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摆脱烦恼靠自己:日常烦恼自我化解80法
5105600000011

第11章 顺其自然篇(1)

顺其自然,身心无恙。

清心寡欲,远离烦恼。

低调处世法

何谓低调,是指走了大运、干了大事,或是在某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后,不忘乎所以、盛气凌人,不卖弄显摆、大肆张扬,而是以平静淡然的心情对待成功。这种人是生活的智者,他们知道自身的渺小,因而懂得敬畏大自然,懂得敬畏人世间一切永恒和博大,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他们收敛、含蓄,就像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低处,但没有人能否认它的深邃:这种人是生活的强者,当一个目标实现以后,又把目光投向下一个,总是比别人抢占先机,获得更大的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饱学之士、堪称“大师”、“国宝”的人,无不表现出虚怀若谷的品格,让人惊叹。张中行在《笑对风雨人生》一文中,引《后汉书·黄宪传》中的“汪汪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一句来评价启动先生,赞其专业和处世上的学问不可称量,而启功生前却一直反对别人称他为“大师”。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家喻户晓的科技大家。然而,他却拒绝上任何名人录。当中央领导同志去看望他,高度评价他的突出贡献并号召全国所有科技工作者向他学习时,他却连连摆手说:“向我学习,不敢当!”钱老居功不自傲的品格,让我们读懂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对人生观的诠释。

低调,说到底就是一种处世的态度、做人的品格。中外先哲们都曾用诗一般的语言道:“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温温恭人,维德之基。”低头谦恭,是人成长的“加速器”—“若升高必自下,若除趋必自迩”;是不断前进的“稳定阀”——“人能虚己以游世,其谁能害之”;是获得知识、赢得信任的“指示灯”——“君看桃与李,成蹊亦无言”;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必由路”——“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外国一位哲人也曾这样说:“当我们走红运,事事如愿以偿时,切不可忘乎所以、盛气凌人。因为成功时趾高气扬与遭厄运时悲观丧气,都是一种浅薄和脆弱的表现。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情、恒定的态度和同样的面孔,则是一件好事。”看来,古今中外都是崇尚低调做人、谦虚处世的,我们当以此为镜子、尺子和警示牌,时时对照检查、督促和激励自己。这样,赢得的不仅是信任、信赖,而且可以使自己减少偏差,克服自满,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取、赢得未来。

不宜逞强法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都希望自己有所成就。测测你是要强的人吗?回答下列各题是否符合你的情况。

1.与人相处时,我总是尽力让他对我产生深刻的印象。

2.我很少或从未寻求过别人的帮助。

3.我不顾一切地要获得成功。

4.别人受到打击时,我会不自觉地感到有点幸灾乐祸。

5.我经常会对别人讲起自己现在和过去的成就。

6.绝大多数人认为我是一个勤劳的员工。

7.我很少发自内心地祝贺别人的成功。

8.我热衷于几乎每一项竞争性活动。

9.为了让别人知道我在关注他,我经济会指出他犯的一些小错误。

10.我跟别人的关系仿佛是一场计分的比赛。

11.如果我没赢,有很长时间会感到比别人更痛苦。

12.我很少暴露自己的弱点。

13.有些人认为我喜欢打击他。

如果有十个或以上的“是”,说明你确实是一个要强的人。

要强对于自我激励,奋发而起大有裨益,它可以使人在竞争中克服惰性,减轻压力。因为感情脆弱或者情绪压抑,会引起消沉,精神变态,甚至出现犯罪,对人的成功极其不利。但要强宜适度,合理地控制自己的竞争心理,将它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要逞强。

逞强的人都好胜,不甘人后;完美主义,对自己要求严格;不满足现状,老是感到没达到自己的要求;不允许自己失败,将失败看成无能的表现和惩罚;自信,将竞争胜利当做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所以,有这种心理的人表现出极度的争强好胜,但遇到挫折或失败时特别容易发怒,遇到威胁时沉不住气,无论自身能力如何,都想急于摆脱压力。后果可想而知,超越能力去做事,只能适得其反。逞强好胜的心理,必须调整、清理。

俗语说得好:“烦恼皆因强出头。”人生在世,无论有多大本事,多么能耐,多出出类拔萃,也应掌握好尺度。一般情况下,不宜强出头,否则会招致烦恼。

宁可把自己看得无能一点,也不要不自量力的显能。文献显示:

一日,几位老人在院子里聊天,说起有位近70岁的老同志自己背20多斤米上楼,他住在5层,没电梯;别人都劝他别自己背了,可他挺有底气地说:“没事儿,不沉!”结果一口气上楼后,他那老毛病“腰椎间盘突出”犯了,疼得他起不来床。还有一位,平时身体不错,每天跑步。有一次不知怎么来了精神,比平时多跑了4圈。结果,心脏不适,住进了医院。

在这种情势下,有人说:“宁可把自己看得无能一点!”

说到这儿,大家不会觉得这话“消极”了吧。

“宁可把自己看得无能一点!”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不要逞能,别争强好胜,特别是人到老年,尤其要有这种心态。

“把自己看得无能一点”,实际是说,不要再做年轻时能做的事情,如提重物、活动过度等。在这些方面“无能”一点,其实是保存自己在其他方面的“能”——保持适当的活动、享受人间幸福。如若不然,逞一时之“能”,显一时之“威风”,带来的却是真无能了——住院治疗、要人伺候。这岂不是自找烦恼吗?

幸运参照法

有烦恼的人总觉得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其实不然。我看过一组数字,可能对你有启发:如果今天你是健康的而没有生病,那么你比熬不过本周的100万人幸运。如果你从未体会过战争的危险、监禁的孤独、严刑的残酷、饥饿的痛苦,那么你比全世界5亿人幸福。如果你衣食无忧、居有定所,那么你的生活水平高于全世界75%的人。如果你银行中有储蓄、钱包里有钞票、存钱罐里有零钱,那么你是整个世界中8%生活优越的人。如果你的父母健在,家庭和睦,那么你很不寻常。如果你面带微笑,对所有人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你是幸福的,因为多数人能够这么做却没有这么做。如果你能阅读这篇短文,那么你比全球20亿文盲幸运。

要将烦恼扫地出门,那就要像作家契柯夫说的那样去做:“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烧起来,那你应当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被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到眼睛里;要是有穷亲戚来找你,那你应当高兴,幸亏来的不是警察;要是你的一颗牙痛,那你应当高兴,幸亏不是满口牙痛。”

驱除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常常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而不要处处顾及到生活与工作的不幸方面。幸运参照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无忧无虑法

培根曾说: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才算达到了最完美的心灵健康。忧虑,即担忧、惦念。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的担忧、惦念就不好了,忧虑的最大坏处在于,它会毁了你集中精神的能力。一个人在忧虑的时候,他的思想会到处乱转,而丧失做决定的能力。

忧虑是一种常见的社会通病,很多人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为未来而担忧。他们为自己、家人和社会的未来而忧虑;他们担心自己的身体会出现毛病,他们害怕别人与自己中断关系,他们担心自己所处的社会变得一团糟——不能说他们完全是“杞人忧天”,但这种行为对他们自身而言至少也是徒劳无益的。

与其他一些不良情绪一样,忧虑也是我们的一种常见的心理病症,它的最大坏处在于,我们做不了自己的主,任由忧虑的思绪占据我们的身心,是一种极大的精力浪费。当你悔恨时,你会沉迷于过去,由于自己的某种言行而感到沮丧或不快,在回忆往事中消磨掉自己的时光,当你产生忧虑时,你会消耗宝贵的时间,无休止地考虑将来的事情。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无论是沉迷过去,还是忧虑未来,其结果都是相同的:你在浪费目前的时光。

当你具体的审视这两个人生的误区时,就会发现它们存在着一些相似与关联之处;或者说,二者是一个问题中两个相对的方面。内疚悔恨意味着你生活在现实中,由于过去的某些行为而使你产生惰性;而担心未来则使你在现时情况下因将来的某件事而陷入惰性,而你所忧虑的事情往往是自己无法左右的。虽然前者针对过去,后者针对未来,但它对现时的你都产生同样的效果:让你烦恼并产生惰性。

一位名人这样说,牵扯住人们精力的,并不是今天的境况,而是对昨天所发生的事情耿耿于怀,还有就是对未来所没有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担忧。我的一周中至少有两天不会产生烦恼,这两天我也不会想任何使我不快乐的事情,我会无忧无虑地度过它。那就是昨天和明天。

唐代者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孙真人卫生歌》中写道:“世人欲识卫生歌,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一分为二法

当人面对困境而沮丧时,不妨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问题,认知正确了,情绪就会相应发生变化。有一个面临高考的优秀学生在模拟考试中语文只得了70分,心里非常焦虑不安,认为一切都完了,不会考上大学了。但心理医生提出这是好事,并解释这是模拟考试,它为你找到了考试中出现的缺陷,提示你在这方面应该加强学习和理解,对高考准备是一次极好的检验,你应该感到庆幸。这个学生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不再愁眉不展,更加努力学习,使高考取得成功。所以,当我们处于逆境之时,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调节自我,从不好之中找出好的方面,就能减轻压力,摆脱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