,图了轻松,得了财富,却会为良心恒久的亏欠和懊悔所折磨;遭人白眼唾骂,更是损了人格,失了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