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折枝花样
5096600000038

第38章 重阳

今年十月十九号,乃是农历的九月初九,也即是重阳节。

重阳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重阳九月九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中华官民到九月九日都要去爬山登山。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文人墨客们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如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写的七律《九日登高》:“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就是重阳登高诗中的佳作。

除了真的去登高,百姓还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这就是有名的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它一般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南宋杭州的重阳花糕,是“以糖肉秫面杂揉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又作蛮王狮子于上”。明清北京的重阳花糕,“以糖面为之中夹细果。”卖花糕的小贩还“头戴吉祥字”,装在车上沿街叫卖。讲究的重阳糕有的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在吃糕点之外,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风俗。

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燃熏后可以避虫虺。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避难消灾。插带方式有的佩于手臂,有的制作茱萸香袋携带,还有插在头上的。佩带茱萸者大多是妇女、儿童,而有些地方,男子也是如此。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至于菊花,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名花,不但可供观赏,还具有食疗价值。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酒。晋代菊花酒制法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到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时,菊花酒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构相诸药方佳”。明代医药家李时珍说菊花酒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疗效。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人们也有像佩带茱萸一样把菊花插在头上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赠送和佩带的。